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骨鑄劍,金庸、李安也要登門拜會的臺灣第一鑄劍師,一生的心願只為將手藝傳承下去

2021-01-20 中華刀劍


「我用刀劍,

    打造生命的紋路。」


郭常喜



十七年前,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在國際間滿獲大獎

讓全世界看到了武俠世界的磅礴壯麗

以及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但是卻鮮少有人知道

這滿載獎項的電影背後

是一位名叫郭常喜的七旬老人

親手鑄造了電影內的百餘件兵器



郭常喜的[興達刀鋪]坐落在臺灣高雄市的興達漁港旁

這個海邊的小刀鋪是臺灣為數不多

仍然屹立不倒的打鐵鋪子之一

刀鋪內羅列著各式尺寸不一的刀劍

一旁的火爐燒著熊熊烈火

郭常喜從火爐中抽出一塊燒的通紅的黑鐵

用鐵錘敲下,火星四濺

這裡打出來的,既有魚販們的生財器具

也有李安電影中章子怡所持的青冥寶劍


郭常喜與他的[興達刀鋪]


說起為李安打造兵器

郭常喜笑稱:「這是巧合中的巧合」

他說一天李安導演帶著家人到興達港買海產

路過他的刀鋪外看到他陳列了許多刀劍,便問他:

「如果有一批兵器要委託你做,有沒有辦法做出來?」

郭常喜只答若有圖紙給他,他都做的出來

不久之後,李安果真帶著圖紙來訪

而郭常喜便依照圖紙,翻閱古籍

做出了青冥劍和電影內其餘四百多件兵器


青冥劍。傳說吳王孫權曾以精鋼煉成六口寶劍自由,皆以其刃面紋理命名,計為[白虹]、[紫電]、[闢邪]、[流呈]、[百裡]、以及[青冥]。其中青冥劍紋理似呈百龍盤旋,精光內斂,色略黯青,倍受其青睞。



郭家三代都是打鐵師傅

五十年代的時候

臺灣經濟蕭條,各行各業皆不景氣

郭常喜的父親認為只有學有一技之長才可在世間立足

因此,年僅十三歲的郭常喜只得退學

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打鐵的技藝


[討飯好過去打鐵,手拿鐵錘砸鐵石

錘到流汗滲滲滴,不知何時出頭天]

這是那個時代的打鐵人最真實的寫照

年幼的郭常喜做的再辛苦,也只是夠餬口飯吃而已

但因為經濟不好也別無選擇

只好硬著頭皮跟著父親一直做下去


多年的打鐵生活早已使郭常喜的雙手面目全非


郭常喜和父親一開始都是做一些生活用刀、農具等

後來父親患病

        去世前只留給他鐵砧、鐵錘和四個弟妹

          「要活著就要努力做,打鐵這行這樣才會有飯吃」

這是父親臨終時留給郭常喜唯一的一句話

從那天起

整個家族的重擔都落到了郭常喜一人肩上



六十年代,臺灣的工業建設逐漸發展起來

郭常喜開始轉行做機械用刀

由此也成為了臺灣最早食品用刀的第一人

當時臺灣外銷的水果罐頭還有泡麵中添加的蔥包

都是用他生產的刀具加工出來的

為了擴大產業效率

郭常喜還從日本買了一臺磨刀機回臺灣

後來卻發現磨刀機的維修成本

遠高出他做小型代工的利潤

最後只好認賠收掉工廠

那一年,郭常喜三十七歲




生意失敗後

郭常喜開始認識到打鐵也應隨著時代而變動

於是便全心投身與文化產業

開始專注古代兵器與原住民武器的打造

八十年代的時候

郭常喜研發的[傳統積層摺疊花紋鋼]技藝獲得成功

也就是將兩片軟硬不同的鋼料相疊合

再反覆拉長折返

使刀劍表面呈現夢幻絢麗的天然花紋

從此,他的刀具不再只是工具

而是一種高級的收藏品與藝術品


郭常喜得獎作品,豐喜祥劍。以風、調、雨、順為喻意,佛家四大天王形象為設計基點,劍刃以三千與層積層鋼打造而成,四波分別呈現四種不同鍛造花紋,這是摺疊花紋鋼工藝中幾乎無法達成的成果,也是整件作品最精細之處。



