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沉沒成本效應一無底的黑洞

2021-01-19 騰訊網

作者:老範

印度的「聖雄」甘地乘坐火車出行,當他剛剛踏上車門時,火車正好啟動,他的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就在這時,甘地麻利地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第一隻鞋子掉下的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甘地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穫。」

公司發放每人一張價值500元的音樂會門票福利,音樂會當天卻暴風驟雨,音樂會照常演出,你願意冒著暴雨去嘛?假設這張門票是你熬夜排隊5小時花了500元買的,這時你願不願意去呢?相信大多數人在後一種情況下更容易堅持去音樂會,這是為什麼?

花了幾年時間和大量的金錢終於追到了女神,但在戀愛期間,總是有小摩擦、小彆扭,甚至冷戰,可誰都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段感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家裡衣櫃裡總有一些衣服,捨不得扔,但卻一次也沒有穿過。

這都是沉沒成本的心理效應在作怪。

一、沉沒成本效應的定義

經濟學定義: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精力等。

例如:如果你看音樂會,已經付了500元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音樂會門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效應告訴我們,人們決策時會受到沉沒成本影響而產生的非理性決策現象。如果人們已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成本,那麼便會增加該商品或勞務的使用頻率。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一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麼其帳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帳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作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音樂會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第一種是付錢後發覺音樂會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第二種是付錢後發覺音樂會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了錢,所以不應該再考慮錢的事。當前要做的決定不是後悔買了票,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因為票已經買了,後悔已經於事無補,所以應該以看免費音樂會的心態來決定是否再看下去。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選擇把音樂會看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而選擇退場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二、沉沒成本產生的原因

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和個人認知能力有限導致的決策失誤。由於完全理性需要支付時間,金錢和各種資源,獲取核心信息和新知識的成本什麼昂貴。很多決策都要時間限定,所以做到完全理性十分困難,大部分人都是在有限理性和有限認知能力範圍內做決策。

有限理性包括:有限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辨別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使用簡單的、局部的有限的信息和決策模型去處理複雜的決策問題,這樣很容易犯錯誤,當發現決策失敗時,想要改變時,沉沒成本就產生了。

2、生產要素的專用性:沉沒成本的產生於生產要素專用性和通用性有關。一般來說,專用性生產要素一旦脫離現有的生產關係時,其價值較低,而通用性資產即使發生用途轉移,也不會發生較大價值損失。

例如:共享單車都是專用的,一旦投資下去就很難流轉,公司如果破產了,不大可能再把這些自行車原價賣給其他人。

3、交易成本:在給定資產出售價格不會降低的情況下,交易成本的存在也會產生沉沒成本。交易成本往往是時間和精力支出,它們具有非貨幣支出性質,因此很難專為他用而變成沉沒成本。

例如:裝修房子買家具,如果你花了一周的時間去看家具,一周的時間和家具商談判議價後購買,又花了一周的時間在家裡安裝家具,這三周的時間和精力支出,就是你交易成本,如果你每月工資為10000元,折算下來三周的時間和精力就是7500元,這7500元就淪為了沉沒成本。

4、環境不確定性:任何投資都是在真實時間中進行的,不確定性是無法預知的。因此,以前的經歷常常構成決策的基礎。由於決策是事前的,結果是事後的。因此決策很容易出現錯誤,導致投資失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的市場價值也會發生不可抗拒的貶值,從而帶來資本損失。

例如:銀行大規模的投放自動取款機,但最後發現大家都不大用現金了,自動取款機的購買成本,房租成本和維護成本就變成了沉沒成本,這就是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的沉沒成本。

5、相關制度:政府規定或相關制度都會產生沉沒成本。例如只可以自由買賣的生產要素因不允許買賣而帶來的沉沒成本。例如房產的限購和交易稅費的提高,就會帶來沉沒成本。

三、沉沒成本效應的心理學解釋

1、前景理論:風險尋求和損失厭惡

前景理論是關於風險決策的一種描述性模型。由於沉沒成本已經造成經濟損失,人們會產生儘快彌補損失的強烈動機,這種動機會導致風險尋求。失敗者並不總是迴避風險,人們通常希望抓住機會彌補損失,雖然這些損失實際上一種沉沒成本。在賠錢以後,絕大多數人的採取了要麼翻倍下注要麼不賭的策略。儘管他們也知道能贏的概率可能低於50%,但仍會願意冒風險,希望返本的願望非常強烈。到最後可能陷入越賭越輸的泥潭。

