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了點病,一病醒來,感到世界巨變。
由於BLM運動(Black Lives Matte,黑人也是人)的發展~
《亂世佳人》被暫時下架
《亂世佳人》展示了對美國南方奴隸制度的留戀。流媒體HBO方面表示重新上架的版本將附上補充說明,向觀眾解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被奴役的南方種植園工人所面臨的歧視和不公問題。
羅伯特·李的雕像要被拆除
羅伯特·李的後代同意拆除計劃;
羅伯特·李是美國南北戰中南方聯盟的總司令,他和他的雕像一直被認為是「白人至上」和「奴隸制」的象徵。
塞西爾·羅德斯雕像落水
塞西爾·羅德斯是英國在非洲殖民的象徵。因為他創辦的獎學金,在牛津大學有他的塑像。
由於羅伯特·李的前車之鑑,英國官方趕忙把邱吉爾的雕像保護起來
在此前英國的反種族歧視抗議中,位於倫敦議會廣場上的邱吉爾紀念雕像曾被示威者寫上「(邱吉爾)是種族主義者」的字樣。
我姑且將以上事件統稱為「BLM浪潮裡的歷史清算系列」。
雖然人類一直在追求一些普世的價值觀或者邏輯,但是具體到各個國家和民族,實在太難了。
1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
歷史負擔
有一張照片,是2004年紀念諾曼第登陸的活動。
在場除了各種盟軍老兵,還有一名身穿德軍軍裝的老兵。據說其所在的部隊在當天殊死阻擊盟軍部隊,打的相當精彩。
要評價這個事情是很難的。
如果只是單純就這個場景表態,那麼人們很容易表達一種支持性的感慨。
這是一種寬容。而且這名德國老兵只代表他自己,紀念其戰友,不代表納粹主義。
那麼,中日兩國可以一起紀念什麼嗎?哪怕只是個人性質?
想想都……
事實上,日俄兩國已經一起紀念過1904年的日俄戰爭了,日美兩國也一起紀念過珍珠港襲擊、硫磺島之戰,日澳類似的也很多。
很多人會非常嚴肅的指出,中日之間的性質完全不同。即使同為二戰戰場,中國人不會認為中日之間發生的事情和英美法德之間發生的事情是一回事。
即使要比,也是和蘇德戰爭去比。
也談不上中國人不寬容。改革開放以後,日本老兵或者戰死者後代以個人旅遊者的身份來中國「慰靈」的行為並不少。
雲南和大連這樣的例子很多。雲南有龍陵之戰後留下的日軍墳墓,大連有日俄戰爭的各種紀念遺址。
一般來說,即使知道,某個日本老人旅行團是去雲南某個日軍戰死者墓地掃墓,也不太會遭到中國人的為難。至少我沒有聽說過有類似的事。
就是個體。
但這些是有潛規則的,也就是非正式,非公開——你不能明確、大張旗鼓的說這個事。
有點類似于靖國神社,有一個非正式性的都市傳說:即中日兩國有君子協定,中國不計較日本普通人乃至一些官員名人參拜靖國神社,但總理大臣、外務大臣和內閣官房長官除外。這三人參拜就是嚴重的政治事件。
以上這個說法就是一個民間傳聞。
所以,總的來說,歷史對於各個民族來說,均有不同的意義。
2
中國人對種族歧視的
無感
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支持平權的。
如果這種平權是指不分種族、宗教、信仰等的平等或人人生而平等之類。
但絕大多數中國人,乃至亞裔,對於歐美平權運動中的那種激進主張是非常冷漠的。
聯想到中國網絡上很多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語言,「黑鬼」之類。
我們是否有理由相信,中國是一個在種族平等方面非常不進步的民族呢?
