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航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周四晚七點至九點半,香港政府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首場「社區對話」。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出席。港府稱,此次對話聯絡超過200人,進場超過130人。本場「社區對話」一共有五輪對答,由主持人當場抽籤,每次於三個透明箱中輪流各抽出兩個座位號碼,被抽中的市民有三分鐘的發言時間,每6個市民一組,每組發言完後,官員以綜合方式進行一次性回應。
對話是一個平等的、開放的、建構和互融的過程。對話雙方必須既是言說者,也是傾聽者,既是參與者,也是思考者。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能夠相互理解,為了對本來帶有偏好的觀點進行融合,從而創造出新的共同價值或意涵。
對話不同於爭論,爭論的指向是「贏」,是一個觀點壓倒其他觀點,而對話指向的是價值融合。對話也不同於協商,協商本身是目的指向的,是政策與共識形成的途徑,對話為協商開放了空間,是協商必須經歷的一步。
公共對話首先應當是意義和價值指向的,其次才是目的指向的。面對當下香港社會面臨的困局,街頭政治事件頻發,「社區對話」應當鼓勵參與者充分表達他們的觀點,分享那些能夠證明他們觀點的價值。在「社區對話」的過程中,香港大眾應利用自身的話語權表露訴求與觀點,同時港府也在此過程中傾聽民聲,闡述立場與政策,樹立政府形象,了解民意並疏解民怨,最終通過持久的對話機制達到政府的管理目標和民眾訴求之間的平衡。
林鄭在開場發言時表示,此次對話不是「公開秀」,安排此次對話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社會深層次問題的改變方式。「社區對話」正面市民的訴求,作為恢復秩序的起點,對於逐步消除誤解,修復裂痕,重新獲取大眾對於港府的信任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市民「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要求,林鄭月娥表示部分無法接受,因為這將會為香港法治帶來更大的衝擊。香港面臨的問題比「五大訴求」更加廣泛,存在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就有關市民提到的「雙普選」問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補充,雙普選必須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框架下進行,表示希望未來有機會針對「一國兩制」問題作出更充分的討論。
針對市民對於香港發展前景的擔憂,林鄭月娥重審了「一國兩制」的原則和底線,申明「一國兩制」沒有變質。面對漠視民意的批評,林鄭也坦誠政府的聆聽工作做得不夠,所以行動給人感覺「一意孤行」,但她強調願意聆聽大多數的意見,同時表示,政府一直關心青年人,希望能充分聆聽年輕人的心聲。
社會成員對國家、社會生活形成不同的觀點並將其表達出來不是自發生成的事物。它需要若干前提,如「世俗的理性主義」、少數群體權利的承認、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協商理性、社會成員的公民性等。在首場「社區」對話過程中,除去個別市民的發言帶有情緒宣洩的意味,大部分市民都以冷靜的態度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擔憂。雖然一些觀點可能缺乏理性的成分,但冷靜的對話是邁向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林鄭月娥在回應時說,今晚未必每個問題都回應、每個意見都答應。她表示對話目的是把心底話都講出來,互相尊重意見,特區政府會包容不同意見。
林鄭也表示,對話的方式和地點都可改變。「社區對話」這一平臺作為政府與社會溝通的重要窗口,不應淪為情緒宣洩的平臺,也不能以重複的說辭敷衍了事。如何調整對話的方式,使雙方能夠在對話中更加有效的互動互融,是決定對話有效性的關鍵一步。保證對話機制的存在,將對話機制持久的推動下去,香港社會才能看得到希望。(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