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篇」41黑龍江省科協:打造國內首個科學素質專業平臺

2020-12-05 中國科協

編者按

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成為黨的群團工作的重要裡程碑。5年來,中國科協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戰略部署,紮實推進科協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共同譜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組織和群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召開5周年之際,「科協改革進行時」推出「落實群團會議精神」特別欄目,重溫總書記要求,生動展現近年來包括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在內的科協系統改革創新實踐,強化新時代科技群團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

黑龍江省科協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提升全省公民科學素質為核心,打造全國首個科學素質融平臺。平臺以龍江廣電網絡點播專區為基礎,會聚省內多家專業、權威媒體並成立科學傳播融媒體聯盟,推動科普中國整合落地,自主開發特色科普資源,面向重點人群精準推送, 形成了良好的科學傳播氛圍。

背景

為實現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 2020 年黑龍江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 10% 這一目標,2017 年 10 月,黑龍江省科協與黑龍江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江廣電網絡)聯合創建國內首個以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為根本任務、以促進龍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專業平臺。2019 年 4 月,以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召開為契機,平臺改版升級為「科學素質融平臺」。平臺於 2019 年 6 月 10 日啟動運營,充分吸收了新媒體技術創新成果,以龍江廣電網絡的傳播優勢、網絡優勢為依託,線上線下融合開展科普服務,惠及全省 3800 萬人民群眾。

主要做法和成效

依託龍江廣電網絡互動點播平臺打造科學素質融平臺,內容包括在龍江廣電網絡互動點播平臺建設鄉村振興專區、對俄科普專區、科普中國專區、科學傳播融媒體頻道。同時,在線下建設科普中國科普e 站,並圍繞平臺建設開展特色科普活動。平臺啟動運營以來,加上原科普中國專區內容底量,已累計上線科普視頻 2000 多小時,點擊量已突破上億次。

(一)打造富有龍江特色的內容平臺

一是鄉村振興專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省情實際,發揮大農業、大生態、大科技優勢,在龍江廣電網絡互動點播平臺開發鄉村振興專區。專區集成實用技術、科普大講座、精準扶貧等內容,原創秸稈還田、大豆增產、植物栽培、病蟲害防護等實用技術視頻 150 條,拍攝、製作農業科普大講座 60 期(每期 30 分鐘),緊密結合農時、節氣推送田間管理視頻 35 條,開辦線上備春耕「空中課堂」,每年春季邀請省內知名農業專家為農民普及種植技術知識,在廣大農村受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二是對俄科普專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在俄羅斯落地播出的對俄醫療電視節目《健康源》(中文名)和對俄網站為依託,廣泛開展對俄科學傳播協作,促進對俄科普文化輸出與合作交流,創建中俄國際科學素質領域交流合作機制。《健康源》節目是中國首檔在俄羅斯境內落地播出的固定電視欄目,在俄羅斯遠東洲際電視臺每周播出 4 次,,已播出節目 230 期。節目覆蓋俄羅斯遠東地區,面向俄羅斯觀眾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和中國現代化康複診療技術,先後有 1000 多名俄羅斯患者來黑龍江就醫,為中醫藥文化對俄輸出做出了重要貢獻。

是科普中國專區。保留「科普中國全媒體傳播雲平臺」原有視頻底量,豐富UI 及海報設計,欄目推介視頻化,增強操作;專區主題劃分更加清晰,操作更加便捷。根據群眾需求,及時更新中國科協「科普中國」視頻內容,上線內容達 1500 小時。

四是科學傳播融媒體頻道。開發黑龍江省內各大媒體科學傳播協作專區,成立黑龍江科學傳播融媒體聯盟,聯盟成員包括黑龍江日報、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齊齊哈爾電視臺、東北網等省內主流媒體。充分發揮各聯盟成員優勢,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傳播力、影響力變為多媒體融合發力,共同促進科學傳播學術研究,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實踐,不斷開創科普工作新局面,為黑龍江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和黑龍江全面振興服務。設立科學傳播融媒體頻道積極開展科普知識宣傳,以圖文、視頻、圖解等多種形式為推送手段,傳播科學知識,力求擴大科普宣傳覆蓋面,形成黑龍江科學傳播矩陣。

(二)建設線下科普驛站

按照e站建設「五有」標準,首創黑龍江廣電網絡全媒體科普e 站(社區、鄉村),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活動,實現科普信息服務落地應用的新陣地。

一是利用黑龍江廣電網絡現有營業廳和社區服務綜合體,在黑龍江省 13 個地市建設 13 個大型社區科普示範e 站;

