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定義同性戀是病,大學生起訴失敗:不一樣就是罪孽?

2021-01-15 盆栽交流集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人們總是會排擠自己不一樣的人或事,表現為對於與大部分人不相同的事物,他們總會將其歸結為不合理。

就像教材《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同性歸結為性心理障礙中,遭到了一名大學生的起訴,事件的最終結果是大學生敗訴,但是,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是沒有對錯優劣之分的。同性戀遭受到排斥的原因是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不一樣就是原罪嗎?

群居動物的天性:排擠不一樣的個體

《社會心理學》人際交往一章節中提及到一個吸引力法則,相似性和接近性。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們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和接近的人。

所以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個體,我們就會本能的產生排斥和反感心理。對於這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都是異性戀,只有少數人才是同性戀。

所以我們就會自發地認為,只有異性戀才是合理的,同性戀就是不合理的。在這個以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我們就會發自本能的排斥同性戀。

因為同性戀他背離了我們對於戀愛的常規看法,他同樣也背離了我們大部分人習以為常道德方面的認知。

即便是同性戀的存在,不會對我們有傷害行為也沒有敵意心理,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那些挑戰自己的常規看法和信奉已久的某些道德認知的事物。

就是對於自身的一種否認,極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去否定自己和懷疑自己自以為合理的想法,所以總是有一部分人會排斥同性戀。

原罪不是不一樣,是人的認知

這種認知其實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絕對化信念。在他們眼中認為同性戀就是一種絕對不合理的存在,只要是和異性戀不一樣的戀愛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存在。

他們眼中的世界就僅僅只有對和錯,黑與白。同性戀就是對的,異性戀就是錯的,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就是正確的,少數人認為正確的就是錯的。

但是這個世界哪有這麼清晰的分界線,他們眼中所認為的對與錯,就是是否符合大部分人的道德層面的認知。

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裡只有大眾的主流選擇和主流價值觀取向才是對的。同性戀確實是小眾群體,也確實不符合大眾的主觀的價值取向。

所以他們就會把同性戀歸為不合理的事物和錯誤的事物。也就是說是我們的主觀層面的意識,在幫我們對這個客觀事物進行對錯的分析。

但是實質上是這個事物的存在,沒有任何對錯之分。它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對與錯是我們主觀臆斷的。

同性戀的合理與不合理都是我們主觀上強加的。同性戀的存在也是一種小眾的價值取向,在小眾的眼裡,它就是合理的。

我們暫且不說它是否合理與不合理,只是強調沒有必要對這種客觀事物強加自己的對與錯。同性戀的出現不是讓人進行對錯的判斷,而是讓人學會去接納不一樣的事物。

社會的進步需要接納

那些總是認為同性戀是不合理的,是一種病態行為,其實就是一種錯誤和片面的認知。這種想法從本質上否認的人的多樣性和人的權利。

同性戀的出現其實也代表著社會的進步,因為人們在開始逐漸的接受這個不一樣的事物,或者是學會接納一些與自己主觀道德認知不相符合的事物。

選擇什麼樣的行為,與什麼樣的事物,向來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蘿蔔青菜各有所。

為同性戀加上不合理標籤的行為不合理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符合某些人的長久以來主觀認知。

你用你主觀層面的思維和大部分人的價值取向來臆斷一個客觀事物的存在是否是合理的,這種行為又是合理的嗎?

為什麼會因為小眾的選擇而給他們加上不合理的標籤才是我們應該反思的。

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我國在歷史上發展的巔峰時刻,這兩個巔峰時刻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包容性很強。

它們善於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民族。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只有具備了極大的包容性,才會呈現出多元性的強盛。

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人的天性。我們都應該以包容的態度來接納它。難道社會的進步要和打壓人的天性來進行嗎?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相關焦點

