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提問〕為什麼降水會形成這樣的時空分布規律呢?
〔副板書〕
〔講授〕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
因此說,降水的分布與季風有很大的關係。
〔板書〕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講授〕什麼是季風?顧名思義,與什麼有關?(季節)聯繫生活實際冬、夏各刮什麼風?
〔板書〕1.季風的概念
〔講授〕冬天盛行的風叫冬季風,夏天盛行的風叫夏季風。
〔板圖演示〕冬、夏季風的動態演示。
〔板書〕2. 季風的規律
風向性質範圍
冬季風偏北乾冷大部分
夏季風偏南暖溼
〔提問〕從剛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風並沒有影響到整個中國,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
〔板圖演示〕夏季風被一系列山脈阻擋。
〔講授〕夏季風經過長途跋涉後,又被重重高山阻擋,只好望山興嘆,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風的活動範圍局限於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人們根據夏季風活動的範圍,把它能到達的地區叫做季風區;無法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指的就是夏季風。
〔板書〕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提問〕同學們能否嘗試解釋降水空間分布的成因?
〔學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內陸,降水越少;非季風區降水最少。
〔講授〕降水的季節變化與年際變化特點又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我國東部降水集中於夏季?與季風的活動有關係嗎?
同學們討論一下,最後看看是不是與板圖演示的一致。
學生討論。
下面我們將通過演示雨帶的移動和雨季的形成來解釋上述問題。
〔板書〕4.雨帶移動與雨季
〔講授〕(結合板圖)整個冬季,我國大陸被寒冷的冬季風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風開始形成並逐漸強大,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冬季風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過程中,冷暖氣流交鋒,形成降水。
5月,雨帶位於沿海一帶―――華南雨帶(東南沿海雨帶)
6月,雨帶北移至長江流域―――長江中下遊雨帶(江南雨帶)
7、8月,雨帶北移至我國華北、東北地區―――華北、東北雨帶
9月,雨帶南移。
10月,雨季結束。
因此,我國的雨季出現在每年的5-9月。在此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區,出現長時間的連綿細雨,此時正直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詩很多,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梅雨過後,長江流域地區又出現乾旱的季節,我們稱之為「伏旱」。
〔總結〕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時間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時間短。
〔講授〕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說來,季風活動是有規律的,但不同年份勢力強弱不同,登陸有早有晚,這樣就造成了降水年際不均。
〔布置作業〕練習冊同步內容。
〔引入〕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各地的降水狀況都不一致,相對來說,受夏季風影響大的地區,降水較多,相反,降水就較少,這樣就使得各地的乾濕程度不一。
〔板書〕三、乾濕地區
〔講授新課〕一個地方的乾濕程度僅僅取決於當地的降水多少嗎?
學生討論、回答:乾濕程度與蒸發量也有關。
〔講授〕所以科學家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將我國劃分了四類乾濕地區。
〔指導讀圖「中國乾濕狀況」〕
〔講授〕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屬於較溼潤的地區,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劃分了溼潤地區和非溼潤地區。降水量小於蒸發量的地區,屬於較乾旱的地區,根據乾旱程度的不同,又分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不同的乾濕地區,地表的植被差別很大。東部溼潤區,水分充足,可生長高大茂密的喬木。過去這裡是鬱鬱蒼蒼的森林,後來,人類的足跡來到了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東北地區和武夷山區還有大片原始林。
〔掛圖〕溼潤地區景觀。
〔講授〕半溼潤區水分條件較差,植被由高大的喬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過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實上,這片地區被開發利用的很難找到原始植被了。這裡是歷史悠久的農耕區,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半乾旱區氣候偏幹,地表植被為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掛圖〕半溼潤、半乾旱地區景觀。
〔講授〕乾旱地區水分嚴重不足,也制約了植被的生長,有些地區幾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觀十分單調、荒涼,是典型的荒漠景觀。
〔掛圖〕乾旱地區景觀。
〔總結〕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的活動與降水的關係是本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我們知道,由於季風活動的一些異常,有時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的自然災害,使人們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帶來不利之處。儘管這樣,它對我們的影響仍然是利大於弊。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把我國東部季風區與同一緯度的其它國家、地區做比較,例如北非。
〔顯示北非景觀〕
〔講授〕由於沒有季風活動,北非氣候十分乾旱,是世界上著名的乾旱區,比我國的乾旱區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裡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廣闊的不毛之地。而我國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長江中下遊平原」,還有美麗的、富饒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樣一對照,我們不禁要感謝季風了。所以我們對待季風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和態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關於這一點,下節課我們繼續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三節 降水和乾濕地區
一、降水的特徵
1.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2.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勻(季節不均,集中於夏秋季節)
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1.季風的概念
2.季風的規律
風向性質範圍
冬季風偏北乾冷大部分
夏季風偏南暖溼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4.雨帶移動與雨季
三、乾濕地區
探究活動
活動目的:
使學生增強讀圖和分析圖表的能力;幫助學生記住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移動的規律。
活動具體思路:
1.安排學生讀圖4.15,並且描述各個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以100毫米降水為界線,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麼時候開始增多,什麼時候開始減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與減少意味著什麼?(降水量增多意味著隨著雨帶的移動,該城市已經處於雨帶控制的範圍;降水量減少意味著雨帶已經南移)
4.給學生幾條紅色的紙帶,用它來表示雨帶,安排學生按照圖中所示,按照時間的順序,將雨帶貼在不同位置,並在旁邊標明時間,最終總結出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