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對典型地下水汙染源全面監控

2020-11-26 中國水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

  會議指出,目前我國地下水開採總量已佔總供水量的18%,北方地區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業灌溉用水來自地下水。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部分地區地下水超採嚴重,水位持續下降;一些地區城市汙水、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汙液以及化肥農藥等滲漏滲透,造成地下水環境質量惡化、汙染問題日益突出,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會議強調,保護好地下水資源,直接關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後代生存安全。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將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列入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本著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落實責任、強化監管的原則,制定和實施好《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切實保障地下水環境安全。會議確定了以下工作目標: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初步控制地下水汙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到2020年,對典型地下水汙染源實現全面監控,重要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地下水汙染防治體系。

  為此,一要抓緊開展地下水汙染狀況調查和評估,劃定地下水汙染治理區、防控區和一般保護區。二要嚴格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與環境執法,依法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建設項目和排汙口,限期治理地下水汙染隱患。三要嚴格控制影響地下水的城鎮汙染。削減城鎮生活汙染負荷,推進管網系統改造,提高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和回用率,加強垃圾填埋場建設和治理。四要加強重點工業行業地下水環境監管,防範石油化工行業和地下工程設施、地下勘探、採礦活動汙染地下水,控制工業危險廢物對地下水的影響。五要分類控制農業面源對地下水的汙染。逐步減少使用化肥和農藥,在水源保護區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六要採取有效治理措施,嚴格防控汙染土壤和汙水灌溉對地下水的汙染。七要有計劃地加快推進地下水汙染修復。在地下水汙染突出區域進行修複試點,開展海水入侵綜合防治示範,切斷廢棄鑽井、礦井等汙染途徑。八要建立區域和重點地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系統,建立專業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隊伍。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年度監測計劃。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體系,努力提升地下水汙染防治科技水平。加強宣傳教育,鼓勵公眾參與,增強全社會保護地下水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感。

  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太湖流域管理條例(草案)》。會議指出,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為將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工作進一步納入法制軌道,有必要制定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條例草案對建立飲用水安全保障制度,規範流域水資源配置和保護,加強水域岸線保護,強化水汙染防治措施和地方人民政府責任,作了明確規定,對各類違法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為完善公安機關監督機制,提高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設秉公執法、清正廉明的公安隊伍,會議決定對1997年公布施行的《公安機關督察條例》作出修改。修改後的條例強化了公安機關督察長的配置;明確了公安督察機構的執法勤務性質、督察範圍;規範了督察工作程序;規定了督察措施期限及權利救濟程序。條例規定:對於群眾投訴正在發生的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違法違紀行為,督察機構必須及時出警,給予現場處置;對於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的行為,督察機構必須予以維護。

