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拾荒?「我能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2020-11-29 紅星深度

近一年來,袁英慧靠拾破爛維持生計,每月能掙兩三百塊錢。

她偷偷溜到正在拆遷的房子裡,看看哪家還殘留值錢的玩意兒,比如窗戶護欄、整塊兒的玻璃、紙箱……她在廠子裡撿過寶貝——漢語大詞典,紅皮正版。說著,她拿出來那本詞典給紅星新聞記者看,嘴裡不停說「你看真好,真好」。

有人拿手機對著她拍,問她:精神狀態都不錯,為什麼要拾破爛?為了脫身,情急之下袁英慧說了個理由:「我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袁英慧將翻譯完的小說《失蹤者》(原名:《The Lost》,作者:Robert kray)帶出來給視頻拍攝者曲天城看,用三四層塑膠袋包著。曲天城把相關視頻發到網上,獲得了幾十萬的點讚,網友評論「我從大姐眼裡看到熱愛這種東西」、「拾荒大姐都這麼厲害,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英語」……

袁英慧覺得大家都在開玩笑,沒有感受到她實實在在熱愛英語的決心。火了之後,很多人要給她捐款,她拒絕了,認為接受捐款是騙,「有手有腳,為什麼要人家錢?」

翻譯小說走紅後,她想要一臺電腦

袁英慧租住在山東青島市長島村內。

出租屋不過十幾平米,擺著一桌、一床、一沙發。她的行李箱塞在牆和床的空隙裡,牆上有個窄窄的窗戶,關上門,屋內晦暗,幾乎無光。每月160元的房租,袁慧英感慨真貴,不如她之前在鄰村租的,每月100元。鄰村拆遷,她被迫搬來此處。

▲袁英慧

袁英慧挨著床邊坐在小板凳上,流利地說出很多國外作家的名字,福克納、馬爾克斯、海明威、賽珍珠、格林、卡波特、格裡森姆……講著一個個作品的內容梗概,起了興,便打不斷。她興奮時有些結巴,一結巴就著急,一著急就努嘴。

袁英慧自學英語20多年,可以無障礙閱讀英文報刊書籍。她不懂網絡,便拜託紅星新聞記者給她網購幾本《時代》周刊。她貼著手機,再三確認後,從兜裡掏出一個手帕,一層層剝開,將內裡包著的60塊錢遞給記者。她很開心,「有這幾本書,我也能看一段時間了」。

因為翻譯小說,被媒體報導得多了,她也有了訴求:「我希望好心人給我捐個電腦,二手的就行,學學上網。你們能不能呼籲一下電信公司,裝個網線太貴了,一年一千多,能不能給我免費?網速慢一點兒沒關係。」

她想找一個翻譯的工作養活自己,可又不想離開青島,學習電腦便成了當務之急。

「你不上學了還看書,擺什麼架子」

1990年,袁英慧考上職業高中,學習服裝設計。她毫無興趣,一年後肄業。為了供養弟弟上學,袁英慧在村子裡一家拖鞋廠做工,每天把粘在拖鞋上的線頭吹掉。她喜歡隨身帶著書,「上廁所時也看」。村裡人嚼舌根,每天袁英慧下班回到家,袁父就罵:「你不上學了還看書,擺什麼架子。不上人道。」

在青島,「不上人道」表示「不聽勸告,不識趣」。

伴隨打罵,袁英慧也開始接觸相親對象。在別人家裡,桌上擺著糖和水果,兩個人面對面坐著。袁英慧一般會問對方有什麼愛好,對方一般會回答打打牌喝喝酒。袁英慧又問你看書嗎?對方很驚訝,回她「都結婚了還看什麼書?」袁英慧就再也不說話了。