  • 闢謠:同性戀是病?如果你這麼想,恐怕你還活在十多年前
    今天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20歲的大學生西西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及銷售平臺,在教材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的案件,在拖了整整三年後,終於在2020年7月28日於江蘇宿遷開庭。而在起訴之前到起訴,到開庭這一段不短的時間裡,西西和同樣的性少數群體已經奔走了很久,找學校,找主編,找出版社,希望更改同性戀是病的錯誤觀念,可沒有得到絲毫重視。
  •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為什麼我國騙婚的男同性戀那麼多?該不該結婚
    6月第一天,楊麗萍的得意門生水月與同性戀人榕榕的一組婚紗照在凌晨流出,隨後熱度逐漸上升,霸榜熱搜第一,同時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同性戀話題又一次重回大眾視野。
  • 中大女生被出櫃之後:聽從父母求醫做檢查,會繼續起訴教育部
    因教材「歧視同性戀」起訴教育部後,中山大學女生秋白(化名)正陷入一個又一個漩渦。近日,秋白在個人微信號發表了名為《那些愛與自由》的文章,直言所在學院的輔導員未經自己同意,向她父母透露了同性戀身份,令其「身陷囹圄而不得解」。
  •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在不久的將來的某一天,一位懷孕3個月的母親焦慮地坐在產科醫生的辦公室裡,考慮著生下一個同性戀孩子的前景。也許,她想,她不該同意做那個檢查。也許不知道更好,讓命運決定一切。這又有什麼差別呢?像她的大多數朋友一樣,這位女士,雖然信仰宗教,卻自認為是個思想開放的都市人,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是:「我不認為那有什麼錯!」                        至少她對其他人的同性戀孩子是這麼看的。可是,這是她自己的孩子,她的第一個,也許是唯一的一個。無論她和丈夫多麼努力地想適應這個新情況,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對於喜歡其他男孩的男孩而言,將永遠是個困難的地方。
  • 關於同性戀: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12月27日晚,兩個男生當眾出櫃在河北大學校園裡表白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這件事引發了熱議,他們在網上得到一些祝福的同時,經歷更多的是惡語相向。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想替他們發聲: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
  • 我國重新定義精神病標準 同性戀不再統劃為病態
    本報記者鄭淑華田利平報導《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將於今年4月20日出版發行,在新版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
  • 動物同性戀:由父親養大的珍珠鳥更易同性戀
    像不少其它鳥類一樣,珍珠鳥中也存在同性戀傾向。不過,珍珠鳥的同性戀僅限於雄性之間,雄性同性戀的珍珠鳥會對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並組成伴侶,其忠貞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但雌性珍珠鳥同性戀者卻非常罕見。而先前人們也常認為因某一性別數量缺少,才導致了動物同性戀的出現。但科學實驗並不支持這種結論。&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此展開了研究。
  • 人民日報評論: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
    這本教材說,性傾向不止一種,不管是同性戀還是雙性戀都屬正常,絕不是疾病。的確,這應該是一個共識,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去除;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也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不歧視同性戀,並且保障其權益,更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
  • 聲稱能治好同性戀的心理學家,是個深櫃
    貝森在網上留言回擊: 「當試圖'治癒'LGBT人群是他的事業,戈德瓦瑟不能聲稱他的個人生活不關我們的事。」 「這就是一個騙子,他誤導客戶、對客戶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響,欺騙他的消費者購買(同性戀轉化療法)。」 — 同性戀可以「治癒」嗎?
  • 性取向被懷疑很鬱悶 走近大學同性戀主題志願者
    這種誤解的產生,僅僅因為任牧是一名同性戀主題志願工作者。為了澄清自己的異性戀身份,他不得不在人民大學「天地人大」BBS上發帖聲明。   大二女生朱雅璋也很鬱悶。她所在的人民大學「觀影組」社團,舉辦的第一屆主題影展———「同一片天空,另一種關注」,本想辦成同性戀主題電影展,卻不得不打著關懷弱勢群體的旗號,將關於民工、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和同性戀者的電影聯合展映。
