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亡,如此接近:飛蛾的「危險性行為」

2021-01-17 果殼

飛蛾是夜行性的,蝙蝠是它們的最大天敵。為了避免成為蝙蝠的腹中餐,許多種類的飛蛾都進化出了能夠探測蝙蝠回聲定位音波的「耳朵」以及各種防備蝙蝠的行為。然而,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飛蛾的聽覺和防備能力還有另一個功能——關於性的交流。

死亡讓我長出了耳朵,我卻用它來愛你

飛蛾進化出耳朵的唯一原因,可能就是為了聽到它們最可怕的勁敵蝙蝠的逼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都誤認為飛蛾是「啞巴」,但很多飛蛾確實發出聲音——實在太過輕柔,蝙蝠無法聽到。科學家知道蛾子會發聲幾年以後,新的研究顯示,蛾子進化出了聽覺之外的防禦行為,同樣是為了抵禦蝙蝠之用。

「我們研究了兩種飛蛾,它們交流『性事』所使用的聽覺和表現出的行為非常不同。別種的蛾子也應該會有它們自己的辦法。它們一定有千奇百怪的不同技巧。」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生物科學系感覺生理學(sensory physiology)研究員安妮瑪麗·蘇麗基(Annemarie Surlykke)說。

她和她來自東京大學的同事選取了亞洲玉米螟蛾(Ostrinia furnacalis)和日本地衣蛾(Eilema japonica)作為實驗對象,這兩種蛾子和許多其他種的飛蛾一樣,都進化出了防備蝙蝠的聽覺,它們也都用聽覺來派防備蝙蝠以外的用場——兩種蛾子都進化出了用聲音「把妹」的能力,但兩者的方法完全不同。


亞洲玉米螟蛾:嚇住你,「吃掉」你

亞洲玉米螟蛾的手段簡單而直接——雄蛾模擬出獵食蝙蝠的回聲定位音波,雌蛾聽到後會以為有天敵出沒,「嚇」得不敢動彈,進入一種防備蝙蝠的「一動不動狀態」(freeze position),以防引起蝙蝠的注意。然後……你懂的。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依次播放了蝙蝠出沒的音波和亞洲玉米螟蛾雄蛾求愛的音波,亞洲玉米螟蛾雌蛾的反應都是一動不動,說明它無法分辨二者的區別。


日本地衣蛾:聽到我,愛上我

日本地衣蛾顯得更高端一些。雄蛾也會發出好像是蝙蝠獵食的音波,但是,研究者先後播放了蝙蝠的聲音和雄蛾的聲音,雌蛾在實驗中能夠這兩種聲音區別,只有在聽到雄蛾求愛聲波後才能夠進入交配狀態。也就是說,日本地衣蛾在從防備蝙蝠到談情說愛的進化上更進一步:它發展出了特別的交配信號,能夠分辨危險來臨與愛情來臨之間的區別。

安妮瑪麗說:「飛蛾和蝙蝠之間的聲音通訊是捕獵者同被捕食者間產生交互行為的經典例子。而我們的研究顯示,蛾子進化出一套系統,不僅可以「調情」,不同種類飛蛾的進化結果還各不相同。這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例子。」


飛蛾vs.蝙蝠:進化中的軍備競賽

飛蛾的聽力始於5000-6000萬年前,因為那時起開始出現了晝伏夜出、擁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也就是從那時起,這兩種生物便開始了軍備競賽——蝙蝠向著更容易發現飛蛾的方向進化,飛蛾向著不被蝙蝠發現的方向進化。

其實飛蛾的「耳朵」簡單至極,只不過是一、兩個(最多四個)感覺細胞,但足以探測蝙蝠發出的聲波。「幾年前我們都還確信飛蛾的聽覺系統只能為逃命服務,不能用來聽其他的東西。」安妮瑪麗表示。

直到2009年,安妮瑪麗和同事發現,絕大多數飛蛾其實都能夠發出聲波。他們當時選取了13種不同類別的飛蛾,其中七成類別的雄蛾都能夠通過聲波與雌蛾交流。當然,這些幾乎都是人類無法聽到的超聲波,可是蝙蝠可以聽到。

