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場「社區對話」,邁向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2021-01-11 觀點中國
‍‍‍‍‍‍

周宇航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周四晚七點至九點半,香港政府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首場「社區對話」。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出席。港府稱,此次對話聯絡超過200人,進場超過130人。本場「社區對話」一共有五輪對答,由主持人當場抽籤,每次於三個透明箱中輪流各抽出兩個座位號碼,被抽中的市民有三分鐘的發言時間,每6個市民一組,每組發言完後,官員以綜合方式進行一次性回應。

對話是一個平等的、開放的、建構和互融的過程。對話雙方必須既是言說者,也是傾聽者,既是參與者,也是思考者。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能夠相互理解,為了對本來帶有偏好的觀點進行融合,從而創造出新的共同價值或意涵。

對話不同於爭論,爭論的指向是「贏」,是一個觀點壓倒其他觀點,而對話指向的是價值融合。對話也不同於協商,協商本身是目的指向的,是政策與共識形成的途徑,對話為協商開放了空間,是協商必須經歷的一步。

公共對話首先應當是意義和價值指向的,其次才是目的指向的。面對當下香港社會面臨的困局,街頭政治事件頻發,「社區對話」應當鼓勵參與者充分表達他們的觀點,分享那些能夠證明他們觀點的價值。在「社區對話」的過程中,香港大眾應利用自身的話語權表露訴求與觀點,同時港府也在此過程中傾聽民聲,闡述立場與政策,樹立政府形象,了解民意並疏解民怨,最終通過持久的對話機制達到政府的管理目標和民眾訴求之間的平衡。

林鄭在開場發言時表示,此次對話不是「公開秀」,安排此次對話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社會深層次問題的改變方式。「社區對話」正面市民的訴求,作為恢復秩序的起點,對於逐步消除誤解,修復裂痕,重新獲取大眾對於港府的信任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市民「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要求,林鄭月娥表示部分無法接受,因為這將會為香港法治帶來更大的衝擊。香港面臨的問題比「五大訴求」更加廣泛,存在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就有關市民提到的「雙普選」問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補充,雙普選必須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框架下進行,表示希望未來有機會針對「一國兩制」問題作出更充分的討論。

針對市民對於香港發展前景的擔憂,林鄭月娥重審了「一國兩制」的原則和底線,申明「一國兩制」沒有變質。面對漠視民意的批評,林鄭也坦誠政府的聆聽工作做得不夠,所以行動給人感覺「一意孤行」,但她強調願意聆聽大多數的意見,同時表示,政府一直關心青年人,希望能充分聆聽年輕人的心聲。

社會成員對國家、社會生活形成不同的觀點並將其表達出來不是自發生成的事物。它需要若干前提,如「世俗的理性主義」、少數群體權利的承認、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協商理性、社會成員的公民性等。在首場「社區」對話過程中,除去個別市民的發言帶有情緒宣洩的意味,大部分市民都以冷靜的態度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擔憂。雖然一些觀點可能缺乏理性的成分,但冷靜的對話是邁向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林鄭月娥在回應時說,今晚未必每個問題都回應、每個意見都答應。她表示對話目的是把心底話都講出來,互相尊重意見,特區政府會包容不同意見。

林鄭也表示,對話的方式和地點都可改變。「社區對話」這一平臺作為政府與社會溝通的重要窗口,不應淪為情緒宣洩的平臺,也不能以重複的說辭敷衍了事。如何調整對話的方式,使雙方能夠在對話中更加有效的互動互融,是決定對話有效性的關鍵一步。保證對話機制的存在,將對話機制持久的推動下去,香港社會才能看得到希望。(責任編輯:唐華)

