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調節官能團提高石墨烯的片上微型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

2020-09-24 材料分析與應用

成果簡介
片上系統兼容電源對諸如無線傳感器,遠程檢測設備等小型化設備的快速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此類設備的多功能性和長期工作條件不斷增長的趨勢提高了電源的高性能標準。本文,蘭州大學謝二慶教授團隊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Boos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Graphene-Based On-Chip Micro-Supercapacitors by Regulating the Functional Groups」的論文,研究採用無金屬集流體的對稱性獲得平面結構石墨烯的高性能電化學儲能微超級電容器(MSC),其中的官能團 石墨烯通過完全兼容的藍紫色(BV)雷射曝光和空氣等離子體處理的微細加工技術,對銅進行了嚴格的調節。BV雷射曝光通過減少大量的官能團而提高了電導率。

此外,通過空氣等離子處理調節了潤溼性和活性位,從而在表面上形成了一個稍微官能團石墨烯表面。結果減少了石墨烯氧化物(RGO)的電阻非常低,低至27.2Ωsq –1,確保了其出色的電子傳導性,可在電化學反應過程中快速進行電子轉移。電化學性能測量顯示,面積電容高達21.86 mF cm -2,可提供5 mW cm -2的功率密度和2.49μWhcm -2的能量密度。而且,它顯示出卓越的長期穩定性,在10000次循環後保留率達99%,這超出了大多數已報導的石墨烯基於全固態的MSC。


圖文導讀

圖1. PBV-RGO平面MSC設備的製造過程示意圖。


圖2.(a)RGO,(b)BV-RGO和(c)PBV-RGO的代表性SEM圖像;GO,RGO,BV-RGO和PBV-RGO的XRD光譜(d)和拉曼光譜(e); (f)RGO,BV-RGO和PBV-RGO薄膜的平方電阻值。


圖3. RGO,BV-RGO和PBV-RGO的功能組信息:(a)XPS調查頻譜;(b)高解析度XPS光譜(C 1s);(c)得出C═C,C-OH,C═O和C(O)-OH的百分比;(d)得出的C = O,C-OH和C(O)-OH的百分比;(e)紅外光譜;(f)提出了RGO的功能基團結構演變,以轉變為BV-RGO和PBV-RGO。


圖4. MSC設備M-RGO,M-BV-RGO和M-PBV-RGO的電化學性能


圖5.(a)在不同電流密度下M-PBV-RGO的GCD曲線;(b)在1.0 mA cm –2的電流密度下,M-PBV-RGO設備的循環性能和庫侖效率為1萬次循環;(c)以並聯方式和串聯方式連接的兩個M-PBV-RGO電池,其掃描速率為100 mV s –1時的CV曲線;(d)M-PBV-RGO設備與其他已報告設備的Ragone圖。


小結

總之,通過連續結合BV雷射照射和空氣等離子體處理,可顯著改善基於RGO的MSC的電化學性能。本文是通用的製造配方,並且與微集成電路加工工藝兼容,從而為片上器件帶來了巨大的潛力。


文獻:

