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基因位點 與受教育程度相關---深圳特區報

2021-01-11 SZNEWS

據新華社消息 歐美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通過分析數十萬人的基因和受教育程度,發現了74個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的基因位點。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這個發現並不能用於支持「基因決定論」,因為環境是更大的因素。

英國、美國、德國、奧地利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報告說,經過對約30萬人的基因和受教育程度的分析,發現了74個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的基因位點,並在其後對另外10萬名英國人的分析中驗證了這個發現。研究人員說,那些擁有相關基因版本的人,與其他人相比,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時間可以多出平均9個星期。

研究人員還說,此次確認的基因位點中,有一些是此前已知與認知能力相關的。這支持了接受教育程度可以反映出一個人認知能力的觀點。但也有一些科研同行持批評態度,認為這樣的研髮結果只是一種相關性,從科學上還不能給出確定的因果關係。同時,此類發現有被用於支持「基因決定論」的風險,即讓人們覺得「龍生龍、鳳生鳳」是正確的,而忽視了後天環境的影響。

研究人員稱,此次研究的分析對象是具有歐洲血統的人群,其他地區人群如亞洲人或非洲人的分析結果將會如何,目前還不清楚。

相關焦點

  • Nature:發現74個與人受教育程度相關聯的基因位點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教授Daniel Benjamin說,「這項研究建立於我們早期的研究,在那項研究中,我們研究了1萬個人,發現3個基因位點與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 attainment)相關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由於更大的樣本量---將近30萬人---我們能夠鑑定出多得多的與受教育程度相關聯的基因位點。」
  • 解讀基因的 「生命密碼」---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韓文嘉 實習生 蔡敏鈴)昨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他以《四大夢想——基因帶來的福祉》為題,暢談基因,解讀關於基因的「生命密碼」。 「不管是懷孕前、產前、新生兒階段,都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的方式來確保這個孩子的健康」,尹燁在演講中介紹,通過基因測試可以檢測胎兒是否健康,通過這一方式,可以為孩子傳遞一份「與生俱來的基因健康」,許他們一個沒有罕見病的未來。 在講座中,針對嘉賓對轉基因的疑惑,尹燁說希望人們不要一提轉基因就害怕。
  • 科學家發現受教育程度和經濟地位與基因之間的關係
    5月11日,由荷蘭、美國、冰島等國科學家組建的Social Science Genetic Association Consortium(SSGAC)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對近30萬歐洲人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結果,他們在頂級期刊《自然》上撰文宣布,他們找到了74個與人受教育程度存在顯著相關性的基因突變位點(1)。
  • 構建完整雙胞胎 腸道菌群基因集---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記者昨日獲悉,由華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國家基因庫、澳門科技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完成了首個雙胞胎群體的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鳥槍法測序研究項目,為複雜疾病中腸道菌群的預測、早期診斷、有效幹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日前,這一最新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旗下的子刊《Cell Systems》。
  • 建立深圳DNA庫 將打拐進行到底---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唐珊珊)「我建議從新生兒和父母開始,逐步建立深圳DNA庫,將打拐進行到底!」市政協委員鍾帆飛對拐賣兒童問題關注已久,並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提交相關提案。 鍾帆飛是東方銀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也是去年當選的市政協委員,她去年提交的《關於建立兒童安全警報系統的提案》引起多家媒體關注。
  • 深圳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5月7日,《深圳特區報》A5版整版刊發專題文章《深圳大學: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報導深圳大學建校37年來,始終與特區發展同頻共振,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建設以來,深圳大學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標杆,被稱為「內地進步最快高校」。
  •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金羊網  作者:王漫琪、陳澤雲  2020-11-17 自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以來,400
  • 陽春砂仁等8種中藥材入選---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廣州5月31日電(記者 嚴俊偉)為了更好保護中草藥材這一我國特有物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4月28日至5月20日通過網絡投票、問卷投票等方式向全社會公開徵求從我省道地中藥材20個品種中遴選出8種作為第一批立法保護中藥材。5於31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公布立法保護廣東嶺南中藥材第一批品種遴選結果。
  • 佘梓瀚等球員入圍正賽---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孟菲)經過兩天激烈角逐,2016高爾夫深圳國際賽資格賽昨日在正中高爾夫球會落下帷幕。最終,我國選手佘梓瀚、韓韌、吳紅富,委內瑞拉選手姆瑞羅、韓國選手金義仁、中華臺北選手謝繼賢獲得該賽事正賽資格。據悉,2016高爾夫深圳國際賽正賽將於4月21日打響。
