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年工作經驗得出:在當下中國,普通職場人提高收入的三個心得

2021-01-11 文爍講運營

剛剛才知道,中國有6億人平均月薪只有1000左右。

然而最近鬧得很火的綠地婚內出軌門;

25歲的張雨婷,竟然認為3000萬才足夠自己的生活;

為此毫不猶豫找了個50歲禿驢,拋棄了條件同樣很不錯、相處了4年的老公史睿生。

想想還未結婚成家的自己,雖然薪資已經不菲,但仍然感覺:壓力山大啊!

此時此刻,回首前塵。

回憶起自己8年的職場生涯。

想想那大把大把被扔掉的黃金般的時間,完全沒有轉化為該有的職場技能或內功,真是痛心之至。

身為90後,我完全可以掙得比現在更多,更加具有修身齊家的資本。

但是由於哪個年輕的、無知的、狂妄的小子,我已經沒可能了,我只有繼續一點點耕耘,彌補過去的荒蕪。

我多想給哪個年輕的、無知的、狂妄的小子,說一聲:「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但是,我已經沒有機會了!

但是,你還有機會!

剛入職場的你,要好好咀嚼一下這三個普通人月入兩萬的潛規則:

第一、5年內在公司內部升職遠大於你頻繁跳槽所得;

第二、大公司是大平臺,平臺背書價值千金;

第三、要選時代迫切需要的專業。

01

5年內在公司內部升職遠大於你頻繁跳槽所得

我大專畢業後,從2013年到現在,共計換過11份工作了。

有醫療、有金融、有電商、有財經教育、有培訓、有股票教育等等

除過自考本科的兩年半,踏踏實實在一家醫療公司幹了兩年半之外。

剩下的工作,最長的幾份都是幹一年離職,有被辭掉有自己主動辭職的。

我發現我每進一家公司,都會陷入邏輯死鏈

剛進入充滿激情——做出一點點小成績——覺著自己要鳳凰騰達了——怎麼還不提拔我——成天做這些重複沒營養的工作——我已經忍你很久了——跳槽或被辭

為何自考本科的時候不跳槽?

為何考出來後的新公司老是跳個不停呢?

究其原因,還是感覺喪失了成長的通道。

但是我的這個想法是錯誤。

因為職場的第一規律是:你通過平臺和公司賺得錢 > 你的薪酬。

我的行為違背了第一規律。

在這之中,我也面試了100多家公司了,積累了些職場經驗、面試經驗,再加上這幾年的工作經驗,我想說:

5年之內,在公司內部升職遠大於你頻繁跳槽所得。

因為這樣最符合職場第一定律。

一個公司的形成,必然遵守著:市場調研——研發產品——營銷賣貨——賺錢,的邏輯鏈條。

而你進入一家公司,必然只能在一個方面去積累經驗。

市場調研:積累對新市場的敏銳度,吃掉公司沒精力吃的垂直行業的小市場;

研發產品:掌握產品研發的迭代與升級,掌握公司的命脈,這時跳槽才有溢價;

營銷賣貨:掌握了客戶資源,把客戶服務好,大於產品給的價值,這樣你就有了一批願意給你付錢的人;

HR:積累很多獵頭資源,對公司業務、文化的駕輕就熟,專業能力的提升;

財務:專業能力的提升,考取CPA,繼續往CFO的境界進發;

........

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不要著急,狠狠的紮根5年,5年後你賺的一定比頻繁跳槽掙得多多。

02

大公司是大平臺,平臺背書價值千金

我見過好多阿里出來的,直接5倍薪資起跳,這就是平臺背書。

有些做銷售這種低端崗,第一次陌拜還是被老大一腳踹進去的人;

還能以阿里銷冠的幌子,在知識付費上開課賺個上百萬。

這就是大平臺的魅力,它至少有以下三大優勢:

1、大公司穩定。

改革開放40年,各行各業衣食住行都壟斷了;

其中誕生的大公司賺錢能力穩定,可以讓你具有一個穩定的職場發展和積澱;