郭常喜經常笑說

十幾年前帶著自己的刀劍四處參加展覽

一開始大家只認為他不過是打鐵的,沒什麼好稀罕

但在看過他的作品之後,都被他精良的手藝震撼

除了藝術刀具之外,郭常喜也常常收集劍譜

並遵循古籍打造出多把中國歷史上的名劍

如[幹將]、[莫邪]、[吳鉤]、[魚腸劍]等等

亦有許多著名導演如郭南宏、田朋、李安等找他合作

甚至連金庸本人都親自找他打造武俠小說內的兵器



08年時,因為他在鑄劍領域的藝術突破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為郭常喜頒授[臺灣工藝之家]的稱號

那一年,郭常喜已經是65歲的老人




郭常喜除了傳統工藝傳承者的身份之外

還有一個身份便是人骨鑄劍師

在古代,世人認為

若要煉出一把好劍,必定要以人骨投入爐內

郭常喜的父親曾經告訴郭常喜

其實會有這樣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在古代冶煉技術尚不純屬,火爐的溫度不夠

無法去除鐵原料內的雜質

而人骨中含有鈣和磷,可以幫助升高火焰的溫度

去除鐵石中的雜質,如此才能鑄出一把鋒利的好劍


 

郭常喜用來鑄劍的人骨

一般來源與專門從事撿骨為生的撿骨師

這些人有時候撿到一些無主骸骨

便會燒香擲籤詢問骸骨的主人

願不願意被鑄造成兵器,如果願意

撿骨師便會拿刀郭常喜這邊來


有時候一些寺廟要做神明劍

郭常喜便會焚燒金紙告知遺骸的主人

鑄成劍之後有人會將其帶到寺廟朝拜

以後就不用在外流浪做孤魂野鬼

郭常喜認為,在莫種程度上

這也是幫助孤魂超度,脫離人世間的苦難


在郭常喜的鐵匠鋪內,一直擺放著祭祀用的香爐

香爐上面的香火常年不斷

郭常喜常說,之後心懷常懷敬意

才是對這些孤魂最好的祭慰




郭常喜今年已是七十四歲高齡

打鐵已經整整六十年

但至今仍每天都會頭綁毛巾,身穿汗衫

在火爐旁汗津津的打鐵

郭常喜曾說過,此生最大的心願

就是自己的技藝能夠有人傳承

臺灣的勞動部曾經提出

補貼學藝者的薪資和待遇

希望郭常喜能夠將渾身技藝傳給下一代

可是仍有很多人耐不住高溫和枯燥而離開

這也讓郭常喜不勝唏噓

學這一行很幸苦,有很多人挨不住苦,就走了



還好現在,已經有了以為跟了它兩三年的徒弟

不僅肯吃苦,也逐漸開創了一股屬於自己的風格

曾經有人問郭常喜

學藝滿三年,這位徒弟是否可以出師

郭常喜笑說:

