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人龔劍和李永開:古法鑄劍 還原過去最真實的存在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一把劍裡有多少歷史?世人的眼中,「刀劍」只是一種已經過時的武器。「而在我眼中,刀劍是文明的刻印。在寫滿戰爭的人類歷史裡,它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記憶和尊嚴。」龔劍說。

龔劍的兵器作坊。

兵器作坊裡工人在鍛造。

乾隆貫霄劍

乾隆大閱佩刀鋒利的劍刃和精細的雕龍。

在人類從冷兵器過渡到核武器時代,成都鬧市中的兩名文人,卻致力於用最傳統的方法復原古刀劍。

爐膛火熱,把人臉映得通紅。匠人掄起鐵錘,在赤紅的火星裡揮汗如雨。打鐵,淬火,百鍊成鋼。一把上好的古劍經過煉、鍛、打、燒、淬等工藝之後,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的層層光澤讓人眼暈。

在人類從冷兵器過渡到核武器時代,成都鬧市中的兩名文人,卻致力於用最傳統的方法復原古刀劍。

從2009年開始複製刀劍,至2010年底完成,四川人龔劍和李永開投資了數百萬,共完成十七把古刀劍的複製。這十七件作品中,最便宜的花費四五萬,最貴的花費二十八萬,其中用時最長的是明永樂劍,製作周期長達一年。

文人鑄劍,骨子裡是那份忘不掉放不下的懷舊情結。「每件器物都是那個時代人物的情感表達。」在復原古刀劍的過程中,鑄劍人龔劍說,每一件兵器裡都蘊含著那個時代的工藝美學。除了少年記憶的武俠情結外,他們更想告訴這個時代的人們遙遠的過去最真實的存在。

清朝片刀穿越漢代 鑄劍初衷為了「糾偏」

2009年一次朋友聚會,讓龔劍和李永開成了朋友。一個畢業於美術學院,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複製和研究。一個專業涉獵廣泛,長期浸淫在建築設計領域。有著長達近十年的收藏古刀劍的經歷。兩人的共同點是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

三天三夜徹夜長談後,兩個原本陌生的人感覺相見恨晚,商量著要做些事情。初步選的領域是復原古刀劍。

目前,國內已有一些人從事刀劍復原工作。最出名的莫過於浙江的龍泉刀劍,它們的形象頻頻在古裝、武俠等類型劇中亮相。但是刀劍不是商品,流程化,模式化的製作終究讓其失了靈氣。

現代工藝使得原本瑰麗多奇的刀劍千人一面,充滿匠氣。龔劍說,他們做這件事之初,即決定杜絕工廠化的產品,所有的刀劍全部採用古法鍛造。

「量產的古刀劍,製作時對資料考究不夠,還鬧出了不少笑話。」龔劍說,朱雀、青龍、白虎、玄武是代表四個方向的神獸,很多人用來鎮陰宅。斷不可能放到刀劍上。但是在影視劇中,這些形象卻被生搬硬套到了演員們的道具上。

李永開和龔劍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類似清代的大片刀穿越到漢代,唐朝的程咬金拿著宋代的宣花斧,這樣的謬誤,在影視劇中比比皆是。「每個器物都是那個時代氣質的表達,情感的表達。如果表達方式出了錯,情感也會跑偏。」龔劍說。可以說,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抱著「糾偏」的心態開始工作的。

古法復原建造工坊 輾轉全球收購資料

蓉城深處,一條平凡的小巷;錦都樓下,一扇烏沉的木門。門上不掛招牌,門裡沒有點燈,連這扇門也常年緊閉。玻璃櫥窗藏在屋簷的陰影下,鎏金刀鞘的光芒靜謐,若非有意尋訪,竟不知這裡還有鑄劍人的存在。

古法鍛造刀劍,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龐雜的知識儲備。這座房子的二樓,滿滿當當堆的都是資料。

在幾十裡外的溫江,他們二人建造了一個面積達700多平米的鑄劍工坊。工坊每年的春夏季節開爐鍛鐵。「春夏是陽氣上升的季節,刀劍代表陽剛之氣。這個時候開工對刀劍的氣質比較好。」