一個擁有完整、健全的邏輯的機器人在做選擇時絕不會把沉沒成本考慮在內,但是作為一個擁有情感的人,你對損失的厭惡會讓你邁入沉沒成本的陷阱。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霍爾 亞科斯和利物浦大學的卡特琳 布拉默在1985年做了個實驗,證明了人們在沉沒成本面前會做些多麼愚蠢的事。他們讓實驗對象假設自己花了100美元買了密西根滑雪之旅的票,但在那之後發現一個更好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只要50美元,於是也買了它的票。然後,研究者讓實驗對象假定,這兩個旅行的時間互相衝撞,而兩張票都不能退或者轉讓。你認為他們會如何選擇呢?是選100美元那個「不錯」的旅行,還是50美元的那個「絕佳」的旅行?

在實驗中,有一半人選擇去參加前者——那個更貴的旅行。雖然它可能不像後者一樣有趣,但是不去參加它的話,損失也更大。因為無論如何,花出去的錢都是收不回來了。最好的選擇是要在將來帶給你更好的體驗,而不是為了彌補你在過去的損失。

假設你是一家醫藥公司的總裁,公司正在進行一個新的止痛藥的開發項目。據你所知,另外一家醫藥公司已經開發出了類似的一種新的止痛藥。通過那家公司止痛藥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可以預計,如果繼續進行這個項目,公司有近90%的可能性損失500萬,有近10%的可能性營利2500萬。

情況一:到目前為止,項目剛剛啟動,還沒有任何花費。那麼你會堅持還是放棄?

情況二:到現在為止,這個項目已啟動了很久,你已經投入了500元,只要再投入50萬,產品就可以研製成功正式上市。那麼你會堅持還是放棄?

情況一,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放棄,因為沒有沉沒成本的影響。

情況二,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堅持一下,搏一把,表現出風險尋求和迷戀小概率事件。因為決策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

通常人們在心理上,不願意接受先前成本打水漂的事實,如果不繼續追加投資是對先前投入成本的巨大浪費。

2、認知失調:自我申辯傾向

認知失調觀點認為放棄原先的決策意味著對原先認知的背離,容易產生心理衝突,而繼續追加投資可以與原先行為和認知保持一致。人們存在自我維護和自我申辯的心理傾向,不願承認自己先前的決策失誤,因此會顧及沉沒成本,希望與先前的認知和決策保持一致。

例如:有些人買了一隻不好的股票,連續下跌,但自己就是不承認選擇錯了,繼續追加投資,最後血本無歸。

例如:現在很多電話和簡訊詐騙就把沉沒成本當成核心理論,一般這些人一開始都讓你交一點小錢,例如中獎了需要交手續費300元,等你交了,就讓你慢慢越交越多(稅費2000元)很多人覺得,如果後面不交,前面就都拿不回來了,所以就僥倖心理,一再追加投入,最後越陷越深,很多人就越投越多,想著萬一成了,可以拿到百萬獎金,就咬牙堅持一路投下去,最後血本無歸。

3、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理論認為,沉沒成本致使個體的心理帳戶處於虧損狀態,而心理帳戶的平衡原則要求個體必須在某種盈利狀態下才可以「滿意」的關閉帳戶,否則個體將體驗到消極情緒。由於心理帳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獲取現實的物質收益來自動關閉已經不可能,只有決策者通過自我寬恕式的辯解來主動關閉心理帳戶,以避免沉沒成本帶來更大的損失

例如:股票投資者沒有心理預算或者沒有記錄累計跟蹤時,他們很可能被沉沒成本所俘,產生沉沒成本效應;反之,當投資者建立心理預算並能進行跟蹤時,沉沒成本效應就會減弱,甚至不再發生。

四、如何避免沉沒成本效應

1、項目前期:設定項目預算,包括周期、人力、資金等,執行標準化決策,前期的投入少影響甚至不影響當前的決策,客觀審視當下項目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增加投資,預估未來收益作為當下決策的主要因素。