在袁英慧的觀念裡,她就算嫁人了也不會幸福。直到現在,她依然慶幸沒有結婚,她篤定自己因為愛看書,會遭遇家暴,成為家暴犧牲品。

被父親罵得多了,鄰居已懶得跑去拉架,袁英慧便決定搬出去。她在鄰村租房,做飯店服務員。

她想得做點兒什麼才能擺脫這種環境,於是開始學英語。

自學英語,買的資料堆起有半人高

到1995年,她換了很多工作,在饅頭店蒸饅頭、去潤膚油廠子裝罐、水龍頭廠安裝水龍頭、首飾廠裡給首飾模型澆鑄鉛,再摳出來……

存了一兩千塊錢,袁英慧就歇段時間,在出租屋裡自學英語。掙的錢不夠,就跑去青島市血站賣血。賣一次血換180塊和一包鈣奶餅乾。她一年賣了四次,換了四套學習資料。當時瘋狂英語把國外新聞時事、電影劇本、科普文章等集結成套賣,她一共買了60套。

隨後,她花幾百塊錢——相當於一年的房租——買了錄音機,在二手市場買了本英漢辭典,盜版,十塊錢。每天早晚,袁英慧就聽英語磁帶,其餘時間就看資料裡的文章,抄一遍,翻譯一遍,再對照一遍。她把那些資料撕開,按照文章類型又重新粘在一起。

▲袁英慧所做的筆記(部分)

袁英慧沒學過翻譯,她把每個詞用字典查出來,然後拼接,拼接出一句話有個大致意思,再按照意思重新組合。後來她再翻譯,省去了這個步驟。

1996年,袁英慧看報紙,看到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下的村子有駐兵,招志願者去當老師。她動了念頭,「只想找一個可以安靜看書學英語的地方」,於是帶著所有書去了山西。

在當地,她先去了兵站,兵站安排她住在村子一個赤腳醫生家。教了兩周,由於編制問題,校長不再用她。她在醫生家白吃白住了半年,山窮水盡後她給家人打電報,拿著家人寄去的200塊錢坐火車回到青島。

她把書扔在當地醫生家,獨自回到青島。火車上,她想著:「算了,放棄吧。」於是決定不再碰英語,計劃回家就相親結婚。

一年後,她又回了一趟山西,專門去把那些資料拉回來。現在,袁英慧還保存著這些學習資料,每一本書都包了書皮,堆在牆角,有半人高。書裡全是她在空白處寫的生詞釋義。

▲堆在牆角一處的英語資料

2003年,父親病逝,弟弟給了她5000元。據袁英慧所說,這5000元她花了三年,什麼都沒幹,「吃的有時鄰居會給,穿的也是別人不要的」。她天天看先前買的英語資料,所有的書翻了五六遍。一開始通讀、翻譯一篇文章需要兩三天,然後越來越快,「後來差不多半個小時」。

「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受人待見過」

三年後,她將錢花光,又開始打零工。

2008年,她在報紙上看到大學有英語角,便跑去和大學生交流,「當時我一個農民會說英語,大學生說我的水平還行,當地報紙還有報導。」英語角有《中國日報》海外版、北京周報等英文媒體。

袁英慧被誇得「飄飄然」,花100多塊買了三個月的《中國日報》海外版,一期30版。她把報紙一張張攤在桌上,以為可以很容易讀懂。「完全看不懂,搞不懂。」袁英慧回憶。

往常她讀的文章多是故事,但《中國日報》裡都是政策新聞、國際關係、國家局勢等。三四天過去了,她才看完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讀完,混身沒勁兒,走路都輕飄飄的,我當時都崩潰了。」

她有點兒胡言亂語,就朝鄰居嘮嘮叨叨,「家長裡短的,抱怨老天不公,抱怨懷才不遇。」

後來袁英慧在一家酒店洗碗,和比她小一代的女孩兒住一起,她看不慣年輕人夜不歸宿,有時朝著固定的人嘮叨,有時自己小聲嘟噥。同舍的女孩兒直接警告她:「如果不是因為看你年紀大,我早揍你了。」

