KONO濾杯萃取原理超詳細解析

2021-01-21 撩味人

前兩天,我們店的小夥伴們問我,我們的淘寶店又沒有賣KONO濾杯,咖啡店也沒有賣KONO濾杯,為什麼我們在店裡出品要使用KONO濾杯呢?

 

我回答,這就好比你女朋友不好看,你老婆不好看,可是你找小三的時候總要找個好看點的吧?

 

小夥伴們搖搖頭,表示沒聽懂。 

沒關係,我們這篇並不是為了來幫大家理清這些三角關係,而是想把這幾年來我對KONO濾杯的理解描述出來,要知道,KONO其實最出名的並不是濾杯,而是虹吸壺。我自己也收藏了幾把KONO的虹吸壺,但因為懶得清洗,鮮少使用。

 

首先,KONO濾杯和HARIO濾杯一樣,都是屬於圓錐形濾杯,是我個人非常喜歡使用的杯型。因為這樣的濾杯在衝煮時可以增加水流的集中度,並且咖啡粉的粉堆更集中,更容易均勻地被熱水溶解,使得咖啡液的濃度和萃取率都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這不僅是使用濃度測試儀測試的結果,我們使用KALITA籃型濾杯和V60濾杯進行杯測,發現兩種濾杯萃取出來的咖啡液,可以明顯發現KALITA籃型濾杯的醇厚度比V60濾杯來得低,這代表V60濾杯萃取出來的咖啡的濃度會比籃型濾杯高。

 

當然,很多人會問我,以前我口口聲聲宣稱,只要咖啡豆足夠好,咖啡的容錯率高,選用什麼樣的濾杯會有差嗎?我認為,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只要確保咖啡杯中的咖啡足夠好喝,那麼選用什麼濾杯我覺得是無所謂的。但,誰讓我們這麼龜毛。

 

既然不同濾杯的萃取原理和萃取結果會不一樣,那麼我們自然要研究一下不同之處在哪裡。

這就好比當你發現兩個美女,一個熱情活潑機靈古怪,一個冷若冰霜優雅曼妙,自然會想看看哪位美女更適合你的胃口。

只不過,我認為籃型濾杯與KONO濾杯沒有可對比性,KONO濾杯應該與同一個杯型的HARIO濾杯去作比較,之前我們已經有發過一篇HARIO濾杯的萃取原理工作方式以及萃取結果,這次我們來一起研究一下KONO濾杯的萃取。


從直觀的角度上來看,KONO和HARIO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濾杯內壁的骨架,骨架的設計原理均用於幫助濾杯排氣。但經過對比可以發現,KONO濾杯的骨架並非從底部一直延伸至濾杯最上端,而是在濾杯深度的1/3處。這個高度的設計,是為了使濾紙在接觸熱水後,可以緊緊貼在濾杯壁上,從而使濾杯的排氣空間受到水的限制,整個空氣的流動也會受限,這樣一來水可以有更長的時間留在濾杯中,從而增加咖啡粉與水的接觸時間,提高濃度和萃取率。

 

因此在使用KONO濾杯的一些高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是不會提前浸溼濾紙,為的是在燜蒸階段提高咖啡粉的排氣效率,達到一個更好的燜蒸效果,然後在衝煮時會先採用第一段大水流,來讓濾紙快速吸收到水分,使得濾紙可以完整地緊貼在骨架上方的杯壁,達到限制排氣空間的作用,這樣可以使水流能夠更多時間與咖啡粉接觸。

 而在HARIO的設計中,骨架的設計是從底部呈螺旋狀延伸到頂部,骨架不管是在燜蒸中還是在衝煮中,都是用來排氣,而不是限制排氣,但延伸到頂部的螺旋設計使得水流在往下萃取的過程中能夠對咖啡粉造成一定的扭力,並且螺旋設計可以增加一定的熱水停留在濾杯中的時間,從而達到增加濃度和萃取率的效果。但要是和KONO濾杯相比,HARIO濾杯在濃度和萃取率的攝取上遠遠不及KONO。


