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外白矮星大氣層中發現「生命配方」: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顆距離地球170光年的白矮星可能含有某些形成生命的基礎物質。這顆白矮星位於牧夫座,其大氣層中富含碳和氮,甚至有水的成分。研究者稱,這顆白矮星擁有的行星系統很可能與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十分相似,意味著生命形成的某些條件其實並不像以往認為的那麼罕有。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斯隆數字天空勘測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繪製宇宙的3D模型,這個模型必然是以太陽系或者銀河係為中心,20億光年範圍內的星系距離及方位。全球範圍內13個研究所的200多名天文學家參與了這個計劃。
-
距地球7500萬光年,一顆白矮星沒了光芒,它被什麼遮住了?
距地球7500萬光年,一顆白矮星沒了光芒,它被什麼遮住了?恆星代表著古人對永恆不變的期盼,宇宙中存在數以萬計的恆星,它們所處的位置和運轉方式各不相同。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世界上並沒有什麼人或事是永恆不變的,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是自然界中的規律。
-
發現一顆超大質量白矮星,就在銀河系中,距離地球才150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有著奇怪富碳大氣的巨大白矮星,可能是兩顆合併在一起的白矮星,只是勉強避免了毀滅。在距離地球約15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不同尋常的超大質量白矮星,其大氣成分前所未見,這是首次以其大氣成分為線索識別出合併後的白矮星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可能會對我們銀河系中大質量白矮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的數量提出新問題。
-
Astrophys.l J:6300萬光年外最冷恆星被發現
這顆褐矮星體積很小,溫度極低,繞一顆白矮星運行。白矮星是一顆死亡恆星的塌陷核心殘餘北京時間10月25日消息,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溫度最低的恆星,表面溫度與亞利桑那州或者塞維亞的夏季相當。這顆恆星名為「WD 0806·661 B」,質量只有氣態巨行星木星的6倍,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凱文·盧赫曼發現的。
-
410光年外,一個光點正上演著地球的未來,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發現,地球想要永遠存在下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宇宙中有很多的災難都可以讓地球毀滅消失,對於地球來說,未來它要面臨的最大一個危機就是太陽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因此,在浩瀚宇宙中,太陽的末日和地球的未來其實每天都在上演,科學家通過觀測尋找銀河系那些進入恆星末期或者已經演化為白矮星的恆星,就可以提前知道太陽的未來如何演化,地球的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命運。《科學》期刊前段時間發表了一篇論文,英格蘭華威大學科學家克里斯多福·曼瑟領導的研究團隊觀察了一顆距離地球410光年遠的白矮星。
-
4200光年外重現比薩斜塔實驗,結果與地球上相同
這就是位於4200光年外的PSR J0337 + 1715脈衝星三體系統,白矮星和脈衝星以相同的速率被拉向最外層的那顆白矮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是正確的。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326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提出有近百年的歷史,基於這個理論我們取得了許多發現,比如導航衛星等。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這顆白矮星位于天龍座,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中的成員之一,年齡約為100億歲。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距離地球大約410光年遠的地方,一大塊由重鐵和鎳構成的金屬物一直在圍繞著處女座星座的一顆坍縮的恆星運行。 這塊由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小天體,被認為是一顆行星的殘餘內核。由於它所圍繞運行的恆星死亡,因此它也被摧毀了。
-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雙星系統是由兩顆恆星組成的天體系統。與其他恆星相比,它看起來非常接近。聯星是一個恆星系統,是指其中兩顆恆星圍繞一個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行。距離我們大約710光年,變星由圍繞一個共同質量中心運動的低溫紅巨星和高溫緻密白矮星組成。罕見的恆星打架!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廝殺,科學家們直接拍到了,太震撼。很久以前發現的肉眼變星寶瓶座R,實際上是一個相互幹涉的雙星系統,由兩個似乎有著密切共生關係的恆星組成。這個雙星系統的可見光主要來自紅巨星,它是芻藁型的長周期變星。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黑洞,科學家: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科學家通過對HR 6819軌道的研究發現,這個未被觀測到的不明天體質量大約為太陽質量的4倍,如此巨大的質量表明,該天體一定是一個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4倍的天體必然是一個黑洞,」Thomas Rivinius說,「它距離我們是如此之近,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850光年外有個「吸血鬼」,正吞食其夥伴,但最終卻害了它自己
白矮星是恆星演化到主序星階段末期之後的產物,質量在太陽的0.5~8倍之間的恆星,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會演化成白矮星,這種星體的體積一般還沒有地球大,但是卻擁有太陽的0.2~1.44倍的質量,所以白矮星上的物質非常的緻密,每立方釐米就有100公斤到10噸。
-
白矮星上可能有外星生命
但當我們繼續在地球外尋找生命時,我們在尋找什麼呢?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它一般會出現在一顆環繞恆星運行的巖石行星的表面,那裡有豐富的液態水和適宜的大氣層。我們真的不知道外星生命會是什麼樣子,但鑑於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我們可以假設外星人可能在類似的條件下進化而來。所以,按照我們的最佳選擇,我們可以尋找與我們相似的世界。
-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在《自然》科學期刊發布最新天文圖像,顯示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處女座星團中,有行星碎片在一顆白矮星約83.7萬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終結點取決於它與生俱來的質量。質量大的恆星可能以黑洞或中子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行星,這是地外生命探索的最佳目標!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三顆類地大小的行星坐落於宜居帶。
-
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白矮星是宇宙中最奇怪的物體。在奇異的量子物理學的支持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白矮星留下的剩餘核存活了數萬億年。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也許是最奇怪的一顆:一顆死星每秒旋轉兩次,並從附近的同伴那裡吸走物質。當他們的伴侶在大火中終結生命時,這些恆星可以沉默地監視著軌道,留下白矮星的屍體。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個同伴可以要麼開始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要麼就太近地盤旋足夠接近以開始破壞性的旋轉。發生這種情況時,來自白矮星同伴的物質會纏繞在白矮星的表面,在其碳氧體周圍形成厚厚的氫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材料,就會發生大災難:大氣層中的巨大壓力產生的核聚變的閃光。
-
NASA在1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
我們都知道,銀河系具有2000億顆恆星,直徑達到了十萬光年。其中不乏很多位於生命生存的宜居帶。這不就在今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有了新的發現。就在2020年1月7日,美國天文學會在火奴魯魯召開了第235次會議,宣布經過其名為「苔絲(TESS)」行星搜索任務,發現了第一顆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TOI 700d。
-
在距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附近,存在著一顆白矮星,它有點危險
以人類的尺度來看,天狼星距離我們很遠,而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天狼星其實和我們很近,它與地球的距離只有8.6光年左右,也就是說天狼星所發出的光經歷8.6年的時間就能夠到達地球,而我們所見的天狼星實際上也就是8.6年以前的天狼星。
-
中國天眼發現地外生命?在2.6萬光年外,發現一「大蜘蛛」!
我國如今的科技是非常發達的,我國在科技上也做出了很多成就,為了發展我國的科技,我國在科技上也展開了很多的探索,我國還向外太空發射了多個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的發現也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這個宇宙,我國如今成為了科技強國,很多國家都對我國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