小公司有今天沒明天,要不就是疫情一來,或倒閉或降薪。

2、大公司公平。

大公司管理專業,晉升體系完整;

因為他要網羅真正的人才才能更大的發展,相對比較公平;

而且這個公司的金字塔還在擴大,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升級,這才叫風口;

小公司關係戶、親戚一大堆你就受著吧,而且很可能老闆村口的狗都吃上了一份皇糧;

大致的對比下,小公司就是縣城,大公司就是一線城市,明白些了吧。

3、大公司專精尖。

大公司掌握著最頂尖的營銷科技和產品科技,讓你的進步有一日千裡。

這就是為何許多小公司高價買大公司員工原因,不僅僅是圖門面好看,背後還有實打實能給它帶來利潤的能力;

而如果在小公司,很可能日復一日只幹一些雜活,毫無成長和積澱;

更大的可能,是你成為炮灰、韭菜、魚肉。

大公司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現在的公司就是一家獨角獸公司。

我們公司今年還發年終獎,難道不香麼?

所以,只有在大公司這種環境,你才能踏踏實實的幹下去;

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以自己創業,並且跳槽的話還能產生極高的平臺溢價。

03

你不是真正的專業

任正非說過:「年輕人要持續不斷努力,不要認為自己很聰明,今天做這個,明年做那個,很難成功,而是要扎紮實實做一件事情就會很成功。」

任老說的很對。這叫掘井出泉,源源不斷;而不是浮萍掠波,一無所成。

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卻誤以為自己很有專業。

主要表現有以下兩點:

第一、沒門檻的專業很難有專業的味道;

你看看人家任老的女兒姚貝娜什麼專業:

姚安娜(Annabel Yao),女,出生於雲南昆明。哈佛大學本科攻讀電腦工程和統計數據專業。

人家這個專業畢業就有人要,華為倒了也有人要;這個是時代的必須,而且這專業也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

人家深耕這一點,根本不用擔心賺錢。

但是我們大部分的專業是什麼呢?銷售、運營等等,說難聽點,這都是二級行業。

例如阿里巴巴剛開始,需要程式設計師開發網站產品,這些程式設計師也成了最富的一批人。

但是那些跑工廠、被狗咬的銷售其實就很一般了。

所以這些銷售想更進一步,就必然會走管理崗,管理100個銷售,讓他們去產生業績;

一年招100人,裁90人,把他們搞下的客戶資源留給公司就好了,完美。

這就是職場血淋淋的事實。

你不掌握核心技術、生產資料、公司股份、品牌,你就永遠不具備能賺錢的專業。

有些職業崗位,根本沒有深耕的價值;這就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原因。

第二、沒門檻的專業也練偏了。

一個銷售,一會兒在醫療行業、一會兒在金融行業、一會兒在培訓行業......

雖然整理一些銷售的理論和技巧,但是沒在一個行業深耕,他不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產品的優勢、客戶的屬性。

這樣就不可能產生價值。

我對這一點很有體會,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專業是文案。

但其實文案史門檻很低的行業,誰都寫,你這叫什麼專業。

姚貝娜發表一篇《8G的發展趨勢》,比我寫1億篇營銷文都價值高,人家的文案才叫專業。

我當內容主管時候,好多碩士、MBA等等,都在我這個大本生手下做文案。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文字不賺錢。

文案不是專業,背後的營銷能力才是。

這涉及到你對客戶的了解、行業的了解和人性的把控,是一門社會經濟學。

所以,你就不能亂跳槽。

對一個行業賺錢鏈條的閉環吃透,才是真正的專業——營銷專業。

一篇文案才有1000萬銷售的殺傷力;

一開口才能讓客戶的每一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來;

........

