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煩、看病貴,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這樣子的體會,相信不少去過醫院的人都有過。但對於路橋的陳慶烈老人來說,看病早已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2020年12月30日上午,78歲的陳慶烈一個人走進路橋蓬街鎮衛生院,熟門熟路地找到自己熟悉的王波醫生:看診、開藥……沒有長時間地等待,所有事情很快就搞定。「以前看病買藥都要跑到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找王醫生,現在不用了,在家門口就能看好了,而且醫生護士的態度都非常好,也很有耐心。」提起衛生院的改變,陳慶烈是讚不絕口,直豎大拇指。
八年前,陳慶烈老人從金清鎮搬回了老家蓬街鎮居住。因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他需要長年吃藥,一個月至少要往醫院跑一次。「一直以來我都是在路橋二院找王醫生看病的,搬回蓬街後,還是會回來找他看病開藥。」陳慶烈說,「雖然現在交通方便,但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來回跑還是不方便,要麼讓兒女接送,要麼自己坐公交車,尤其是碰到颳風下雨的,更是麻煩。」
後來,當聽說路橋二院的專家開始定時定點去蓬街鎮衛生院坐診了,陳慶烈很是高興:「衛生院離我家不到一公裡,很近很方便,不僅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專家,我需要的藥也都能買到,檢查的醫療設備也都有,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經常跑醫院的人來說,真的是好消息啊。」
走進蓬街鎮衛生院,映入眼帘的「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蓬街分院」的牌子十分亮眼,裡面診室乾淨敞亮,醫療設備也很完善,還有即將開放的病房整潔溫馨,加上和藹可親的醫護人員,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前來看病就醫。
「醫共體的建設,可以讓醫療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讓病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而且還能更省錢,便捷性大大提升。」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沈曉波說,「而對於我們醫生來說,可以與病人有更多的聯繫,還能接觸到本區域更多的病人,做出更有價值的治療,幫助更多的人解決更多的病痛。」
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黨委委員趙浩瀚介紹,醫院會定期輪派各專科的專家去基層分院坐診,做到能在分院解決的問題不到總院,需要到總院的病人將會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以此來推動分級診療體系建設,「而且專家下到基層,也有利於提升我們醫護人員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促進醫防融合。」
據了解,2017年9月路橋區被確定為省級醫共體建設試點區。為了深化醫共體建設,破解醫共體融合難題,2019年路橋先在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試點薪酬制度改革,通過資源整合、管理聚合、醫防融合,進一步推動醫共體建設走深走實。
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打破原先總院、分院因體制不同而各自為政的局面,推動行政科室扁平化、業務科室垂直化設置,將醫共體分院的行政職能科室併入總院進行管理,精減行政人員,騰出崗位充實臨床一線。目前,該醫共體金清、蓬街兩家分院共有28名醫務人員從行政後勤崗位重新回到業務一線。此外,路橋區積極探索在醫共體內建立「資金池」,改變各成員單位自行核算績效的模式,實施總院統一核算、兩級分配。
不破則不立,改革帶來的成效也很顯著: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管理更趨合理,經營更加規範,尤其是新的績效分配方案實施後,醫共體分院績效總量增幅達22.53%,其中全科醫生績效獎金增幅高達70.96%,有效激發了醫務人員幹事熱情。
數據連結
責任編輯:陳賽
【來源:台州新聞APP】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