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類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

2021-01-13 中國網

中國網1月6日訊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某人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總能以邏輯和團體利益為優先考量。對於這一說法,世界著名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瑟夫·杜克斯表示:「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說法,理論上來說,人們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

他解釋說:「根據我們的最新研究和觀察發現,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理性看待問題,那麼就證明在這個人的大腦內部,控制理性和感性的兩個腦區域沒有任何聯繫,也就是說這二者是分開工作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人的大腦內部,控制邏輯分析的腦區域是皮質層,控制情感思維的區域則是腦核層,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永恆的,它們之間聯繫著眾多的神經元,而且聯繫的方式也異常複雜,因此,皮質層和腦核層永遠是同時工作的。皮質層總是會促使人們以最大利益為最終目標去看待問題,而腦核層則會綜合考慮各種感情因素,有時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切實際的,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將二者得出的結論綜合起來,最終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也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另外他還補充說道:「其實腦核層的分析過程比皮質層要複雜的多,因為人類的感情非常複雜,時而憤怒,時而喜悅,這些情緒都影響到腦核層的分析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情緒不同時,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而且皮質層的分析結果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感性思維的影響,所以我們做出的判斷總會有欠缺和失誤,永遠不會做到完全的理性思考。」

人們的這些感性思維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計劃以及決策,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的社交能力,有些人的同情心強,另一些則相對較弱,這就與大腦腦核層的發達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起初人類幾乎沒有什麼感性思維,就像其他低等動物一樣,只會繁衍後代,然後試圖生存下去,經過千百年的進化,人類與其他物種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腦核層變得異常發達,有著強烈的感情思維,比如,如果人們看到身邊的人出現不安、焦慮、傷心、失望等負面情緒時,如果不是有特殊因素的限制,那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安慰對方,即使他們之間可能並不認識,這就是腦核層的進化結果,使得人類變得富有同情心,同時也是高級動物的一個標誌。

另外,這些感性思維的存在並不是人類自身可以控制的,人們永遠無法逃脫情緒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因為這種情緒並不是一種感情化的東西,而是一種本能。本能是我們無法克制的,這樣的情緒有很多種,比如「恐懼」,我們坐在一架波音747的飛機中,突然飛機劇烈地晃動了一下,機長告訴大家準備緊急迫降,這時所有的乘客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即使是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的人,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消息,也不會完全泰然自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說這種感性的情緒是一種本能,但是並不代表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是一樣的。比如,一間辦公室內坐著五個人,一個老闆和四名僱員,由於公司的業績不佳,老闆非常生氣並決定開除這四名員工,那麼這四名員工不可能理性到完全沒有任何反應,他們必然會有自己的本能情緒,只不過第一個人會憤怒,第二個會感到羞愧,第三個會感到後悔,而第四個或許會感到傷心。這就是情緒的不同表現形式。

接下來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日常生活中幾種最常見的感性情緒,是什麼讓我們在它們之間不斷轉換?

首先是憤怒,在我們的祖先時代,憤怒的人往往能夠在戰場上淘汰那些平靜的人,也就是說我們都是易怒人群的後代,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趨於文明化,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憤怒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至於那些經常容易動怒的人,他們大腦中的「憤怒區」很敏感,會把一切行為看做是對他的侮辱,因此也就容易生氣。

其次是恐懼,同樣要從我們的祖先山頂洞人說起,當他們遇到危險的野獸時,腎上腺素會導致一系列生理變化,瞳孔放大,心臟功率變大,血液流速變快,排汗量增大,這一切都是為了接下來的戰鬥做準備,多年後的幾天我們依然帶著對於死亡的恐懼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是恐懼造就了我們,令我們變得更勇敢。

