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觀望 空間天氣與地球天氣相遇之處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6月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消息稱,原定於美國時間6月14日升空的電離層連接探索(ICON)衛星將推遲發射。按照計劃,這顆衛星將對地球天氣和空間天氣相互作用的區域——電離層進行更深入的探測,使人類加深對它的了解。

  太陽活動影響下的電離層

  太陽物理是天文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一方面,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我們可以使用各類探測手段對太陽實施高解析度、高靈敏度的觀測,從而對恆星的形成、演化、內部結構和外層大氣獲得比較典型而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太陽物理的研究對服務人類自身的活動也有重要的意義:太陽活動會造成地球附近空間環境的顯著變化,進而影響航天、通信、導航、供電等人類活動。而地球附近的電離層,則恰好處在了太陽活動所影響範圍和地球大氣變化所影響範圍的交界處。

  在處於地面60—1000公裡的範圍內,在太陽極紫外和軟X射線波段輻射的作用下,地球大氣的分子和原子中的電子掙脫了離子的束縛而電離,大氣中出現了帶電荷的離子和電子,從而形成了電離層。

  電離層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太陽活動控制的。例如,在地球朝向太陽的日側和背向太陽的夜側,電離層的性質有著較大的不同。當太陽耀斑發生時,太陽極紫外和射電波段的輻射將會增強,對各個高度的電離層電子密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誘發電離層騷擾。

  當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擾動事件到達地球,引發地磁暴等地球磁場劇烈變化的現象時,磁場變化產生的電場可以沿著磁力線傳輸到電離層所在位置,引發電離層的擾動。在太陽活動高年時,太陽上的黑子數達到11年活動周期中的極大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的發生頻率增大,電離層受到太陽活動影響的頻率和程度也就更高。而在太陽活動低年,隨著黑子數量的減少,太陽活動逐步趨於平靜,電離層因太陽活動而出現的擾動也會隨之減弱。

  由於電離層的等離子體頻率覆蓋了長波、中波和短波無線電通信頻率範圍,因此電離層變化對這些波段的無線電傳播有很大的影響。GPS、北鬥等導航系統的衛星導航信號從衛星到地面的傳輸時間與電離層的變化密切相關。一旦電離層參數發生變化,導航信號的傳播時間延遲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從而對定位導航的精度產生影響。

  四大利器共同尋找新規律

  隨著對電離層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電離層以下的中性大氣變化也會對電離層產生影響。為了對電離層的變化規律有更深入的認識,NASA實施了ICON探測計劃,希望通過發射一顆新的電離層探測衛星來獲取對電離層變化的新認識。

  為了完成探測任務,ICON探測器上搭載了四臺探測儀器,其中三臺儀器對大氣中的氣輝現象進行遙感觀測,而另一臺儀器則對探測器所在位置的物理參數進行實地探測。

  氣輝是中高層大氣中的一種發光現象,其基本原理與我們耳熟能詳的極光類似:地球大氣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太陽的電磁輻射後被激發到了較高的能態,之後從高能態到低能態躍遷的過程中就會發出波長一定的光線。與極光相比,氣輝的亮度要暗弱很多,所以很難被人們的肉眼察覺,一般只能藉助高靈敏度的科學儀器進行研究。然而,相比只能在南北兩極附近觀察到的極光,氣輝的分布卻更加廣泛,在各個經緯度的中高層大氣中都會出現。

  ICON探測器上負責探測大氣速度的儀器為全球熱層高分辨成像麥可遜幹涉儀(MIGHTI)。

  以往的太空探測任務中,類似儀器需要調整組件間的距離,來對不同波長的信號進行逐個的探測。而MIGHTI採用的新設計使其可以同時探測不同波長的光信號,精度也獲得了相當的提升。對於大氣中的風場探測,MIGHTI的探測經度可達10英裡/小時(約16公裡/小時)。