兩者有利也有弊,如果我們使用一支風味瑕疵率較高的咖啡豆,那麼KONO萃取出來的會更複雜,澀感更高,HARIO萃取出來的更乾淨,口感更好;而當我們使用一支較為優質的咖啡豆,KONO更容易表現咖啡豆的風味和甜感,HARIO的層次感卻會較為單調。

當然,由於骨架的設計原理是用來限制氣流,這也讓KONO濾杯在衝煮前是否衝洗濾紙上會起到影響咖啡風味和口感作用,但同時也使得咖啡師在控制衝煮的變數上多了更多有趣好玩的因素。例如:當我們想要使用粗研磨高水溫來萃取一支酸度明亮的咖啡豆,要知道粗研磨由於咖啡粉的阻力和細粉率都較低,因此在萃取時熱水比較容易直接穿透濾紙,造成熱水與咖啡粉之間的接觸時間過短,變成萃取不足,咖啡容易產生水感。可如果此時我們使用KONO濾杯,在萃取前先浸溼濾紙,使濾紙緊貼在濾杯上,達到限制氣流的目的,這樣可以使水與咖啡粉能夠在濾杯中有更長的接觸浸泡時間,保證粗研磨的萃取時間和萃取率。


也就是說,整個KONO濾杯的設計原理,是通過濾紙吸水之後,能夠緊貼在濾杯上部沒有骨架的地方以達到減少空氣流通的空間達到對水和粉的接觸時間的控制,而KONO濾杯底部的凸槽骨架,目的就是能夠在之後的衝煮中可以產生虹吸效應的關鍵設計。這就是KONO與HARIO濾杯在萃取原理上最大的區別,KONO這款濾杯的虹吸設計來源於一位名為河野敏夫的日本人,因此這個濾杯便以河野的名字命名。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KONO的濾杯其實會有兩款不一樣的設計,一款骨架稍長,底部開口稍大,另一款骨架較短,底部開口較小。

首先河野敏夫的設計,是濾紙首先不需要浸溼的情況下,利用骨架排氣讓燜蒸達到更好的效果,接下來在之後的衝煮中,水位上升,可以讓濾紙緊貼杯壁達到控制氣流空間以增加水和粉的浸泡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發現,KONO所生產的濾紙幾乎為酸醋漂白濾紙,比較少出現樹漿濾紙,這是為了咖啡師可以免去衝洗濾紙這個過程,使衝煮計劃的構建更加靈活。


而最先被河野敏夫設計出來的濾杯是骨架稍長,底部開口較大的MDK-21,這款濾杯由於骨架較長,因此如果我們使用較少的粉量,在燜蒸時效果依然不錯,但到之後開始衝煮後,等到水位上升,濾紙可以貼近濾杯壁時,水流早已開始往下流。這樣會造成的結果是外圍的咖啡粉顆粒吃水飽和度變差,水流給的浸泡時間會不夠,變成我們在衝煮的開始階段,水流只會一直在衝刷咖啡粉表面,更容易萃取出澀感。


在察覺到這樣的設計缺陷之後,河野敏夫將骨架的設計縮短,從而達到在衝煮的開始階段就能夠使濾紙貼緊濾杯壁,達到控制水與粉的浸泡時間的作用。這也是另一個骨架較短,底部開口較小的MDN-21的由來,並且這個型號的濾杯,在原有的材料有機樹脂的基礎上,加入有機矽,使材料得到固化,材質更硬,熱彈性和抗彎曲性更好,因此MDN-21更不容易劃傷表面,保溫效果更好,在香氣的保留上也能夠稍微超過MDK-21。


左為MDN-21,右為MDK-21

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骨架長度的不同

底部的孔徑大小也不同


而在後續的萃取中,我們會發現KONO濾杯和HARIO濾杯會產生形狀不一樣的水柱,KONO濾杯所產生的水柱會比較圓潤,連成一條直線,基本不會斷點,並且水柱會呈現出由上往下漸漸變細的水柱。這是由於濾杯底部已經積累到一定的水量,這時候的水柱是通過虹吸效應被往下抽取。