  • 同性戀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從未被淘汰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安德烈·坎培裡歐-西亞尼(Andrea Camperio-Ciani)等人發現,男同性戀的母系女性親屬(比如男同性戀者的姨媽)比直男的母系女性親屬生育的孩子更多。這麼看來,由於未知的遺傳機制,位於男性X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幫助同家族的女性擁有更多孩子,但會造成男性同性戀。該結果尚未在某些少數民族人群中得到重複,不過這並不是說坎培裡歐-西亞尼在義大利人群中得到的研究結果就是錯的。
  • 動物世界十大熱衷同性戀動物(組圖)
    無關繁衍不受科學重視  即使是在處處標榜自由的今天,同性戀在很多國家依然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因此,這個大膽的展覽遭到了一些宗教人士的強烈反對和批評,有的人甚至咒罵組織者「應該在地獄裡飽受火燒之苦」。即便是科學界,涉及動物同性戀研究的不多,因為大多數動物研究者認為這一現象是非自然的,至少同性戀現象如何延續下來也難以確定,因為這種現象看起來不利於繁衍後代。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認為動物同性戀行為並不重要。
  • 四川大學2015自主招生測試:同性戀入考題
    四川大學2015自主招生測試:同性戀入考題 2015-11-24 14:34 來源:新東方在線 作者:
  • 劉備與曹操告訴我們:「同性戀」什麼的不存在的!
    腦子裡只剩下買車買房,吃喝玩樂,忽略了自我教化反思,累了就來碗雞湯,無病呻吟,有病亂投醫,因而很多江湖騙子發了家,看了令人忍俊不禁。然而知識分子有著最為純粹的快樂。同性相斥只是磁鐵,很多錯誤觀念在普通人心中已成真理,朋友或兄弟同性的比較多吧?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在基因組中的某些區段,不同人的「字母」序列可能存在一個「字母」的差異,這種差異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不同個體之間的這種單個「字母」的差異經常會對這個「字母」所在的基因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與這些基因相關的性狀。最明顯的影響之一就是可能會使不同的人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有所不同。已經有研究發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病、囊性纖維化、阿爾茨海默病等諸多疾病的患病風險都會受到單核苷酸多態性的影響。
  • 同性戀緣何不敢見光 性取向研討會記者遭驅逐
    「其實,在你的周圍,你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沒準兒就是同性戀者。只是因為輿論的壓力沒有說出來而已。」他說,「社會輿論通常認為同性戀跟愛滋病等社會危害是『近鄰』,其實,同性戀人群愛滋病發病率高的結論是不科學的,對於愛滋病病毒的傳播,我們應該歸咎於不安全的性行為,而不是性取向。」「同性戀與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已經起步,但很脆弱,媒體介入,有時往往幫倒忙。」
  • 母親親手刺死同性戀兒子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事後,佩雷拉又委託丈夫,也就是被害人的繼父,拋屍野外並焚燒屍體。直到被害人祖母向警方求助,希望警方幫她尋找失蹤的孫子後,警方才開始展開搜尋,在附近的一片甘蔗地發現了洛薩諾燒焦的屍體。警方說,整個事件存在兩個蹊蹺點:第一,前來報案的人是被害人的祖母而不是母親;第二,母親佩雷拉在得知兒子死後消息的異常冷漠態度。最終,在審訊下佩雷拉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 英媒:中國男同性戀首次起訴被受理,爭取婚姻權利
    英國路透社1月6日報導,原題:中國男同性戀首次起訴,爭取婚姻權利一家法院受理中國首例同性戀婚姻案件。這一決定被認為是同性戀權益所取得的進步。儘管同性戀在中國並不算非法行為,且大城市同性戀現象不斷增多,但同性婚姻仍不合法,同性伴侶也不受到法律保護。
  • 心理專家釋疑同性戀衝擊體壇 中外性取向無差異
    同性戀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而且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理解、接受,就如美國NBA球員科林斯宣布「出櫃」後,總統歐巴馬還贊其勇氣可嘉。但不能否認,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對體壇的衝擊有多大?體壇真的成了同性戀重災區嗎?這種現象對體育未來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期《三言兩拍》特邀深圳大學運動心理學博士劉皓與我們共同探討這個話題。他曾在香港和卡達這兩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地方上學和做科研。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新的研究表明,你所謂的「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