  ICON上搭載的遠紫外光譜儀(FUV)通過對夜間發生的氣輝現象的探測,確定氣輝所在位置的密度信息。這臺儀器採用了全新的圖像處理技術,來增加圖像的清晰度。ICON與地面通信的帶寬使得FUV每12秒才能下傳一幅觀測圖像。然而,在12秒的過程中,探測器已經在軌道上飛速移動了數百公裡。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氣輝現象的空間尺度一般在幾公裡左右,如果FUV儀器每12秒才獲取一幅觀測圖像,那麼這些現象將無法分辨。為此,FUV在實際工作中,每秒會拍攝8幅圖像,在12秒的時間內總共獲取96幅圖像。通過衛星上搭載的計算機,ICON會根據每幅圖像生成時衛星所處的具體位置對96幅圖像進行修正融合,最終生成一幅高解析度圖像傳回地球。當衛星觀測的區域處於日光照射下的半天時,與FUV類似的探測任務則由ICON的另一臺極紫外光譜儀(EUV)來完成。

  從宏觀到微觀的多研究視角

  在ICON在軌探測的過程中,另一臺名為全球尺度臂盤觀測器(GOLD)的儀器將會和它一起,幫助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電離層的奧秘。GOLD並非一臺獨立的科學探測衛星,而是搭載在一顆商業衛星上的科學儀器。搭載GOLD的衛星定軌於西半球上空的地球同步軌道,高度約為35000公裡。在這裡,GOLD每半小時就能夠提供一幅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全球變化的宏觀圖像。而ICON則工作於近地軌道,軌道高度約為560公裡,可以對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中的現象進行精細探測。這樣,GOLD和ICON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從宏觀到微觀,從全球到局地的多研究視角,有望產生新的研究突破。

  (作者系中科院國家空間中心博士生)