相關焦點

  • 石墨烯納米卷可實現堅固耐用的柔性微型超級電容器
    由石墨烯納米卷組成的薄膜電極具有出色的耐用性。具有石墨烯納米卷的柔性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出色的耐用性。1成果簡介 小型,靈活和自供電的電子系統的興起極大地刺激了對微型電化學儲能裝置的迫切需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平面離子超級電容器(MSC)由於快速的離子傳輸,超長的使用壽命以及易於與微電子設備集成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MSC中薄膜電極的堅固性通常不能滿足薄膜電極的結構穩定性和裝置的耐用性。
  • 寧波材料所:石墨烯納米卷可實現堅固耐用的柔性微型超級電容器
    具有石墨烯納米卷的柔性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出色的耐用性。成果簡介 小型,靈活和自供電的電子系統的興起極大地刺激了對微型電化學儲能裝置的迫切需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平面離子超級電容器(MSC)由於快速的離子傳輸,超長的使用壽命以及易於與微電子設備集成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MSC中薄膜電極的堅固性通常不能滿足薄膜電極的結構穩定性和裝置的耐用性。
  • 蘭州大學:簡易製造柔性石墨烯基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超高面域性能
    本文要點: 簡便的水熱,物理壓制和雷射雕刻方法來製造具有超高面能量密度和強大柔韌性的高負載石墨烯基MSC成果簡介 具有高性能和靈活性的微型超級電容器石墨烯和還原石墨烯氧化物(rGO)的優勢,例如高比表面積,良好的導電性,機械性能和電化學穩定性,使其成為MSCs柔性電極的有希望的候選者。但是,基於石墨烯的MSC的低質量負載和雙電層電容器(EDLC)機制導致低的區域電化學性能,這是小型化電源的關鍵參數。本文,蘭州大學Yirong Zhao等研究人員在《ACS Appl.
  • 又是石墨烯!科學家在電化學電容器領域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近日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石墨烯基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論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能源》在線發表。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綜述了近幾年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性能特點,對於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作了簡單的闡述。  大多數情況下,介孔碳材料能夠擁有大的比表面積,但偏低的電導率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密度超級電容器方面的應用[6]。碳納米管雖然擁有高的電導率和大的比表面積,但因為電極和集流體之間的接觸電阻影響,仍然無法滿足性能需求[7-9]。此外,碳納米管的純度和價格也是制約因素。幸運的是,石墨烯的出現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提供了新的選擇餘地。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上。  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是一類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發展二維材料基複合介孔納米片,不僅可有效抑制片層的堆疊,增加比表面積,而且可大大緩衝電極的體積膨脹,提高電解液離子的擴散和電化學性能。但是,目前報導的都是關於面內垂直柱狀的介孔納米片,而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納米片的可控制備仍面臨著很大挑戰。
  • 超級電容器電化學分析解決方案
    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電極材料主要包括碳材料、金屬氧化物以及有機聚合物,其中金屬氧化物和有機聚合物材料循環穩定性差),它對超級電容器的性能起著關鍵性作用,研發具有優異電化學性能的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研究中最核心的課題。碳材料由於其高的比表面積(1000~2000 m2.g-1)、高導電率、電化學穩定性和開放的孔結構等滿足了高電化學雙電層電容的要求。
  • 齊齊哈爾大學:3D多孔富氧石墨烯水凝膠,具有對稱的超級電容器
    成果簡介 通過一步法水熱法製備3D多孔富氧石墨烯水凝膠(POGH),該方法採用氧化石墨烯和少量酸性穀氨酸作為羧基源,還原劑,氮摻雜劑,以及孔徑和密度調節器同時進行。由於高含氧官能團含量和高密度,通過氮摻雜修復的石墨烯片結構,3D互連的多孔網絡和較大的比表面積,所獲得的POGHs無粘結劑電極在6M中具有出色的電化學性能KOH電解質。特別是,基於POGH-30的對稱超級電容器顯示出均衡的體積電容(241.1 F cm -3)和重量電容(256.5 F g -1)在0.5 A g -1時,即使在10 A g -1時也可以保持91.8%。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圖文導讀 圖1、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組成和部分電化學行為。