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2020-08-27 材料分析與應用

成果簡介

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結合了高能Zn離子電池和大功率超級電容器的優勢,近年來已成為有前途的儲能設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ZHSC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瓶頸需要克服。尤其是,碳正電極的有限離子吸附能力引發的挑戰嚴重限制了ZHSC的能量密度。因此,設計新穎的碳正電極已成為關鍵問題,該電極能夠實現高能量密度,但又不會降低固有功率能力和長期耐久性。

中山大學盧錫洪教授團隊在《Carbon Energy》期刊發表名為「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carbon materials for Zn‐ion hybrid supercapacitors」的綜述,研究的重點是使用各種碳材料合成ZHSC,形態和電化學性能方面的最新成就。簡要總結了優化其電化學性能的修飾策略。此外,還概述了該領域的當前挑戰和未來機遇。這項綜述將有助於為碳正電極的研究系統提供一個有組織的框架,並開發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ZHSC。

圖文導讀

圖1、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組成和部分電化學行為。碳正電極吸附/解吸涉及的離子是(A)電解質中的陰離子或(B)Zn 2+


圖2、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與其他儲能設備的Ragone圖

主要關注近年來ZHSC中碳陽性電極的進展。ZHSC中使用的各種碳材料主要分為四類,包括商用AC,CNT,石墨烯和多孔碳(PC)。系統地研究了它們的合成,形態和電化學性能。然後,簡要總結了優化其電化學性能的修飾策略。最後,討論了ZHSC中碳正電極的當前挑戰和未來機會。

圖3、包括了各種形式的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


圖4、(A)(B)X射線光電子能譜C1s光譜,帶有氧化碳納米管(oCNT)的調查光譜插圖和oCNT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

C),Zn // CNTs微型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m-ZHSC)的製備示意圖。

D),CNTs紙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E),Zn // CNTs m-ZHSC 在1至10 mA cm -2的恆電流充放電曲線。

儘管CNT具有用作ZHSC組裝電極材料的巨大潛力,但其相對較低的比表面積和密度導致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進行額外的改性。非常需要擴大表面積(通過引入多孔結構)或引入一些額外的活性位點以進行Zn 2+調節。

圖5、A,無嵌入劑碳(LC)和層狀B / N共摻雜多孔碳(LDC)的合成程序。B,Zn // LDC 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與其他ZHSC水溶液在0.5 A g -1時的恆電流充放電曲線。C,D,MXene-rGO氣凝膠的製備示意圖。(E)rGO氣凝膠和(F)MXene-rGO氣凝膠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與其他碳納米材料相比,二維材料具有團聚和自堆積的問題,不利於電解質離子的傳輸和電荷存儲。如上所述,可以通過與3D骨架材料結合併引入雜原子以增加層之間的靜電排斥力來克服此缺點。


圖6、A,製備富氧多孔碳(OPC)的示意圖。B,OPC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C,由獲得的Zn // OPC 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供電的數字手錶和手機


圖7、在具有令人滿意的電化學性能的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中獲得碳正電極的方法


小結與挑戰

通過這篇綜述,我們討論並分析了ZHSCs碳陽性電極的最新進展。這主要包括各種商用AC,CNT,石墨烯和PC材料的合成,形態和電化學性能。此外,簡要總結了碳材料正極的修飾策略,以構建更理想的ZHSC。但是,碳正電極的電流電容和能量密度仍需要進一步提高,以匹配鋅負電極的高理論容量。因此,在新型碳材料作為ZHSCs正極的設計和合成中仍然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1. 電化學機理的研究還不夠徹底。除了在雙電層中進行簡單的離子吸附/解吸外,碳正電極的電化學行為還應通過各種高級表徵,電化學測量和理論計算來進一步驗證。例如,在充電和放電過程中,副產物(例如Zn 4 SO 4(OH)6 ·5H 2 O或[Zn(CF 3 SO 3)2 ·Zn(OH)2 ]·3H 2)的沉澱O)在電極表面上會干擾Zn 2+狀態的適當表徵在碳正電極中,因此影響了機理研究。此時,可以使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和原位紅外光譜來跟蹤其他元素(C,O或H)的化學狀態以間接表徵Zn 2+。同時,還強烈建議使用X射線吸收近邊緣光譜,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同位素技術。而且,化學吸附在電極表面的普遍性以及副反應對性能的影響仍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這有利於進一步了解ZHSC的儲能機理,有目的地提高其電容和能量密度。
  2. ZHSC的能量密度受到碳正電極的電荷存儲容量不足的限制。由於ZHSC僅在最近幾年才被定義,因此探索新型碳材料和有效的改良策略對於實現高能量密度是首選。(a)對於新型碳材料:報告的大多數碳電極都包含源自合成前體的3D PC,而很少涉及低維材料,例如石墨烯和CNT。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開發其在ZHSC中的應用,例如,將2D碳材料與3D碳材料結合以構建新的複合材料,這可以解決2D材料的團聚和自重堆積並去除3D中離子難以進入的孔。材料。此外,由生物質衍生的環保碳材料也值得研究。(b)對於有效的改進策略:雜原子或氧官能團的引入通過促進碳表面/附近碳表面的快速氧化還原反應而大大提高了電容,這為ZHSC形成了電池級的能量密度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但是,除了能量密度之外,這種修飾還同時影響電極的其他性能,例如電導率,密度和結晶度。例如,過量的氧官能團(特別是C = O)可以提供碳材料的電導率,而不是提供可逆的擬電容。碳材料中存在的N種(吡啶N,吡咯N,石墨N等)起著不同的作用,通過平衡它們的內容可以獲得最佳性能。因此,通過系統地研究修飾策略的實際效果,實現碳電極的各種理化特性的平衡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3. 功能性ZHSC設備需要進一步開發。如上所述,研究人員試圖組裝具有獨特功能的ZHSC設備,以滿足對電子設備不斷增長的需求。例如,柔性ZHSC的開發對可穿戴電子產品(如可摺疊屏幕,人造電子皮膚和電子手鐲)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為此,有必要開發軟/柔性電極,在其上活性材料與基底具有強相互作用,以避免在外部機械力下剝離。此外,其他設備(例如微型設備,硬幣設備和耐低溫/高溫設備)也是未來的研究熱點,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應用領域。


