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醫療資源配置更科學

2021-01-11 中國政府網

當前,「網際網路+分級診療」制度正在加快推開,既能夠讓大城市、大醫院的優質資源下沉,也可以提高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

用手機關注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後,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預約掛號、查詢化驗結果等;通過在線視頻,請名醫遠程問診看病等等……這些人們已漸漸熟悉的事實無不說明,網際網路正在改變醫療服務的理念、模式、技術和方法。

在日前由益醫生主辦的「網際網路+分級診療」論壇上,國家衛計委醫療服務管理指導中心副主任高學成表示,分級診療是要解決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現在的優質醫療資源過多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網際網路+分級診療」,一方面要讓優質資源下沉,為基層、農村、邊遠等地區人民服務,另一方面則要提高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包括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副中心服務站等。

信息互通實現資源流動

「醫改後,我國診療量大幅增加。」國家衛計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姚建紅介紹說,「據統計,到2014年底,我國的診療量已超過76億人次,相當於一年每個老百姓到醫院5至6次」。

然而,看病難、看病貴是不容迴避的沉重現實,雖然大醫院人滿為患,但小醫院總是門可羅雀。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指出,分級診療制度是科學合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有效分流就醫人群的舉措,而網際網路能實現醫療數據共享、信息互聯互通,有助於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

對此,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吳建新深有感觸。他介紹說,兒研所去年門診量超過了210萬,雖然只有400張床位,但是住院人數卻超過了2.5萬,手術也接近8000例。這正是得益於兒研所從2012年就啟動的兒童區域性分級診療制度,以兒研所為中心包括12家各類醫療機構,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個兒童健康醫聯體。吳建新表示,未來將在醫聯體內實行雙向轉診制度,推動各成員單位通過網絡和遠程會診中心開展遠程會診。

網際網路拓展了醫患的公共空間,改變了患者參與醫患互動的模式。網絡技術和醫療服務的有機整合,為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帶來了希望。

「網際網路能把資深專家的經驗和年輕醫生的時間相融合,提高醫療服務能力,讓患者就近就醫,從而真正實現分級診療。」吳建新透露,下一步要利用網際網路平臺與區兒科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點對點的對接,充分發揮兒科醫聯體的作用,參照兒科常見病的分級診療指南,完善兒童疾病的分級診療和服務網絡,通過基層醫生的初步診斷,將患者盲目掛號的模式變成規範的定向轉診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資源的縱向流動。

數據共享提升醫療質量

北京佑安醫院腫瘤肝膽微創介入中心主任鄭加生坦言,網際網路醫療可以讓醫生掌握先進的治療理念和知識。現在很多的病種,尤其是精準微創醫學,是醫學領域顛覆性、革命的治療模式。「就像打仗,如果說以前我們打仗是用槍炮子彈,現在則是精確的影像引導,從而實現精準的定點清除。」鄭加生形象地比喻說。

對此,益醫生CEO姜丹斐也表示,將充分運用全國分級診療共享平臺,收集整理國內外優秀的分級診療案例,予以推廣和應用,並通過社區醫生與醫療專家互動的形式,建立患者醫療健康檔案。

網際網路大數據有助於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綜合評價處副調研員王樂陳表示,如今,哪些醫療機構好,哪些醫院的專科好,哪些專科的大夫好,都有大數據共享和評價,這是網際網路醫療的重要方向。王樂陳說,「我們在全國有垂直的檢測系統,可以看到醫院感染的事故等,這有利於保障患者安全。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通過對就診流程、就診體驗等醫療質量數據的分析,可以提高醫療安全水平」。

對此,北京市衛計委公共衛生信息中心主任張文中指出,分級診療的基礎是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為老百姓的自我健康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手段。

多方協同加強監管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信息化是衛生發展中重要的基礎和抓手,也是引導衛生就醫秩序新的手段和方向。」張文中表示,按照《意見》,到2017年底,分級診療信息化要實現幾個重要指標,一是參加分級診療的試點區域內,能夠實現遠程會診的要超過50%,二是二、三級醫院要全部達到雙向轉診互聯互通的管理要求,三是不少於80%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要有分級診療系統。

「這對信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張文中坦言,推進分級診療不是衛生系統能單獨做到的,不僅要三醫聯動,還需要多部委協同合作。