編輯:孫寧

相關焦點

  • 未來十年中國投346.6億元防治地下水汙染
    我國第一部地下水汙染防治的規劃正式發布。  近日,環保部、國土資源部和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對外發布了《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  「這標誌著地下水這一戰略資源的汙染防治工作,正式、高層次的納入國家層面的決策。」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MNA方法的來源和發展,總結了MNA的國內外研究應用進展和相關的核心技術手段,與典型修複方法的成本進行了比較,以期為MNA相關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借鑑。研發科學合理、經濟適宜的汙染場地修復技術是當前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2016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給出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任務和時間表。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附件:1.國務院關於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的批覆(略,詳情請      登錄中國政府網站)     2.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                         環境保護部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 廣東近9成地下水難做飲用水源 汙染源排查迫在眉睫
    廣東地下水9成分布在山區,剩下10%集中在人口密布的雷州半島、珠三角和潮汕平原三大平原區,平原區汙染嚴峻。專家建議加強監控,對現行和潛在地下水汙染源要逐一排查。供水主要靠地下檢測卻長期超標「這些井完全廢棄,沒人敢用井水。」湛江下屬的雷州市郭宅村民郭迅,指著受汙染的地下水說,村裡普遍水質差,大部分水井水不能喝。
  • 生態環境部:關於印發地下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
    統籌考慮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輕重緩急,分期分批開展試點示範,有序推進地下水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立地下水汙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典型地下水汙染源得到初步監控,地下水汙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據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4778個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中,水質呈較差級、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分別為43.91%、15.7%,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總周體、「三氨」、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與2012年相比,2013年有連續監測數據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點總數為4196個,分布在185個城市,水質綜合變化以穩定為主。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和《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2012-2020年)》等國家戰略均在著力布局京津冀地下水安全保障工作。」席北鬥道出京津冀地下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意義。謀定而後動。
  •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三年建設規劃...
    到2020年,全省「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趨於完善,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預報能力明顯提升,實現PM2.5精準管控、重汙染天氣和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有效應對。汙染源監控能力顯著增強,汙染源排放與環境質量綜合關聯分析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三個說得清」。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不能公開的調查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與超採圖景
    早在200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項目,該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具體承擔,首次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系統的地下水汙染,特別是有機汙染的調查和評價。  「這一調查項目能夠全面而完整地反映華北平原地下水的汙染現狀,比2001-2002年第二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要細緻很多。」
  • 中山市空氣品質全面達標規劃(2020年)
    (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應急管理局參與)6.參與實施「百園」循環化改造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參與實施廣東省「百園」循環化改造行動,重點圍繞園區公共服務類項目、產業鏈關鍵補鏈項目推進工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到2020年,推動工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創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 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
    例如2013年河北滄州「紅豆水」事故和吉林松原石油汙染事故,2014年4月甘肅蘭州自來水苯汙染事故和河北無極皮革廠汙染事故等,均屬於該類型地下水汙染事件。遲滯型地下水汙染事件是汙染物在含水層或地下水中長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發生的質變,也是在對地下水環境長期不夠重視、地下水環境監測和防治措施不到位、地表汙染處理過程中對地下部分忽視等原因的作用下,地下水中汙染物積累至某一特定條件或遷移至特定區域時發生的必然現象。另外,國家地下水質監測資料表明,我國地下水環境總體趨於惡化。
  • 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
    編者按  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了《關於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的通知》,明確以重點行業企業氮磷達標排放整治為突破口,強化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全面推進固定汙染源氮磷達標排放。  2006~2016年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流域國控斷面總氮濃度偏高,且呈上升趨勢;2016年5月,現場觀測到丹江口水庫大壩一帶出現數十公裡的藻類異常增殖帶,雖然很快消失,但敲響了水華風險的警鐘。
  • 全國六成監測點地下水水質差 好水比例逐年下降
    分析「好水」比例呈逐年下降  「總體來看,2013年,在全國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中,地下水水質綜合變化趨勢以穩定為主,呈變好趨勢和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比例相當。」公報這樣總結。  記者梳理2011年至2013年公報發現,3年來,全國地下水的水質呈逐年下降趨勢。
  •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
    地表以下地層複雜,地下水流動極其緩慢,因此,地下水汙染具有過程緩慢、不易發現和難以治理的特點。地下水一旦受到汙染,即使徹底消除其汙染源,也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使水質復原。至於要進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層的更新,問題就更複雜了。
  • 蓬江區汙染源在線監控系統運行維護項目詢價公告
    蓬江區汙染源在線監控系統運行維護項目詢價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歡迎有意向並符合條件的供應商前來響應並報價
  • 哪些因素導致地下水汙染?
    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近日公布的《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淡水環境狀況令人喜憂參半:一方面,2017年地表水質量得到改善
  •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英文名稱:Groundwater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2技術適用性2.1適用的介質:汙染地下水2.2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碳氫化合物(如BTEX(
  •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
  • 生態環境部印發通知 全面部署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攻堅工作
    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解決日益突出的氮磷汙染問題,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全國水汙染防治形勢面臨新的變化,部分地區氮磷汙染上升為水汙染防治的主要問題,成為影響流域水質改善的突出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