2、項目中期:項目執行中期需求項目外的獨立人士或專業機構提供建議,客觀分析項目進行下去的成本收益情況。新任職業經理人一般對前任經理進行項目的沉沒成本不大敏感,能夠有效避免沉沒成本效應這一讓人越陷越深的決策陷阱。

3、項目後期:管理層應該增加放棄不好項目的信息透明度,積極維護正確放棄項目決策者的聲望。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團隊成員和社會公眾高度評價決策者在困境中的堅持,並將此歸因於決策者的聲望,因為一旦決策者選擇放棄已經投入但毫無希望的項目,就會導致他在公司中聲望的急劇下降,公眾也會用腳投票。為此,在放棄不好項目時,應該增加該項目的信息透明度,讓大家明白公司的決策是在避免繼續損失,保護投資人的長遠利益。同時,管理層維護正確放棄項目決策者的聲望,可以有效地避免決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聲望而不自覺地陷入沉沒成本效應的泥沼。

五、沉沒成本效應的應用

企業角度:廠商博弈模型中已經涉及沉沒成本這個參數,廠商利用自己已經投入大量成本這一事實,使得競爭對手主動退出或減少產品產量。因為競爭對手知道你已經投入了這麼多成本,是絕對不會放棄這一項目的。

個人角度:對於個人健康而言,為了避免惰性,可以選擇包年的健身卡,一旦自己不想去,就想想自己付出的1萬年費,驅使你逐漸脫離惰性,鍛鍊身體。

最後給大家講個笑話,知道經濟學家把結婚鑽戒叫什麼嗎?沒錯,沉沒成本。女孩子想把男朋友留在身邊,就是多讓他給自己買昂貴的禮物,最好就是大鑽石。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在這個女孩子身上投入了這麼多的「成本」,如果再換人,那些大鑽石可就變成「沉沒」掉的了,當然就更加捨不得離開他的女朋友嘍!

總結

沉沒成本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會發生,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沉沒成本的巨大威力,最大化的規避沉沒成本對自己決策的負面影響,有效利用沉沒成本效應建立自己的護城河,才是我們認知沉沒成本的意義所在。

不計沉沒成本反映了一種向前看的心態。無論你如何後悔,都已經無法更改,過去所有的一切,從今天來看,都是沉沒成本。不管原來是多麼悲慘的人生,為生活、感情和事業付出的多大的成本,我們都要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對今天,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樣的人生才能夠活的健康快樂富有價值和意義。