在開工的那些日子,兩個人身穿單衣,就像古代打鐵匠人一樣,

過著天昏地暗的日子。

正式開工之前,僅是前期準備工作,也要耗費很長時間。李永開說,古時朝廷禁武,匠人多目不識丁,不會著書立說,民間技藝難以傳承。關於古刀劍的資料,歷史遺留的甚少。戰國漆鞘鐵劍,漢環首刀,唐金銀平錯橫刀,乾隆大閱刀,這些頂級刀劍的原物,大多早已流失海外,現散存於日本宮內廳正倉院、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為了鑄劍,兩人的視野遍布全球。日本正倉院留下了很多唐代名劍的資料。為此,龔劍和李開永花費數萬元,買下了從1950年至今的所有資料。

數易其稿耗時一年 永樂劍震驚收藏界

在龔劍和李永開已經複製的刀劍中,得意之作,還是那把永樂劍。

劍名永樂,長二尺七寸六,百鍊鋼鍛鑄,原為永樂皇帝御賜西藏帕莫竹巴家族之物。永樂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現身英國佳士得拍賣行,聲名遠播。目前唯一一把保存在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

這把劍工藝之精美繁複,是目前已知的藏族歷史中藝術水平巔峰,也是經他們手復原的十七把刀劍之最。

龔劍說,關於這把劍的資料,在國內基本沒有。在決心著手復原後,兩人從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用600英鎊購得原物的清晰照片。

放大繪圖,研究劍身的線條和陰影,所有繪圖工作由李永開負責,僅畫圖這個過程,就耗時半年有餘;鍛造研磨,拼接製作,又半年有餘。

「如果不曾親手製作,就無法體會古人是如何將無限的時間,投入有限的器物。」龔劍說,正是這些複雜得令人崩潰的細緻工藝,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尊貴。

漢唐刀劍成絕唱 復原的是民族記憶

在收藏界,普遍認為,漢唐刀劍是中國刀劍製作技術的最高峰。日本四天王寺收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收藏的金銀佃莊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這些冷兵器時代的遺珍不僅是戰場上的利器,更是以水火為筆墨、以鋼鐵為畫紙的金屬藝術品。

令人扼腕的是,宋代以後,為了可以快速而廉價地大規模裝備軍隊,漢唐的刀劍製造工藝漸漸成為絕唱。龔劍說,昔日古羅馬帝國士兵的鐵劍在戰場上彎折,漢劍已能一劍砍透鎧甲,漢之鋼鐵,是西方人口裡的東方神鐵。唐皇賜下的金銀平錯橫刀,被日本奉為絕世奇珍,在正倉院內供奉至今。

一手持劍,劍刃清光如水,一把劍裡有多少歷史?世人的眼中,「刀劍」只是一種已經過時的武器。「而在我眼中,刀劍是文明的刻印。在寫滿戰爭的人類歷史裡,它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記憶和尊嚴。」龔劍說。

(記者:張想玲 李媛莉 攝影:郝飛)