二是以現有有線電視服務點為基礎,在縣(區)、鄉、村設立 200 個鄉村科普e 站。

(三)開展特色科普活動

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常年開展科技志願服務行動。

一是拓展科普資源,以黑龍江廣電網絡為傳輸渠道,面向全省廣大農村群眾和基層幹部全年常態化開展黑龍江科普大講座系列活動,根據群眾需求設立講座內容;

二是在社區開展義診、科普活動,聯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黑龍江廣電網絡哈爾濱旗艦營業廳開展義診、科普講座,2019 年已舉辦社區科普活動 15 場。

經驗啟示

(一)以專業性、前瞻性打造國內首個科學素質融平臺

平臺規劃設計應緊密貼合黑龍江發展實際,契合黑龍江公民素質提升需求,全面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 — 2020 年)》。為此,黑龍江省科協和龍江廣電網絡經過深入調研、總結長期合作經驗,醞釀提煉創新成果,以此搭建國內首個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專業化融平臺。

(二)以國家戰略規劃為方向,全面推進東北振興

平臺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黑龍江省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緊扣國家全民科學素質提升、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規劃,聚焦農業領域前沿點,上接科普中國服務體系,下接基層科普需求,助力黑龍江 3800 萬人民群眾科學素質提升及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三)以對俄科普交流為橋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發揮黑龍江區位優勢和龍江廣電系統對俄媒體合作優勢,利用平臺開展對俄科普文化交流, 促進對俄科學傳播協作,創建中俄國際科學素質領域交流合作機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四)以服務基層為目的,發揮帶動引領積極作用

科學素質融平臺注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在黑龍江省 13 個地市建設 13 個大型社區科普示範e 站,與當地街道社區、基層黨組織、基層科協組織緊密對接,開展科普講座、科普讀書、健康服務、文化娛樂等活動。

對策建議

(一)加快提昇平臺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用戶黏性

在確保平臺視頻節目底量的同時,豐富平臺節目內容,創新節目推送,提昇平臺品質和美譽度。同時利用黑龍江廣電網絡的傳播渠道和線下服務窗口,加大對科學素質融平臺的宣傳力度, 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用戶黏性。

(二)增加原創節目佔比,全力打造科普創作基地

以科學素質融平臺為依託,聯合省內各大媒體,協作開展科普視頻生產,共建科普中國視頻創作基地,繁榮黑龍江科普創作事業。

(三)以服務黑龍江百姓為目的,開展科技志願服務行動

按照中國科協開展科技志願服務工作的要求,組建黑龍江科技志願服務華映傳媒科普工作隊, 與省內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基層科技志願服務行動,深入科普宣傳一線,助力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編輯 李陽陽)

