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行討論半年的論文
2019年1月,第二軍醫大學孫穎浩院士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發表一篇《Sirt3 suppresses calcium oxalate-induced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injury via modification of FoxO3a-mediated autophagy》的研究論文,然而這篇論文被發表後,引發世界科研同行的審議討論,以至於該篇論文在pubpeer上討論了半年,該篇論文揭示了MAPK / Sirt3 / FoxO3a途徑可調節TEC損傷中腎臟TEC的死亡和自噬,由於在網絡公開平臺上,受到領域專家們的公開討論,孫穎浩院士團隊也開始重現檢測重複實驗來證明論文數據的準確性,然而在做重複實驗的時候,發現很難讓實驗結果重複,因此向《CELL DEATH AND DISEASE》發文,做出主動撤稿的申明,並且指出該篇論文主要是受到流式細胞儀測試結果的不可靠,從而得出錯誤的科研結果,以至於實驗數據無法重複結果。
院士需要嚴把審核關
其實最近幾年很多位院士被質疑學術不端,就拿曹雪濤院士為例,被質疑的論文大部分都是掛名的科研論文,論文數據的真假只有被質疑後才會引發他們的注意,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每一篇掛名的科研論文都需要認真審核和重複實驗,就拿孫穎浩院士為例,在已經有了中科院院士的頭銜,功成名就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主觀的學術造假,而《CELL DEATH AND DISEASE》期刊的影響因子也不足6.0,因此在該篇論文飽受同行爭議的時候,孫穎浩院士才會變得焦慮起來,畢竟每一位科研人員對於學術名譽非常的看中,所以在得出不能重複實驗後,孫穎浩馬上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的所有作者都不敢有異議!
科研不怕錯,本質是求真的過程
其實不僅僅是孫穎浩院士、曹雪濤院士會陷入學術不端撤稿的情況,就連諾貝爾級別的科研大牛也出現過論文撤稿的情況,畢竟科研的本質是求真,科研實驗中的偶然出現問題沒有被發現可以被理解,重複實驗無法被證實可以主動撤稿即可,就害怕存在主動編撰數據或PS圖譜進行發表論文,這類就屬於純粹的科研造假。在目前國內科研項目組的構成來看,很多所謂的科研大牛通訊作者都屬於掛名,他們並沒有真正參與到科研論文的實驗中,因此無法對有些急於畢業或者想要走捷徑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員存在的主觀學術造假做出判斷,這也是為何曹雪濤院士多篇論文被質疑後,都需要尋找當時做實驗的科研人員或學生們來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