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一講與三角形面積相關的一些知識。涉及三角形面只S,三角形三個頂點A、B、C和它們的對邊長度a、b、c,內切圓,旁切圓等知識內容。重點講一講三角形的半周長p。最後給出兩個公式及其證明。
我們知道三角形面積最簡單的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今天利用它可以把三角形面積用內切圓半徑和三邊長度表示。如上圖所示,有三角形ABC,圓I為它的內切圓,I為內心,D、E、F分別是三個切點,內切圓半徑為r。那麼不難看出,三角形的面積可以表示為:
為了公式的簡化和對稱性,數學界一般定義一個量叫做三角形的半周長:
於是三角形ABC的面積可以簡寫為:
為了研究和書寫的方便,我們需要給出下面一些量:
給出上面三個表達式不是無緣無故的。其實,這三個量所表示的是如下圖所示的三種不同切線的長度。
以從點A發出的切線AE、AF為例,有:
也就是說,三角形頂點A到內切圓的切線長度(下圖中紅色線段)等於三角形半周長減去頂點A的對邊長度a。同樣地,頂點B和C到內切圓的切線的長度也可以類似求出。其實不用求,輪換字母便可以得到。
觀察上圖,則對上面切線長度的定義不難理解。整個三角形的周長可以看成六條切線長度之和,而從一頂點發出的兩條切線一定等長(AE=AF,BF=BD,CD=CE),所以,半周長就是不同頂點發出的三條切線的長度之和,也就是上圖中不同三種顏色線段的長度之和,即p=AE+BF+CD。那麼,紅色線段長度AE就等於半周長減去藍色線段長度BF再減去綠色線段長度CD,而「藍+綠」等於BD+CD就是BC,即a。所以,AE=p-a。
上面這些基礎知識是下面繼續研究的基礎。我們下面就要涉及旁切圓了。請看下圖:
上圖中,我們作出了與三角形頂點B相對的旁切圓,其圓心用IB表示,其半徑用rB表示。旁切圓IB與頂點B的對邊AC相切,切點為G;旁切圓與BA及BC的延長線也相切,切點分別為H和K。繼續觀察上圖,發現線段AH用的是之前用過的綠色,線段CK用的也是之前用過的紅色。這說明
AH=CD=CE=p-c, CK=AE=AF=p-a
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
AH+CK=AG+GC=AC=b
所以,
BH+BK=(BA+AH)+(BC+CK)
=(c+AH)+(a+CK)
=c+a+(AH+CK)
=c+a+b=2p
而BH=BK,所以,頂點B到與它相對的旁切圓的切線長BH和BK都等於半周長p。BH中,BF為藍色,FA為紅色,所以,線段AH一定為綠色。類似地,線段CK一定為紅色。
繼續觀察上圖,可以看出兩個直角三角形BIF與BIBH相似。所以有:
(p-b) : p = r : rB
內項相乘等於外項相乘,即
rp=(p-b)rB
我們前面已經得出S=rp,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積還可以用旁切圓半徑表示:
同理可以得到:
有了上面一系列的知識鋪墊,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公式。第一個公式是:
證明過程如下:把剛才得到的四個面積公式即下面四個式子相乘:
得到
兩邊開平方,得
根據海倫公式:
所以,得到
第二個公式,是有關三角形內切圓半徑與三個旁切圓半徑之間關係的:
證明如下:把
改寫成:
所以,
證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