文獻: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成果簡介 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結合了高能Zn離子電池和大功率超級電容器的優勢,近年來已成為有前途的儲能設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ZHSC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瓶頸需要克服。尤其是,碳正電極的有限離子吸附能力引發的挑戰嚴重限制了ZHSC的能量密度。
  • 基於碳材料和二氧化錳的複合型超級電容器性能研究
    1.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30968.htm 超級電容器是介於電池和傳統電容器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器件,因其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和優良的循環充放電性能,在大功率儲能、電動汽車和不間斷電源方面具有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 夏永姚綜述:超級電容器的機理、 材料、系統、表徵及應用
    在大牛夏永姚研究團隊的這篇最新綜述中,對超級電容器的儲能機理、電極材料、電解液材料、系統、表徵方法及應用做了一個系統全面而精簡的講解。如何開發一個高能量密度,又同時保有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特性的超級電容器是許多研究人員致力解決的問題。這篇文章回顧了超級電容器存儲機理、表徵手段、系統和相關材料的最新進展,最後,還討論了超電在實際應用中的相關前景和挑戰。
  • Small:碳包覆的鈦酸鉀負極材料助力高性能鉀離子混合電容器
    鉀離子混合電容器(PIHCs)因其還原電勢低,綠色環保且地殼中鉀資源儲備豐富,在保持鉀離子電池較高的能量密度的同時又兼具電容器優異的功率密度,有望成為大規模電化學儲能的首選。目前的鉀離子混合電容器的循環穩定性較差、電解液分解嚴重等缺陷使得相關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鉀離子混合電容器的實際應用。與此同時,缺少具有良好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的負極材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鉀離子混合電容器性能的提升。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超級電容器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儲能器件已被廣泛應用於混合動力電動車。由於其通過雙電層機理在電極上存儲大量電荷,所以尋找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導電的電極材料(通常是多孔碳材料),成為提高器件容量的關鍵。研究人員發現,氮摻雜的碳材料可以通過氮原子引入贗電容,從而能存儲更多的電能。
  • 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雅娟
  • 誰將成為未來超級電容器「殺手級」的電極材料?
    研究和開發高性能、低成本的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研發工作的重要內容。  目前研究較多的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主要有碳材料、金屬氧化物(或者氫氧化物)、導電聚合物等,而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的商品化相對較成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因此,本文將重點介紹碳材料、金屬氧化物及其複合材料等高性能電極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商品化應用前景。
  • 大咖雲集,EEM推出超級電容器專刊
    George Zheng Chen教授團隊發表的綜述文章總結了超級電容器中納米孔結構和顆粒結構碳基材料(活性炭、石墨烯、碳納米管及其混合物等)的製備方法和研究進展,比較了各種碳基材料的電容特性以及影響電容性能的關鍵因素,尤其強調了納孔結構和納米顆粒結構碳材料對電容的獨特影響。
  • 技術解析:我國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研究進展
    超級電容器是最具應用前景的電化學儲能技術之一。目前,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重點是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發展具有高比表面積、電導率和結構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關鍵。石墨烯因具有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性高、力學性能好的特點而成為理想的電容材料,但石墨烯的理論容量不高,在石墨烯基電極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堆疊現象,導致材料比表面積和離子電導率下降。
  • 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可攜式和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其對儲能器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超級電容器難以滿足其需求,柔性超級電容器因其具有輕便、可彎折以及良好的循環穩定性,成為新一代有巨大潛力的儲能器件。本文介紹了超級電容器以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進展,總結了柔性超級電容器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展望。
  • 中山大學盧錫洪/江南大學劉天西《AM》:基於微-介孔碳-金屬網絡的超級電容器器件