相關焦點

  • 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 簡單解釋:太陽活動與太空天氣
    太空天氣太陽活動以光、帶電粒子和磁場的形式使地球和我們太陽系的其餘部分沐浴在能量中,由此產生的影響即所稱為的太空天氣(Space weather)。我們通常所說的天氣,是大氣狀態的一種表徵,反映大氣是冷還是熱、是乾還是溼、是平靜還是狂暴、是晴朗還是多雲等等。這樣的天氣現象發生在平流層之下的對流層。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天氣」一般指的是地球上的天氣。太空天氣在概念上與地面天氣相關的地球大氣層,如對流層和同溫層不同。
  • 解析「神舟十號」面對的空間天氣威脅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員 薛炳森  宇宙看似一片黑暗與虛空,實際上卻也存在著複雜多變的「天氣現象」,由太陽活動引發的太陽風暴等空間天氣事件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太空飛行器的運轉。
  • 太空裡也有天氣?地球外的太空人也需要看「天氣預報」嗎?
    ,正是太陽的能量驅動著地球上的水與空氣,形成了豐富的天氣現象。地球僅僅吸收了太陽釋放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從太陽輻射出的光、帶電粒子幾乎可以遍及整個太陽系,這些物質的變化湧動就形成了「太空中的天氣」,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空間天氣。
  • 科學網—宇宙射線威脅空間天氣衛星
    DSCOVR在距離地面150萬公裡的地方監測空間天氣。
  • 空間天氣-中國天氣網
    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第25個太陽周期中,預計2025年達到太陽活動峰值。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獲批成立,7月1日正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運行。2020年的6月21日,夏至、金環日食、父親節,三日同聚。火星探索之路漫漫,相信看完這篇科普,大家會對航天任務心存敬畏,對航天人多一分欽佩。
  • 世界主要空間天氣中心將發布全球空間天氣諮詢
    從今年11月7日起,世界主要的空間天氣中心將響應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需求開始發布全球空間天氣諮詢,包括空間天氣對高頻無線電通信、衛星通信以及基於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導航和精確定位的影響,並增加了對飛行人員的輻射風險。
  • 【太空輻射】空間天氣與人類生活(二)乘坐飛機可能遭遇意外輻射
  • NOAA第一顆空間天氣衛星將於7月底投入運行
    來源:NOAA  2016年6月23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第一個空間天氣衛星DSCOVR,已經完成儀器檢驗。這顆衛星將在7月27日正式運行,屆時它將在監測對地球具有破壞作用的空間天氣風暴方面發揮作用。  DSCOVR是深太空氣候觀測站的縮寫,NOAA期望其提供高質量的觀測數據,為預報員製作和發布空間天氣預警提供重要支撐。
  • 空間天氣指數
    前天,AR2790爆發了一個C7級耀斑,並朝著地球方向甩了一團日冕物質(CME)。北京時間11月29日夜裡9點21分,太陽爆發了一個M4.4的大耀斑,這是最近3年多來最大的耀斑,並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兩個即將到來的美國宇航局任務將研究威脅地球的太空天氣
    探索太陽和地球極光的兩項新任務可以極大地增進我們對造成潛在危險太空天氣的複雜相互作用的理解。在我們星球的北部和南部高緯度地區看到的極光可能非常美麗,但是眾所周知,造成這些魔幻燈光秀的現象和過程會干擾我們的通信信號和公用電網。
  • 太陽對空間天氣有何影響 NASA將開展深入調查
    本報記者 劉 霞  太陽會噴發出大量高能粒子——太陽風,它可以在太空中形成一個動態輻射系統——空間天氣。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公布的消息,NASA確定了兩項觀測太陽活動和空間天氣的新任務,以促進我們對太陽及其如何影響地球附近空間天氣的理解。  何為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 【世界空間周】空間天氣離我們有多近?
    空間天氣?和我們關係不大吧!電話打不通,電視轉播看不了,電腦沒法用了,這些都和空間天氣有關係?可能是空間天氣中的「雷」——太陽耀斑造成的。空間天氣與我們日常的天氣一樣嗎?空間天氣裡還有「颱風」呀!空間天氣對我們有哪些影響?
  • 全球空間天氣路線圖及對中國的啟示
    1 空間天氣及其影響 空間天氣是指太陽表面、日地空間和地球磁層、髙層大氣中能夠影響天地基技術系統性能與可靠性以及危及人類健康與生命的物質條件變化w。空間天氣會對人類技術體系產生影響:太陽持續不斷向外噴發太陽風,變化的太陽風對地球磁層產生擾動,引發多種空間天氣事件。
  • 太空也有「天氣預報」嗎?「下雨」了衛星要打傘嗎?
    空間天氣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衛星如何應對空間天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研究員表示:空間天氣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20公裡以上的空間領域空間天氣由太陽活動控制,太陽爆發產生的電磁波、高能粒子和高速等離子體經過行星際空間的傳播到達地球,在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中誘發一系列劇烈變化,進而使空間天氣變得惡劣
  • 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
  • 大氣層外的風雲——空間天氣漫談
    因此,我們平日裡能夠直接感受到的天氣現象只是所有天氣現象中的一部分,對流層以上,尤其是大氣層之外,存在著另外的一種風雲變幻:空間天氣。對流層內天氣的載體是空氣分子,尤其以水蒸氣為重要作用因子。而眾所周知,大氣層外是幾乎不存在空氣分子的,更不要說連平流層都難以進入的水蒸氣了,因此,空間天氣的載體一定和對流層天氣不一樣。
  • 美國宇航局更好地了解太空天氣
    美國宇航局朝著發射新任務邁出了一大步,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太陽如何與地球周圍的太空環境相互作用。研究期過後,美國宇航局將在未來幾年中選擇兩個送入太空。希望部署這樣一個任務,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宇宙的了解」,而且可以「提供關鍵信息來幫助保護太空中的太空人,衛星和通信信號(例如GPS)」。太空天氣對通信信號和太空探索都具有巨大影響。例如,由太陽物質引起的地磁風暴可能會導致GPS精度降低。太陽粒子也可能對太空人有害-特別是它們可能破壞太空人細胞內的DNA並導致癌症。
  • 太空極端天氣有何影響?科學家:衛星最脆弱的時候!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尺子來測量太空中的天氣風暴,這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這些風暴是如何影響地球的。UTA的物理學教授拉蒙·洛佩茲說:我們想知道在太空天氣期間產生的電流是如何傳輸和影響太空及地球的,我們知道它會影響衛星,進而影響地球上的生命。洛佩斯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該項目提供為期三年的611472美元資助。該項目名為「在低馬赫數的太陽風流動期間,提取並將太陽能輸送到磁層」。目前,太空中的磁活動是由擾動風暴時間指數(Dst)來測量。
  • 《天氣之子》奇幻唯美的愛情故事
    《天氣之子》這本書是2019年新作新海誠執導電影《天氣之子》原著,電影榮登日本票房榜首,並代表日本逐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同年在中國上映,影片現實感與童話感並存的「新海誠式愛情」,讓不少觀眾被「感動到哭泣」;終極海報則再度展現極致畫質新海誠筆下極致唯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