  • 海上建橋「神器」建成啟用---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 由中國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大橋海鷗」號3600噸起重船9日在青島交付使用。該船是目前中國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即日起將遠赴福建在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服役。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相關基因位點—新聞—科學網
    「廣泛搜索」,發現與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相關的基因位點同時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位點。 「這項研究證明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異常和精神分裂症致病風險高度相關。」馮建峰表示,該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為臨床症狀出現之前的超前幹預研究提供新思路。 精神疾病防治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據報導,在中國,精神疾病已超過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成為醫療體系的最大負擔。
  • 選朋友,也和基因相關?
    當然,這是站在全基因組的角度的來說,並不意味著某個基因(Gene)或者某個位點(Loci)的相似性,就決定了你是我的好朋友, 而他/她不是我的好朋友。分特定的多基因得分來看,朋友之間與教育獲得、吸菸相關的基因的相似度更高,而與身高相關的基因的異質性更高。是不是終於知道為什麼吸菸會傳染了?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系統總結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啟示,不斷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新的經驗借鑑和理論支持,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深圳特區報聯合深圳發布從6月15日起推出「經濟特區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高端訪談」,敬請垂注。
  • 教育--深圳年鑑
    進一步加強與國家、省、市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合作,積極回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宣傳工作政策解讀及時生動,與媒體和家長互動良好,《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對「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深圳教育發展成就均給予重點報導,慶祝教師節「深圳教育好故事系列微電影」 取得良好反響。在南方都市報上開闢《深教周刊》版面,刊登教育信息,在教育和民眾之間繼續構架信息橋梁。輿情處置穩妥及時,成效顯著。
  • 深圳創新成長的文化基因
    從社會演進的視角,我們勾勒出深圳與創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質和文化特徵,並以此透視40年深圳創新成長的基礎邏輯。憂患文化自帶匱乏基因,營造一個倒逼出來的城市幾乎一貧如洗、一無所有的境況,讓這個新生特區的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原寶安縣是薄田、漁火的世界,33萬人口中農民佔92%。1978年城區面積僅3平方公裡,只有豬仔街、漁仔街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
  • 深圳大學:從「改革之子」到「創新尖兵」
    先行先試、善行善試的「拓荒牛」深圳大學的歷史,帶著「優」和「特」的基因。1983年,深圳特區年財政收入1億多元,建深大撥款5000萬元。特區決定:「當掉褲子也要把深大建起來!」建校之初,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抽調精銳力量,一批院士專家親臨深大支援建設。
  • 1984年鄧小平深圳特區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
    此時,深圳經濟特區剛剛成立4個年頭,特區的建設熱火朝天,但國內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圍繞特區的非議同樣雲譎波詭。   鄧小平來到深圳,在親眼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後,欣然提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此後,「特區不能辦」的議論基本上沒有了。應當說,特區的發展不負眾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揭秘懷雙胞胎基因是怎麼回事?懷雙胞胎的關鍵是什麼?
    深圳特區報2018年10月11日報導,華大正式發布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和雙胞胎妊娠顯著相關的基因突變位點,意味著懷上雙胞胎的「關鍵」被找到,後代的真實身高也可能通過基因測算。
  • 什麼是好的經濟學_深圳特區報數字報
    「從新德裡到達喀爾,從巴黎到華盛頓特區,移民問題、收入差距、全球化困局、技術顛覆、經濟增長放緩、氣候變化加速等問題隨處可見,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挑戰。」——本書兩位作者的問題意識籍由他們長期關注的範疇以經濟學的方法進行了歸納,而促使作者放下學術研究和論文,重新開始著書立論的動機卻不止於此。
  • 去深圳博物館探索絢麗的昆蟲世界
    來源:深圳特區報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文 齊潔爽/圖)昨日,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穿花點水飛——走進繁盛的昆蟲世界」展覽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展期將跨越元旦,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結束。配合展覽,深圳博物館即將推出一系列教育活動。市民觀眾可通過「深圳博物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和新浪微博關注活動動向。展覽一側。【來源:深圳特區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