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父母有多可怕?想讓孩子未來走更遠,家長要學會平等對待

2020-12-04 食遇小食堂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遇到過這樣的一種人:在面對不一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情時會有著不同的態度。比如說,自己討厭的人做了一件事有可能會覺得這個人虛偽做作,但是如果對象轉換成自己喜歡的人,又會覺得對方善良,而這種持有不同態度的人就稱為"雙標"。

但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類似這種"雙標"的行為每個人或多或少自己都會有過。但是當這種雙標的行為出現在教育中,這種"雙標"是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的。

賓賓已經是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了,他最近對於只有自己晚上要早睡非常不滿。做完作業後想看一會電視或者想玩一會手機都不行,無論是哪一樣父母都會不停催促他去睡覺,賓賓的父母煞費苦心的跟孩子說晚睡的話第二天就會起不來去上學。

哪知孩子立馬反問道:"為什麼大人可以的事小孩子不可以呢?"一句話問的夫妻倆啞口無言,最後只好打發孩子還小,只有長大了才可以做這些事。

很明顯在這件事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雙標"、"沒有底氣的",不少父母的育兒觀裡都認為大人說的一定都是沒錯的,父母要求的孩子就必須要做到。但是父母自己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不犯錯,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個"完人"呢?而父母這種雙標的表現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有著一定危害的。

01「雙標」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

1、孩子對父母教育的懷疑和不信任

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試想一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遊戲,但是自己卻一有空就在孩子面前玩遊戲,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抓住機會就闖紅燈。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會從小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要求是說給別人聽的而不是進行自我約束的。

2、不利於提升自己

如果孩子形成了雙標的性格,那麼在同一件事情上對自己的要求和對他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相對於自己來說要求會寬鬆一點,對別人的要求會更加的嚴格。這類的孩子都是比較自負的,對自己有著較強的自信心。一旦有了這樣的心理,孩子就不願意去進步和提升自己。

3、對孩子交朋友有所影響

每個人交朋友時都希望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包括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對待身邊的朋友時採取的也是雙標的態度,面對不同的朋友也採取不同的態度,這樣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也不會和周圍人有好的相處。

「雙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其實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不應該「雙標」。因此,家長們在反思自身行為的同時,也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他們變成「雙標」小孩。

02那麼,父母要如何做才能防止孩子「雙標」?

第一:讓孩子多轉換角度看問題

如果孩子對待別人時存在明顯的雙標問題,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把對別人的態度放在自己身上,為他人考慮一下。多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真的不贊同對方的行為,可以提出意見,但是雙標的行為最好不要出現。

第二:家長要做好示範

孩子的不少習慣其實都是看著父母的生活習慣學來的,如果孩子有出現"雙標"的性格,說明父母自己本身也出現了雙標的性格。父母自己可以反省一下,在生活中是不是對孩子和對自己或者他人雙重標準,有類似的情況就要及時改正,不要再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父母要及時的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

第三:及時制止

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小時候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對孩子的壞習慣視而不見,不去糾正,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覺得這個行為是被允許和認可的,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這個不好的習慣,"雙標"就會成為孩子的標籤,如果在孩子小時候不對孩子的行為及時制止,長大後孩子形成了性格特徵,再想去糾正就很難了。

第四:不要將孩子拿出來比較

現在的家長有意無意總會把孩子拿出來比較,即使有些孩子就在現場,也是毫不顧忌的當著孩子的面進行比較。比贏的就會沾沾自喜,那比輸的很有可能因此產生自卑的情緒。但是這種比較對孩子來說就是極端不公平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別之處。比較的地方多了,孩子自己以後也會習慣和別人對比。

