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6日訊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某人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總能以邏輯和團體利益為優先考量。對於這一說法,世界著名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瑟夫·杜克斯表示:「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說法,理論上來說,人們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
他解釋說:「根據我們的最新研究和觀察發現,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理性看待問題,那麼就證明在這個人的大腦內部,控制理性和感性的兩個腦區域沒有任何聯繫,也就是說這二者是分開工作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人的大腦內部,控制邏輯分析的腦區域是皮質層,控制情感思維的區域則是腦核層,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永恆的,它們之間聯繫著眾多的神經元,而且聯繫的方式也異常複雜,因此,皮質層和腦核層永遠是同時工作的。皮質層總是會促使人們以最大利益為最終目標去看待問題,而腦核層則會綜合考慮各種感情因素,有時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切實際的,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將二者得出的結論綜合起來,最終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也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另外他還補充說道:「其實腦核層的分析過程比皮質層要複雜的多,因為人類的感情非常複雜,時而憤怒,時而喜悅,這些情緒都影響到腦核層的分析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情緒不同時,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而且皮質層的分析結果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感性思維的影響,所以我們做出的判斷總會有欠缺和失誤,永遠不會做到完全的理性思考。」
人們的這些感性思維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計劃以及決策,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的社交能力,有些人的同情心強,另一些則相對較弱,這就與大腦腦核層的發達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起初人類幾乎沒有什麼感性思維,就像其他低等動物一樣,只會繁衍後代,然後試圖生存下去,經過千百年的進化,人類與其他物種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腦核層變得異常發達,有著強烈的感情思維,比如,如果人們看到身邊的人出現不安、焦慮、傷心、失望等負面情緒時,如果不是有特殊因素的限制,那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安慰對方,即使他們之間可能並不認識,這就是腦核層的進化結果,使得人類變得富有同情心,同時也是高級動物的一個標誌。
另外,這些感性思維的存在並不是人類自身可以控制的,人們永遠無法逃脫情緒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因為這種情緒並不是一種感情化的東西,而是一種本能。本能是我們無法克制的,這樣的情緒有很多種,比如「恐懼」,我們坐在一架波音747的飛機中,突然飛機劇烈地晃動了一下,機長告訴大家準備緊急迫降,這時所有的乘客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即使是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的人,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消息,也不會完全泰然自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說這種感性的情緒是一種本能,但是並不代表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是一樣的。比如,一間辦公室內坐著五個人,一個老闆和四名僱員,由於公司的業績不佳,老闆非常生氣並決定開除這四名員工,那麼這四名員工不可能理性到完全沒有任何反應,他們必然會有自己的本能情緒,只不過第一個人會憤怒,第二個會感到羞愧,第三個會感到後悔,而第四個或許會感到傷心。這就是情緒的不同表現形式。
接下來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日常生活中幾種最常見的感性情緒,是什麼讓我們在它們之間不斷轉換?
首先是憤怒,在我們的祖先時代,憤怒的人往往能夠在戰場上淘汰那些平靜的人,也就是說我們都是易怒人群的後代,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趨於文明化,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憤怒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至於那些經常容易動怒的人,他們大腦中的「憤怒區」很敏感,會把一切行為看做是對他的侮辱,因此也就容易生氣。
其次是恐懼,同樣要從我們的祖先山頂洞人說起,當他們遇到危險的野獸時,腎上腺素會導致一系列生理變化,瞳孔放大,心臟功率變大,血液流速變快,排汗量增大,這一切都是為了接下來的戰鬥做準備,多年後的幾天我們依然帶著對於死亡的恐懼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是恐懼造就了我們,令我們變得更勇敢。
最後是悲傷,人類之所以會悲傷,總體而言是對於價值流失的一種不舍,比如我們一天天老去,這樣的事就會令我們悲傷,當我們悲傷時,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變弱,行動也會變得遲緩,但是悲傷是必要的,這樣我們的情緒才能得到平衡。(實習編譯:閆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