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學教案:降水和乾濕地區

2021-01-09 新東方網

  〔啟發提問〕為什麼降水會形成這樣的時空分布規律呢?

  〔副板書〕

  〔講授〕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

  因此說,降水的分布與季風有很大的關係。

  〔板書〕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講授〕什麼是季風?顧名思義,與什麼有關?(季節)聯繫生活實際冬、夏各刮什麼風?

  〔板書〕1.季風的概念

  〔講授〕冬天盛行的風叫冬季風,夏天盛行的風叫夏季風。

  〔板圖演示〕冬、夏季風的動態演示。

  〔板書〕2. 季風的規律

  風向性質範圍

  冬季風偏北乾冷大部分

  夏季風偏南暖溼

  〔提問〕從剛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風並沒有影響到整個中國,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

  〔板圖演示〕夏季風被一系列山脈阻擋。

  〔講授〕夏季風經過長途跋涉後,又被重重高山阻擋,只好望山興嘆,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風的活動範圍局限於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人們根據夏季風活動的範圍,把它能到達的地區叫做季風區;無法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指的就是夏季風。

  〔板書〕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提問〕同學們能否嘗試解釋降水空間分布的成因?

  〔學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內陸,降水越少;非季風區降水最少。

  〔講授〕降水的季節變化與年際變化特點又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我國東部降水集中於夏季?與季風的活動有關係嗎?

  同學們討論一下,最後看看是不是與板圖演示的一致。

  學生討論。

  下面我們將通過演示雨帶的移動和雨季的形成來解釋上述問題。

  〔板書〕4.雨帶移動與雨季

  〔講授〕(結合板圖)整個冬季,我國大陸被寒冷的冬季風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風開始形成並逐漸強大,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冬季風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過程中,冷暖氣流交鋒,形成降水。

  5月,雨帶位於沿海一帶―――華南雨帶(東南沿海雨帶)

  6月,雨帶北移至長江流域―――長江中下遊雨帶(江南雨帶)

  7、8月,雨帶北移至我國華北、東北地區―――華北、東北雨帶

  9月,雨帶南移。

  10月,雨季結束。

  因此,我國的雨季出現在每年的5-9月。在此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區,出現長時間的連綿細雨,此時正直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詩很多,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梅雨過後,長江流域地區又出現乾旱的季節,我們稱之為「伏旱」。

  〔總結〕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時間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時間短。

  〔講授〕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說來,季風活動是有規律的,但不同年份勢力強弱不同,登陸有早有晚,這樣就造成了降水年際不均。

  〔布置作業〕練習冊同步內容。

  〔引入〕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各地的降水狀況都不一致,相對來說,受夏季風影響大的地區,降水較多,相反,降水就較少,這樣就使得各地的乾濕程度不一。

  〔板書〕三、乾濕地區

  〔講授新課〕一個地方的乾濕程度僅僅取決於當地的降水多少嗎?

  學生討論、回答:乾濕程度與蒸發量也有關。

  〔講授〕所以科學家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將我國劃分了四類乾濕地區。

  〔指導讀圖「中國乾濕狀況」〕

  〔講授〕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屬於較溼潤的地區,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劃分了溼潤地區和非溼潤地區。降水量小於蒸發量的地區,屬於較乾旱的地區,根據乾旱程度的不同,又分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不同的乾濕地區,地表的植被差別很大。東部溼潤區,水分充足,可生長高大茂密的喬木。過去這裡是鬱鬱蒼蒼的森林,後來,人類的足跡來到了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東北地區和武夷山區還有大片原始林。

  〔掛圖〕溼潤地區景觀。

  〔講授〕半溼潤區水分條件較差,植被由高大的喬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過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實上,這片地區被開發利用的很難找到原始植被了。這裡是歷史悠久的農耕區,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半乾旱區氣候偏幹,地表植被為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掛圖〕半溼潤、半乾旱地區景觀。

  〔講授〕乾旱地區水分嚴重不足,也制約了植被的生長,有些地區幾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觀十分單調、荒涼,是典型的荒漠景觀。

  〔掛圖〕乾旱地區景觀。

  〔總結〕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的活動與降水的關係是本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我們知道,由於季風活動的一些異常,有時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的自然災害,使人們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帶來不利之處。儘管這樣,它對我們的影響仍然是利大於弊。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把我國東部季風區與同一緯度的其它國家、地區做比較,例如北非。

  〔顯示北非景觀〕

  〔講授〕由於沒有季風活動,北非氣候十分乾旱,是世界上著名的乾旱區,比我國的乾旱區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裡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廣闊的不毛之地。而我國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長江中下遊平原」,還有美麗的、富饒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樣一對照,我們不禁要感謝季風了。所以我們對待季風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和態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關於這一點,下節課我們繼續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三節 降水和乾濕地區