乍一看,發出天敵捕獵所使用的唯一聲響似乎是個壞主意,這與自投羅網無異。不過,安妮瑪麗解釋道,飛蛾一般只有在相互距離小於2釐米時才會發出聲響,這就相當於耳旁私語,很難被蝙蝠發現

「我現在確信,飛蛾之間應該存在大量的聲波交流,之前我們只不過因為聲波微弱難以探測才以為這種交流不存在。我們的研究結果在很多方面上提供了新的看法,就比如這套原本用於逃生的聲波探測系統的進化方向,這是對進化過程的一種全新理解。」







相關焦點

  • 我愛你就像飛蛾撲向火,其實飛蛾才不會撲火,都是人類做的惡!
    我是蟲我,關注我,讓我飛向你你就火了大家好我是蟲我,有辣麼一句歌詞:我愛你就像飛蛾撲向火……明知道會受傷還要撲的義無反顧,但是作為一個在地球上存活時間遠超人類的物種,飛蛾真的有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蛾生麼?一個可能正確的說法,飛蛾是要靠光來導航的,在地球還沒有人類的年代,飛蛾所能看到的光源基本就是太陽和月亮的光了,這種超遠的光源產生的光線到了地球幾乎就可以說是平行光線了,而昆蟲們使用它們極為複雜的複眼可以讓他們與光線保持固定的角度,以保證它們的可以直線飛行。
  • 如此精緻的飛蛾刺繡,生物科學家都為之點讚
    飛蛾,在昆蟲中屬於蝴蝶的姊妹,但它的生活習性卻跟蝴蝶大相逕庭,飛蛾喜歡在夜間活動,生活在市區的人們很少能見到,只有在野外的路燈下才能見到飛蛾的蹤跡。飛蛾沒有蝴蝶漂亮,但它品種繁多,不少飛蛾呈現出奇特的樣子也十分讓人著迷。
  • 神話與傳說中的飛蛾,鮮為人知的神秘面紗,卻在這個國家稱為禁忌
    飛蛾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文化中都受到欽佩和恐懼,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飛蛾有時被視為蝴蝶的醜陋,毛茸茸的堂兄,但蝴蝶只有夢想才能擁有飛蛾的特質。一些最雄偉的飛蛾被稱為蜂鳥蛾,可以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地方找到。這些飛蛾太大了,翅膀飛得很快,經常與蜂鳥混淆!
  • 飛蛾為什麼要撲火?
    一言堂 飛蛾為什麼要撲火? □方舟子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12-02    [列印] [關閉]     求生是寫入基因的最深刻的本能。只有思想能夠抗拒本能,所以只有人類能夠自殺,其他動物自殺的傳說,例如旅鼠奔赴「死亡之約」,也僅僅是傳說。但是飛蛾撲火並非傳說,而是每個人都見過的事實,如果這不是自取滅亡,又是什麼呢?    飛蛾撲的其實是火光。燈光同樣能吸引它們飛撲過來,除非是專門用來捕殺它們的誘蛾燈,否則燈光對它們來說一般並不致命。所以它們被光吸引不是為了尋死。
  • 飛蛾為何撲火?真正原因可能只有飛蛾自己知道
    而飛蛾的這種詭異行為,早就有被人類熬成了一碗濃濃的雞湯。這一般指捨生取義的精神,又或是被致命的事物吸引,無法自拔。但世界萬物都是惜命的。求生的意識早就寫進了基因裡,已經成了一種本能。飛蛾也一樣,作為沒有高級思維能力的動物,它們是不會自殺的。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飛蛾們前赴後繼地赴死。但飛蛾根本就不會產生了結自我的念頭,自殺也就無從談起了。
  • 大量白色飛蛾飛撲進超市,店長被迫關店,一早上竟然全死亡了
    成千上萬「飛蛾」突然上街?8月28日晚上八點鐘左右,在嶽陽湘陰縣城開超市店的朱女士正在店內幹活,就在這時候大量白色的飛蛾直接飛撲進入超市店內,由於數量龐大影響了顧客購物,龍女士被迫關店。不僅朱女士超市店內遇到了這樣的奇怪現象,在湘陰縣城多個地方均出現了成千上萬白色的飛蛾。那麼,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連飛鳥、蝴蝶、飛蛾都不例外,全因Y染色體
