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糾正地方維穩工作中的「異化」現象

2021-01-10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在現代法治視野之下,遵守憲法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底線,這個底線一旦被突破,就有可能導致國家解決社會糾紛的正式機制的失靈或失效、導致依法治國形同空文,最終引起國家政治秩序和社會生活的紊亂。時下,中國處於急遽的社會轉型和利益格局調整時期。各種社會糾紛新舊交替、錯綜複雜,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高發、頻發、群發之態勢。日益嚴重的社會穩定問題成為影響我國改革與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各項工作中,一項極其緊迫的現實任務就是澄清這樣一種錯誤認識,即:將維護社會穩定與加強法治權威對立起來,認為維穩與法治是一組悖論,要維穩就不能講法治,講法治就難以維穩。

近年來,社會穩定成為各級黨政的「第一責任」。「一票否決」使得地方的很多工作圍著維穩轉。「不惜代價、只求穩定」的巨大壓力,致使地方在維穩過程中,奉行「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以及「花錢買太平」的維穩邏輯。一些地方甚至常常超越現行法律規定,採取「圍堵」、「非法拘禁」、「遊街示眾」、「公審大會」、將訪民「勞動教養」或「被精神病」等非法治化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這些做法本意是大事化小、息事寧人,但實際上卻使得地方政府和官員嚴防死守、不堪重負。

大量的事實表明,這種基於短期利益考慮的維穩方式不僅促生了地方政府在維穩上的諸多非理性行為,而且助長了一些民眾「不鬧不解決」的心理預期。實際上,不管是打擊迫害、還是花錢擺平,都會誘發新一輪的上訪或維權等不穩定因素。在這種維穩模式之下,原有的社會矛盾雖得以一時化解,但新的矛盾將接踵而來。這些做法不僅大大增加了各地的維穩成本,還使得當前的維穩工作容易陷入一種「摁下葫蘆浮起瓢」的惡性循環和「越維越不穩」的怪圈。需要引起人們警惕的是,一些地方的維穩工作已經出現了「異化」的現象。即雖然各級政府投入維穩的人力、資金及精力越來越多,但是社會矛盾和衝突並沒有因此而明顯減少,社會穩定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維穩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維穩的邊際效應逐漸遞減。這主要表現為:

一是維穩理念的異化。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的維穩思維存在重大誤區,將維穩看作是純粹的政治任務,將社會穩定理解為絕對的「穩定太平」和表面的「風平浪靜」。因此,在處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越是強調社會穩定、強化維穩工作,就越是不能容忍民眾的利益表達,常常將民眾正當的利益表達與社會穩定對立起來,將維權與維穩對立起來,甚至將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為刑事化、意識形態化的政治問題。

二是維穩方法的異化。一些地方在維穩工作中偏離法治的軌道,習慣於用行政方式代替司法方式、以個人權威取代法治權威、以權代法,昭示權比法大。在黨政領導的強大壓力之下,一些地方軟硬兼施,或是強化警力、暴力壓制和「剛性維穩」,或是偏離法律政策的無原則、無底線地一味容忍、退讓。許多地方的維穩工作不計成本,形成一定意義的「天價維穩」之勢。而且,在化解社會矛盾過程中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維穩工作呈現出「一刀切」、「一陣風」的「運動式」特點。這不僅嚴重增加了化解社會矛盾的成本,助長了民眾的機會主義心理,而且破壞了社會的是非觀、公正觀。

在實踐當中,維穩方法的異化還表現為處理社會矛盾的「去司法化」。在處置矛盾比較集中的農村徵地、城市拆遷、國企改制、職工下崗等重大問題時,一些地方明確排斥司法的介入,尋求「法外解決」。由此,就帶來了處理社會矛盾的「非規則性」和「非終局性」,社會爭端解決的終結機制難以建立。

三是維穩目的的異化。由於社會穩定「一票否決」壓力太大,幹部考核指標不盡科學,一些地方官員只顧保官帽而不管群眾疾苦,只管事後壓制而不顧事前化解。還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門將維穩當成「筐」,什麼都往裡裝,借維穩之名不作為或亂作為,甚至以「維穩大局為重」為由,向公眾隱瞞重大公共事件的真相。

事實表明,犧牲法治尊嚴、突破法律與政策底線的做法,可能會換來一時的「表面」穩定,但是久而久之,不僅會犧牲法治,連穩定也將最終失去。面對日益增多的社會矛盾和衝突,一些地方現有的將維穩與法治對立起來的維穩思路,以及與之相應的「非法治化」維穩方式難以從根本上加以化解。為此:

首先,必須堅決反對為了維穩而犧牲法治。反對某個地方為了眼前的息事寧人而將法律規定置於腦後,反對為了迎合暫時的民眾情緒、輿論形勢而衝破法治權威和政府權威的底線。當前,社會矛盾越是高發、易發和頻發,就越要珍惜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來之不易的成果,努力增強社會成員對法治權威的認同,努力提高各級黨政幹部的法治意識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對於鬧事群眾的不法要求,不能以犧牲司法權威為代價過度承諾和遷就。

