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學派代表人物,荀況的唯物論認識論和唯心主義社會觀

2020-12-05 萬象包羅君

唯物論的認識論。荀況認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客觀世界具有被人認識的規律,人具有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

荀況認為,認識客觀世界,第一步必須是感官與客觀世界接觸。人的知識或技能都來源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離開人的感覺器官對外界事物的接觸,就不能認識客觀世界。第二步必須是用頭腦進行思維。由於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荀況誤把心思當成思維器官。他認為不進行思維活動,也不能有認識。因為心對感官有支配作用,如果心不起這種作用,那就是:「黑白在前而不見,擂鼓在側而不聞」。

荀況看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他強調心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天論》),即思維器官(心)是支配感覺器官(五官)的。但是,他認為心的活動,必須以感覺為基礎。他說:「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薄其類然後可也。《正名》」這就是說,荀況強調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只有思維器官的作用,才能產生理性的認識(徵知)。但是這種「徵知」,則是根據耳朵才能知道聲音,根據眼睛才能知道事物的形象。理性認識必須是感覺器官去接觸具體事物(當薄其類)以後才能獲得。思維離不開感官,但是只憑感官去認識事物,則容易發生錯覺。有了思維(心)的作用,就可以避免感官所造成的錯覺。如站在高山上看山下的牛和羊一般大,但是人們並不把牛看成羊,因為人們經過思考,知道這是「遠蔽其大」所造成的錯覺。荀況認為只憑感官是認識事物,就要受到事物假象的蒙蔽,而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他主張,在認識中要充分發揮理性思維的作用,而不要「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理蔽》)。即滿足於片面的感性認識,而不了解事物的本質。

認識是否正確,荀況認為還必須經得起事實的檢驗,並且能夠實行。他說:「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性惡》」這就是說凡是善於談論古的,必須有現今的事物做驗證;凡是有價值的言論,都是有分析有綜合(辨合),有客觀事實驗證的。只有這樣的認識,才是坐下來可以講,到實際中能夠實行的。

荀況還認為,認識的目的是「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理)矣。《解蔽》」。這就是說,認識是要了解世界萬物的實際情況,研究治亂的根源,控制自然規律和治理社會。

他認為人的認識和實際活動的關係是:「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效》」即不聽不如聽,聽不如看見,看見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實行。

荀況的認識論,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處於上升階段的利益和要求,對新興地主階級,打破奴隸主的精神枷鎖,起來向奴隸主奪權,摧垮奴隸主的統治,建立封建制社會具有進步的作用。

荀況認識論的缺點是:他還沒有也不可能正確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在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性時,不免誇大了「心」的作用,認為「心」可以「出令而無所受令」。另外,他還把封建禮儀看成是認識的一個標準。這是荀況所處時代和他的階級地位決定的。

社會歷史觀。荀況的社會歷史觀點,是以他的性惡論為基礎的。他和孟軻的性善論相對立,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認為人都有「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本性。荀況認為「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利好愉逸。《性惡》」。這種人性論,就是荀況論述社會歷史理論的出發點。他認為,如果順著「好利」的本性發展,就要產生「爭奪」;順著「好色」的本性發展,就要產生「淫亂」。這樣就會危害封建社會的禮儀,就要造成天下大亂。因此他說:「人之性惡」。

荀況認為這種「惡」的本性是可以通過人的辦法把它變成「善」的,那就是要進行教育,就是要有賞有罰。荀況還在性惡論基礎上,論證了國家制度的起源,論證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不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使欲必不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這是說,國家政治制度的起源,是因為有人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因為追求的沒有界限了,就會引起鬥爭。統治者為了使人人都能安於自己所處的貴賤等級地位,便制定了禮儀,因此才產生了禮。也就是產生了國家,產生了政治制度。

荀況雖然把「禮」看作是行為規範的準則,但與孔孟所講的維護奴隸主等級制度的「禮」在本質上已經完全不同了。他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論》」。因此,他所說的禮乃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法權規範。他還說:「雖王公士大夫之孫也,不能屬於禮儀,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儀,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王制》」。這種「禮」,顯然是反對奴隸主階級的世卿世祿制 的,是符合新興地主階級法治要求的。