一般來講,產生虹吸效應往下抽取水柱時,水位水量一定會高於濾杯的骨架,這樣一來,濾紙是緊貼著濾杯壁,限制了空氣往上流通的空間,產生一個密閉的偽真空區。而當向上的通道被水和濾紙堵住之後,空氣只能從下方經過濾杯骨架與濾紙的縫隙被排出,此時這是唯一的一個排氣口,這時候濾杯中的水量會與咖啡粉一起互相推擠,最後隨著空氣一起往下排出,並形成一個較強的抽取水流,將濾杯上部的水往下抽出。而整個抽取水流的條件,便是與虹吸壺一樣的萃取原理,通過限制氣流,來使濾杯產生部分偽真空狀態,從而抽取出濾杯上部的咖啡液。

如果濾杯中的水還未被完整抽取結束,此時再進行注水,則會破壞剛剛產生的真空氣壓狀態,使虹吸效應弱化。因此很多衝煮高手會利用這樣的狀態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注水來降低虹吸作用,或者等到水流乾淨後繼續注水來保持虹吸抽取的水柱。


以上基本上就是KONO濾杯在萃取時的原理,當然,用一個濾杯通過簡單的骨架凸槽設計,製造出虹吸式的萃取原理,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精妙的設計。我不知道目前有多少咖啡師和咖啡館在使用KONO濾杯,但在使用KONO濾杯的同時,又有多少咖啡師和咖啡館能夠了解該濾杯的萃取原理。畢竟我認為,任何一個器具的設計,都有它自身存在的道理。

