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他創立了運動定律,發現了萬有引力,極大地發展了微積分,他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儘管他聞名於世界,但是關於他的很多事都是一個迷,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說關於牛頓你不知道的一些事。
童年失樂塑造了他神秘的性格
牛頓1642年聖誕日出生於英格蘭格蘭瑟姆鎮的烏爾索普莊園,他是遺腹子,父親是文盲。在牛頓3歲的時候,他媽媽嫁給了一個有錢的牧師 — Barnabas Smith,繼父並不能接受牛頓。牛頓的母親與其新丈夫居住在鄰近的村莊,而牛頓由其祖父母照顧。
被拋棄讓牛頓心裡留下了陰影,讓在他成年之後依然性情孤僻,對任何事物都持懷疑態度。牛頓十歲的時候曾經列出自己的罪惡,其中一有條就是:「威脅過我的父母說要燒了他們的房子。」成年之後牛頓全身心投入工作,沒有愛好,終身未婚。對於自己在科學與數學方面的發現,他一直保持沉默,即便是在發表之後。
母親希望他成為農民
牛頓12歲那年進入格蘭瑟姆鎮的一所學校,選擇這所學校是因為離家比較近。起初他表現平平。隨著時間推移,牛頓開始發力成了學霸,成了學校最好的學生。但在15或16歲那年他媽媽再次喪夫決定讓他回家種地,所以他退學了。很顯然他不是合格的農民,期間他根本無心務農,母親無奈只得走了點關係再次把牛頓送入了學校。隨便說一句,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1925年也出生于格蘭瑟姆鎮,和牛頓是老鄉。1661年牛頓在家鄉學校畢業之後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看來放棄務農還是非常正確的。
萬有引力的發現某種程度上要感謝黑死病大爆發
(鼠疫又名黑死病,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皮膚破潰黑斑、嚴重毒血症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鼠疫在世界歷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萬計。)
1665年英國鼠疫大爆發,劍橋大學不得暫閉校,無奈之下牛頓又回到了烏爾索普莊園。有一天他坐在花園裡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由此產生靈感,激發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誕生。後來牛頓將這個故事告訴了William Stukeley,些人於1752年出版了一部書:《艾薩克·牛頓爵士回憶錄》。
2010年NASA太空人通過「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這棵古老蘋果樹的一截枝條帶上了太空,牛頓曾經是皇家科學院的院長,英國皇家科學院以此作為建會350周年的紀念。如今那棵牛頓蘋果樹仍在烏爾索普莊園。
作為劍橋大學教授,他的課上座率並不高
1662年,牛頓26歲那年,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劍橋大學歷史悠久,創立於1209年。牛頓是史上第二位盧卡斯數學教授,而1979年至2009年盧卡斯數學教授是物理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雖然牛頓在校將近30年,但他對教學並不用心 ,前來聽課的學生並不多。甚至出現過沒有學生來上課的情況。顯然他的精力全都放在了科研上了。
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是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榮譽職位,授予對象為數學及物理相關的研究者,同一時間只授予一人,牛頓、霍金、狄拉克都曾擔任此教席。
出任皇家鑄幣局總監,造假幣者死
1696年,經由他的學生 — 帝國財政大臣查爾斯·蒙塔古(Charles Montagu)的推薦,牛頓被任命為皇家鑄幣局總監,牛頓終於離開了長期工作的劍橋,在那裡他並不得志,儘管他任首席教授一職多年,研究成果與著作無數,卻蝸居在日漸殘破的公寓,從未有任何晉升機會,薪酬極低,僅能餬口,而同輩的科學家都名利雙收。1699年,搞金融和搞物理同樣出色的牛頓獲得英王嘉許,升任皇家鑄幣局局長,這是管理帝國貨幣業務的最高長官,他擔任這個職務一直到1727年他去世的那一年。
在鑄幣局工作期間,他負責回收全部舊硬幣並鑄造新貨幣。(鍊金術士牛頓擁有了真正的「鍊金爐」– 他在財政部的後花園建起了10個大熔爐,將回收的舊幣熔化。分離出的貴金屬送往倫敦塔用於鑄造新貨幣。)期間他還進行了打假行動,深入骯髒的社會底層尋找犯罪分子,期間甚至遭到了死亡威脅。有幾個造假幣者被繩之以法,被他送上了絞刑架。
對鍊金術的極端熱情
除了學術研究,牛頓對鍊金術極其感興趣,甚至一直在尋找所謂的「魔法石」– 據說這種石頭可以讓鉛和鐵等普通金屬轉變成黃金。他用自己才看得懂的代碼記錄研究結果。牛頓還試圖通過研究聖經以發現宇宙世界運行的秘密。
國會議員 — 參政不議政
1689到1690年期間,牛頓曾代表劍橋大學出任國會議員。期間英國制定了著名的《權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權力,確立了議會所擁有的權力高於王權的原則。但牛頓從中起的作用顯然很有限。據說他只說過一句,因為太冷,他讓服務員關上窗戶。然而牛頓在倫敦期間結識了一大批權貴,從國王威廉三世到大哲學家約翰·洛克。1701年到1702年,牛頓再次出任國會議員,仍然沒有建樹。
《權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的權力高於王權的原則,標誌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微積分之爭
同行是冤家,牛頓難免遭到了嫉妒與報復。仇人中有德國數學與哲學家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究竟是誰首先發明了微積分,兩人爭論不休。1660年牛頓研究出來了微積分,但他藏而不發。而十年之後,萊布尼茨發表了自己有關微積分的研究成果。牛頓向皇家科學院指控這位德國學者剽竊了他未發表的學術成果。
而萊布尼茨稱這是其獨立研究的成果,反是牛頓剽竊了他。最終皇家科學院的調查報告認定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 ,並譴責萊布尼茨有意隱瞞。此時皇家科學院的院長就是牛頓,而這篇調查報告就是牛頓起草的。如今科學界普遍使用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系統。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牛頓爵士
1705年牛頓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1679年他母親去世,牛頓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而變得非常富裕,而此時他的兩部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和《光學》(1704年)也已經出版。這位科學巨匠於1727年去世,享年84歲,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此處安葬著英國君主以及一些歷史名人,如:查爾斯·達爾文、查爾斯·狄更斯和大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