「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受人待見過。」袁英慧感慨。

「一個大爺停下來看了看我,說你這算什麼」

2008年之後,袁英慧覺得可以讀懂《中國日報》海外版後,就一直想找一個翻譯工作。她第一次試圖炒作自己,是在2012年冬天。

她只身前往上海,在人民廣場拉了條幅,條幅上寫著「中國農民閱讀英語第一人」。人民廣場人來人往,卻很少有人在她面前駐足。

「一個大爺停下來看了看我。他說你這算什麼,他拿起我的書張口就念,念完就走了。上海真的全是人才啊。」袁英慧感慨。她認為來大城市是一個錯誤,從此決定不再出來。

2013年春節間,她在一家餃子店打工,一個月掙了3000塊錢,回到青島。

2015年,袁英慧常出入青島市圖書館,看《時代》周刊。每天下午,她坐在圖書館抄寫原文並翻譯出來,在中國海洋大學門口等老師經過,就遞上去,想讓大學老師幫忙看看翻譯是否準確。「老師們看都不看,只說這都是哪個年代的老古董了,現在都在網上發文章。」

袁英慧還是不甘心,她想翻譯外文小說。

2016年末,她開始拾荒,為以後翻譯小說攢錢。2017年5月,她在外文部挑了一本《the Lost》,歷時5個月,翻譯完成,用了6個筆記本。

▲《失蹤者》翻譯手稿

後來她拾荒,碰到了曲天城,曲天城對著她拍下幾段視頻,放到了網上。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葉雯 發自山東