這就好比你在泡妞時,總覺得妹紙是看上你長的帥才跟你在一起,可如果妹紙是因為你的內在美才跟你在一起的呢?當然,也不排除有妹紙是看上你有錢才跟你在一起。

存在,即有它存在的價值。


相關焦點

  • KONO濾杯的選擇 KONO濾杯萃取原理 KONO與V60濾杯衝煮曼特寧風味
    導讀相信入門手衝咖啡的小夥伴對於KONO濾杯一點都不陌生。那麼細心的小夥伴肯定發現,KONO濾杯裡面也分型號的,那不同型號的KONO濾杯對咖啡萃取有什麼區別呢,本期咖啡師養成記帶你探討這個問題。KONO濾杯型號區分初代KONO濾杯於1973年由河野敏夫設計出來。初代採用了長肋骨設計,肋骨佔到濾杯身的一半,型號為MD-21。2010年,KONO對初代濾杯進行改良,於是出現了聞名咖啡圈的KONO MEIMON(KONO名門濾杯),型號為MDN-21,這款濾杯的肋骨比初代稍稍縮短,大約佔濾杯身的2/5。
  • 衝煮實驗室 | 濾杯結構真的對咖啡萃取率有影響嗎?
    那麼這些濾杯結構真的對萃取咖啡有像其介紹般神乎其神嗎?下面的篇幅,我們就這個問題來進行衝煮,看看是否這的會對咖啡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設計實驗本次實驗選用兩個濾,分別是v60和Kono濾杯。實驗結果濃度萃取率v601.27%16.51%Kono1.32%17.16%分析結果濃度上,Kono濾杯衝煮的咖啡比v60衝煮的咖啡會多一點點,計算萃取率後也同樣是
  • Rao Spin | 如何在使用V60萃取咖啡時旋轉濾杯,製作更好的手衝咖啡?
    在今天文章中,我們將討論為什麼在使用V60製作手衝咖啡的萃取過程中,旋轉V60濾杯會獲得更均勻萃取的背後物理原因。雖然旋轉是有幫助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過頭。在這個方法中我們會使用極細研磨的咖啡粉,這會導致過多的細粉沉積在濾杯的底部,堵塞濾紙,減緩咖啡液的流入濾杯的速度,影響風味。
  • 入門知識|超簡單手衝咖啡教程(濾杯)
    第一步準備熱水,稱咖啡豆18g(水比1:15為例)折濾紙放入濾杯中,熱水衝洗濾紙和濾杯:濾紙會有味道,為避免影響咖啡的風味,使濾紙和濾杯更好的貼合(關鍵技巧之一)。第二步將濾杯和下壺同時溫熱,原因是避免咖啡在過濾的過程中變冷,溫度會影響咖啡的風味。第三步研磨(粗細接近粗砂糖),倒入咖啡粉輕拍濾杯讓咖啡粉均勻平實,利於均勻萃取。第四步將85-90度熱水(根據咖啡烘焙度和研磨粗細度而定)緩緩從咖啡粉中間注入,不要澆到濾紙上(關鍵的技巧之一,經過訓練才能完美的控制水流大小和流速)。
  • 實驗專欄 常見蛋糕濾杯正經測試
    實驗正文實驗目的:區分不同蛋糕濾杯對於萃取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四款濾杯的結構這是BlueBottle新設計的單孔毛細導流濾杯這款是比較常見的kalita三孔濾杯50g水悶蒸30秒,再於3秒內注入50g水,萃取時間到達1min時,於3秒第三次注入50g水,萃取時間到達1min30s時,於三秒內第四次注入50g水,時間到達2min時,第五次於3秒內注入50g水,時間到達2min30s時,最後一次於3秒內注入剩下的50g水,然後直到分層的水完全流幹,記錄時間。
  • 為什麼用陶瓷濾杯衝煮的咖啡更甜?
    如果你和我一樣,有使用過不同材質濾杯衝煮咖啡的經歷,你會發現,在使用陶瓷濾杯衝煮出的咖啡對比其他材質濾杯會更甜。這究竟是玄學還是背後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比熱容。(百度百科)V60濾杯分別有陶瓷、玻璃、金屬以及樹脂材質,而陶瓷相比其他材質濾杯的比熱容更大。比熱容越大,吸熱或者散熱能力越強。陶瓷的吸熱能力強和用陶瓷濾杯衝煮出的咖啡更甜,這兩者存在著什麼曖昧關係呢?我想通過一個實驗來解答這一謎題。
  • 乾貨:詳細講解咖啡手衝萃取,精確到0.1克,衝出屬於你的味道!
    而了解咖啡的味道會在不同的萃取階段發生怎樣的變化,濃度、味道都會有哪些區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EXTRACTION萃取首先要來了解的就是萃取。萃取就是熱水注入咖啡粉之後,溶解出的咖啡粉中所含的可溶解物質的量,這個過程即被稱之為萃取。舉個例子來說,使用20g的咖啡粉製作一杯咖啡,可能只會有4g的物質被萃取出來。
  • 科普 | 和大家深度聊聊人見人愛的V60濾杯吧