    超級電容器以及鹼離子電池等電化學儲能裝置的性能和應用對間歇可再生和可持續能源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且越來越依賴於新材料合成和大規模製備工藝的發展。由於含金屬碳具有高導電性、氧化還原活性和表面帶負電荷等優點,作為水性超級電容器的電極具有巨大的潛力。
  • 新型碗狀碳膠囊-二硫化鉬納米片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材料
    在保持出色循環穩定性的前提下,如何同時獲得高質量比電容和高體積比電容,是超級電容器領域的一大挑戰,也是限制超級電容器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瓶頸。(MoS2)納米片製備及其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9-06-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是一類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發展二維材料基複合介孔納米片,不僅可有效抑制片層的堆疊,增加比表面積,而且可大大緩衝電極的體積膨脹,提高電解液離子的擴散和電化學性能。但是,目前報導的都是關於面內垂直柱狀的介孔納米片,而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納米片的可控制備仍面臨著很大挑戰。
  • 碳電極大孔反比小孔好?《AFM》離子凝膠超級電容器研究發現新現象
    離子液體(ILs)或凝固的離子液體(離子凝膠)由於其比水性和有機電解質具有更優異的電化學穩定性,已被廣泛地用於超級電容器(SCs)中。但最初在SC中使用IL和離子凝膠的努力並不成功,因為大而移動緩慢的離子無法有效進入常規微孔碳的孔中。為了克服這個限制,碳電極的設計原則已轉向創造介孔或大孔,增強離子遷移並同時保持發達的微孔。
  • 上海交大新型碗狀碳膠囊-二硫化鉬納米片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材料
    多孔碳材料(活性碳、介孔碳)和納米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主要表現出雙電層電容特性。過渡金屬氧化物(如二氧化釕RuO2、二氧化錳MnO2),過渡金屬氮化物和導電高分子等表現出贗電容特性。然而,贗電容材料循環性能差,工作壽命較低。在保持出色循環穩定性的前期下,如何同時獲得高質量比電容和高體積比電容,是超級電容器領域的一大挑戰,也是限制超級電容器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瓶頸。
  • 氧缺陷對超級電容器金屬氧化物電化學性能的影響:最近的進展與挑戰
    原文連結: 10.1002/smtd.201900823編譯:朱珠 雲南大學 材料與能源學院摘要具有多個活性位點的金屬氧化物(MOs)被認為是高性能超級電容器(SC)構建最有潛力的活性材料之一。本文綜述了近年來開發用於高級SC組裝的新型氧缺陷MOs的研究進展。總結和比較了產生氧空位的不同策略。充分論述了氧空位在電化學性能提高中的具體作用,並對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討論。最後,強調了這一快速發展領域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的機遇。1.引言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加速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危機。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然而,與鋰離子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較低的能量密度極大地限制了其未來的廣泛應用。為了在不犧牲功率密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構建混合超級電容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電池型電極作為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核心組分決定了整個器件的儲能性能。因此開發高性能混合型超級電容器的關鍵是設計和研發新型高效的電極材料。
  • 蘇黎世聯邦理工《AFM》:透明,柔性薄膜超級電容器和混合超級電容器的微成型方法
    除了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速率外,薄膜超級電容器還具有優異的機械柔韌性或光學透明度,極大地拓展了其應用範圍。製造透明薄膜超級電容器的主要挑戰與電極材料有關(包括活性材料active materials和集流體current collector),其最小結構尺寸需要低於材料的光吸收厚度。因此,製造透明器件的一種流行策略是確保活性材料的厚度小於它們的光吸收長度。
  • 石墨烯複合材料在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碳元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除了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石墨和金剛石外,1985年發現的富勒烯和1991年發現的碳納米管擴大了碳材料的家族。也使人們對碳元素的多樣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富勒烯和碳納米管所引發的納米科技對人類社的發展在未來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 大連理工:超級電容器解決儲能材料研究難題
    原標題:超級電容器解決儲能材料研究難題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教授邱介山領導的能源材料化工學術團隊在高性能儲能設備所用儲能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發表於《先進能源材料》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