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狐猴中發現完全識別的性信息素化學物質

2021-01-15 cnBeta

據外媒報導,近日,東京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了一個氣味專家小組,他們決定研究雄性狐猴手腕腺分泌的一種透明液體的化學組成。東京大學在周四的一份聲明中指出:「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是靈長類動物中首次完全識別的性信息素。」

據了解,狐猴有一種叫做「臭味調情」的行為,就是在尾巴上摩擦手腕上的腺體。它們在繁殖季節會向雌性狐猴揮動尾巴。

研究人員對在繁殖季節和非繁殖季節收集的腺體液體進行了對比並確定了其中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表示:「在繁殖季節收集的腕部腺液中有三種氣味化合物(十二醛、12-甲基十三醛和十四醛)含量較多,而另一種氣味化合物(乙醯胺)含量較少。

該研究的合著者Kazushige Touhara指出,儘管這是第一次在靈長類動物中發現12-甲基十三醛,但這三種主要氣味化合物似乎在整個動物界都被廣泛用作交流工具。

雌性狐猴對在混合氣味化合物中浸泡過的棉墊表現出了興趣。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全面了解這種古龍水的作用以及氣味和交配成功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科學家們還沒有準備好將狐猴潛在的信息素跟其他靈長類聯繫起來。「也許人類體內沒有性信息素,」Touhara說道,「但是可能有一些氣味--比如父母聞他們孩子的頭--我們會用它們來影響彼此的情緒。」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