    當然很有可能第一個V60濾杯還應該是HARIO的,似乎每個人的進階之路都大同小異,當然我們也不得不生發一個思考,那就是為何V60用起來如此得心應手?它為何又叫V60?為何都說螺旋導流槽的V60很棒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聊聊這個將很多人都帶入坑的功勞款濾杯吧,哈哈。
  • ​咖啡衝煮實驗室 | 冰瞳濾杯有什麼獨特之處?
    ,不同款式的濾杯會得到不一樣體驗的咖啡。這也催生出許多極具特色的咖啡濾杯!本期就來看看冰瞳濾杯的體驗如何!!!第二段繞同心圓注至125g,待咖啡液面下降至1/2處開始注入第三段,繞同心圓的方式注至225g,待濾杯的咖啡液全部流入下壺後結束萃取。 冰瞳濾杯與V60之間的衝煮過程的反饋:在濾紙貼合層面,冰瞳濾杯的貼合度要比V60要好,由於其濾杯壁同一平面的緣故(沒有突起的肋骨,只有凹陷的凹紋),相較V60更加容易貼合,簡直是強迫症的福音。
  • 法壓壺 法壓壺使用 法壓壺衝煮原理 咖啡入門濾杯 咖啡新手入門
    相對手衝咖啡的技巧,像衝煮悶蒸、技巧等等,法壓壺的衝煮方式不需要太多技巧,而且又有不少可超控的地方,所以前街覺得法壓壺十分適合每一個喜歡咖啡的小夥伴使用。不過不同地區選用的數值會有所不一樣,像日本會選擇較低的水溫,因為他們喜歡浸泡式的萃取,這樣的萃取方式不宜用較高水溫。
  • 如何萃取咖啡的成分?
    咖啡萃取的步驟 書籍《你不懂咖啡》中關於冰滴咖啡的萃取原理描述: 將咖啡粉表面的成分轉移到水中,這些成分轉移的速度與其本身的濃度有關。如果咖啡粉表面成分的濃度高而水中的咖啡成分濃度低,成分轉移的速度就快。
  • 哥倫比亞花月夜咖啡|手衝咖啡金杯萃取分辨咖啡萃取不足萃取過度
    【什麼是SCA金杯萃取理論】是在製作手衝過程中將「TDS(濃度比)」控制在1.15-1.45%之間,「萃取率」要達到18-22%就被認為是在金杯萃取範圍。當然我們說金杯萃取這個範圍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覺得好喝,但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個區間裡的咖啡是好喝的。
  • 萃取前,如何確定咖啡的最佳粉量和萃取比例?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讀者在做萃取決定時,提供思考的源泉。 建議咖啡師在根據萃取方式決定萃取比例之前考慮幾個因素,而不是總是依賴標準的、流行的萃取比例(例如2:1用於濃縮咖啡,17:1用於滴濾式咖啡)。
  • 手衝咖啡萃取時間指的是什麼
    影響手衝咖啡味道的因素包括研磨、水溫水質、粉水比例、時間等,所以手衝咖啡衝煮方案中的萃取時間要時刻關注,手衝咖啡時萃取時間一方面反應水分接觸時間,也受流速限制,咖啡過濾速度過快或者過慢都會導致咖啡味道產生差異,甚至礙口難喝。
  • 5種咖啡萃取方法,每一種都很特別!
    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下5種萃取咖啡的方式,看看哪一種你還沒嘗試過?方式一:滴漏式濾紙滴漏式是最典型的一種衝泡方法,也是我們在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萃取用法:非常簡單,只要將濾紙放在咖啡濾杯上,衝泡好後再將濾紙中的殘渣倒掉就可以咖啡粗細:中粉
  • 神奇的濾杯!
    歡迎投稿:jpkfx@cnisg.com小咖導讀:由於小編對濾杯的興趣十分濃厚,所以小編這幾天一直在拜託店裡的咖啡師帶上他自己的奇形怪狀的濾杯,所以,接下來讓小編帶你們走進這一個「奇怪」的濾杯世界吧!
  • 影響金杯咖啡萃取濃度因素 影響手衝萃取的原因 手衝咖啡粉水比例
    咖啡豆有30%的物質是可溶的,但不是將這30%的可溶物全都萃取出來就是最好,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所定義的金杯萃取率是在18-22%,即10g咖啡粉萃取1.8-2.2g出來,而滴濾咖啡的TDS濃度大約在1.2-1.45%之間,即萃取的18-22%咖啡物質佔整杯咖啡的比例是1.2-1.45%
  • 只是用對了咖啡豆和萃取方法
    無論是哪種咖啡豆,能被萃取出的可溶性物質只佔咖啡豆自身重量的30%。在同樣的時間內,咖啡顆粒中溶解出的可溶性物質會更多,萃取率也會相應得到提升,咖啡的香氣與甜度也會更高。建議:提升3℃左右,衝煮咖啡的水溫最高不要超過95℃,這樣很容易出現過度萃取,讓咖啡充滿苦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