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1-20 20:10 來源:澎湃新聞
1月20日晚間,諾維信公司就與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的合作發表聲明。聲明中,諾維信表示:「我們已經測試了該項技術,看到了其
可能有用的一些跡象,但目前仍處於
非常初期的階段,
還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確定該項技術是否適用於我們的業務。」
但諾維信的聲明沒有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提問:「諾維信是否重複了韓春雨團隊的NgAgo實驗」。
此外,諾維信透露,與河北科技大學的合作是為「探索NgAgo技術能否成為一種
運用於生產酶的微生物表達系統的工具」。
在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的論文中,韓春雨課題組介紹的是NgAgo技術作為一種基因編輯工具,像一把「剪刀」,可以在人體細胞中高效地編輯特定DNA片段。雖然都圍繞NgAgo技術,但諾維信想要探索NgAgo在「生產酶的微生物表達系統」上的可能和韓春雨課題組在論文中報告的NgAgo「剪刀」並不等同。
南方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道:「NgAgo進行剪輯的時候是一種蛋白酶,而真菌表達系統則可以是細胞大量生產蛋白,包括NgAgo酶,經過純化獲得大量的NgAgo酶。
推測韓春雨認為用NBT(《自然-生物技術》)論文裡做的哺乳動物細胞自身系統來表達NgAgo酶,由於表達效率或其他修飾等因素,不利於後續的基因組編輯,導致不工作或效率極其低下。而諾維信可能利用他們的真菌表達系統,大量生產Ago酶,再直接注射蛋白進入細胞並實施編輯目的基因。
然而,這恰恰說明韓NBT(《自然-生物技術》)的文章是有大問題的,因為文章是直接用DNA載體轉化在哺乳動物細胞內。」
諾維信總部位於丹麥,據其官網介紹,核心業務「涵蓋工業酶製劑、微生物製劑以及生物醫藥成分」 ,產品遍及130個國家,並在中國設有「諾維信中國」子公司。
1月19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的一則「綜合新聞」再度引發人們對韓春雨事件的關注。
這篇名為「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與諾維信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的文章寫道:「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與丹麥諾維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術的應用與開發達成合作,並籤署協議。」
在外界頗為關注的「可重複性」問題上,河北科技大學官網上的這則「綜合新聞」隻字未提,只是寫道:「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工具在諾維信公司的真菌表達系統中已經展現出潛力。諾維信公司對進一步開發NgAgo基因編輯技術並將其應用於新產品的開發有濃厚興趣。」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的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關於基因編輯技術NgAgo的論文,稱NgAgo有媲美「基因魔剪」CRISPR技術的效率,能高效地對特定DNA片段進行敲除、加入等。但近8個月過去,全球尚未有一家實驗室宣布利用NgAgo進行編輯有效。與之相反,陸續有國內外實驗室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NgAgo實驗。
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術》發布了一篇「編輯部關注」,用來「提醒讀者對原論文結果(韓春雨課題組論文)的可重複性存有擔憂」。
諾維信公司聲明全文如下:「諾維信與河北科技大學達成合作,探索NgAgo技術能否成為一種運用於生產酶的微生物表達系統的工具。我們已經測試了該項技術,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跡象,但目前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還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確定該項技術是否適用於我們的業務。此項合作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該技術,並提升其有效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諾維信,澎湃,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