相關焦點

  • 青島拾荒大姐走紅 自學英語能翻譯原版英文小說
    為英語離家出走,堅持自學20多年,能翻譯原版英文小說,青島拾荒大姐網絡走紅拾荒大姐:學英語不後悔 想過正常生活自學材料裡隨處可見袁英慧做的筆記。視頻截圖青島城陽區一位拾荒大姐近日在視頻平臺上火了,她名叫袁英慧,現年44歲,是城陽區城陽村人,現租住古島社區。雖然是拾荒者,袁英慧精通英語並自己翻譯了小說。堅持20多年學習英語不放棄,她的經歷堪稱波折。除了在求學上苦頭倍吃,忍受了外界的異樣眼光和壓力,她為英語離家出走拾荒漂泊流浪。
  • 44歲「拾荒大姐」走紅 自學英語能翻譯原版英文小說
    為英語離家出走,堅持自學20多年,能翻譯原版英文小說,青島拾荒大姐網絡走紅拾荒大姐:學英語不後悔想過正常生活視頻截圖青島城陽區一位拾荒大姐近日在視頻平臺上火了,她名叫袁英慧,現年44歲,是城陽區城陽村人,現租住古島社區。雖然是拾荒者,袁英慧精通英語並自己翻譯了小說。堅持20多年學習英語不放棄,她的經歷堪稱波折。除了在求學上苦頭倍吃,忍受了外界的異樣眼光和壓力,她為英語離家出走拾荒漂泊流浪。袁英慧說,如果再讓她選擇一次,她不後悔,並還是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 女子靠拾荒維持生計 自學英語翻譯長篇小說
    未來網(中央新聞網站)北京10月18日電山東青島市長島村有一名拾荒女子名叫袁英慧,靠著撿拾破爛,她每個月大概能掙兩百到三百元錢,基本可以維持生計。但在拾荒之餘,袁英慧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學習英語上,她還獨立翻譯過一本長篇小說及多篇短文,但是無處發表。
  • 靠拾荒為生卻堅持學英語,翻譯過英文小說,這份對夢想的堅持感人
    靠拾荒為生卻堅持學英語,翻譯過英文小說,這份對夢想的堅持感人有網友說,近日在抖音上看到一位拾荒大姐,她生活在青島,雖然生活艱辛,但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每天堅持學英語,現在已經達到了可以翻譯外國小說的地步。
  • 母親被迫拾荒19年:垃圾能當正餐吃
    位於湯都區的垃圾山生活在湯都區的64萬人,有一半的人不能養活自己,三餐不得溫飽。馬尼拉最大的垃圾山就在湯都區,許許多多窮人都靠拾荒為生,而他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就是從廚餘垃圾中挑揀出來,其實就是撿拾泔水。這些被拋棄的食物往往都是腐爛變質、爬滿蛆蟲且臭氣燻天的食物,當地人管它們叫pagpag。
  • 最後的《紅樓夢》英文翻譯大師
    楊戴二人的全譯本則完整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色」涵義,一部文學著作的全文翻譯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感謝楊戴二人的英文全譯,這讓近四十年,《紅樓夢》全本在英語世界,保持著基本的中國文明的面貌而流傳著。當然,楊戴本也是有弱點的,這個本子過於嚴謹,過於縝密,小說翻譯的文藝性弱,影響了這個譯著在海外的流行,特別是面向英語世界普通讀者時,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其面世以來影響力主要局限在中國內地。
  • 朱虹:我吃虧在英文比中文好
    朱虹:我翻譯外文,沒想過要出版,只是好玩。我追求既忠實中文,又要讓譯文像英文。作品翻譯成英文,「中國味」應該傳達,但不能讓中國的句式滲透到翻譯中。一定要避免中國式的句型,要用英語思維。  中華讀書報:如何才能培養英語思維?
  • ...亥時三刻」咋翻譯?金庸的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把翻譯都難哭了……
    今年2月22日,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由安娜霍姆伍德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英雄誕生》,這是這部金庸經典作品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九陰白骨爪、懶驢打滾、降龍十八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的這些招數,用英文怎麼說?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 77歲拾荒老人會英文欲編字典 被拍成紀錄片獲獎
    一位拾荒老人靜靜閱讀的畫面吸引了附近中學生們,由一位女孩策劃,他們把這位老人一天的生活拍成了紀錄片。沒想到,前日下午在學校第二屆微電影節上還獲得了銅獎。談及拍攝這位拾荒老人的初衷,譚詩陽說,因為這位老人就在學校附近,她們天天上學和放學都會看到他。「一般流浪拾荒的老人都是乞討,但他天天在看書,經常抱著一本英漢字典看,我挺驚訝的。」孩子們想進一步了解這位老人,於是從3月22日開始,她召集了同班的以及高二(13)班的同學5人,開始跟拍這個老人。「開始我們沒穿校服,老人還以為我們是城管,後來還看了我們的學生證。」譚詩陽說,老人對外界還是有排斥。
  • 他4歲閱讀量超百萬,她8歲能翻譯英文小說,小學霸是怎麼煉成的
