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太空新聞》報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在周一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套未來五年的商業空間規劃。
報導稱,航天科工在10月19日於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論壇上概述了發展發射服務、衛星星座和可重複使用太空梭的計劃
「未來五年,航天科工將提高商用航天系統的能力,縮短商用火箭發射的準備時間和頻率,並對運載火箭的再利用進行進一步研究,以降低成本,」航天科工總工藝師符志民說。
符志民表示,該集團計劃到2023年將快舟系列火箭的發射次數增加一倍,到2025年在固體火箭技術方面領先世界。
到目前為止,科工集團已經發射了10多枚快舟火箭。
該集團還將在2025年前試飛一個兩級入軌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系統。騰雲計劃的目標是開發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兩級入軌太空梭,由兩級飛機組成。
騰雲計劃是一種兩級入軌運載器
文章稱,據了解,騰雲與長徵二號F火箭在9月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無關。
根據之前的報導,騰雲將能夠將機組人員和貨物運送到軌道上,它還可以將衛星送入軌道。2018年,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的一位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處於早期階段。
航天科工計劃在2025年前初步完成80顆衛星LEO窄帶物聯網星座「行雲」的建設。該組織的目標是在2021年發射12顆行雲2系列衛星。
快舟1A火箭
美媒表示,航天科工由六個主要研究機構、一系列下屬公司和單位以及總共約15萬名員工組成,其航天業務被視為商業性的,與國家航天計劃有一定的區別
除了發射服務外,航天科工的衛星計劃還包括行雲衛星和156顆鴻雲LEO寬帶星座。後者與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鴻雁星座類似,旨在提供低成本的連接,尤其是在通信基礎設施有限的偏遠地區。
在4月份的一次會議上,「衛星網際網路」被列入「新基礎設施」的名單,以獲得政府的支持。此舉顯然有助於為相關公司帶來投資。
報導稱,以航天科工為龍頭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也正式開始運營。火箭生產園佔地30公頃,每年可組裝和測試20枚固體燃料火箭。預計未來該公園每年可容納50枚火箭。
快舟-1A由航天科工的商業附屬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Expace)運營,由三個固體級和一個液體推進劑上面級組成。它能夠將2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700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SSO)。
快舟11號是快舟-1A的一個更大版本,火箭直徑為2.2米,發射質量78噸。它能夠向700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輸1噸的載荷。
該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直徑4米的快舟21號和31號固體火箭,分別能向低軌道運送20噸和70噸載荷。首次發射預計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及以後。
據符志民介紹,未來五年,該園區還將為每年100~200顆衛星的產品設計、部件製造、裝配和測試提供便利。
長徵11從海上發射
快舟火箭將面臨國內競爭。她的姐妹企業航天科技集團也生產自己的長徵11號火箭,火箭可以從內陸發射,也可以從專門開發的海上平臺發射。航天科技的商業子公司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開發的長徵11號火箭和捷龍火箭也將在山東省沿海一個新的生產設施生產,用於海上發射。
(作者:孔新 版權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