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研發原子硬碟:體積縮小1000倍,銀行卡大小能存3500萬首歌

2020-11-27 電子產品世界

  本周三,IBM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明文章,宣布他們發明了「原子硬碟」,只用一粒原子就能存儲1bit數據,這意味著存儲數據的硬碟可以因此而縮小1000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3/345128.htm

  首先我們要明白,硬碟通過磁頭磁化磁層上的介質來存儲數據,目前的硬碟技術每存儲1bit的數據需要10萬粒原子,這已經是目前為止最先進的技術了。

  而IBM的新技術利用在氧化鎂表層附著一粒一粒磁化的鈥原子(Holmium),同時可以使原子磁極保持穩定,不會受到其他磁場幹擾。表現在磁碟上就是1粒原子代表一個「1」,另1粒磁性相反的原子就是「0」(兩個原子之間距離為1毫微米)。而讀寫數據的磁頭則屬於顯微級別的,只能在顯微鏡下可見。

  簡單來講就是IBM將數據存儲所需要的空間從原來的10萬粒原子壓縮到了只需要1粒原子,可以讓硬碟縮小1000倍。研發團隊表示,利用這一技術,他們可以在一個銀行卡大小的硬碟上存儲3500萬首音樂(整個iTunes音樂庫)。研發團隊的研究人員ChristopherLutz表示,新技術可以讓數據中心存儲更多更多的數據。