其次,既要反對法治浪漫主義,更要反對法律虛無主義。當前,正確認識法治在維穩中的地位與作用,必須反對法治浪漫主義和法律虛無主義兩種主要的錯誤傾向。所謂法治浪漫主義,也被稱為「法治萬能主義」,是指:第一,忽視法治自身的局限性,把法治當做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靈丹妙藥。認為有了法律,什麼社會矛盾都可以解決。第二,忽視當前法治建設的階段性、艱巨性和長期性,企圖畢其功於一役,表現為關於法治建設的「急性病」和「焦慮症」。所謂法律虛無主義,表達的是一種在維護社會穩定過程中輕視、忽視法治的作用,針對法治建設的悲觀主義情緒。虛無主義認為在封建傳統深厚、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落後、迷信個人權威、盛行關係哲學和人情世故的中國,缺乏實現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法治不足以擔當得了維護社會穩定的重任,甚至認為法律對於社會治理而言可有可無。

再次,法治的品格決定了它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可靠的方式。必須明確的是,離開法治談穩定就會使穩定成為「空中樓閣」。離開穩定談法治也會使法治喪失其賴以生存的價值基礎,而不配稱為「法治」。一方面,社會穩定所依託的社會秩序,必須得到法治的確認和規範。法治最終也要表現為一種法律秩序。達到某種秩序,既是社會穩定的目標與結果,也是檢驗法治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與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相比,法治具有明確性、公正性、穩定性、科學性的優勢。只有當特定的社會關係和利益表達上升到法治層面,才能獲得最明確和最可靠的實現方式與方法,才能在受到損害時獲得法律的救濟。另一方面,法治能夠預防和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產生和發展。法治的精髓在於有效制約國家權力,防止公權力的失控和變異,此乃一個社會最深層的穩定因素。

最後,維穩需要法律與政策、道德等多種社會管理方式的有效整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沒有任何一種社會管理手段是完美無缺的。法治在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亦不是全能的、也不是唯一的。法治不可能將社會管理的全部活動納入自己的領域。因此,在進行社會管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法律、政策、道德、宗教等多種形式的相輔相成與良性互動。法律重在規範人們的外在行為和事後糾錯,道德強調良心教化和事先預防;法律追求穩定與統一,政策講究及時和靈活;宗教能幫助把外在的法律規則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內心自覺。只有上述諸多社會管理手段的有效配合,才能構築社會穩定的堅固防線。當然,政策、道德等,只有在合乎法律規定的前提之下、並在法律所確定的領域之內才能發揮作用。

綜上所言,在當前的維穩工作中,必須摒除將維穩與法治對立起來的認識,正確處理維穩工作與法治建設之間的關係。在總結文革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就特別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今後也決不允許有任何動搖。」這昭示著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能動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決心和信心,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們應對和解決各種矛盾和危機、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新華網)

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03/15/c_121188774.htm

 

(編輯:郭子奇)