這個時候,你才算瞄準一點打透磨精,讓自己的能力達到放到市場上就能賺錢養活自己的地步;

這才是真能力真專業,而不是離開公司你屁都不是,終究還是窮途之哭。

相關焦點

  • 十年職場人在第一份工作中的真實案例,總結了8個經驗教訓
    我根據自己十多年的職場經驗,以及結合第一份工作中的實際案例,給剛入職場的朋友們分享八點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先給大家交代下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於在後面的案例中理解。 我是2009年大學畢業,至今已經10年了。
  • FT研究院:2015 年白領收入信心指數研究 中層對收入增長更有信心
    職場人士作為目前居民收入創收的主要群體,其對未來收入的信心推動消費升級,支持眾多消費業及投資行業成長的重要因素。2014 年12 月,FT 中文網針對網站讀者進行了白領收入增長信心度的相關調查研究。此次調研主要針對白領人士,共收集2896 份有效問卷。白領人士通常被定義為有較高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人士,是通常指在辦公室工作的非體力勞動者,是一個與藍領工人相對應的群體。
  • 這3點職場經驗,我花了三年才明白,希望你別走我的老路
    然而,進入社會後,我發現許多以前的認知已都被現在給推翻了。工作場所不僅需要專業知識,也暗藏著很多職業人士的交往技巧。如何成為一個社會人,如何在工作場所更好的生存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在此,作為過來人,我分享三個或許可以讓您少走些彎路的經驗。01 工作場所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成為你的老師。
  • MBA職場:5個情緒管理方法
    【MBA中國網訊】職場中最能獲益的心得是什麼?我會回答:情緒管理。這個話題對職場新人,特別是職場女性來說,應該是進入到職場的第一門必修課。   這項軟實力究竟怎麼影響我們的職場路徑,又該如何管理?
  • 職場法則,這3點職場經驗要知道,別把職場想得太簡單
    職場是一個小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規則和慣例,這需要我們的智慧和一些手段。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頭腦和心態去做得更好。即使你有成千上萬的變化,你也有無數的陰謀論。如果你想在工作中站穩腳跟,工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是最重要的。如何成為一個社會人,如何在工作場所更好地生存,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 被職場淘汰的都是這2種人
    混日子的人職場裡最忌諱的就是混日子的人了,這部分人通常是打拼過了,覺得自己努力完了,想休息一下,或者是不想努力了,乾脆得過且過,他們通常都會認為現在的自己工作還算穩定,收入還算不錯,只要不犯大錯就這麼安安穩穩混下去就得了。
  • 今年找工作好難,我請5位朋友分享了他們的職場經驗.
    每年一到 9、10 月份,就開始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希望我聊聊職場,聊聊找工作相關的話題。
  • 職場經驗談:面試如何說我的優缺點
    對於這個問題,網絡上流行著很多答題策略,有的職場新人直接套用,把「自己的優缺點」流利地背誦出來。小編提醒職場新人,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切忌死記硬背,要根據職位特點有針對性地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面試如何說優缺點。
  • 具備這8個職業方向感,才是合格職場人
    人是環境的產物,在職場上要謹慎選擇自己的環境,選擇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多和正能量、有能力的同事交往很重要。如果不幸大環境不理想,也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被他人輕易影響。每個人的生活軌跡是很不一樣的,別人跳槽你就跳槽?別人的人生可不會成為你的人生。照顧好自己的能力正式工作意味著有了更多的自主權,這時候要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身心的健康比任何工作的成就都重要。
  • 這三個職場「生存法則」,不知道讓多少職場人掉進了火坑裡
    職場中,很多人都在想著尋求成功的法則,最近老張就成功地用自己的職場生存法則,把自己的搞到失業。老張在職場有二十多年了,剛開始那些年倒是衝勁十足,但是因為事業不順,遭受了幾次打擊,也只是提升到了銷售經理的崗位,手下帶了十個人的小團隊。
  • 這屆職場人,總想「被升職」:關於晉升的3個誤區
    辛迪又一次入圍月度業績評比前三名,不僅拿到了獎金,還在年度表彰會上露了臉,但她卻一點都不開心。 原來,連續幾次得到領導表揚後,她篤信自己會被提升為主管。結果年初晉升名單上的人不是她,而是同組成績並不突出的傑妮。她非常懊惱:「為什麼領導看不到我的努力,反而提拔不如我的人?」
  • 一個曾經的職場老臣的2020年心得筆記!
