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把劍裡有多少歷史?世人的眼中,「刀劍」只是一種已經過時的武器。「而在我眼中,刀劍是文明的刻印。在寫滿戰爭的人類歷史裡,它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記憶和尊嚴。」龔劍說。
龔劍的兵器作坊。
兵器作坊裡工人在鍛造。
乾隆貫霄劍
乾隆大閱佩刀鋒利的劍刃和精細的雕龍。
在人類從冷兵器過渡到核武器時代,成都鬧市中的兩名文人,卻致力於用最傳統的方法復原古刀劍。
爐膛火熱,把人臉映得通紅。匠人掄起鐵錘,在赤紅的火星裡揮汗如雨。打鐵,淬火,百鍊成鋼。一把上好的古劍經過煉、鍛、打、燒、淬等工藝之後,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的層層光澤讓人眼暈。
在人類從冷兵器過渡到核武器時代,成都鬧市中的兩名文人,卻致力於用最傳統的方法復原古刀劍。
從2009年開始複製刀劍,至2010年底完成,四川人龔劍和李永開投資了數百萬,共完成十七把古刀劍的複製。這十七件作品中,最便宜的花費四五萬,最貴的花費二十八萬,其中用時最長的是明永樂劍,製作周期長達一年。
文人鑄劍,骨子裡是那份忘不掉放不下的懷舊情結。「每件器物都是那個時代人物的情感表達。」在復原古刀劍的過程中,鑄劍人龔劍說,每一件兵器裡都蘊含著那個時代的工藝美學。除了少年記憶的武俠情結外,他們更想告訴這個時代的人們遙遠的過去最真實的存在。
清朝片刀穿越漢代 鑄劍初衷為了「糾偏」
2009年一次朋友聚會,讓龔劍和李永開成了朋友。一個畢業於美術學院,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複製和研究。一個專業涉獵廣泛,長期浸淫在建築設計領域。有著長達近十年的收藏古刀劍的經歷。兩人的共同點是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
三天三夜徹夜長談後,兩個原本陌生的人感覺相見恨晚,商量著要做些事情。初步選的領域是復原古刀劍。
目前,國內已有一些人從事刀劍復原工作。最出名的莫過於浙江的龍泉刀劍,它們的形象頻頻在古裝、武俠等類型劇中亮相。但是刀劍不是商品,流程化,模式化的製作終究讓其失了靈氣。
現代工藝使得原本瑰麗多奇的刀劍千人一面,充滿匠氣。龔劍說,他們做這件事之初,即決定杜絕工廠化的產品,所有的刀劍全部採用古法鍛造。
「量產的古刀劍,製作時對資料考究不夠,還鬧出了不少笑話。」龔劍說,朱雀、青龍、白虎、玄武是代表四個方向的神獸,很多人用來鎮陰宅。斷不可能放到刀劍上。但是在影視劇中,這些形象卻被生搬硬套到了演員們的道具上。
李永開和龔劍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類似清代的大片刀穿越到漢代,唐朝的程咬金拿著宋代的宣花斧,這樣的謬誤,在影視劇中比比皆是。「每個器物都是那個時代氣質的表達,情感的表達。如果表達方式出了錯,情感也會跑偏。」龔劍說。可以說,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抱著「糾偏」的心態開始工作的。
古法復原建造工坊 輾轉全球收購資料
蓉城深處,一條平凡的小巷;錦都樓下,一扇烏沉的木門。門上不掛招牌,門裡沒有點燈,連這扇門也常年緊閉。玻璃櫥窗藏在屋簷的陰影下,鎏金刀鞘的光芒靜謐,若非有意尋訪,竟不知這裡還有鑄劍人的存在。
古法鍛造刀劍,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龐雜的知識儲備。這座房子的二樓,滿滿當當堆的都是資料。
在幾十裡外的溫江,他們二人建造了一個面積達700多平米的鑄劍工坊。工坊每年的春夏季節開爐鍛鐵。「春夏是陽氣上升的季節,刀劍代表陽剛之氣。這個時候開工對刀劍的氣質比較好。」
在開工的那些日子,兩個人身穿單衣,就像古代打鐵匠人一樣,
過著天昏地暗的日子。
正式開工之前,僅是前期準備工作,也要耗費很長時間。李永開說,古時朝廷禁武,匠人多目不識丁,不會著書立說,民間技藝難以傳承。關於古刀劍的資料,歷史遺留的甚少。戰國漆鞘鐵劍,漢環首刀,唐金銀平錯橫刀,乾隆大閱刀,這些頂級刀劍的原物,大多早已流失海外,現散存於日本宮內廳正倉院、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為了鑄劍,兩人的視野遍布全球。日本正倉院留下了很多唐代名劍的資料。為此,龔劍和李開永花費數萬元,買下了從1950年至今的所有資料。
數易其稿耗時一年 永樂劍震驚收藏界
在龔劍和李永開已經複製的刀劍中,得意之作,還是那把永樂劍。
劍名永樂,長二尺七寸六,百鍊鋼鍛鑄,原為永樂皇帝御賜西藏帕莫竹巴家族之物。永樂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現身英國佳士得拍賣行,聲名遠播。目前唯一一把保存在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
這把劍工藝之精美繁複,是目前已知的藏族歷史中藝術水平巔峰,也是經他們手復原的十七把刀劍之最。
龔劍說,關於這把劍的資料,在國內基本沒有。在決心著手復原後,兩人從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用600英鎊購得原物的清晰照片。
放大繪圖,研究劍身的線條和陰影,所有繪圖工作由李永開負責,僅畫圖這個過程,就耗時半年有餘;鍛造研磨,拼接製作,又半年有餘。
「如果不曾親手製作,就無法體會古人是如何將無限的時間,投入有限的器物。」龔劍說,正是這些複雜得令人崩潰的細緻工藝,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尊貴。
漢唐刀劍成絕唱 復原的是民族記憶
在收藏界,普遍認為,漢唐刀劍是中國刀劍製作技術的最高峰。日本四天王寺收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收藏的金銀佃莊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這些冷兵器時代的遺珍不僅是戰場上的利器,更是以水火為筆墨、以鋼鐵為畫紙的金屬藝術品。
令人扼腕的是,宋代以後,為了可以快速而廉價地大規模裝備軍隊,漢唐的刀劍製造工藝漸漸成為絕唱。龔劍說,昔日古羅馬帝國士兵的鐵劍在戰場上彎折,漢劍已能一劍砍透鎧甲,漢之鋼鐵,是西方人口裡的東方神鐵。唐皇賜下的金銀平錯橫刀,被日本奉為絕世奇珍,在正倉院內供奉至今。
一手持劍,劍刃清光如水,一把劍裡有多少歷史?世人的眼中,「刀劍」只是一種已經過時的武器。「而在我眼中,刀劍是文明的刻印。在寫滿戰爭的人類歷史裡,它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記憶和尊嚴。」龔劍說。
(記者:張想玲 李媛莉 攝影:郝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