03總結: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中可能不難見到"雙標"的現象,而且雙標的處事態度也會影響對事情的判斷和自身的人際關係。因此,為了孩子的發展,父母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及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保證孩子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要和家長平等」,這話有問題嗎?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這是很多家長的共識。尤其是在「平等」的教育觀念下,很多孩子掌握了本不該有的「話語權」,家長一旦認識不清楚,甚至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如何理解親子關係中的平等?一起來看。時代在變,育兒觀念也在變,現在如果你出去說自己是個說一不二,孩子啥都要聽的你家長,估計會有一堆人抨擊你:你要跟孩子民主啊!不能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孩子也需要和大人平等!但是什麼都平等,這個味兒就變了。孩子們變得越來越不好管。你想檢查他的作業,他說:這是我的作業,你要看得經過我同意。
  • 以大朋友的身份平等對待孩子,給他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利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不經意間,孩子已上四年級了,在家庭教育中,我認為適時給孩子鼓勵、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良好學習習慣,學會溝通和平等對待是很重要的。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有時會聽他說:這麼難、我學不會、我做不好……我就問他長大了想做什麼,他說:「我想做個科學家。」
  • 平等對待孩子,溝通事半功倍
    在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裡,親子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親子關係也屬於普通人際關係的一種,也要符合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一切的人際交往,都要建立在尊重和真誠的基礎上,父母儘管生養了孩子,卻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更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是要把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去對待。
  • 孩子出生頭3年,家長做到「3要2不要」,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因此家長只要在3歲前養育的好,那麼孩子的「雙商」(情商和智商)都會更高,不僅未來更有出息,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也能更省心!所以孩子在3歲前總會做出一些令家長頭疼的行為,其實都是為了創造刺激,而家長對待這種情況不應該是制止,更應該為孩子創造機會。例如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房間弄的很亂,因為因為他們需要刺激,而凌亂的房間會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東西,因此神經突觸會不斷增加,而家長不需要將房間收拾的太乾淨,玩具什麼的只要不會傷到孩子就好,不要擺放的太過整齊,否則會觸發「破窗效應」。
  • 「創作開運禮」不是所有孩子全能健康成長:5大信號,父母要關注
    就在所有人都為此扼腕嘆息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不是所有孩子都無憂無慮,作為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如果孩子出現以下幾種表現,家長一定要注意了。一、易怒。這類的孩子,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發脾氣,摔打東西,甚至動手推搡家長。
  •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學會對他說不
    你不回家,我走了。」說完也不等孫子回答,而是又沒事似的向超市門口走去。這時有人故意對那小孩說:「你奶奶走遠了,趕快起來去追奶奶。」小孩一聽奶奶走了,自己一骨碌爬起來,哭著去追奶奶了。此時,收銀臺附近目睹小孩撒潑打滾全程的有些顧客開始議論,有的說「這奶奶做得對,孩子就不能慣著他,不然長大了不得了!」有的說「那奶奶心夠硬的!大冷的天,孩子躺到地上多涼呀!
  • 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很多家長都表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小腦瓜裡總是裝著很多很多家長看不懂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孩子們的想法在不斷的與父母的想法拉開差距,並且這個差距的距離也在變得越來越大。父母總是心甘情願的,為了孩子好,想要為孩子做很多事情。
  • 孩子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科學研究:要看父母的培養「走不走心」
    相反 這樣的方式反而讓孩子產生了對學習的厭惡之心,開始與父母做鬥爭反抗父母給自己安排的各種補習班或興趣班,讓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倦,甚至做出讓家長老師都感到頭痛或後悔的事情。讓本該幸福美滿的家變得整天不得安寧。
  •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想讓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家長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娃娃看待,讓孩子在「溫室」裡成長,不讓孩子經歷風雨,其實會害了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還有些家長更過分,孩子已經成年了,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可是家長根本不考慮孩子是否喜歡對方,而是根據自己的標準去替孩子做決定,導致孩子成家之後並不幸福,毀了孩子的一生。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孩子到了3歲左右的時候,思想會變成熟,雖然達不到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 比「挨打」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那張嘴!別再罵孩子了