但是,荀況把新興地主階級的「禮」說成是天經地義、永恆不變地的,實際上是把封建等級制度絕對化了。他還把封建統治者說成是至高無上的人物,說成是天地所生,是管理世界,統治人民的。這反映了荀況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剝削階級本質。因此,荀況的歷史觀點,既有反映社會變革進步的一面,又有剝削階級不可克服的唯心主義的一面。從其進步一方面來說,荀況用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說起國家制度的起源,這對於春秋以來唯心主義者宣揚的「君權神授」的理論來說,是一個打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荀況的歷史觀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但用人們的情慾來說明國家制度的起源,在理論上仍是荒謬的。它無法說明為什麼在原始社會裡,人雖然都有情慾,卻沒有國家組織。從政治上看,這種理論掩蓋了人的階級性,掩蓋了國家的階級本質。因此,荀況的歷史觀,在本質上還是唯心主義的。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說在諸子百家當中明確提出統一概念,並為此堅決執行不惜一切代價的,似乎只有法家。但是法家在歷史上誕生的較晚,它是諸子百家當中理論體系構建最晚的一個學派。雖然法家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時期就可以找到,但是相比於其他諸子顯學,法家依然是個後學之輩。對於法家的起源眾說紛紜,其實一個思想學派的脈絡在最初的發展中本身就不明確。可以肯定的是,法家最初是從儒家體系當中變化而來。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時空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時空論》是第二章第七小節,其中討論了三種唯心主義的時空觀,和舊的唯物主義的時空觀,並闡述了新的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
  • 關於《唯物論》的考點清單
    1、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 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 各個朝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你們都認識嗎?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意識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意識論》是第二章第八小節,討論了意識的本質、來源,並對錯誤的認識「意識」的觀點進行了批評,指出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認識不徹底的特徵。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反映論》是第二章第九小節,其中揭示了認識的本質,闡述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意識對物質的可認識性。
  • 2012考研政治輔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考點解析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孫佔河孫老師結合曆年真題認識論考點,為同學們總結了以下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它研究人的認識的本質和認識的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強調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這裡就有牽涉到一個名詞,本體論,然而本體論也是翻譯過來的,那我們也就很難從字面去理解。本體論(Ontology) ,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頭條非要讓我把「本原」改成本源,不然就被系統認為你有錯別字,系統就說你行穩低劣)或基質的哲學理論。
  • 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都有誰?
    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都有誰?奧地利經濟學派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既是奧地利人又是維也納大學教授,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那麼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誰?下面來看一下。
  •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十八世紀英國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對還是錯?拿來還是摒棄?
    在德國的萊布尼茨推出科學的經驗主義之後,英國在18世紀發展出了唯心論,其中以洛克的經驗哲學為代表,對以往的理性哲學給予了全面的衝擊和重塑,逐漸地,經驗論開始分為兩支,走向了兩個系統和方向都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條導致了18世紀法國的唯物論,另一條導致了洛克和大衛·休謨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
  • 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之一)
    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立場和基本原則。  一、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上)  ——關於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大討論  思維與存在何為世界的本原?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歷久彌新的重大而基本的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苦心探索,眾說紛紜,論辯莫衷一是。
  • 20考研政治之唯物論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不同流派
    哲學其實就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裡面包含兩個方面:思維和存在(也可以表述為意識和物質)何為第一性,即誰是世界的本原。這是區分唯物和唯心的標準。第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這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課導論唯物論,別說這些你沒學過
    3、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指()辯證法與形上學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一元論與二元論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性8、否認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學是()唯心主義詭辯論,不可知論二元論>9、肯定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這是()辯證法的觀點形上學的觀點唯心主義的觀點可知論的觀點10、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
  • 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科學精神教育
    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地總結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以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這19世紀自然科學領域中的三大發現;系統清理了以往的哲學體系,特別是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及18世紀機械唯物論哲學中的唯物論,對歷史上,特別是當時的自然科學成就做了系統的哲學總結和歸納概括,提出並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從而使唯物論哲學建立在近代科學的基礎之上。
  •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這種變化帶來了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不同階段、不同階層的各個學派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記載,至漢代(前206-220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學術觀點的有一百八十力家。漢代史學家將它們分門別類,歸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在這十家之中,雜家、農家、小說家所討論的問題很少涉及哲學。在這些學派中尤以儒、墨、道、法家四家影響最大。
  • 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繫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繫,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唯意志論 又稱「唯意志主義」。片面地誇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和基礎的哲學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