    他4歲閱讀量超百萬,她8歲能翻譯英文小說,小學霸是怎麼煉成的大家都很清楚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關鍵的。自古就有這麼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也就是說孩子在這兩個階段基本上決定了其未來將會如何。今天要講的這兩位小學霸也是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位是吳京的兒子吳所謂,他3歲就會自己看書了,到了4歲不僅閱讀量超百萬,還能用英文為自己寫影評了,還在幼兒園的他已經被某所知名雙語學校錄取,這麼小的年齡就已經是學霸了。另一位是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她8歲就能翻譯英文小說,10歲用英語溝通沒有任何障礙,現今拿下了5個一等獎。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裘小龍(澎湃新聞 蔣立冬 繪)正如裘小龍先生自己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個書生氣很重、「有點迂」的地道上海人,去國多年,鄉音未改,說話總帶有一些上海口音。他筆下的陳超探長,早已是聞名西方的大偵探——裘小龍用英文寫作的系列偵探小說,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暢銷數百萬冊。而他本人一直念茲在茲的,則是詩歌的寫作、翻譯與研究。
  • 金庸的書要翻譯成英文為什麼這麼難?
    英文版《雪山飛狐》、《鹿鼎記》、以及《書劍恩仇錄》2018年2月,英國學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英雄的誕生》出版,此後她將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完成整個十二卷小說的翻譯。
  • 中國網絡小說徵服百萬英文讀者 老外自發追著翻譯
    在同屬東亞文化圈、類型小說更不發達的東南亞地區,中國網絡小說的流行並不讓人感到驚訝,而網絡小說在類型文學極度發達甚至相對飽和的北美地區大受歡迎和好評,則著實讓人感到驚喜。自2015年初,中國網絡小說開始在北美流行,並以北美為基地輻射全球,在一年半時間裡徵服了百萬級的英文讀者。
  • 外國人看中國玄幻小說成功戒毒,華裔外交官辭職專心翻譯玄幻小說
    ,而是玄幻小說的熱度還有神奇的力量中國玄幻小說在國外深受追捧在國外有這麼一段有趣的新聞報導美國有位叫做凱文·卡扎德的人,2014年的時候因為跟女朋友分手後無法走出失戀的陰影,於是染上毒品,身體狀況每日愈下,就在他以為自己就這麼度過一生的時候,某一天他在網上發現了一部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玄幻小說,之後他像是找到心靈的寄託,開始沉迷在中國玄幻小說的世界之中,期間他追看高達
  • 作家薛憶溈:中文小說翻譯成外文時遭遇改動,作家該不該插手
    7月23日,薛憶溈做客上海大眾書局,分享自己小說翻譯過程中的故事。英語、法語文學界如何接受一本深圳背景的小說文學作品在被譯介之後多大程度上能保持原作韻味,一直是翻譯中被探討的話題。對薛憶溈來說,減少翻譯對作品本身氣質的影響更為重要。
  • 「媽媽,我為什麼要學英語?」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媽媽,為什麼要學習英語啊?英語太難了。」 你會怎麼回答? 家長們,請把這些下面這些道理耐心地說給孩子聽。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看雪漠的作品,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閱讀經驗。翻譯他的小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希望我的翻譯能把雪漠筆下西部世界的風情盡善盡美地表達出來,讓更多的英語讀者領略到中國西部之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雪漠的小說充滿西部狂野的風味以及甘肅的人情風俗。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體驗到沙漠的力量,既有摧殘生命的無情,也可以感受到大漠無與倫比的美。當我讀到大風颳起時,幾乎可以感受到砂礫打在臉上的疼痛。把雪漠的作品介紹給英文讀者,是向他們展示了一個他們所不知道的中國西部世界,」林麗君在發布會上如此表示。
  • 港臺同胞,再說自己翻譯好我要報警了!
    據說,《霸王別姬》有因為從英譯直接翻譯回來變成《再見,我的妾》的;《燃情歲月》《廊橋遺夢》《暮光之城》到了臺灣直接成了《真愛一世情》《麥迪遜之橋》《吸血新世紀》(你考慮過票房的感受麼!);《雲上的日子》在臺灣譯作《雲端上的情與欲》,《天生愛情狂》則是《這個男人有點色》,《這個殺手不太冷》變成了《終極追殺令》……你能從下面的圖中看出臺灣翻譯的規律麼?
  • 這些人是怎麼把60萬字的修仙遊戲翻譯成英文的
    至於為什麼是琥珀(Amber),是因為龍涎香最早傳入中國時,原本就不稱龍涎香,而稱阿末香,來自阿拉伯語的anbar——也就是英語裡的amber,琥珀。看看龍涎香的樣子你應該明白為啥在英語裡是「灰琥珀」了這些術語的翻譯,既要符合英文幻想作品的習慣,也要符合遊戲中的相應的概念。
  • 為什麼翻譯成英文怎麼說
    為什麼的英文翻譯是why或者for what reason。為什麼人們追逐物質財富? why 釋義: adv. (用作疑問副詞)為什麼,(用做關係副詞)為什麼 n. 原因,理由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