碳正電極吸附/解吸涉及的離子是(A)電解質中的陰離子或(B)Zn 2+圖2、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與其他儲能設備的Ragone圖主要關注近年來ZHSC中碳陽性電極的進展。ZHSC中使用的各種碳材料主要分為四類,包括商用AC,CNT,石墨烯和多孔碳(PC)。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ZHSC中使用的各種碳材料主要分為四類,包括商用AC,CNT,石墨烯和多孔碳(PC)。系統地研究了它們的合成,形態和電化學性能。然後,簡要總結了優化其電化學性能的修飾策略。最後,討論了ZHSC中碳正電極的當前挑戰和未來機會。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離子和電子)輸運路徑,超薄多孔的磷化鋅納米片為贗電容反應,則可提供豐富的電化學活性位點,通過協同利用碳材料的雙電層電容和過渡金屬化合物的贗電容儲能機理,再基於 ZnP@LIG 複合結構電極,就有希望獲得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
  • 基於錳離子插層修飾Ti3C2Tx MXene的電磁屏蔽功能微型超級電容器
    本文研究了嵌入Mn2+離子與Ti3C2Tx表面終端基團相互作用情況,探討了嵌入離子對微型超級電容器電化學性能和電磁波層間傳輸的影響和機制。背景介紹微型超級電容器(MSC)憑藉其高功率密度,已成為構建微型電子系統的必需微型電源。將MSC與微型化電子器件集成到單個柔性基板上可以提高封裝密度並降低整個系統設計的複雜性。
  • 寧波材料所劉兆平教授團隊:石墨烯助力超穩定可拉伸超級電容器!
    但是相對較低的導電性和較差的力學性能嚴重阻礙了其進一步的應用。尤其是共軛聚合物在充放電過程中反覆的脹縮會導致結構的解體。當設備彎曲或拉伸時,這種情況將進一步惡化。因此,為了保持高性能水凝膠基可伸縮超級電容器的導電性和電化學性能,必須對共軛聚合物進行有效的固化,提高其結構穩定性。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三維多孔互聯的 LIG (光還原石墨烯) 骨架能夠大幅縮短載流子(離子和電子)輸運路徑,超薄多孔的磷化鋅納米片為贗電容反應,則可提供豐富的電化學活性位點,通過協同利用碳材料的雙電層電容和過渡金屬化合物的贗電容儲能機理,再基於 ZnP@LIG 複合結構電極,就有希望獲得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可以實現"可拉伸"的自供電系統,用於健康醫療領域。監視設備,而沒有當前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缺點",例如低能量密度和有限的可拉伸性。"在研究氣體傳感器和其他可穿戴設備時,我們總是需要將這些設備與電池組合在一起才能供電," 程煥宇教授說。"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使我們無需電池即可為傳感器自供電。"
  • 技術解析:我國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研究進展
    超級電容器是最具應用前景的電化學儲能技術之一。目前,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重點是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發展具有高比表面積、電導率和結構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關鍵。石墨烯因具有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性高、力學性能好的特點而成為理想的電容材料,但石墨烯的理論容量不高,在石墨烯基電極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堆疊現象,導致材料比表面積和離子電導率下降。
  • 石墨烯複合材料在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作為碳材料中最新的一員—石墨烯是擁有sp2雜化軌道的二維碳原子晶體,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Geim等於2004年發現,並能穩定存在,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單原子厚度的材料。在石墨烯諸多性質中,其中比表面積高和導電性好,最重要的是石墨烯本身的電容為21μF/cm2,達到了所有碳基雙電層電容器的上限,這比其他碳材料都要高,是製造超級電容器的理想材料。
  • 韓國東國大學ae-Joon Lee課題組--邊緣羧基化石墨烯納米片作為有效的電化學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這裡,通過機械化學反應(或球磨法)在乾冰條件下製備了邊緣羧基化石墨烯納米片(ECG),將其用作有效的電極材料用於超級電容器。
  • 可攜式儲能它最行 走近石墨烯柔性超級電容器
    與傳統超級電容器相比,柔性超級電容器具有以下優點:選用性能穩定的電極材料,提高了安全性;超薄的電極材料和精簡的組裝過程,大大縮減了體積,使整個器件更小型、輕質;電極材料和電解質材料用量少,降低了生產成本,且安全環保。
  • 超級電容器勢起 汽車領域初顯崢嶸
    眾所周知,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的關鍵所在,它決定著電容器的主要性能指標,如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穩定性等。截至目前,納米結構的活性炭、碳化物轉化炭、碳納米管、炭洋蔥、氧化釕、聚苯胺和聚吡咯等已經被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然而,它們的性能指標很難滿足不斷發展的微型能源系統的實際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