正如在上一段裡寫的,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負擔,是別人無法理解的歷史負擔。
中國,或者整個東亞社會,都不可能理解歐美對於黑人民權運動中那種激進的情緒。
因為東亞國家沒有那樣的基因。
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對黑人進行過系統的徵服。簡單來說,我們的歷史與這個問題沒有太多交匯點。
中國改開以後的繁榮,日本二戰以後的繁榮,也不是建立在對任何殖民地剝奪的基礎上。
甚至如果研究中國或日本這樣東亞大國的歷史,會發現,在諸多矛盾中,基於民族血統或宗教信仰的壓迫(換一個中性一點的說法就是挑戰與反挑戰),儘管一直存在,但從來不是歷史的主線。
主線從來都是以土地為核心的財富或權力分配。
所以,中國的歷史上,我們會目睹一些矛盾的景象:
一方面自宋以降,民族大義以越來越激烈的形式展現,各種驅除韃虜的抗爭沒有斷過,各種天地會、白蓮教;
但另一方面,對金、清等少數民族政權進行殊死保衛的,依然有大量的漢人。比如金末的漢軍世侯們,比如清末的綠營乃至湘淮軍。
漢人們其實不是在保護女真或者滿洲的統治血統,漢人們保衛的是分配給他們的土地和權力。
不光中國如此,日本歷史上連綿的內戰,從源平合戰到南北朝到應仁之亂到戰國風雲一直到幕末甚至到二戰期間的海陸之爭,根子裡都是不同武士或世家門閥集團圍繞土地權力分配的鬥爭。
這些是東亞歷史的特色,但在歐美的歷史裡,血統與宗教的相互挑戰,一直是絕對的主線。
從啟蒙運動到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主線就是宗教,西歐與阿拉伯、奧斯曼土耳其、蒙古韃靼的蔓延千年的戰爭也都是以十字VS新月的大義名分進行。
還有就是種族或民族。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種族平權發展的歷史,拿破崙戰爭被稱為歐洲諸民族的民族解放戰爭,一戰的走向是巴爾幹和中東歐諸多民族擺脫四大帝國枷鎖(德意志、奧匈、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的過程,二戰的歐洲戰場是要將無數的猶太人、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從焚屍爐裡救出來。
所以,相比於種族、宗教之類。東亞人對階層上的劃分與平等,比如入學的平等,求職的平等,還有中國人最在意的分房、購房、租房的敏感度遠遠超越對種族平等的關注。
這是東亞人的歷史主線。所以東亞人永遠不可能理解歐美在種族或者意識形態方面的敏感度。
所以,中國人或日本人是否歧視黑人,和他們對歐美種族平權運動產生的冷漠的敵意,真的無關。
中國人支持平權,是因為這是現代人的基本常識,顛破不滅的基本常識。
中國人對BLM冷淡,因為我們的歷史基因裡,和當代基於種族的民權運動沒有交集。
最介意的,應該還是戶口。
3
體面清算
簡單介紹完,可以講講看法了。
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我不太喜歡【清算】這種行為。雖然嚴格意義上,清算是一個中性概念。
對於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件,使用清算來伸張正義,是沒有問題的。比如二戰以後猶太人全球追殺納粹餘黨。
前一段時間,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要徹查發生在光州事件,很多人一片叫好,也算是一種歷史的清算。
反應光州事件的電影《計程車司機》;
影片取材於真人真事,講述計程車司機滿燮搭載一位德國記者來到光州後,冒著生命危險把記錄著光州運動的膠片安全送出光州的故事。
光州事件時,文在寅27歲,作為直接的受害者,清算直接的加害者,當然可以理解。
但是對於過於久遠的歷史,甚至當事人都早已是歷史人物,再進行清算,大部分都給人感覺很奇怪乃至變味。
還是韓國,2005年,盧武鉉政府宣布清算全國的親日者及其後代,包括要沒收其財產。
1910年,日韓宣布「合併」,朝鮮半島歷史進入日據時代。日據時代被定義為日本對半島的殖民統治,在歷史上屬於負面評價,這點沒有疑問。
二戰以後,日韓兩國於1965年建交,日本提供3億美元無償援助、2億美元有償援助,以及3億美元商業貸款,(可能相當於今天的上千億)。但日韓兩國的歷史問題沒有結束,依然糾葛不清。