我打鐵六十年,從來不敢說自己出師,因為到現在為止

我都一直在研究,學習。」



郭常喜用他的生命煉出極致的工藝

十年磨一劍

就如同傳統工藝需經過時間和工匠的千錘百鍊

方的精益求精

才能走向更高的藝術殿堂


視頻:匠人之道:郭常喜




相關焦點

  • 鑄劍師鄭國榮:第一把劍拍賣兩萬,第2把隕鐵鑄造,第3把贈金庸
    劍雖好,但名劍卻不可多得,專門從事鑄劍的人叫鑄劍師,在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鑄劍是一個極其辛苦的過程,需要鑄劍師在燒得通透的火爐旁,連續不斷的淬鍊敲打,經過千錘百鍊,方能鑄成一把好劍。對於一把名劍,更是鑄劍師的心血凝聚而成,一位優秀的鑄劍師一生能鑄成一把名劍就已經足夠了。到了現代,更加先進的工藝和更加適合的材料被研發出來,鑄造一把劍輕而易舉,但真正的名劍,還是需要依靠最原始的方法製成。
  • 鑄劍師鄭國榮:第一把龍泉劍,第2把隕鐵劍,第3把贈金庸
    在《廣黃帝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根據史書的記載,鑄劍始於黃帝時期,當時已有青銅器,並有「短兵相接」之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在商朝,青銅劍還不是很出名,它只是長兵器下的一種輔助武器,實用性不強。
  • 鄭國榮造出的3把劍:一把為金庸所邀,一把賣出高價,一把開創歷史
    但是看看這現實的殘酷,仗劍走天涯肯定是行不通了,於是他決定走上鑄劍的道路。1981年,鄭國榮跟著一位老師傅學起了鑄劍的手藝。鑄劍不僅僅考驗一個人的耐心,更是考驗一個人的恆心。因為熱愛,所以鄭國榮沒有一絲懈怠,他從最基本開始學,慢慢著積攢著鑄劍的經驗。
  • 古代鑄劍師竟是用這種方法冶鐵鑄劍,說出其中的原因你一定不信
    在古代中,劍是很多人隨身的標配,文人雅客也多有配劍用作裝飾品。因此在中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的劍法王者。也由此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名劍,關於他們的傳說至今還在流傳,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名劍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古代鑄劍師的故事。
  • 鑄劍大師鄭國榮:打造中國史上第一把隕鐵劍「追風」,輕盈又鋒利
    我們總是只記住蓋聶,荊軻,卻忘記了歐冶子,徐夫人......以至於許多人認為現在已經沒有真正的鑄劍師。事實上,現如今不僅存在著鑄劍師,更有一位大師引領著時代,將鑄劍這門技藝發揚光大。這位大師便是「中國隕鐵劍第一人」鄭國榮大師。
  • 鄭國榮的3把劍:一把賣出高價,一把隕鐵鑄造,一把為金庸定製
    說起鑄劍師,似乎這是一個年代比較久遠的詞。但其實,鑄劍師一直存在,從未消失過,只是受到的關注不像以往那麼多而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中國第一鑄劍師——鄭國榮。鑄劍非常辛苦,極其考驗人的耐心和恆心,鄭國榮從學徒開始,一點一滴學習如何鑄劍,絲毫不敢鬆懈。慢慢地,鄭國榮學會了老師傅全部的鑄劍手藝。因為技藝精湛,他鑄造的劍甚至在廠裡被列為展示品。
  • 陳海昌:從「手藝」到「守藝」 一生只為一桿秤
    店主人叫陳海昌,今年67歲,從15歲起跟父親學藝起,至今已有52年的釘秤經歷。隨著電子秤的普及,老秤越來越不好賣,但陳海昌依然堅守在店裡,傳承著這門行將消失的傳統老手藝。制秤工序之一--刨杆(劉霞攝)陳海昌的父親是上個世紀60年代黎川五金廠最有名的大師傅。
  • 堅守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
    叮噹,叮噹…… 他堅守了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然而,儘管在打白鐵被視為夕陽行業的當下,古鎮石龍依然有人堅守著這傳統的老行當,讓這老手藝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街頭難覓的「老行當」  在石龍中山西路騎樓街的南面,有一間經營多年的白鐵店。還未走近,便聽到店裡時不時傳出「叮叮噹噹、叮叮噹噹」的敲打聲。
  • 鄭國榮:造的三把劍,一把賣出高價,一把開創歷史,一把為金庸所邀
    而與此同時,鑄劍大師的名號也越來越響,古有幹將莫邪捨身鑄劍,現有鄭國榮三劍留名,鄭國榮大師一生造的三把劍,一把賣出高價,一把開創歷史,一把則是應金庸先生所邀所鑄,流傳千古。在鑄件廠的苦工並沒有白下,鄭國榮的技術也得到了業內的一致好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鄭國榮決定自己開設一間鑄劍店,他將這個店命名為古越劍鋪。坐落於麗水境內的山腳下,雲霧繚繞的叢林中,據鄭國榮所言,他鑄劍的精髓就在於形神合一,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鑄劍鋪可以遠離塵囂,放空身心,於是便選擇了山中。