    12月20日 石墨文檔筆記記錄3、為了贏,可以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工作,不喜歡的人不會成為我們的核心,但是我們仍然會和他一起工作。—李想12月13日 飯否記錄4、成為一把手的先決條件不是天賦,而是人品正直。德魯克請每一位高管層在提拔幹部的時候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有子女,我願意讓他們在ta手下工作嗎?
  • 這部70多年前的職場戲,為何讓當下的你我熱血沸騰!
    豆瓣還沒有開分,但是不少評論中已經點亮了五星,而在很多高贊評論裡,大家提到的一個看點,也非常有趣,就是網友們紛紛提到該劇帶來職場新人的情感共鳴,且有超強代入感。沒看本劇的朋友,乍一看這評論,大概會覺得稍微有點奇怪。誒?這不是講我地下黨與敵人鬥智鬥勇的特工題材年代劇麼,怎麼一下子與職場劇關聯起來。
  • 工作的邏輯思維和格局,決定職場的高度和深度
    她對這些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進行了跟進和統計,發現這些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在五年以後有了明顯差異:第一類大學生(佔比約70%-80%)在企業內工作了一兩年後選擇跳槽或者變成了企業眾多崗位中的一員,然後就在職場中不停地轉圈;第二類大學生(佔比約10%)在企業工作了一兩年後,成為了部門骨幹力量,然後通過3-5年的努力,成為了部門主管
  • 中國職場人睡眠健康調查:九成人睡眠不足
    現代人的失眠大多是由於生活節奏太快,工作、生活壓力太大導致的。「20年前,失眠並不常見,而今睡眠障礙已經是普遍現象,甚至一些少見的睡眠障礙,也成為睡眠障礙門診的常見疾病。」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劉豔驕博士,是從事睡眠研究的資深專家。1999年,他在廣安門醫院出診的時候,一個上午看與睡眠相關的病人頂多4個,「現在只要我想看,一天看五六十個沒問題,但是限號,一個上午能看到30個左右。」
  • 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我在10年網際網路職場中學到的5句話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花花小萌主,36氪經授權發布。 十年,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轉眼,從二十不惑,到了三十而已。網際網路職場沉浮近十年,不能稱之為有所成,但至少有所得!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五點,既是一種復盤總結,也是一次真心交流。
  • 翻譯工作將被科技取代消失?一位工作20年的老翻譯官說了這樣一段話...
    但我們同時也看見,幾乎所有講述人工智慧帶來職場危機的文章中,首當其衝要被科技取代消失的行業預測名單裡,翻譯總在前幾位出現。J是一名從業20年的翻譯。我們是在工作中認識的。這小半年我都在同一個諮詢項目上,案子是美國的一家公司併購了本地的企業,美國總部定期派人到中國現場支持,翻譯官全程陪同。
  • 先知的智慧:我看不到,但我相信 ——送給即將30歲或已然30+的職場...
    雖然在職場上他們具備嫻熟的工作技能和較為豐富的職場經驗,但是在職業發展中依然存在職業發展迷茫期、職業發展瓶頸期等問題,其面臨的職場壓力更大,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困惑也更多,作為一名人力資源從業者,我也經常被問及一個已經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人該如果規劃他的職業生涯?根據多年在工作中的收穫和感悟,在這裡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幫助到你們,哪怕是一點點啟發,也是我的榮幸。
  • 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近日,京春博士向我提起她的一部學術專著要出版了,我很為她不斷有研究成果問世而高興。收入分配是國家治理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財政責無旁貸的課題,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諸多學術成果當中,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收入分配變化緊密結合的研究論述,當下卻並不多見。
  • 麥肯錫晉升法則|2021年,想要職場晉升的看過來!
    作者:李再見2020年只剩下最後3天,這一年你在職場上成長了嗎,獲得預期的晉升了嗎?面對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感慨頗多。今年因為疫情,行過的路不多,但是卻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讀書。盤點這一年讀過的職場類書籍,不得不提的是《麥肯錫晉升法則: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麥肯錫堪稱商界的西點軍校,一向以善於解決問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