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才知道,中國有6億人平均月薪只有1000左右。
然而最近鬧得很火的綠地婚內出軌門;
25歲的張雨婷,竟然認為3000萬才足夠自己的生活;
為此毫不猶豫找了個50歲禿驢,拋棄了條件同樣很不錯、相處了4年的老公史睿生。
想想還未結婚成家的自己,雖然薪資已經不菲,但仍然感覺:壓力山大啊!
此時此刻,回首前塵。
回憶起自己8年的職場生涯。
想想那大把大把被扔掉的黃金般的時間,完全沒有轉化為該有的職場技能或內功,真是痛心之至。
身為90後,我完全可以掙得比現在更多,更加具有修身齊家的資本。
但是由於哪個年輕的、無知的、狂妄的小子,我已經沒可能了,我只有繼續一點點耕耘,彌補過去的荒蕪。
我多想給哪個年輕的、無知的、狂妄的小子,說一聲:「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但是,我已經沒有機會了!
但是,你還有機會!
剛入職場的你,要好好咀嚼一下這三個普通人月入兩萬的潛規則:
第一、5年內在公司內部升職遠大於你頻繁跳槽所得;
第二、大公司是大平臺,平臺背書價值千金;
第三、要選時代迫切需要的專業。
01
5年內在公司內部升職遠大於你頻繁跳槽所得
我大專畢業後,從2013年到現在,共計換過11份工作了。
有醫療、有金融、有電商、有財經教育、有培訓、有股票教育等等
除過自考本科的兩年半,踏踏實實在一家醫療公司幹了兩年半之外。
剩下的工作,最長的幾份都是幹一年離職,有被辭掉有自己主動辭職的。
我發現我每進一家公司,都會陷入邏輯死鏈
剛進入充滿激情——做出一點點小成績——覺著自己要鳳凰騰達了——怎麼還不提拔我——成天做這些重複沒營養的工作——我已經忍你很久了——跳槽或被辭
為何自考本科的時候不跳槽?
為何考出來後的新公司老是跳個不停呢?
究其原因,還是感覺喪失了成長的通道。
但是我的這個想法是錯誤。
因為職場的第一規律是:你通過平臺和公司賺得錢 > 你的薪酬。
我的行為違背了第一規律。
在這之中,我也面試了100多家公司了,積累了些職場經驗、面試經驗,再加上這幾年的工作經驗,我想說:
5年之內,在公司內部升職遠大於你頻繁跳槽所得。
因為這樣最符合職場第一定律。
一個公司的形成,必然遵守著:市場調研——研發產品——營銷賣貨——賺錢,的邏輯鏈條。
而你進入一家公司,必然只能在一個方面去積累經驗。
市場調研:積累對新市場的敏銳度,吃掉公司沒精力吃的垂直行業的小市場;
研發產品:掌握產品研發的迭代與升級,掌握公司的命脈,這時跳槽才有溢價;
營銷賣貨:掌握了客戶資源,把客戶服務好,大於產品給的價值,這樣你就有了一批願意給你付錢的人;
HR:積累很多獵頭資源,對公司業務、文化的駕輕就熟,專業能力的提升;
財務:專業能力的提升,考取CPA,繼續往CFO的境界進發;
........
