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學習過中國第一次火箭發射,即把「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送了天空。「東方紅一號」在圍繞地球運行的時候在播放中國名曲《東方紅》,讓全世界都聽到了來自中國的聲音。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第一次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是神州五號的發射。在2003年10月15日,幾乎所有中國人圍在電視機的前面一起關注著神舟五號的發射。當神舟五號在天上運行了21個小時之後,同樣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神舟五號安全地返回了地面。
神州五號的成功發射,對中國人民而言的意義是非凡的。這代表著中國成為了繼蘇聯以及美國之後,第三個通過自己研發的實力與技術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雖然在軌時間非常地短暫,但是楊利偉仍然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他的任務,獲得了寶貴的經驗與科研成果。此次任務的執行,最主要還是考驗飛船的安全性。雖然在隨後的時間裡,中國航天又實現了其他的載人發射任務,但是對於廣大的人民群眾而言,每當我們提起太空人的時候,最多人記得的還是乘坐神州五號的楊利偉。
在過去所有的火箭發射中,我們都認為它們是一代的火箭。即使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更新與改造,它們的基本數據並沒有發生變化。在今年5月8號,中國航天宣布新一代火箭的試驗成功。經過長達67個小時的環球飛行,新一代宇宙飛船的返回艙成功著陸。科學家們在內蒙古的東風著陸場上迎接到了返回艙的降落,返回艙回收的過程非常完美,不僅著陸地點與預期相差無幾,而且連降落的姿態都在掌控當中。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返回艙的照片,經過大氣層的摩擦後,返回艙一身的黝黑。
因本次試驗並沒有帶上太空人,所以一切新的技術都需要在返回艙找到答案,驗證這些新技術是否取得成功。雖然飛船在經過大氣層時被燃燒了一小段時間,但是返回艙內部的所有儀器一切完好。在這些新技術中,包括了返回艙的隔熱設計,還有我們剛才提到返回艙的降落姿態、降落地點以及整個著陸的方案,它們都是通過新的技術方案進行設計的。因為在往後的日子裡,中國執行的航天任務將會增加,所以宇宙飛船發射的成本就需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如果宇宙飛船的隔熱設計能夠滿足重複使用的條件,那麼將會降低宇宙飛船的成本。
早在過去珠海航展的時候,中國航天局就向大家透露新的技術。相對之前發射的宇宙飛船,本次試驗的結果顯示,運用了新技術的宇宙飛船隔熱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是過去的五倍到六倍。新技術的升級除了增強隔熱能力,提高重複使用率之外,飛船的容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過去,飛船降落的方案通常是利用大型的降落傘和反推火箭,但這次的返回艙底部增加了緩衝氣囊,並且增加了三個大型的降落站。這種設計方案,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常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