  一、降水的特徵

  1.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2.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勻(季節不均,集中於夏秋季節)

  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1.季風的概念

  2.季風的規律

  風向性質範圍

  冬季風偏北乾冷大部分

  夏季風偏南暖溼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4.雨帶移動與雨季

  三、乾濕地區

  探究活動

  活動目的:

  使學生增強讀圖和分析圖表的能力;幫助學生記住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移動的規律。

  活動具體思路:

  1.安排學生讀圖4.15,並且描述各個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以100毫米降水為界線,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麼時候開始增多,什麼時候開始減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與減少意味著什麼?(降水量增多意味著隨著雨帶的移動,該城市已經處於雨帶控制的範圍;降水量減少意味著雨帶已經南移)

  4.給學生幾條紅色的紙帶,用它來表示雨帶,安排學生按照圖中所示,按照時間的順序,將雨帶貼在不同位置,並在旁邊標明時間,最終總結出規律。

相關焦點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 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與氣候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天氣與氣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 高二地理教案:《北方地區》教學設計
    高二地理教案:《北方地區》教學設計 2018-11-16 09:45:12 來源:精品學習網
  • 初中地理教師招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關於「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的教法建議對於降水的分布,同樣也分為時間(季節)和空間(世界)的變化。某地降水的時間變化用降水柱狀圖,降水的空間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辦法:1、引導學生明確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線」的含義,可以與等高線、等溫線對比,知識遷移。
  •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區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世界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以上我們了解了世界政區及其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兩類國家的一些基本情況,從第八章起,我們將深入到各大洲及其主要國家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地理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能力訓練點:  1、初步學會舉例說明學習地理的意義;  2、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挑戰心理、冒險心理和堅韌性、求異性等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  德育滲透點:  1、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是社會主義公民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從而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試講技巧:初中地理《溫帶的氣候類型》教案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試講技巧:初中地理《溫帶的氣候類型》教案 在甘肅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含有面試環節,面試內容一般包括說課技巧,講課技巧,答辯技巧考點,為方便各位考生了解甘肅教師招聘面試備考,甘肅中公教育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地圖和分區
    地理教案-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區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 初中地理《氣候基本特徵》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運用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準確畫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說出冬、夏季風的源地、性質及影響。2、運用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熟悉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的一般規律;理解夏季風的不穩定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
  •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案 http://liaoning.hteacher.net 2019-03-19 17:06 遼寧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初二地理教學教案: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教學目的   1.了解並掌握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冬季0℃等溫線所穿過的地區;理解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掌握溫度帶的劃分標準及分布。   2.通過學習氣溫分布特點,培養學生使用等溫線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氣溫分布特點成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關於大氣的組成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的關於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識,是了解大氣環境的最基礎知識。,主要強調其對地面和大氣溫度以及大氣降水的影響,同時教材指出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這與幹潔空氣有所不同,這為後面講述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幹預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汙染物質導致大氣中固體雜質增多,形成大霧天氣等天氣變化埋下伏筆。
  •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為鞏固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教材編排了一個「活動」;在談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時,教材使用了「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案例來進行具體說明。顯然,教材的目的是試圖教會學生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即在合理利用農業土地時如何通盤考慮。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受農業主要區位因素影響的,但是,農業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條件的範圍更廣。總的來說,它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 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與生活 ⑴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測量:測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單位一般為毫米。 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降水影響交通、農業生產等。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設計思路: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外力中增加了人為作用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日趨明顯。  2.衝積島發育於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濱地區,它的形成不僅僅與流水有關,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建議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明確闡明這個觀點。  3.對資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歷史年代和崇明島的位置來加以分析。
  • 高二地理教案:《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教學設計
    共1課時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高中地理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了解森林的生態效益;2.讓學生知道雨林的分布地區對應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更側重形象的圖片、簡短的文字、簡單的結論和表象的認識。  而高二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有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現問題,體會雨林現狀,提出開發和保護的措施,不斷完善地理整體性觀念。
  • 初中地理《溫帶的氣候類型》教案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面試《教學設計》知識點|考點匯總一、教學目標1.在全球氣候分布圖中,準確說出溫帶的三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以及相應的氣候特徵。2.通過判讀不同區域氣溫、降水統計圖,提高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
  • 初二物理教學教案:音調、響度和音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我們周圍的兩類聲音:一類是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一類是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聲.教材以實驗為基礎,通過生活中有關實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樂音的三個基本要素——響度、音調和音色.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13講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紅色沙漠」、「石漠化」 溼潤、半溼潤地區(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  溶蝕 形成漏鬥、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地區(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蝕 形成冰鬥、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窪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峽灣、中歐-東歐平原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學設計是我們在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師招聘考試(部分地區)會用涉及到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很多考生往年都會在這裡栽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