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不要著急,狠狠的紮根5年,5年後你賺的一定比頻繁跳槽掙得多多。
02
大公司是大平臺,平臺背書價值千金
我見過好多阿里出來的,直接5倍薪資起跳,這就是平臺背書。
有些做銷售這種低端崗,第一次陌拜還是被老大一腳踹進去的人;
還能以阿里銷冠的幌子,在知識付費上開課賺個上百萬。
這就是大平臺的魅力,它至少有以下三大優勢:
1、大公司穩定。
改革開放40年,各行各業衣食住行都壟斷了;
其中誕生的大公司賺錢能力穩定,可以讓你具有一個穩定的職場發展和積澱;
小公司有今天沒明天,要不就是疫情一來,或倒閉或降薪。
2、大公司公平。
大公司管理專業,晉升體系完整;
因為他要網羅真正的人才才能更大的發展,相對比較公平;
而且這個公司的金字塔還在擴大,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升級,這才叫風口;
小公司關係戶、親戚一大堆你就受著吧,而且很可能老闆村口的狗都吃上了一份皇糧;
大致的對比下,小公司就是縣城,大公司就是一線城市,明白些了吧。
3、大公司專精尖。
大公司掌握著最頂尖的營銷科技和產品科技,讓你的進步有一日千裡。
這就是為何許多小公司高價買大公司員工原因,不僅僅是圖門面好看,背後還有實打實能給它帶來利潤的能力;
而如果在小公司,很可能日復一日只幹一些雜活,毫無成長和積澱;
更大的可能,是你成為炮灰、韭菜、魚肉。
大公司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現在的公司就是一家獨角獸公司。
我們公司今年還發年終獎,難道不香麼?
所以,只有在大公司這種環境,你才能踏踏實實的幹下去;
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以自己創業,並且跳槽的話還能產生極高的平臺溢價。
03
你不是真正的專業
任正非說過:「年輕人要持續不斷努力,不要認為自己很聰明,今天做這個,明年做那個,很難成功,而是要扎紮實實做一件事情就會很成功。」
任老說的很對。這叫掘井出泉,源源不斷;而不是浮萍掠波,一無所成。
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卻誤以為自己很有專業。
主要表現有以下兩點:
第一、沒門檻的專業很難有專業的味道;
你看看人家任老的女兒姚貝娜什麼專業:
姚安娜(Annabel Yao),女,出生於雲南昆明。哈佛大學本科攻讀電腦工程和統計數據專業。
人家這個專業畢業就有人要,華為倒了也有人要;這個是時代的必須,而且這專業也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
人家深耕這一點,根本不用擔心賺錢。
但是我們大部分的專業是什麼呢?銷售、運營等等,說難聽點,這都是二級行業。
例如阿里巴巴剛開始,需要程式設計師開發網站產品,這些程式設計師也成了最富的一批人。
但是那些跑工廠、被狗咬的銷售其實就很一般了。
所以這些銷售想更進一步,就必然會走管理崗,管理100個銷售,讓他們去產生業績;
一年招100人,裁90人,把他們搞下的客戶資源留給公司就好了,完美。
這就是職場血淋淋的事實。
你不掌握核心技術、生產資料、公司股份、品牌,你就永遠不具備能賺錢的專業。
有些職業崗位,根本沒有深耕的價值;這就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原因。
第二、沒門檻的專業也練偏了。
一個銷售,一會兒在醫療行業、一會兒在金融行業、一會兒在培訓行業......
雖然整理一些銷售的理論和技巧,但是沒在一個行業深耕,他不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產品的優勢、客戶的屬性。
這樣就不可能產生價值。
我對這一點很有體會,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專業是文案。
但其實文案史門檻很低的行業,誰都寫,你這叫什麼專業。
姚貝娜發表一篇《8G的發展趨勢》,比我寫1億篇營銷文都價值高,人家的文案才叫專業。
我當內容主管時候,好多碩士、MBA等等,都在我這個大本生手下做文案。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文字不賺錢。
文案不是專業,背後的營銷能力才是。
這涉及到你對客戶的了解、行業的了解和人性的把控,是一門社會經濟學。
所以,你就不能亂跳槽。
對一個行業賺錢鏈條的閉環吃透,才是真正的專業——營銷專業。
一篇文案才有1000萬銷售的殺傷力;
一開口才能讓客戶的每一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來;
........
這個時候,你才算瞄準一點打透磨精,讓自己的能力達到放到市場上就能賺錢養活自己的地步;
這才是真能力真專業,而不是離開公司你屁都不是,終究還是窮途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