    但是,在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原因可能較少涉及到人類行為和更多地與類型的性染色體,我們與大多數動物共享的物種。她說:「我們不僅研究了靈長類動物,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壽命數據,還研究了爬行動物,魚類,兩棲動物、蜘蛛、蟑螂、蚱蜢、甲蟲,蝴蝶和飛蛾等的壽命數據。」「而且我們發現,在如此廣泛的物種中,異性配偶性的確比同性配子性更早死亡,平均早於同性配子性死亡17.6%。」
  • 飛蛾的美貌可不比蝴蝶遜色
    蝴蝶和飛蛾,可謂鱗翅目的「雙嬌」,叫鱗翅目是因為它們的翅膀上都布滿鱗片,人們覺得抓蝴蝶、蛾子會掉粉,其實這「粉」就是翅上細碎的鱗片。從古至今,人們對蝴蝶的偏愛遠大於蛾子。中國人向來圖吉利,民間愛把貓和蝴蝶畫在一起,因八九十歲稱為「耄耋」(mào dié),用貓蝶諧音寓意長壽。在建築中,也會用蝴蝶的元素代表「福」。詞牌名有「蝶戀花」,卻沒有關於蛾的。
  • 【趣識】飛蛾為什麼要撲火
    科學家發現 飛蛾在夜間飛行時飛蛾總是讓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自己的眼睛裡。飛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這是飛蛾的「天文導航」系統。飛行中的飛蛾看到火光,錯認為是月光,因此,它就利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火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本能地讓自己與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只能繞著火光打轉。由於它的兩隻眼睛離光源的遠近不同,一隻眼睛比另一隻眼睛感受到的光線強,於是它們不停地拐向光線更強的方向。
  • 長尾拯救飛蛾性命
    如今,在一系列蝙蝠—飛蛾大戰中,科學家證實了飛蛾如何利用長長的翅尾創建「聲音錯覺」,從而哄騙蝙蝠撞擊錯誤地方。此項發現或有助於解釋為何一些飛蛾擁有如此豔麗的尾巴,並且可能為未來的無人機設計提供靈感。  2015年,美國愛達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學生態學家Jesse Barber和同事發現,一些蠶蛾利用尾巴迷惑作為捕食者的蝙蝠。
  • 沈婺華:做一隻撲火的飛蛾
    但是在佛放棄愛情之前,他們也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沈婺華亦是如此。在愛情面前,她是一隻撲火的飛蛾,即使每次都受到火焰的傷害,但她仍會選擇奮不顧身地撲向愛情的火苗,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又有何妨。 江南自古出美人,出生於江蘇吳興的沈婺華在江南煙雨的滋潤之下,擁有著沉魚落雁的美貌。放眼當時的天下,沒有幾個男人配得上她,因為她是南朝陳武帝陳霸先的外孫女,擁有著高貴的貴族血統。
  • 飛蛾「頂嘴」蝙蝠避免被抓
    不過,一些飛蛾讓這些敏捷的哺乳動物失去了目標。比如,燈蛾會發出使蝙蝠雷達失靈的幹擾超聲波。如今,科學家證實,天蛾(如圖所示)和其他物種也進化出了這種行為。 當有蝙蝠在附近時,這些在夜間出沒的對蝙蝠具有毒性的昆蟲會發出一種超聲波作為「警告」。在吃過幾次飛蛾後,蝙蝠學會了如何完全避免這些有毒物種。 在4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在8個國家拍攝了蝙蝠追逐的高速視頻。
  • 《阿拉姜色》:飛蛾的覆滅與毛驢的陪伴
    故事的開始,在光影的轉化中,首先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直在屋內玻璃窗邊尋找出路的飛蛾。伴隨著女主人的嗚咽聲,飛蛾的執著讓人心焦,嗚咽此時也更顯悲傷。而俄瑪在朝聖的路上離去,身為丈夫的羅爾基一路守護酥油燈,其中一天看到了一隻飛蛾被燒死在燃著的油燈中。