  當然,別高興的太早,《自然》雜誌上的論文沒有很快就民用的。IBM研究團隊這一成果的實驗環境是:液氮冷卻+真空環境。


相關焦點

  • 「未來硬碟」誕生 存儲體積縮小1000倍
    再比如世界上第一款容量超過1GB的硬碟(約2.52GB),在今天看來價格更可謂是天價:8-14萬美元,平均每GB價格為4萬美元,相當於我們今天購買硬碟價格(2TB硬碟600元)的930000餘倍。因為IBM已經可以在單個原子上存儲1比特數據,這意味著存儲數據的硬碟可以因此而縮小1000倍。
  • IBM成功在一顆原子中存儲數據:信用卡大小存儲iTunes所有3500萬首...
    為了更形象的說明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你可以想像成這樣:一個原子存儲 1 bit,那麼不到一張信用卡大小的設備能夠完全存儲 iTunes 音樂庫中的所有 3500 萬首歌曲。目前該項目由 IBM 研究院艾曼登研究中心(IBM Research -Almaden)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團隊共同帶領。
  • 我們也許距離未來不遠了:IBM公布10萬倍性能提升的原子級黑科技...
    研究人員稱:藉由將原子轉化為世界上最小的「磁鐵」,能夠將1位元的資料保存在一顆原子中。 位元就是比特,二進位中最小的信息單位。目前的物理存儲相當於需要10萬顆原子才能儲存1位元的資料,那麼也就是說,這項技術一旦開始商業部署,相當於直接把當下物理存儲的發展進度提升了10萬倍。
  • 郵票大小的面積就能存儲全世界的書籍,這個原子硬碟來拯救老司機們了
    想像一下,如果每一個原子都能儲存數據……荷蘭研究員們最近正努力實現這種想像,嘗試將 500 TB(1 TB
  • IBM納米技術1比特12原子
    最近IBM的研究人員用納米技術詮釋了這一概念,存儲一比特信息僅需12個原子。該項技術能大大提升了存儲的密度,相比於現在的硬碟,同單位面積能夠存儲的信息量有百倍以上的提升。集成電路的電晶體隨著摩爾定律越來越密集,在電晶體大小越來越達到的物理極限的形勢下,迫使人們尋求新的技術,才能將性能進一步提升。一比特僅需12各原子,存儲性能達到如今硬碟的百倍以上,在資訊時代下大數據的趨勢中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 1GB微型硬碟:比小老鼠還小(附圖)
    日本IBM(http://www.ibm.co.jp/)於8月28日推出了容量為1GB,大小和500日元硬幣(直徑約為2.6cm)相差無幾的微型硬碟,上市日期為9月29日,價格為4萬9800日元。
  • IBM成功用12個原子存儲信息
    目前的硬碟容量已經達到海量般的4TB,但要存儲單獨一個比特(bit),也得大約100萬個原子才行,而來自IBM的科學家們在長達30年納米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利用僅僅12個磁性原子就實現了信息的存儲。矽電晶體如今是越來越密集、高效、便宜,但是最基礎的物理局限使得這條路不可能一直走下去,要想繼續推動計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早晚得另尋他法。
  • 原子99.9……96%的體積都是空的,那可不可以將原子縮小呢?
    答案是可以,實際上把原子縮小的歷程就是恆星演化的歷史,按著縮小程度的不同對應著不同質量恆星的演化。按照標準模型,原子確實是空的,原子核只佔很少的一點地方,大概是原子體積的兩千億分之一,這已被盧瑟福α粒子轟擊金箔試驗所證實。
  • IBM 實現在單原子上存儲位數據
    3500 萬首歌曲存儲在一張只有信用卡大小的設備當中。在研究中,納米科學家們證明了在單個原子上讀取和寫入1 bit數據的能力,而目前的硬碟驅動器為了存儲這1 bit數據信息,則需要使用大概10萬到100萬個原子。「充電」時刻在計算機中數據存儲的基本單位是比特(bit)。就像一盞燈存在被打開和被關閉兩種狀態,1 bit也僅有0或1兩個取值並且在某一時刻只能取兩個值中的一個。
  • 將操作複雜的顯微鏡裝進口袋,一秒放大1000倍
    《蟻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斯科特·朗穿上蟻人戰服之後,按壓手套上的開關,可以將身體縮小到螞蟻大小。這一幕我看得入迷,得益於一種名為皮姆粒子的微型原子,斯科特·朗可以輕鬆進入微觀世界,和螞蟻一起交流,甚至指揮它們作戰。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效率
    計算機裡負責長期儲存的硬碟,內部是塗滿了磁性物質的碟片,也就是每個記憶單元都象是一個小磁鐵一樣,以磁矩的方向來記錄 0 或 1 。因為磁矩的方向不會輕易消失,即使計算機關機、不通電了,也能儲存資料。然而科技的快速發展,磁紀錄的密度愈來愈高。自 1957 年第一個硬碟發明以來, 50 年內硬碟的儲存密度增加了 10 億倍。
  • iCE 3500 原子吸收光譜儀
    Thermo Scientic iCE 3500原子吸收光譜儀有別於其他傳統設計的原子吸收光譜儀,是令人耳目-新的儀器。●隨著經驗的增加,用戶可自行完成更多高級附件的安裝與設置●為特定的需要演示操作流程●給予用戶一個良好的學習工具火焰分析iCE 3500原子吸收光譜儀配置高靈敏度霧化器,以5mg/L 銅溶液吸光度大於1.0A的火焰靈敏度而領先於世界。
  • 東芝這款RC100固態硬碟性能是怪獸
    「方寸之間 閃瞬之速」是東芝RC100 NVMe固態硬碟的Slogan,這一次更是聯合了飢鯊團隊共同研發,搭載東芝原廠64-layer 3D BiCS 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且使用了NVMe協議,在性能上有著大幅的提升。
  • IBM認為模擬晶片可為機器學習加速1000倍
    人工智慧或許能解決一些科學和行業最棘手的挑戰IBM在博客中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通過使用基於相變存儲器(Phase-Change Memory,簡稱PCM)的模擬晶片,機器學習可以加速一千倍。相變存儲器基於硫化物玻璃材料,這種材料在施加合適的電流時會將其相從晶態變為非晶態並可恢復。每相具有不同的電阻水平,在相位改變之前是穩定的。兩個電阻構成二進位的1或0。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看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讀取...
    1913年,波耳(Niels Bohr)提出角動量量子化的概念,也就是在量子世界,角動量必定是「普朗克常數除以2π」(符號為 )的整數倍,例如某種粒子具有的角動量是 的1倍,代表在觀察這種粒子時,角動量只可以是 的-1、0、 +1倍,不能是 的0.1倍、0.2倍等等介於中間的值。
  • 突破:晶片存儲容量提高1000倍
    由UNIST能源與化學工程學院的李俊熙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現象,該現象有望將指甲大小的存儲晶片的存儲容量提高1,000倍。研究小組認為,這將為直接集成到矽技術中的最終緻密的逐單元鐵電開關設備提供意想不到的機會。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FeRAM或FRAM)通過極化現象來存儲信息,其中電偶極子(如鐵電內部的NS磁場)被外部電場對準。
  • 《財經》:巨磁電阻效應GMR引發的「硬碟革命」
    在這一年中,法國巴黎大學的費爾特教授和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皮特格倫博格各自發現,在鐵、鉻相間的多層膜電阻中,微弱的磁場變化可以導致電阻大小的急劇變化,其變化的幅度比通常高十幾倍。其中,費爾特觀察到50%的變化,並把這種效應命名為"巨磁阻效應"。由於膜厚度不同,格倫博格所觀察到的變化較小,達到10%。
  • 中國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
    據國內媒體報導,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透露,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
  • 為什麼冰體積比水大?為什麼有的水會突然結成冰?
    一種物體是否能被壓縮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衡量方式,內部是否有間隙!比如一團蓬鬆的棉花,如果最小化收納有兩種方式:1、將它裝到袋子裡,儘量裝緊實,體積將會大大縮小2、將它裝到密封袋裡,抽真空,可以最小化收納那麼水能被壓縮嗎?中學物理告訴我們水是不能壓縮的!水有間隙嗎?
  • 拒絕同質化 企業首選HGST氦氣硬碟優勢
    2全封閉盤體+氦氣充填式技術    2006年誕生垂直磁記錄技術至今已有7年,期間硬碟容量增長8倍、性能增長4倍,遺憾的是它難以為繼。    垂直磁記錄技術在硬碟歷史上最為成功,它誕生於2006年,至今仍在發揮餘熱,這段時期也是硬碟巨頭們最輝煌的時代。它締造聲名顯赫的單碟1TB硬碟,從此硬碟進入TB普及時代!HGST在此項技術與氦氣硬碟相結合,率先推出6TB硬碟。    垂直磁記錄技術縮小了數據磁軌與讀寫磁頭之間的距離,卻已是強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