相關焦點

  • 【科學普及】惺惺相「吸」,耐人尋「味」 ——淺談信息素
    信息素是指由生物體分泌到體外,被同物種的其他個體感知並引起後者特定生理或行為反應的物質。它也被稱作外激素,以區別於生物體內部的化學信息物質——激素(hormone)。對信息素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紀初。法國自然學家Jean-Henri Fabré發現,一隻雌性帝王蛾可以吸引幾十隻雄蛾,他只要不密封裝有雌蛾的箱子,雄蛾即使看不見雌蛾仍然會飛向雌蛾。
  • 信息素影響人類行為嗎?
    媒介種系內部成員間社會信息交流最常見的載體是信息素。按Karlson和Lüscher的定義, 信息素指的是由個體分泌到體外, 被同物種的其他個體通過嗅覺器官察覺, 並引起後者特定反應的物質,也被稱作外激素。  信息素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 法國的自然學家Jean-Henri Fabré在他的實驗中發現一隻雌性的帝王蛾可以吸引幾十隻的雄蛾。
  • 信息素影響人類行為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媒介種系內部成員間社會信息交流最常見的載體是信息素。按Karlson和Lüscher的定義, 信息素指的是由個體分泌到體外, 被同物種的其他個體通過嗅覺器官察覺, 並引起後者特定反應的物質,也被稱作外激素。  信息素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 法國的自然學家Jean-Henri Fabré在他的實驗中發現一隻雌性的帝王蛾可以吸引幾十隻的雄蛾。
  • 信息素能促進建立兩性間信任關係
    儘管犁鼻器在人類中已經退化,但是有實驗表明,信息素受體蛋白在人的嗅黏膜中有表達。心理學及醫學研究表明,信息素對於人的性心理學及性功能都有調解作用,可促進建立兩性之間的信任關係。信息素與氣味不同之處在於其不一定為揮發性或者有氣味的物質,其作用一般為兩類,一類稱為「警報激素」(signal pheromone),使動物能夠識別捕食者,引發快速的生理逃避反應,;另一類被稱為「性信息素」(也叫啟動信息素,primer pheromone),使動物能夠識別有生殖能力的異性,促使異性性成熟,壓制同性的性發育,或者促進母親和嬰兒的聯繫。
  • 白蟻蟻后和蟻王身上發現識別信息素
    研究人員確定了蟻后和蟻王使用的特定化學物質,以便將其身份狀態信息傳達給工蟻,有助於工蟻識別並照顧它們。
  • 什麼是信息素?動物為什麼要使用它們?
    在某些方面,它們有類似的工具,您將在本文中發現另一種很酷且相對不常見的方式,即動物在它們之間發出信號並進行交流——信息素!簡單地說,信息素是許多動物在體外分泌的化學物質。它們用於同一物種成員之間的信號和通信。大多數信息素是通過動物的嗅覺來檢測的。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一隻帶著一粒米的螞蟻沿著一條特定的路徑的時候,想想螞蟻幾乎肯定是在沿著一條氣味的軌跡走!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科學家最新揭秘:化學物質吸引蝗蟲「群集」
    來源:新華社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 雄性環尾狐猴靠「氣味調情」吸引異性
    一項研究顯示,雄性環尾狐猴似乎也深諳此道,在繁殖季節分泌芬芳氣味液體,以便吸引異性。路透社16日報導,東京大學研究人員捕捉並觀察這種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特有動物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刊載於16日出版的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研究顯示,每到繁殖季節,雄性環尾狐猴腕部腺體會分泌出散發水果和花香氣味的清澈液體。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從氣味中識別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Loihi獨特的能力,能夠僅根據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Loihi可以從一個測試樣品中根據其氣味識別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其對先前學習到的氣味的記憶。
  • 科學家研製愛情藥水:信息素透過嗅覺增強吸引力
    不過隨著醫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相繼破解了遺傳學和大腦機理等謎團,而且科學家們也正取得驚人的發現,將會導致真正有效的愛情藥水的問世。第一大發現同大腦的邊緣區域相關。科學家已經能夠表明這一大腦區域負責人類的情感和性吸引。科學家們稱這一區域為「情感的座位。」第二大發現同鼻腔內部的「犁鼻骨器官」有關。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的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300 光年外或存在另一個地球;CNN 識別大熊貓準確率 95%;小鼠胚胎...
    ,同時研究團隊發現胚胎中的細胞含有嚴重的 DNA 損傷,而在太空中發育的胚泡的基因組則通過一組獨特的差異甲基化區域(DMR)整體被低甲基化。searchresult=1# AI 液體活檢可檢測癌症癌症液體活檢突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科學家首次在大規模樣本中證實,利用人工智慧分析血液微生物 DNA,可以檢測癌症。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分析了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中來自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僅通過這些微生物基因,便可區分出不同的癌種。
  • 信息素技術:破譯「通訊密碼」誘殺害蟲
    而在與紅脂大小蠹的博弈中,信息素技術功不可沒。用於生物種內個體間通訊的化學物質就叫信息素。信息素具有很強的特異性,通過成分、配比、濃度的組合,構成了信息素的密碼。信息素是昆蟲種內聯繫的最重要的方式,昆蟲的信息素信號就像無線電波密碼一樣,只有同種個體或同種異型個體才能破譯,這就保證了種內信息的通暢和種間的生殖隔離。 昆蟲信息素的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但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 科學家首次發現反物質的光譜,這將是意義非常重大的發現
    自從20世紀初提出反物質的存在證據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了解它。為了做到這一點,粒子物理學研究的重點一直放在(反氫粒子的反粒子)當中。直到最近,這一直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科學家們已經能夠發現反氫原子。一個使用ALPHA實驗的團隊已經能夠獲得反氫原子的光譜信息。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科學家首次發現藍色香蕉
    眾所周知,當香蕉成熟時,它會由青變黃,然而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卻發現了一種鮮藍色的香蕉,能發藍光,令人大為意外。這是科學家首次看到這一現象。
  • 科學家發現蘑菇中的亮藍色化學物質可以檢測活性氧
    巴斯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在蘑菇種發現的亮藍色化學物質開發了一種新的螢光工具,用於檢測活性氧。    氧化應激會在細胞中產生活性氧(ROS),例如自由基和過氧化物。儘管健康細胞中存在少量ROS,但細胞中過量的ROS卻具有破壞性,並可能導致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