參考資料

沉沒成本效應中的心理學問題  施俊琦 李崢 王壘 黃嵐

關於成本沉沒效應的實驗研究  莊錦英

「沉沒成本」心理效應解讀   馬志國

相關焦點

  • 墨菲定律——沉沒成本、馬太效應
    沉沒成本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別在「失去」上徘徊,我們應該忘記沉沒成本,向前看。感情也是如此,曾經的付出已經成為了沉沒成本,我們不應該將之視為留住對方或留守感情的理由,最重要的還是當下的感受,對方還值不值得愛才是我們最該考慮的。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有人因為花大價錢買了一件不適合自己的衣服或者一雙鞋子等,但是因為花了錢而選擇穿戴,等同於活受罪。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都不能割捨沉沒成本,大多都陷於沉沒成本而無法自拔。
  • 廣州施工隊挖掘出來「無底黑洞」,它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文物的發掘一直在持續著,一施工隊曾經在廣州突然挖出了一個「無底黑洞」,經過專家的鑑定,這東西對勘察文物十分有幫助。專家們更是欣喜若狂。 這個「無底黑洞」實際上是一塊黑色的石板,誰也沒想到這塊石板揭開了一段塵封多年的回憶
  • 成長路上,警惕無處不在的陷阱「沉沒成本」
    20世紀60年代初,英法政府決定聯合開發一款大型商業化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在該項目立項之初,就因為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多,僅單項新引擎的研發成本就高達數億美金,所以當時被眾多媒體稱之為一場豪賭。正因為這個案例過於經典,於是催生出「沉沒成本」的概念。什麼是沉沒成本?
  • 如何理解沉沒成本謬誤-絕對理性可能麼?
    什麼是沉沒成本先來了解下沉沒成本的定義:沉沒成本(英語:Sunk Cost),或稱沉澱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舉個例子,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錢而且不能退票。此時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錢就算作沉沒成本。有的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
  • 廣東工人意外挖出無底黑洞,專家趕來後驚喜萬分:終於找到你了
    雖然國家在努力的尋找一些珍貴的文物,但是尋找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畢竟中國的土地面積這麼廣闊,他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埋藏著一些珍貴的文物,所以很多文物被發現的過程都是充滿了偶然性的,比如說在我國的廣東地區,一直施工隊在施工的時候,就意外的挖出了無底黑洞,專家接到消息趕到現場,看後驚喜萬分,終於找到你了,到底是找到了什麼東西呢?讓我們來一起來了解一番吧。
  • 黑洞效應,在商業裡這麼厲害?
    黑洞而擁有「黑洞效應」的企業,可以搜集到無數的數據、信息,從而持續地高速發展。同時,因為越來越龐大的數據基礎,智能商業的發展也必將越走越遠,做到真正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黑洞黑洞效應形成的源泉:網絡效應(網絡協同)、學習效應(數據智能)、數據壓強會推動數據智能發展、數據智能擁有網絡張力(傳播成本低,網絡資源是無形的、可以反覆傳播,物質資源的使用是損耗、而數據資源的使用是價值創造,物質資源複製需要成本
  • 工程隊無意挖出無底黑洞,專家趕到卻大喜:消失的國家終於找到了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恢復過來,在上個世紀,有一個工程隊無意中挖到了一個無底黑洞,考古專家趕來後大喜道:消失已久的國家終於找到了,這是怎麼回事,工程隊到底挖出了個什麼東西,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這些工人當時本來只是在挖地基,在工作的過程中突然挖出了一個巨大的石板,這個東西很是光滑,工人們覺得下面肯定有東西,於是找機器把它吊了起來,結果在下面發現了一個無底的黑洞。
  • 養老業裡的「黑洞效應」
    作為格子衫理工男的捍衛者,有必要給你們普及一下黑洞知識了!!先從「黑洞效應」開始吧!  呃,我也忘了,還好有百度:  「黑洞效應」是什麼  物理學中的黑洞效應,是指一種天體現象,宇宙中的一些大質量天體發生坍塌時會形成一個質量和密度非常大的點,進而通過自身強大引力形成黑洞。
  • 曾鳴:智能商業的「黑洞效應」
    我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察角度——智能商業的「黑洞效應」。  為什麼會有黑洞效應? 黑洞意味著有巨大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是怎麼構成的? 第一、網絡效應 網絡協同本身天然就具備網絡效應,就有指數級擴張等網際網路的天然優勢。
  • 木木:核心城市的黑洞效應