相關焦點

  • 刑事和解適用中的異化現象及防控對策
    關鍵詞: 刑事和解 性質 功能 程序  內容提要: 公訴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在適用中存在性質異化、功能異化及程序異化等問題。但是,刑事和解在適用中卻存在「反常」、「自我異化」、「自我疏遠」、「自我否定」以及「對立、差別、非同一」等異化現象,⑵嚴重阻礙了刑事和解功能的全面實現。鑑此,有必要深入考察刑事和解異化現象及形成原因,進而探討刑事和解異化現象的防控對策。  一、刑事和解異化的主要表現  刑事和解在司法實踐中的異化現象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
  • 熊傳東:「天價維穩」的無底洞有多深?
    2009年以來,我國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質的變化,由「發展是第一要務」變成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維穩是第一責任」。把維穩當做第一責任,已成為地方政府和領導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維穩是壓倒一切的重任。深入看來,維穩一方面是為了應對社會矛盾的群體性事件的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是從中央到地方強化維穩的重要性和戰略性,以期通過維穩提高地方政府或部門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固然,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工作,穩定是之切工作的基石。然而,在居高不下的維穩行政成本之外,又多了一個不斷攀高的維穩財政成本。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賽場異化現象頻發 皆因競技概念有偏
    當今,國內賽場為何黑哨、假球、鬥毆、興奮劑等異化現象頻繁出現?為何高水平運動隊師徒財產糾紛難以調和?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競技觀念的落後。  譬如,目前仍有許多人認為競技是挖掘人身心潛力,以奪取運動錦標為目的的訓練和比賽過程或社會活動過程。顯然,前者對競技概念的外延限定過窄,後者限定又過寬。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所謂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就是指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因為評價機制問題而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比如,原本用於評估學術刊物水平的技術指標,被錯誤地作為用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評價高校科研水平的權威標準。  學術評價異化現象,不僅違背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律,破壞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不利於學術的繁榮與發展,而且也是導致學術腐敗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自然辯證法》中論述了許多自然科學理論,卻未出現「技術」一詞。許多人據此認為,恩格斯不關心技術問題,其思想中也不包含技術哲學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
  • 網絡傳播中的「審醜異化」成因研究
    但網絡傳播活動中不良的審醜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及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需引起公眾的高度警惕。理性審視網絡「審醜異化」現象,有利於受眾樹立正確的審醜價值觀,進而提升自身明辨美醜、棄惡揚善的能力,對營造健康和諧的擬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應糾正「五種偏向」
    筆者以為,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著力克服思想觀念的障礙,具體來說,應糾正「五種偏向」: 一要糾正「社會財富向政府集中度過高」的偏向,國家要減稅。有評論說,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社會財富向政府集中度過高,人們普遍感到稅負過重。以前有專家說, 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裡,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 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純收入年均增長6.2%。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宮崎駿動漫世界中的勞動與異化
    因此,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所謂異化,就是指經濟領域從社會領域中獨立出來,並與社會相對立。這表現為三個方面:一、土地被僅僅理解為「地租」,自然被理解為利潤的來源。二、貨幣由交往的中介,變成投資生利的「資本」。三、勞動者由社會的人,變成勞動力。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一切有關上帝的所謂知識只不過是人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人性,我們各種對上帝的觀念,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不同類型,費爾巴哈顛覆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得出的唯物主義論,這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長沙縣:吳鑫副局長到江背派出督導國慶安保維穩工作
    9月27日下午,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吳鑫赴江背派出所督導國慶安保維穩、教育整頓和縣域警務等工作。吳鑫副局長組織江背派出所班子成員召開交流會議,會上,江背派出所教導員張革明匯報了教育整頓、縣域警務和國慶安保維穩等工作情況。
  • 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文章原標題: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兼談中國和亞洲的留學美國熱潮)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歐巴馬逐漸展示一定的優勢,但是差別並不顯著,任何突如其來的「十月意外」都可能造成逆轉。所以誰最後當選總統仍在未定之天。再加上國會兩院改選的局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堅決與歐巴馬對著幹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要預言大選後的美國政治走向為時尚早。
  • 現實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人與人的關係
    在現代主義文學中,物質世界往往成了人類生存危機的製造者,大自然也與惡的,物質文明造成了人類精神的虛無感、威脅感與恐俱感。如艾略特的(荒原)就描寫了物質世界使人的精神世界毀滅的可怕情景;奧尼爾的(毛猿》表現了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使人的價值等於甚至低於禽獸。這些都表明了人與自己的生存環境的對立,說明人被物質世界所制約而走向異化。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摘要】消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文化形式的消費指導並制約著人的消費活動乃至社會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消費文化快速發展,消費觀念發生從實用性到符號化的轉變。消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存在感,被賦予一種神聖性。消費成為了一種新的異化形式,這種異化在根本上表現為過度符號化。
  •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  學術界對「發展的異化」「發展的代價」和「異化的發展」等問題早有關注,如探討發展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顛倒、發展的手段與目標之間的對立等,但關於發展與異化之間的全面關係則討論甚少。對發展相關問題的探討應以二者關係的明確論證為前提。在發展與異化的關係中,如果將前者只作肯定性的理解,而將後者又僅作否定性的理解,則會忽略其間的一些關鍵環節,導致靜止地觀看而不是動態地把握髮展本身的歷史演進過程。忽視二者之間的深刻辯證關係,不僅會對馬克思本原意義上的發展和異化產生誤解,更無益於明確中國道路通過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所闡發的關於發展的辯證法。
  • 數字「異化」生存
    在今年疫情中,美國一家提供辦公系統監控軟體的公司的業務諮詢量提高了三倍,有三分之一的客戶選擇訂購了這一服務。這套軟體可以讓上司領導來直接監控員工的電腦桌面,並可以對電腦屏幕進行錄屏。系統軟體還能對電腦各項任務所花費的時間進行記錄,並對員工的工作效率進行打分。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格裡格爾是一個「人」,但在現實的生存環境中,他又何嘗不是那隻他變形後的「甲蟲」。所以卡夫卡在《變形記》中將人變形為「甲蟲」,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誕,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極妙的意象。從《變形記》中看十九世紀西方社會中存在的「異化」現象說到「異化」,可能我們馬上聯想到的是影視劇裡面,人變成了殭屍,或是妖怪,以及像卡夫卡這篇《變形記》裡面的,人異化成了一隻甲蟲。
  • 西方電影中的消費異化呈現
    而電影作為社會的鏡像,對消費異化的現象進行了多維投射。■從左至右依次為電影《欲望都市》海報、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海報。因為一次意外,原本想去時尚雜誌工作的她變成了一名財經編輯。令人可笑的是,因消費無度欠下大量帳單的她,居然還負責教人理財。後來,麗貝卡的一篇文章引發了大家的普遍關注,她由此進入事業的上升期。但在生活中,麗貝卡依舊深陷消費的旋渦無法自拔,並一直隱瞞自己欠下債務的事實,直到在公眾場合被追債人揭穿真相,她才幡然醒悟,最終在父母的幫助下成功戒除購物癮,重新挽回了愛情和友情。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一、弗洛姆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思想,既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起點,也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狀態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異化現象與工人的勞動結合起來,提出異化勞動的思想。馬克思對此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