  • 一個模仿飛蛾識別味道的神經網絡,解釋飛蛾的學習速度遠超機器
    為了進一步找出自然與機器學習之間的差距,華盛頓大學研究科學家Charles Delahunt與他的團隊創造出了一款模仿菸草天蛾(學名:Manduca sexta)嗅覺學習系統的結構與行為的人工神經網絡。他們表示,他們的系統可以對自然神經網絡的學習方式提供一些重要的見解,為機器學習帶來突破。與其他動物相比,飛蛾的嗅覺系統比較簡單,並已被神經科學家們很好地繪製出來。
  • 我們對飛蛾到底有多少誤解?
    飛蛾和一些昆蟲總愛聚在燈光周圍,往往不是被捕食者吃掉,就是被炙烤而亡,為什麼它們不惜冒著死亡的威脅,也要在燈火處翩翩起舞呢?有人說,那是因為一些昆蟲有趨光性,說到光!太陽光更大,為什麼它們不齊刷刷地飛向太陽呢?但飛蛾沒有考慮到現代人類社會的介入:一天24小時,亮著的燈火隨處可見。
  • 以前農村裡經常見到的「蜂鳥」大都是飛蛾,真正的蜂鳥非常有特點
    但事實上我們小時候見過的「蜂鳥」,大都是飛蛾,包括多種長喙天蛾和透翅天蛾。而真正的蜂鳥,是下圖這個樣子。為什麼說我們小時候在鄉村和城市綠化帶中見過的大都是飛蛾而不是蜂鳥呢?很簡單,因為中國境內並沒有任何一種蜂鳥分布。別說中國,就連整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都沒有,所有的蜂鳥(三百餘種)全部都是美洲大陸的特有物種。
  • 飛蛾:有那麼多趣味知識可以言說
    飛蛾種類很多,包括蠶蛾、天蛾、燈蛾、毒蛾、夜蛾、舟蛾、尺蛾、苔蛾、暝蛾等,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恐龍時代,飛蛾已經存在於地球上,目前收集到的最古老的蛾化石距今已有一億八千多萬年了。(1)飛蛾飛蛾的趣味知識對於飛蛾而言,求偶是一件大事,但它們並不依靠五顏六色的外形吸引異性,而是通過散發氣味來吸引對方, 雌蛾會散發性激素來讓雄蛾著迷。
  • 因外力致特殊體質被害人死亡 行為人行為如何定性
    聶某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後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其行為在正常情況下不會造成輕傷以上的傷害結果,雖有毆打的故意但無傷害的故意,被害人之所以死亡是因為被害人特殊體質,其行為符合意外事件的規定,應當認定聶某無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的犯罪構成,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
  • 飛蛾藤 原來是說果子像飛蛾
    上次花事發過一個飛蛾藤,昨天再見,發現他還有不少神奇、美麗之處是我之前沒有發現的。▽飛蛾藤與牽牛花一個科,從葉子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屬於飛蛾藤屬,浙江植物志只有一種。飛蛾藤是個多年生草質攀援藤本,它漏鬥狀的花朵不大,直徑一釐米不到,湊到眼前了才能看出一點旋花科的特點「旋花」,若是遠看,這個潔白素雅小清新的花朵倒是有幾分酢醬草呢。小巧精緻的花朵總是惹人喜愛。▽
  • 飛蛾「頂嘴」蝙蝠避免被抓—新聞—科學網
    不過,一些飛蛾讓這些敏捷的哺乳動物失去了目標。比如,燈蛾會發出使蝙蝠雷達失靈的幹擾超聲波。如今,科學家證實,天蛾(如圖所示)和其他物種也進化出了這種行為。 當有蝙蝠在附近時,這些在夜間出沒的對蝙蝠具有毒性的昆蟲會發出一種超聲波作為「警告」。在吃過幾次飛蛾後,蝙蝠學會了如何完全避免這些有毒物種。 在4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在8個國家拍攝了蝙蝠追逐的高速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