‍‍‍‍‍‍

相關焦點

  • 溝通之道,貴於先學會少說話,有效的傾聽是邁向溝通成功的第一步
    所謂「洗耳恭聽」,指的就是「傾聽」的能力,這是邁向溝通成功的第一步。至於「能說善道」,則是「說服」的能力。當別人來跟你做當面的溝通,或者你主動與別人進行面對面的晤談,爭取夥伴支持你的計劃並爭取他們的通力合作時,你是否善於運用「傾聽」與「說話」的藝術、功夫,來達成你的目的呢?
  • 疫中雜記之二:我們亟需建構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文化還亟待建構。 官員們需要科學、理性、獨立思考的做出決策。這其實就是我黨從延安時期就奉行的實事求是的作風。但顯然,我們的很多官員至今還沒有理解和力行。
  • 好奇心是邁向求知的第一步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這不僅是因為好奇心能促使人們邁向求知的第一步,還因為要發現包括物理在內的各類科學奧秘,往往都需要強大的好奇心來做支撐。我們常會發現到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們容易好奇心爆棚,在我看來這份好奇心是彌足珍貴的,正是有了好奇心的推動,孩子們願意去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好奇心,也能在不經意間激發孩子們的內在潛力,對於他們去探索世界、學習知識、掌握不同的技能,都能起到積極影響與幫助。
  • 香港大學首場面試 考官問「杭州交通如何解決」
    東方網7月5日消息:我省第一批高校錄取還未正式開始,香港高校的招生攻勢卻先行一步。昨天,設在浙江大學的香港大學首場面試點擠滿了家長和考生,300多名獲得面試資格的考生,每人將有30分鐘的面試時間。學軍中學的虞浩月今年考了649分。他來到面試現場後竟然碰到了不少同學,於是6個同學相約一起走進了考場。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如果果真如此,我們就應該考慮其他研究思考的方法,從而與我們對大腦機能的認識更為一致。我無意為人工智慧辯護,但假如我們志在攻克世界上最艱巨的難題,就應當摒棄意識理性這一概念,將人類與「黑箱」人工智慧一視同仁。這一做法有諸多好處。
  • 香港或再推大規模社區檢測
    香港街頭暴力行為大幅減少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過去4個多月,香港國安法為恢復香港穩定帶來顯著效果。未來,她和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將竭盡所能,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 將理性進行到底!全網智商最高的科學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收官
    伴隨著熟悉的開場白,由科普中國出品,中國科普博覽、格致論道講壇製作,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監製的全網首個科學文化聊天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在2020年秋天強勢回歸。一張圓桌,三位權威專家,四十分鐘,一場高能對話。《理性派對》致力於讓每個人從理性思考中獲益、促進科學走進公眾視野、向公眾傳遞科學觀點、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
  • 讓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泥沼
    這份公告展現出香港高校在當前困境與壓力下的擔當,獲得了廣泛認同。如今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儘快止暴制亂,讓孩子們回歸生活、回歸課堂。這份公告兩次提到「大學的使命」,即增進知識、促進理解。現如今,香港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重溫自己的使命,反思暴力的嚴重危害,果斷與極端激進分子「割席」,對暴力說不。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會更理性 決定更合理
    核心提示:一項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做出更合理的決定。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選取了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情境,而後讓學生分別用母語和外語思考,最後做出決定。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進行更理性地分析,進而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 香港不只有TVB劇
    瑪嘉烈與大衛是由香港作家南方舞廳所創作的系列愛情小說,2004年出版第一本《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後陸續推出《瑪嘉烈與大衛的蒼蠅》《瑪嘉烈與大衛的前度》及《瑪嘉烈與大衛的綠豆》。ViuTV是2016年成立的一家香港免費電視臺,他們把《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後文簡稱<綠豆>)改成每集一個主題的短篇故事,作為開臺的第一部劇。
  • 感性思考掌控理性大局--記憶自我與經驗自我
    我們只有通過記憶才能保存生活體驗,因此我們在思考生命的時候,唯一能採取的觀點來自於記憶自我。在《思考,快與慢》中有這樣的兩個例子,一個是關於聽唱片的,一個是著名的「冰手試驗」。一個人聚精會神的聽唱片中的交響樂時,由於光碟有刮痕,快要結束的時候產生了令人厭惡的刺耳聲,這樣糟糕的結尾「毀了全部的體驗」。
  • 香港觀察:「鬧辭」風波後 立法會如何撥亂反正?
    以前,反對派議員經常性地」為反對而反對」,實際上並不符合香港立法會生態的理性要求。如今當建制派佔多數,應當向香港社會與國際社會展示出其理性的、建設性的監督力量,這就需要留任的議員在政治上多學習,得到提升,臻於成熟。一方面,來自不同功能組別或者社區的議員,要更多深入社區和選民,耐心傾聽,將更加多元的社會聲音帶進立法會,及時回應社會方方面面的訴求。
  •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中國建太空站邁出第一步
    中國建太空站邁出第一步何亮亮:後天十月一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今天在甘肅酒泉的發射場「天宮一號」成功的發射了,肯定是對國慶的一個獻禮。我注意到海外的網站用了這樣的詞彙來形容,說作為「秦皇始興地,漢武御酒處」,只有酒泉戈壁的大漠孤煙,朔風凜冽才能磨礪出秦皇漢武蕩平七國、徵伐匈奴的「霸氣」。為什麼要這樣的懷古呢?
  • 來香港留學,會後悔嗎?WordSunny導師真實記錄香港留學
    2016年9月,我來到香港。那時,對於這到底是個怎樣的一個城市,我毫無概念。只依稀記得幾年前媽媽看的港劇中有珠光寶氣的精明女人,跑車,黑幫,中英夾雜的日常對話。初入學術不識理論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她的課上,更多時候她不是簡單地輸出知識,而是不斷提出問題,讓我們在思考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邏輯和認識。她的教學方法,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學術的魅力。另外,傳播學本身也是一門理解人、理解世界的學問。
  • 科學家:用外語思考問題會讓你更理性——怪不得馬爸爸英語這麼好
    近些年來,國外的學者們發現,學外語還有一個好處,可能會讓人終身受益:當你用第二語言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變得更理性。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科斯塔曾經做過三組實驗,分別從「損失、收益和風險」「成因和效果」「倫理」三個方面,對受試者進行了實驗。
  • 研究發現:人類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
    對於這一說法,世界著名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瑟夫·杜克斯表示:「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說法,理論上來說,人們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他解釋說:「根據我們的最新研究和觀察發現,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理性看待問題,那麼就證明在這個人的大腦內部,控制理性和感性的兩個腦區域沒有任何聯繫,也就是說這二者是分開工作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 對話的古今之變與教育性對話的意蘊
    對於後者,蘇格拉底側重引導個體不斷地回到自我發展的原點,以澄清個體發展的方向與目標也即澄明個體發展的內在心志,以激勵年輕人的自主思考。蘇格拉底的反諷式對話主要是面向城邦現實精英也即成年人而展開,這種對話乃是直接針對對話者本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經由蘇格拉底的反諷,喚起個體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反思,確切地說,是否定性思考,由此而在個體自身的自我否定中達成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
    我們要有科學的態度,實際上要有兩個態度,一個是要有自然科學的態度,以事實、以數據、以真理說話,還有一個叫社會科學的態度,以本質、以人性去說話,沒有這兩樣東西合在一起,決策就很難有效,所以重大決策一定要理性決策。理性決策怎麼做?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訓練自己掌握理性決策的步驟,一旦這些步驟成為你的思維習慣,你也就具有了理性決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