來源:中國科協改革工作辦公室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首個科協組織「計算所科協」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22日,中科院系統內首個科協組織——「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科學技術協會」(下簡稱「計算所科協」)在京成立。
  • 避免被「偽科普」繞彎路 市政協科協界別委員建議建立科學闢謠平臺
    在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科協界別委員帶來了《關於完善科學技術普及的制度機制加快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的建議》提案。市政協科協界別建議,健全科普工作聯動機制,探索建立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激勵獎懲機制,形成科普工作合力。同時,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科普事業發展。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推動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科普事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鼓勵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以及具有學技術教育背景的公務員、職員、離退休人員等從事科普志願服務,搭建科普平臺發揮科普志願者作用。
  • 用生物計算技術打造生命科學平臺,李彥宏牽頭創立「百圖生科」
    然而,這些技術所帶來的的海量數據和由此而來的挖掘、分析、匹配需求,也向生命科學行業的平臺和工具框架提出了巨大挑戰。原本配置已不能充分應對和利用新獲取的生物數據。為了解決生命科學領域的這些嶄新需求,9月25日,「百圖生科」正式成立,希望在急劇增長的生物數據時代,能為行業提供更好的生物地圖,幫助藥廠找到化合物,幫助醫生找到生物標誌物,幫助科研人員找到各種生物數據背後的意義。
  • 江蘇科協: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_新華報業網
    五年來,省科協堅持把科技工作者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全力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建成院士之家、學會之家、海智之家,為科技創新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打造學會科技服務平臺478個。連續辦好6屆江蘇科技論壇(青年科學家年會)。實施「學會能力提升計劃」,培育省綜合示範學會、「特專優精」學會。創新「會展賽商」一體的學術交流模式,帶動省級學會組織開展品牌學術交流活動7098場次,提高學術交流影響力。推動學會提升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有序承接六大類服務職能。  科技工作者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厚植創新發展沃土
    2019年度,本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22%,環比提升1.09個百分點,增幅高於全國同類城市。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陸為民介紹說,「十三五」期間,本市打造的29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137家「天津市科普基地」在全市遍地開花,每年接待群眾累計超1500萬人次。5年來,16個區級科協全部實現獨立建制,全市256個街道(鄉鎮)、5112個社區(村)、20所高校、32家市管企業實現基層科協組織全覆蓋,健全「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科普工作組織體系。
  • 中國科協、騰訊共推人工智慧技術狙擊網絡謠言
    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表示,中國科協作為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牽頭單位,長期以來致力於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特別是近年來創立「科普中國」品牌,以品牌為統領,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科普」行動,有力地推動了科普事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專家學者日前做了詳細介紹。
  •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公布中國科協九大代表2017年優秀調研課題報告...
  • 科普中國品牌直播活動#未來耀科學#走進廣西百色
    直播活動在央視頻、微博、抖音等31個平臺同步直播,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150萬人,觀看破320萬次。」是科普中國升級示範項目打造的全新直播活動品牌,以直播的形式,結合當下熱點或響應地方需求,邀請權威專家進行科學解讀,回應公眾關切。
  • 「科學」流言滿天飛?成都市政協科協界別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
    在自媒體時代,科學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社會危害大,損害公眾合法權益,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公共安全。如何防止被「科學」流言忽悠?在成都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黃琛代表市政協科協界別在大會發言,建議完善科普制度機制,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 省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學會風採(上)
    發揮學科優勢打造品牌學術活動省力學學會堅持強化學術引領,打造了江蘇力學大會、江蘇力學青年論壇等4個主題鮮明、層次豐富的品牌學術活動。2020年主辦的首屆「長三角力學論壇」,成為學會的第五個品牌學術活動。
  • 中國科協 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
    《意見》為學會新時期創新發展提供了「路線圖」,支持學會在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強化學術引領、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專業智庫、服務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服務科技人才成長等方面積極探索,謀劃更多具有示範性、引領性舉措,拓展服務空間,打開發展局面。
  • 陝西省商洛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商洛資訊網訊:1月6日下午,陝西省商洛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暨學術研討會在商洛職業技術學院舉行。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商洛市委常委、副市長胡宏出席會議,並為中心揭牌。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萌出席會議並致辭,陝西省科協科普部副部長楊軍勝宣讀《關於成立陝西省商洛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批覆》文件。商洛市科協主席董紅梅參加揭牌儀式和研討會。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為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頒發聘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圍繞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康養事業、公眾科學素質與全民健康等內容進行交流研討。
  • 他2年拿13萬獎學金,發3篇SCI、2篇EI論文,放棄保研清華,太牛了!
    接下來,一起聽聽與優秀邂逅的故事:柯志昊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2016級土木工程專業綜合成績排名:1/41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全國三等獎」 從四年前壓線考入交大,對未來沒有過多的設想,到大四綜合保研成績第一,本科期間深度參與科研團隊,發表數篇SCI、EI……這一路走來,機遇與挑戰並存,挫折與失敗相伴。而他說:「挫折對我來說是個 助推器 。」
  • 半年入局兩家上市公司,「潛龍」微醫打造醫療界亞馬遜
    民企壯大,國資也不示弱,作為蕭山的「老字號」國企,杭齒廠與杭發廠、杭二棉廠並稱,為蕭山國資的「老三廠」。以「微醫雲」為核心支撐平臺,面向政府、消費端和微醫會員三箭齊發,構成微醫主營業務陣容,作為行業開放平臺,微醫的工程師隊伍超過1200名。在投資條線,微醫則加快醫療科技產業布局的步伐,規劃出一體兩翼的新格局。一體,即微醫的主體業務,以科技賦能醫療為使命,打造國內最大的數字醫療網絡。
  • 科學素質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經國家統計局批准(國統制〔2020〕57號),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將委託專業調查機構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1.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科學素質」一詞譯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是 1952 年由美國教育改革家科南特首次提出的。
  • 免費祖源基因檢測培育市場「23魔方」蓄力打造國內最大基因資料庫
    圖片來源:楊洋拍攝成立於2015年的「23魔方」雖然到今天也就不過短短4年時間,但絕對算的上是國內消費級基因測序領域的一名老兵。公司從2015年推出首代產品,就致力於依託網際網路+基因檢測構建一個國內最大的生命大資料庫。
  • 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柳葉刀》發表的COVID-19相關論文是188篇,中國作者參與了41篇,大概只佔20%多一點,但被引量有9614次,總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說在COVID-19這一領域,我們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學術產出。期刊共治之難:平臺發展滯後首先是流失,高質量論文的流失。
  • 關於公布2020年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結果的通知
    科協普函基字〔2020〕8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科普部、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科教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科普部、農業農村局科教處: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