    尤其最近這些年,北京的城市面貌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環路一圈圈地劃出去,高樓密匝匝地豎起來,人口也增加得格外快。現在別說在圓明園,即便你跑到通州、門頭溝去,也是滿眼的人、滿眼的車、滿眼的房。這倒很是符合物理學的有關理論———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質量大到極致,引力就強到極致;於是,黑洞誕生了,周圍的一切,包括光,都無所逃遁。  像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顯然是存在黑洞效應的。1949年的時候,北京不過200多萬人口;到1990年,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到2000年,人口已經接近1500萬;而到了今年,據說常住人口已經2200萬了。人口的聚集速度明顯呈加快趨勢。
  • 《黑洞頻率》:「溫情版」蝴蝶效應
    其實這部電視劇早在很多年就拍成電影了,你們還在坐等《黑洞頻率》電視劇更新的同時不如去看一下這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劇情都是差不多的,而且電影版的《黑洞頻率》的劇情更加緊湊些,劇情發展也非常的迅速,不像電視劇用大量的篇幅鋪設劇情。
  • 移動網際網路巨頭掃尾戰:流量黑洞效應愈演愈烈
    實際上,垂直業態的融合早已有之,尤其以網際網路為基底的千行百業的流量都在流向綜合平臺,電商大約是最早產生流量黑洞效應的行業。2014年,易車創造了4.89億淨利潤,之後便持續發生虧損,2015年至2019年間,累計虧損總額已經達到26.73億元。易車利潤持續下滑的原因亦是受到整個網際網路大環境的影響,自身平臺過於垂直,難以吸納更多流量,因此,它必須花費大量金錢向第三方平臺採買,流量成本便會提高,而它做的又是「流量變現」生意,這樣一來也就只能賺個差價錢。
  • 科普:黑洞,白洞
    黑洞就像宇宙中的一個無底深淵,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也逃不出來。
  • 智能商業勝出的秘密——黑洞效應
    今天看《智能商業》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詞——黑洞。黑洞,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它有著極強的吸力,甚至將所有接近它的事物吞噬殆盡。未來的智能商業有著像黑洞那樣無限大的潛力與空間,可以包容一切的人、數據、甚至時間。
  • SCP-685無底深洞,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SCP-685無底深洞的外表SCP-685無底深洞是一個位於偏遠山區的大型坑洞,大致呈現為一個圓形,這個圓形直徑大約在33.5M,目前基本確定是天然形成的沒有任何的人工挖掘跡象,不過這個深不見底的洞穴暗藏玄機。
  • 回力棒效應:從黑洞逃逸的光線會再次被拉回黑洞
    ,目前這一理論獲得最終證實。  這是科學家依據之前對黑洞吞噬類太陽恆星的觀測結果進行最新分析得出的結論,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黑洞圓盤的測量上,在那裡探測到光線從黑洞中逃逸出來,具體地講,一方面是直接從黑洞吸積盤中釋放的光線,另一方面是沒有逃逸黑洞吸積盤的光線,在被反射進入太空之前又被拉回黑洞。
  • 銀河系超重黑洞周圍發現最快恆星:速度約為光速的8%
    據外媒報導,在我們星系的中心是人馬座A* (Sgr A*),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由於它的體積如此之大,以致於它的引力效應是極端的,這點通過觀察它附近的恆星就能探測到。由於它們離銀河系中心那可怕的無底深淵如此之近,它們對一些極端的物理現象了如指掌。Florian Peissker是德國科隆大學的天文學家,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仔細研究黑洞附近的空間區域。今年1月,他們報告了對恆星S62的觀測。
  • 夏天陽光強高速進隧道,謹防黑洞效應
    這起事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隧道「黑洞效應」有關。  所謂「黑洞效應」,是指司機開車經過隧道,忽然從亮的地方到暗的地方,隧道洞口最初是一個黑黑的洞。而從隧道內出來時候則剛好相反,人眼看到的是一個白亮的洞口,被稱為「白洞效應」。「白洞」和「黑洞」嚴重情況下會產生「驟盲」,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 黑洞與白洞誰更厲害,當兩強相遇,會發生什麼?
    說白洞比黑洞更可怕,這是科學家對未知天體的一種猜想,黑洞是存在的,而白洞卻是未被證實的,所以白洞充滿了神秘色彩,各種猜想也紛紛而至。黑洞:暗黑之界,吞噬萬物黑洞雖然肉看無法看見,但是它在宇宙中是神秘地存在的,它就是一個無底洞,理論上密度無限大、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只要進入黑洞,任何物體都會被撕裂分解,就連光線都無法逃離。黑洞就如同宇宙大爆炸的奇點一樣,不過黑洞的出現,仿佛任何物理定理都失效了,它是超大恆星「死亡」後發生了引力坍塌而形成的一個無底深洞。
  • 仙女座星系發現26個疑似黑洞(圖)
    仙女座星系發現26個疑似黑洞   近日,在銀河系的近鄰——仙女座星系,X射線觀測結果顯示,這裡的黑洞數量是已知數量的3倍多。銀河系在大小上位列第二,已發現50個黑洞。   在6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期刊》(ApJ)上,天文學家報告了他們在仙女座星系新發現的26個疑似黑洞。儘管這些黑洞本身不具有輻射,但那些環繞著恆星被加熱到極端高溫的物質在旋轉著進入黑洞時,會發出X射線。   隨著這一發現,仙女座星系中已知黑洞數量達到35個,每一個的重量都是太陽的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