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是夜行性的,蝙蝠是它們的最大天敵。為了避免成為蝙蝠的腹中餐,許多種類的飛蛾都進化出了能夠探測蝙蝠回聲定位音波的「耳朵」以及各種防備蝙蝠的行為。然而,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飛蛾的聽覺和防備能力還有另一個功能——關於性的交流。
死亡讓我長出了耳朵,我卻用它來愛你
飛蛾進化出耳朵的唯一原因,可能就是為了聽到它們最可怕的勁敵蝙蝠的逼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都誤認為飛蛾是「啞巴」,但很多飛蛾確實發出聲音——實在太過輕柔,蝙蝠無法聽到。科學家知道蛾子會發聲幾年以後,新的研究顯示,蛾子進化出了聽覺之外的防禦行為,同樣是為了抵禦蝙蝠之用。
「我們研究了兩種飛蛾,它們交流『性事』所使用的聽覺和表現出的行為非常不同。別種的蛾子也應該會有它們自己的辦法。它們一定有千奇百怪的不同技巧。」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生物科學系感覺生理學(sensory physiology)研究員安妮瑪麗·蘇麗基(Annemarie Surlykke)說。
她和她來自東京大學的同事選取了亞洲玉米螟蛾(Ostrinia furnacalis)和日本地衣蛾(Eilema japonica)作為實驗對象,這兩種蛾子和許多其他種的飛蛾一樣,都進化出了防備蝙蝠的聽覺,它們也都用聽覺來派防備蝙蝠以外的用場——兩種蛾子都進化出了用聲音「把妹」的能力,但兩者的方法完全不同。
亞洲玉米螟蛾:嚇住你,「吃掉」你
亞洲玉米螟蛾的手段簡單而直接——雄蛾模擬出獵食蝙蝠的回聲定位音波,雌蛾聽到後會以為有天敵出沒,「嚇」得不敢動彈,進入一種防備蝙蝠的「一動不動狀態」(freeze position),以防引起蝙蝠的注意。然後……你懂的。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依次播放了蝙蝠出沒的音波和亞洲玉米螟蛾雄蛾求愛的音波,亞洲玉米螟蛾雌蛾的反應都是一動不動,說明它無法分辨二者的區別。
日本地衣蛾:聽到我,愛上我
日本地衣蛾顯得更高端一些。雄蛾也會發出好像是蝙蝠獵食的音波,但是,研究者先後播放了蝙蝠的聲音和雄蛾的聲音,雌蛾在實驗中能夠這兩種聲音區別,只有在聽到雄蛾求愛聲波後才能夠進入交配狀態。也就是說,日本地衣蛾在從防備蝙蝠到談情說愛的進化上更進一步:它發展出了特別的交配信號,能夠分辨危險來臨與愛情來臨之間的區別。
安妮瑪麗說:「飛蛾和蝙蝠之間的聲音通訊是捕獵者同被捕食者間產生交互行為的經典例子。而我們的研究顯示,蛾子進化出一套系統,不僅可以「調情」,不同種類飛蛾的進化結果還各不相同。這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例子。」
飛蛾vs.蝙蝠:進化中的軍備競賽
飛蛾的聽力始於5000-6000萬年前,因為那時起開始出現了晝伏夜出、擁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也就是從那時起,這兩種生物便開始了軍備競賽——蝙蝠向著更容易發現飛蛾的方向進化,飛蛾向著不被蝙蝠發現的方向進化。
其實飛蛾的「耳朵」簡單至極,只不過是一、兩個(最多四個)感覺細胞,但足以探測蝙蝠發出的聲波。「幾年前我們都還確信飛蛾的聽覺系統只能為逃命服務,不能用來聽其他的東西。」安妮瑪麗表示。
直到2009年,安妮瑪麗和同事發現,絕大多數飛蛾其實都能夠發出聲波。他們當時選取了13種不同類別的飛蛾,其中七成類別的雄蛾都能夠通過聲波與雌蛾交流。當然,這些幾乎都是人類無法聽到的超聲波,可是蝙蝠可以聽到。
乍一看,發出天敵捕獵所使用的唯一聲響似乎是個壞主意,這與自投羅網無異。不過,安妮瑪麗解釋道,飛蛾一般只有在相互距離小於2釐米時才會發出聲響,這就相當於耳旁私語,很難被蝙蝠發現。
「我現在確信,飛蛾之間應該存在大量的聲波交流,之前我們只不過因為聲波微弱難以探測才以為這種交流不存在。我們的研究結果在很多方面上提供了新的看法,就比如這套原本用於逃生的聲波探測系統的進化方向,這是對進化過程的一種全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