網際網路醫療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移動醫療平臺也因此成為當下最受資金追逐的熱門領域之一,益醫生日前就獲得了3000萬元A輪融資。姚建紅指出,網際網路為醫療提供技術服務,技術本身必須加以規範,因為醫療涉及生命健康,必須要嚴格監管。此外還要考慮信息安全和數據洩密等問題,加強信息監管。高學成也表示,要把質量、安全作為「網際網路+」分級診療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把質量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患者為中心來完成醫療活動。(記者 黃 鑫)

相關焦點

  • 如何扭轉醫療資源不均衡局勢?選準方向很重要
    回歸到網際網路醫療產業本身,就目前而言,基於「網際網路+醫療」經營模式的企業為患者帶來就醫便利的同時,在醫療質量以及患者隱私的安全方面迎來巨大的挑戰。為了確保醫療質量的安全以及優質醫療資源有序的下沉,加快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顯得刻不容緩 。
  • 海外優質醫療資源引入 推進大健康產業新變革
    中歐境內的瑞士成為備受歡迎的醫療旅遊目的地,其在世界範圍內領先的地理環境優勢和服務品質深受世界各國醫療旅遊者好評。瑞士以風景美如畫和國民幸福指數排名世界第一而聞名中外,所以來瑞士的行程更偏向於高端醫療調養。然而,大部分有能力出境醫療遊的人卻沒有時間精力去獨立與境外醫療機構打交道,更存在語言和醫療專業知識的溝通障礙,這也導致了國內大批的海外醫療代理機構應運而生。
  • 政府企業共智慧 分級診療惠民生——分級診療及基層醫療機構裝備配置研討會在瀋陽召開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同時建立分級診療體系。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體現在醫護人員水平和醫學裝備質量,所以醫學裝備在基層醫療機構的配置上是尤為重要。趙理事長稱讚說,東軟醫療在行業中是地地道道的領軍企業。在分級診療或基層衛生建設上,東軟醫療的影像雲、超聲、DR等設備可以滿足基層醫療應用,東軟還提供衛生人員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醫療人員整體素質。
  •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後,對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我們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 憨漢問題,怎樣說明經濟學稀有資源配置與評價
    憨漢問題就是在於要,知道經濟學研究稀缺資源配置,而配置起來才會去爭取,不然因為稀缺資源配置的問題,憨漢十有八九是考驗二手貨物,面對我國女性資源配置的問題,而關注憨漢資源配置的問題,進行原理化解釋。考察社區憨漢的離婚率為零,而憨漢取憨婆的資源配置更是稀有性,面臨的一些非憨婆以金錢交替關係而下嫁,為什麼不離婚的問題。憨婆是知道自然自在的偷雞摸狗是有機會,而且自己放低一下成本,就是有所行為的含義。當然社區關心憨婆的人都懂得在作出決策時,如何運用邊際推理成本,製造合理化聲望值,提高憨婆的熱情和守口信心值,影起了我們所關注憨漢娶媳婦資源配置的問題。
  • 平衡醫療資源,國家級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落戶天壇醫院
    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是影響神經系統疾病療效的關鍵,然而,在中國優質醫療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的背景下,對於複雜程度高、定位診斷難度大的神經系統疾病,在基層臨床的誤診率、漏診率居高不下。為此,業內一直急需一家國家級的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用來承擔推動全國神經系統疾病醫療服務質量監測和持續改進的任務,探索和研究醫療質量持續改進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
  •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
    摘要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在6月7日舉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7年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表示,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模式,越是高等級的政府聚集了越多的資源
  • 關鍵是釐清市場與政府作用的邊界——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生產者會選擇最先進的技術,最科學的經營方式,最便宜的生產方法。競爭越是充分,資源配置效率越高。與此相應的體制安排是打破各種保護和壟斷,優勝劣汰,生產者真正承擔經營風險。  所謂市場決定為誰生產,是指生產成果在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取決於生產要素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市場配置的資源涉及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和自然資源。
  • 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浙大二院「牽手」海鹽開設分院