歷史問題當然不可能一賠了之。但日韓合併其實是當時朝鮮半島的合法政府即「大韓帝國」政府與日本籤訂,而日據幾十年,朝鮮與日本統治當局的合作者何止百萬。
韓國人厭惡日本人當然可以理解,但差不多1個世紀過去了,突然開始清算當年與日本合作的本國國民,並且連坐子孫,很是奇怪。
我以為,對很多東西,反思或者批評(也是一種中性概念)比較好。
反思和清算有很大的不同。就以對《亂世佳人》的處理來看,即使添加所謂指引性介紹,也是比較奇怪的行為。
我可以接受看到一篇這樣的文章:《水滸傳中的殘忍世界》、《金庸小說並沒有什麼文學性》。
但我並不想一翻開《水滸傳》或者《天龍八部》,上面就寫著請評判性閱讀的指南。
現在BLM中對於各種歷史名人,文藝作品的爭議,在我來看,也早已超出了反思的範疇,實際上在進行一種清算。
並不體面。
4
就事論事
其實歷史問題,很難用一個原則去處理,絕大多數,離不開就事論事四個字或者具體問題具體看。
正如邱吉爾諸多演講名篇中在法國投降前夕的那段: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這樣如果大英帝國和她的聯邦可以留存千年的話,人們仍然會這麼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Let us therefore brace ourselves to our duty and so bear ourselves that if the British 61 Commonwealth and Empire lasts for a thousand years men will still say, 『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
邱吉爾是一個帝國主義者,簡單來說,以維護世界性的大英帝國利益,都可以稱為帝國主義者。注意,是世界性的大英帝國。如果一個人只關心英倫三島的事物,那麼他就只是一個不列顛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帝國主義者。
但正是這個帝國,參與打敗了納粹德國和舊日本帝國,讓成千上萬的人止步於毒氣室和焚屍爐。其歷史功績毋庸置疑。
羅伯特·李在私德上,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也沒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他雖然也蓄有黑奴,但當時誰是否蓄奴還不是一個重要的道德判斷標準。李也是一個相對溫和的蓄奴者。而美國人給羅伯特·李塑像,紀念的也並非是奴隸制度,而是美國的地方分治的歷史傳統。
塞西爾·羅德斯是大英帝國在非洲的象徵之一,對他的評價十分複雜。難以好人壞人來籠統概況。
2015年的時候,南非爆發了「打到羅德斯」( Rhodes Must Fall)運動。拆除了其在南非的大量雕像。
但羅德斯作為一個熱心教育資助者,拆除他在牛津大學的塑像,實在沒有必要。
即使是考慮到民眾情緒,非要選擇一個雕像來推翻,那也輪不到以上幾位,和利奧波德二世相比,惡的程度小巫見大巫。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據統計有1500萬剛果黑人死於他治下。而且,統治手段極為殘暴,最出名的是他的砍手政策。不聽話的反抗者,砍手;完成不了任務的奴隸,砍手。即使以當時的道德標準來說,也是一個絕對的負面人物。
被砍掉手的黑人兒童。一旦割橡膠的父親沒完成任務,他的孩子將被砍手。
其實看多了,會發現,任何時代,還是有一個基本的文明道德準則。以南京大屠殺為例,據說即使日本華東派遣軍最高軍事指揮官松井石根也感到羞恥與悔恨(在東京審判中,松井石根自陳負有道德上的責任)。
任何人過於超越人類文明的基本準則,則難逃歷史的清算。但後世的諸多清算一旦超越了反思的範疇,則會衍生出新的反文明舉動。
所謂歷史循環,後人復哀後人也。
另外,我們經常發現,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其實比後世人寬容很多,這倒是需要反思的。
總的來說,多反思,少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