最後是悲傷,人類之所以會悲傷,總體而言是對於價值流失的一種不舍,比如我們一天天老去,這樣的事就會令我們悲傷,當我們悲傷時,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變弱,行動也會變得遲緩,但是悲傷是必要的,這樣我們的情緒才能得到平衡。(實習編譯:閆大有)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人類理性受感性支配 信念存於腦細胞中
    核心提示: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偏見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大腦,導致我們在考慮問題和發表觀點時失去理性。心理學家表示情緒往往凌駕於有意識的想法之上,即感性支配理性,導致我們產生偏見。在意識到自己開始理性思考前,我們的情緒往往先一步做出決定。
  • 人類為什麼有意識,能學習獨立思考,而機器人永遠不可能...
    為什麼人類會有意思,為什麼機器人怎樣製造都不可能有自主意識,機器人永遠都只能按照人類設置的程序去運行;為什麼人類會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機器人永遠都不可能會有,這一切的一切目前科學都無法解釋,那我們只能用宇宙的觀點來闡述,接下來結合別人及自己的觀點來說明。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對人類的意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人類對這種看不見又摸不到,卻能夠掌控人體活動的物質感到十分好奇。
  • 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會更理性 決定更合理
    核心提示:一項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做出更合理的決定。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選取了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情境,而後讓學生分別用母語和外語思考,最後做出決定。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進行更理性地分析,進而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如果果真如此,我們就應該考慮其他研究思考的方法,從而與我們對大腦機能的認識更為一致。我無意為人工智慧辯護,但假如我們志在攻克世界上最艱巨的難題,就應當摒棄意識理性這一概念,將人類與「黑箱」人工智慧一視同仁。這一做法有諸多好處。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回首這場百年前艦炮的博弈,會發現它有著同樣重要的經濟學意義。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假設之一,就是行為主體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對於理性的博弈雙方來說,威懾本為謀求和平。而行為經濟學認為,在決策中,人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但是人類往往最不了解自己。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人」假設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 《理性的思辨》⑤第二章 人類的遠景
    有的人認為目前人類的智力水平已經非常之高了,甚至幾乎快到了頂點了,再高也高不了多少了。這種看法十分幼稚可笑!舉出一個例子就可看清:某些民族,其祖父輩很可能完全是過的原始生活,和幾萬年前的原始狀態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可以說這些「祖父們」的智力水平和原始社會的祖先們相同,當然只能算是最最初始狀態的智力(理智)。
  • 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狀態:一直想辭掉不喜歡的工作、積極鍛鍊減肥、擁抱新生活。而實際卻是:害怕失業、依然超重,壓力越大就吃得越多。在理性與情感的鬥爭中,似乎總是情感更佔上風——人是不是永遠擺脫不了情緒的操控?如果是這樣,理性還有什麼意義呢?
  • 女兒學習心得:從新冠疫情反思歷史學習中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認識
    從最早的雅典瘟疫,到中世紀橫行歐洲的黑死病,到17世紀席捲英國的倫敦鼠疫,到上世紀晚期才被完全消滅的天花,再到2003年爆發的非典,人類發展過程中飽受世界性大瘟疫和地方性怪病頑疾的折磨,本次爆發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也不過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一次全球性瘟疫。
  • 八個我們可能永遠解決不了的終極哲學問題
    哲學研究的問題都是自然科學無法解釋的問題。哲學家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闡明我們應當考慮的一些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可能總是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以下是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決的八個哲學謎題。1.宇宙/我們為什麼存在?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2017年11月15日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彪 字號 內容摘要:與傳統宗教的看法相仿,康德承認人性中普遍存在著「根本惡
  • 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
    我有深切的體會,有效率的讀書應該是針對一個人或一個問題,然後把相關書籍和材料全部搜集起來,集中起來全力通讀,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心得寫下來,這樣我可以把理解和閱讀都做到最大化,比零零星星閱讀效果不知道強了多少。
  • 我們為啥做不到完全理性
    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變得更加理性?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犯相同的錯誤?為什麼很多企業沉浸在過去的成功裡,無法向前一步?這是由於人類本身決定的,在複雜或者不確定情況下,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開始無法應付了,所以人類的理性有是有限的,為了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們只能妥協,採用次一級的方式。同時,在多個行為主體相互作用的複雜環境下,任何一個行為主體都不能假設與自己互動的其他行為主體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每個行為主體都不得不猜測其他行為主體會如何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完美理性有沒有效果呢?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包括丹尼爾.卡尼曼的一些行為金融學家都推崇另外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類大多時候其實是非理性的。 丹尼爾.卡尼曼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在很多情況下,人都不是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科學家:用外語思考問題會讓你更理性——怪不得馬爸爸英語這麼好
    近些年來,國外的學者們發現,學外語還有一個好處,可能會讓人終身受益:當你用第二語言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變得更理性。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科斯塔曾經做過三組實驗,分別從「損失、收益和風險」「成因和效果」「倫理」三個方面,對受試者進行了實驗。
  • 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有朋友可能就要問了,為什麼中國的運載能力在50年以後還沒有趕上美國當年的水平,還是要再過10年?回答是,航天技術的進步是用巨量資金堆出來的。我們在記憶當中,整個阿波羅計劃的花費是254億美元,折合現在超過2000億美元。我們需要補充一下,其中用於土星5號火箭的花費就64億美元,只和現在的420億美元。
  • 人類對動物的態度從不理性
    為什麼狗不可以吃但豬可以?為什麼大熊貓比中國大鯢更招人喜愛?為什麼在市場上拋接死魚是一場娛樂,但如果拋接死貓就會被視為殘忍?人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至少在對待動物時是如此。為何會如此?作者說,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改變任何人的道德立場或對待動物的方式,而是引導讀者更深入思考人類與動物關係背後的心理邏輯與道德暗示。
  • 人類「時間旅行」夢想,並非完全不可能!
    1949年,庫爾特·哥德爾設計了一個旋轉的宇宙,這個宇宙具有CTC,並且相對論完全允許。儘管我們並不生活在哥德爾的宇宙中,但後來的研究表明,CTC是如何在我們的宇宙中被創造出來的。就廣義相對論而言,時間機器還是有可能的。
  • 8大消費者行為慣性:揭開人類不理性的癖好模式
    行為經濟學結合心理學及經濟學為基礎,來研究影響決策過程的心理因素,揭開消費者「非理性經濟」而影響行為的真面目。經濟學認為消費市場及消費者趨向理性思考,人們往往會選擇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作出最適當的決策;相反的,行為經濟學卻告訴我們:「錯!人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