    11月25日上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與海鹽縣人民醫院籤署緊密型合作協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海鹽分院正式揭牌,進一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優化城鄉醫療資源配置「希望海鹽縣人民醫院抓住機遇,認真學習浙大二院的先進管理經驗,學習專家們的精湛醫術、優質服務和良好作風,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全面提升,讓海鹽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優質醫療衛生服務,收穫更多的健康獲得感。」海鹽縣委書記陳玲芳表示。
  • 資源優化 物盡其用 長三角共創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網
    首先,我們來了解何為——優化資源配置。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 凝聚產學研頂尖力量,海爾生物醫療助力國家病毒資源庫建成
    12月4日,國家病毒資源庫揭牌籤約儀式在武漢舉行,這不僅標誌著湖北省特色生物資源的科學化管理與保藏邁上新臺階,還推動了我國生物樣本存儲進入自動化、智能化時代。現場,國家病毒資源庫2020年建設與運行研討會也同期召開,來自醫療疾控、檢驗檢疫和科學教育等多個領域共建單位的80多位專家代表參會。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阿里雲合作 利用AI提高科研資源配置效率
    項目完成後,AI技術將進一步提高科研資源的配置效率。據介紹,本次項目基於科研大數據、AI技術,提取科研項目申請書、評議人的多維特徵及科研行為信息,對科研對象進行更加準確的定義描述。基於AI技術的輔助指派系統,將為科研項目申請書遴選出最合適的評審專家,並結合反饋調節機制持續完善評議指派準確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於1986年。
  • 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讓百姓看病更有「醫」靠
    後來,當聽說路橋二院的專家開始定時定點去蓬街鎮衛生院坐診了,陳慶烈很是高興:「衛生院離我家不到一公裡,很近很方便,不僅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專家,我需要的藥也都能買到,檢查的醫療設備也都有,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經常跑醫院的人來說,真的是好消息啊。」
  • 北大腫瘤醫院季加孚:衡量好的醫療首先要看醫療資源效率
    中國網財經4月18日訊(記者杜丁)日前在「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多學科名醫義診及系列科普公益活動」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首席專家季加孚教授表示,衡量一個好的醫療,首先要看醫療資源效率,包括時間效率以及費用節省和治療效果。
  • 澳門疫後如何實現醫療資源分配效益最大化
    來源:海外網 面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的經濟深度調整,令澳門特區政府不得不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實現醫療資源分配效益的最大化。他們認為疫後的澳門需要一系列「組合拳」多管齊下,因地制宜,合理控制醫療支出,實現醫療資源分配效益的最大化:優化慢性病藥物發放流程;合併檢驗時間且原區進行;推進醫療信息雲端共享;引入基因檢測技術;整合私人市場為公營醫療補強;發掘本地人才建立數位化醫療產業;根據感染風險頒布相對應的抗疫等級;儲備新冠病毒的檢測設備。
  • 中國如何打通醫療體制的經絡和堵點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楚黎報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即便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看病難、看病貴」也被視為困擾普羅百姓民生「痛點」之一,更遑論在農村和一些貧困地區。如今,隨著中國醫療體系改革和惠民醫療的推進,民眾的「痛點」正在一點點被化解。 村民在包頭市固陽縣興順西鎮中心衛生院結算看病費用。
  • 人工智慧與生命科學:AI在醫療健康十大領域應用前景
    《科學:轉化醫學》刊登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的首次意念感知智慧機器人人體臨床試驗。科學家們第一實現了意念感知機器人手臂,利用植入大腦的特殊晶片,讓患者的意念通過智慧機器人手臂感覺周圍環境,並且反饋觸摸感再連結回到大腦意識中來。人工智慧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讓機器人手臂有感觸覺,並且試驗者可以意念控制或接受反饋感覺。
  • 我們為什麼要給網際網路醫療說好話?
    整體資源不足、優質資源稀缺、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供需關係扭曲帶來社會矛盾激化,是我國目前教育、醫療等公共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以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資源覆蓋,是解決醫改多年進入深水區的改革捷徑。過去六年醫改始終沒有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直接原因即是分級診療未能建成,優質醫療資源的供需關係緊張甚至矛盾激化。
  • IAC收購醫療人力資源公司NurseFly 開發醫療行業招聘網站
    作者:Mailman編譯:胡一凡2019年8月21日,動脈網通過外媒資訊獲悉,網際網路公司IAC收購醫療人力資源公司NurseFly。本次交易具體財務條款尚未披露。本次收購後,NurseFly將加入IAC旗下的Emerging & Other部門,並進一步開發其醫療行業招聘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