  • 李慕白青冥劍 高雄縣鑄劍師打造
    電影《臥虎藏龍》李慕白手上的青冥劍,牽動武林恩怨;這把削鐵如泥的青冥劍,是高雄縣的鑄劍師傅郭常喜打造的。     導演李安籌拍《臥虎藏龍》,要尋找貫穿全劇的青冥劍,有天他與母親逛到高雄縣茄萣鄉市場,經過郭常喜的刀鋪,看到門口陳列宋江陣兵器,高興終於找到青冥劍。
  • 他造了中國第一把隕鐵劍,也為金庸鑄過劍
    在此之前,筆者也曾遇過其他做手藝多年的匠人,也有同樣的狀態,他們都在技術之上尋求更多的東西:精神、道、魂、理念,甚至是初衷。這不由得讓人想起武俠小說裡,武功練到一定境界,比拼的就不再是具體的招式。洪七公和歐陽鋒兩大絕世高手決戰於華山之巔,最後比的是內力;武林秘籍《九陰真經》,也是心法為上,不修習心法,招式練到一定階段就難免遭遇瓶頸。
  • 13歲開始鑄劍,傳承百年,04年得一隕鐵,功夫巨星李連杰是他的鐵粉
    1914年,龍泉劍第一代祖師沈庭璋在一次官方主持的比劍大會上以一口自己親手打造的寶劍一劍揮斷四塊銅錢,名聲大震,創立了沈廣隆劍鋪,從此之後,子孫後代就都繼承了他的衣缽,世世代代以鑄劍為生,歷經百年之後,已有了龍泉寶劍的第四代傳人。小時候聽說過幹將莫邪的傳說,很是為鑄劍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如果說他是現代社會的幹將,估計也沒有人不服。
  • 古代鑄劍師用活人祭劍,這可不全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所以關於刀劍這一類的兵器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了幾千年,而劍被賦予了君子的含義,所以無論是在戰場上的將軍還是江湖中的俠客,都有著對神劍的追求,那個時候的戰場,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可以無往不利,於萬軍中取敵將首級。
  • 鑄劍師用隕鐵打造"中華神劍"
    核心提示:鄭國榮是浙江龍泉市鑄劍名家,2006年夏天,一位山西商人慕名而來,請求鄭師傅為他鑄一把隕鐵寶劍,取名「中華神劍」,打算捐給奧運會。鄭師傅花了兩年時間終於把劍鑄成。該劍劍鞘用上等檀木製成,外飾由純銀騰龍、寶石等組成。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 平陽坑王家的祖傳手藝怎麼流到了曹村?譜師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古人有用梓木刻字的,故稱刻字印刷為「刻梓」或「付梓」,以後又廣泛使用梨木和棗木,又稱為「付之梨棗」。「梓輯」是東源木活字印宗譜工匠對修譜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稱謂,「輯」包含了「編撰」的程序,由此又稱他們為「譜師」,上門作譜時,被尊稱為「先生」。
  • 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
    一把好劍需要好的鑄劍師鍛造打磨,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不光是因為它的年代久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的鑄造水平。它的劍身是黑色的菱形花紋,還經過硫化的處理,表面非常光滑;劍刃的打磨技藝完全可以和現在的精密打磨相媲美。為打磨出一把好劍,鑄劍師非常專注,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必要時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生命去「祭劍」,只為打造出一把絕世名劍,這種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
  • 獨守手藝48載!孫寶德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
    孫寶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孫氏糕點模具木刻手藝的第五代傳人。這門手藝,從清朝太爺爺的嶽父那一輩開始,已經延續200多年了。祖師孫萬祥曾是慈禧六十六壽筵「團圓餅」的模具雕刻師,當年製作的百福百壽餅模子,至今仍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裡。孫寶德從1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藝,便多年如一日與木頭、刻刀相伴。他做模具的刻刀總共有700多把,精雕細刻出了兩千多個模具花樣。
  • 李安:臺灣電影很窮,大陸片子不如市場好
    時光網訊 因擔任第五十屆金馬獎評委會主席,李安近期接受了不少媒體採訪。但是臺灣電影卻一直都是單打獨鬥,鎖在自己的世界裡流血、流汗,活得很苦。臺灣電影大部分都很窮,沒有錢去請好萊塢的人,所以我常常都勸臺灣的電影人,應該多和大陸合作,學習大陸在電影工業尤其是商業電影工業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