相關焦點

  • 電視劇《絕境鑄劍》央視熱播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劇《絕境鑄劍》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8日,該劇在京舉辦開播新聞發布會,總策劃袁錦貴,出品人趙依芳、王勝洪,編劇錢林森,導演黃文利,總監製千尋,製片人張敏等主創,張桐、彭冠英、王樂君、潘雨辰、賈宏偉、侯煜、張鷹、安戈等主演悉數亮相。
  • 電視紀錄片《為國鑄劍》再現航天記憶中的不朽豐碑
    紀錄片《為國鑄劍》生動反映了這一艱難研發歷程。豐富的歷史文獻將研發背景真實還原。東風五號研製發射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工程立項到全程試驗成功,前後經歷了15年的時間,涉及單位多,歷史跨度大,信息紛繁複雜。紀錄片創作者從參與研製、發射、測控、回收的單位搜集相關資料,最大限度地還原東風五號的研製背景和試驗過程。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將科研場景一一再現。
  • 古代鑄劍師竟是用這種方法冶鐵鑄劍,說出其中的原因你一定不信
    在古代中,劍是很多人隨身的標配,文人雅客也多有配劍用作裝飾品。因此在中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的劍法王者。也由此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名劍,關於他們的傳說至今還在流傳,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名劍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古代鑄劍師的故事。
  • 鑄劍師鄭國榮:第一把龍泉劍,第2把隕鐵劍,第3把贈金庸
    在《廣黃帝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根據史書的記載,鑄劍始於黃帝時期,當時已有青銅器,並有「短兵相接」之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在商朝,青銅劍還不是很出名,它只是長兵器下的一種輔助武器,實用性不強。
  • 鑄劍大師鄭國榮:打造中國史上第一把隕鐵劍「追風」,輕盈又鋒利
    我們總是只記住蓋聶,荊軻,卻忘記了歐冶子,徐夫人......以至於許多人認為現在已經沒有真正的鑄劍師。事實上,現如今不僅存在著鑄劍師,更有一位大師引領著時代,將鑄劍這門技藝發揚光大。這位大師便是「中國隕鐵劍第一人」鄭國榮大師。
  • 鑄劍師鄭國榮:第一把劍拍賣兩萬,第2把隕鐵鑄造,第3把贈金庸
    首先,劍作為一種重要武器,在冷兵器時代,歷來是交戰雙方必備的有力武器,劍對於中國的歷史進程有著特殊作用和意義,古之名劍越王勾踐劍。雖然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出土時依舊光芒畢露,鋒利無比,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鑄劍技術的先進性。
  • 古代工匠鑄劍時,為什麼要用「活人獻祭」,不全都是迷信
    例如古人鑄劍時,為何用活人「獻祭」?幹將、莫邪是中國古代的十大名劍之一,兩把劍的來歷令人動容。據東漢末年的《吳越春秋》記載,幹將是吳國一位優秀的鑄劍師,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於是,吳王命他打造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幹將鑄劍時,溫柔的莫邪就在一旁為他擦拭汗水,扇扇子。三個月過去了,幹將依然沒能打造出來一把寶劍。他嘆了一口氣,莫邪知道丈夫為何嘆氣,也留下了眼淚。
  • 李慕白青冥劍 高雄縣鑄劍師打造
    電影《臥虎藏龍》李慕白手上的青冥劍,牽動武林恩怨;這把削鐵如泥的青冥劍,是高雄縣的鑄劍師傅郭常喜打造的。      郭常喜不認識眼前這位大導演,李安問能否照圖鑄劍?他說只要有圖,就可照樣打造。隔了幾天,李安帶著青冥劍圖樣,請他打造一把。
  • 鑄劍師用隕鐵打造"中華神劍"
    核心提示:鄭國榮是浙江龍泉市鑄劍名家,2006年夏天,一位山西商人慕名而來,請求鄭師傅為他鑄一把隕鐵寶劍,取名「中華神劍」,打算捐給奧運會。鄭師傅花了兩年時間終於把劍鑄成。該劍劍鞘用上等檀木製成,外飾由純銀騰龍、寶石等組成。
  • 何大軍:航天鑄劍 無怨無悔
    2015年,何大軍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參加型號發射任務多年的「鑄劍」生涯,30多個型號的研製經驗積累,在「淬火」的歷練中,逐漸增強了他的內功,尤其在解決技術問題、故障分析中更顯出其「鑄劍師」的功力。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些榮譽,無聲地記錄了「鑄劍師」的成績。航天事業是高科技的技術集成,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更要有創新的思維。
  • 淬火鑄劍鍛造過硬鐵軍
    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黨的十九大特別是今年以來,江西省紀檢監察機關堅持使命引領和問題導向,高標準、嚴要求,「淬火鑄劍」鍛造過硬鐵軍,為紀檢監察工作規範化法治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紀檢監察工作規範化法治化,不是一般的技術問題,而是嚴肅的政治要求,必須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對此,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代理主任馬森述認識深刻、態度明確。