    心理學家蘇珊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裡這樣說道: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其實對一些孩子來說,比挨打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那張嘴!不顧及孩子的臉面、不顧及孩子的心理,似乎能夠通過貶低孩子獲得快感似的。殊不知,這種方式只會毀了孩子。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在對待自己的朋友、親戚、同事的時候,總是那麼謙遜有禮,溫文爾雅。唯獨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他們恨不得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話來攻擊自己。
  • 父母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沒有體驗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這個實驗就說明,人類要想正常生存,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十分重要。放在家庭教育裡,這個實驗的意義,就是要讓孩子多去體驗,不要以保護的名義,摧毀他們的自我。02 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是當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最知名「大佬」,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 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家長的不理解或者持續的抱怨,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心情更加糟糕。 01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缺乏同理心 我們一直都在說,要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思考問題,但很多家長還是會用慣性思維思考,只要孩子有一點沒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會不自覺糾正和批評。
  • 網絡用語雙標是什麼意思,雙標男,雙標女,說人雙標是什麼意思
    經常在網絡上說到雙標,什麼雙標男,或者雙標男,這個人雙標之類的,那麼究竟什麼是雙標,網站用語雙標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雙標是雙重標準的簡化,對同一個事情和實物,會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斷或者行為,兩個人做同樣的事情,可能對其中一個誇讚讚美,對另一個缺嚴厲批評,完全失去了公平。雙標男和雙標女就是指比較自私的那女,用兩套標準來要求對待自己和別人;對自己很放鬆寬容,對別人缺嚴厲要求很高,用不同的尺子來衡量人和實物,做不到平等。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 大家留意一下會發現,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有求必應,而且會在第一時間就滿足孩子。這樣做,往往導致孩子缺乏耐性,稍有不滿就大發脾氣,而且因為不懂得自我控制,注意力也就很容易分散。
  • 小學生作文課後跳樓:繆可馨走了,那些被暴力對待的孩子怎麼樣了
    光看孩子的作文本就能想像孩子當時得有多崩潰,更有人透露,作文課上,繆可馨不僅被袁老師當眾批評,還扇了耳光 與其奢望孩子永遠不會遇到暴力,永遠被溫柔對待,不如給孩子力量,讓他們有自信、有底氣去對抗一切。
  • 對孩子負責≠為孩子服務,家長的教育管理「重心」要找準
    孩子工作進入社會後,有的父母連孩子的結婚生子都要繼續「包辦」,讓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既定計劃走,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 對未來沒有規劃的孩子,沒有夢想的孩子,自己的人生被條條框框圈好的孩子,一旦離開的父母的「規劃」他們的路又該怎麼走呢?
  • 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毒品
    有的是出於好奇心理,誤將吸毒視為時髦;有的藉口有種種壓力想通過吸毒尋求解脫;也有的孩子賭氣或存在「你不讓,我偏要試試」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天真地以為毒品可以臨考提神、治病減肥。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青少年學生嘗試毒品,或許是受到了涉毒明星的不良影響。
  • 父母和兄弟姐妹,從血緣上看誰跟我們更親?答案跟想像中的有差異
    2、兄弟姐妹之間的影響沒有父母的影響大兄弟姐妹都是靠父母生活的,未來的發展需要父母的支持與引導,因此,子女與父母之間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可是兄弟姐妹之間可能從小就沒有相互幫助過,一個人對另一個未來的成功影響不大。
  • 校園霸凌:孩子的惡,到底能有多可怕?
    現實中的校園霸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 1、校園霸凌,離我們的孩子有多近?「有些孩子欺負別人時,並非完全為了給對方造成傷害,而僅僅是想知道,被欺負的孩子底線在哪裡。」
  • 當孩子進入「仇親期」,會有這4個表現,家長要學會「化敵為友」
    後來發現強硬態度的管教,只會讓孩子反應越來越激烈,此時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是否進入了「仇親期」。 這一階段不能用簡單的叛逆來形容,「仇親期」的孩子會有4類表現,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開始這樣做了,要考慮改變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