  • 獻禮祖國華誕,紀念古田會議,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絕境鑄劍》隆重...
    為隆重紀念黨、國家和軍隊建設史上這一光輝的裡程碑,5月11日,由華策影視、福建萬勝影視聯合出品,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的中宣部重點扶持項目、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絕境鑄劍》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會址正式開機。
  • 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
    尤其是吳國和越國,非常善於鑄劍,而且技術高超,打造出來的寶劍也是名揚天下,像我們熟知的幹將莫邪劍,就是出自春秋時期的吳國。最出名的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曾經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還出土了一把鳥篆銘文寶劍,上面刻著「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這把寶劍被國家列為保護文物,也被認定為「天下第一劍」。
  • 古代鑄劍師用活人祭劍,這可不全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劍的傳說在我國歷史悠久,名劍輩出要算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鑄劍師就是歐冶子,尤其是關於幹將莫邪的傳說更是讓人回味無窮。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十大名劍的排名,它們分別是軒轅劍、湛滬劍、赤霄劍、太阿劍、龍泉劍、幹將劍、莫邪劍、魚腸劍、純鈞劍、承影劍。而這些名劍基本都是記載於上古傳說或者古籍,其中《史記》、《列子》、《吳越春秋》等就有相關記載。
  • 世界上真的有隕鐵鑄劍嗎?天外來客——隕鐵劍
    當然這可能只是小說杜撰,但我不禁好奇,隕石真的可以鑄劍或鑄成其他兵器嗎?隕星的形狀各異,最大的隕石是重1770千克的吉林1號隕石,最大的隕鐵是納米比亞的戈巴隕鐵 ,重約60噸。中國隕鐵石之冠是新疆青河縣發現的「銀駱駝」,約重28噸。最古老隕石——瑞典Muonionalusta鐵隕石,100萬年前就落在地球上,因靠近北極圈,曾經歷了4次冰期,切片呈漂亮的縱橫交錯的維氏臺登結構。
  • 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其中也有科學依據,別不信
    後來到了春秋時期,各國君主為了防身,都會在全國搜尋高人來為自己鑄劍。此時劍不僅是一種防身武器,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而早期的劍鬥士比較小巧的,是權貴之人佩戴在腰間的裝飾品和防身武器。後來因為鋼鐵材料的出現,刀逐漸替代了劍的歷史地位,成為了主要的霧氣。
  • 古代鑄劍動不動就用活人獻祭,其實有一定科學道理,但不用人也行
    在現代人看來,「活祭」實在是太過殘忍,簡直和殺人沒什麼區別,可是對古人來說「活祭」卻是大事,甚至有些人認為能夠被選去「活祭」是一種榮幸,這真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害死人」。不過也並非所有的「活祭」都是迷信,比如古人在鑄劍時,往往也會「活祭」,這其實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劍是古代比較常見的一種冷兵器,在很多古裝武俠影視劇中,大多數行俠仗義的俠客使用的武器就是劍。
  • 13歲開始鑄劍,傳承百年,04年得一隕鐵,功夫巨星李連杰是他的鐵粉
    1914年,龍泉劍第一代祖師沈庭璋在一次官方主持的比劍大會上以一口自己親手打造的寶劍一劍揮斷四塊銅錢,名聲大震,創立了沈廣隆劍鋪,從此之後,子孫後代就都繼承了他的衣缽,世世代代以鑄劍為生,歷經百年之後,已有了龍泉寶劍的第四代傳人。小時候聽說過幹將莫邪的傳說,很是為鑄劍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如果說他是現代社會的幹將,估計也沒有人不服。
  • 高聲望玄幻小說:鑄劍吾身,面對百戰,無敵!
    隨著工作和學校的恢復高峰,生活在正確的軌道上,所以我們應該釋放壓力,學會在業餘時間減壓!小編每天都為你推薦最新最好的小說,希望能給你的生活增添色彩。今天,她向大家推薦三本這部玄幻名氣很高的小說:鑄劍吾身,在百戰,無敵!
  • 以人骨鑄劍,金庸、李安也要登門拜會的臺灣第一鑄劍師,一生的心願只為將手藝傳承下去
    郭常喜只答若有圖紙給他,他都做的出來不久之後,李安果真帶著圖紙來訪而郭常喜便依照圖紙,翻閱古籍做出了青冥劍和電影內其餘四百多件兵器以風、調、雨、順為喻意,佛家四大天王形象為設計基點,劍刃以三千與層積層鋼打造而成,四波分別呈現四種不同鍛造花紋,這是摺疊花紋鋼工藝中幾乎無法達成的成果,也是整件作品最精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