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昆蟲將成為微型傳感器的空投載體

2020-10-10 SENSORO升哲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太危險了。但如今,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潛在解決方案——98毫克的傳感器系統,它大約是一顆軟糖十分之一的重量, 可以搭載小型無人機或昆蟲(如飛蛾)到達危險地區並進行研究。

當研究人員發送藍牙指令時,傳感器就會從高處釋放,可以從大約六樓的高度落到72英尺的高處並安然著陸。一旦落在某處地面上,傳感器便可以持續三年收集如溫度或溼度數據。

項目負責人稱:「我們曾經看到一些軍方使用直升機向災區空投食物和基本物資的例子。因此我們受到啟發,用類似的方法繪製出對人來說太小或太危險地區的解決方案,這是第一次有人證明微型無人機或飛蛾等昆蟲可以釋放傳感器,它們可以比任何無人機更好地穿越狹窄空間,並能維持更長時間的飛行。」

研究人員設想利用這個系統在研究區域內創建一個傳感器網絡。例如,可以使用無人機或昆蟲在他們想要監控的森林或農場中散布傳感器。一旦開發出一種在電池失效後恢復傳感器的機制,研究小組預計,他們的系統可以應用於各種各樣的地點,包括環境敏感地區。研究人員計劃用太陽能電池取代電池,並在工業環境中自動部署傳感器。該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轉至外網或用於商業用途。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為微型無人機配備來自真實昆蟲的化學傳感器
    華盛頓大學研究生 Melanie Adnerson,剛剛展示了利用真實生物「傳感器」來嗅探氣味的微型四軸無人機。多年來,工程師們一直苦惱於沒有像蛾子等昆蟲一樣精細的化學傳感器。有鑑於此,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決定直接改變蛾子的生物學用途,而不是發明新的人造技術。
  • 飛蛾空投感測讓科學研究跨越地理限制
    地球上有許多光憑人力難以到達的角落,為能收集這些區域數據,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重僅幾毫克的感測系統,能利用飛蛾這類昆蟲,將傳感器空投至指定區域,降低地理環境對科學研究的限制。
  • 美研究人員為無人機配備來自真實昆蟲的化學傳感器
    華盛頓大學研究生 Melanie Adnerson,剛剛展示了利用真實生物「傳感器」來嗅探氣味的微型四軸無人機。多年來,工程師們一直苦惱於沒有像蛾子等昆蟲一樣精細的化學傳感器。有鑑於此,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決定直接改變蛾子的生物學用途,而不是發明新的人造技術。
  • 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
    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6-10 10:41:00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長期以來,材料的光譜分析一直局限於學術研究。
  • 加入摺紙和軟體的技術,微型昆蟲機器人讓人眼前一亮
    ,而這些小昆蟲並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小昆蟲,而是機器人昆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機器人昆蟲也即將要成為現實。其實機器人昆蟲一直以來科學家們想去入手的對象,畢竟它們個頭小,能從很狹小的縫隙裡穿過;而且由於非常小的原因,也容易被發現,適合執行一些特別的任務。
  • 最新發明: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RoBeetle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微型機器人日趨普遍,它們可以在極為狹小的空間裡運動,這是人類和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由於其體型過小,以至於功率、控制力受限。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微型機器人由電動執行器驅動,而由於電池的小規模(低於1.8兆焦耳每公斤)令機器人尚不能夠自主地工作。
  • 微型飛行器:像昆蟲那樣飛(圖)
    當科學家對它們進行仿生研究後驚嘆:仿昆飛行將引發航空科學的巨大進步。而大自然給我們設定了一個理想的飛行狀態,那麼我們就要用科學手段去認識這個飛行的奧秘,使飛行理論有所突破,同時希望能像昆蟲那樣飛行,當然並不是人自身,而是從仿生學的角度,製造出一種機械的微型飛行器,完成昆蟲式的飛行。   遼寧日報:多大尺寸的飛行器可稱為微型飛行器?微型飛行器必須要模仿昆蟲嗎?
  • 美科學家為昆蟲裝微型攝像頭用翅膀拍打供能_遊俠網 Ali213.net
    電子昆蟲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用於尋找倖存者一隻背上安裝微型發電機的甲蟲。這項技術可用於在災區執行營救任務,也可進行軍事偵察  北京時間12月29日消息,美國科學家表示,裝上微型攝像頭和麥克風的飛行昆蟲可用於在震後營救行動中搜尋地震倖存者。這些微型裝置利用昆蟲翅膀拍打發電提供能量,也就是將動能轉化成電能。此外,它們也可以利用熱量和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量,因此能夠持續獲得電力供應,進而長時間執行搜尋任務。
  • "捕食者"無人機空投袖珍型無人機(附圖)
    今年夏季"捕食者"成為第一種能夠攜帶並空投袖珍型無人機的作戰型無人機。照片顯示的是在美軍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上空,一架化學檢測型"發現者"袖珍型無人機正從大型的"捕食者"無人機上被投放。    在今年六月中旬,RQ-1型"捕食者"無人機成功的在飛行過程中空投了一架袖珍型無人機,成為首架具備攜帶並空投另一架無人機能力的作戰型無人機。    掛裝在"捕食者"機翼下的袖珍型無人機被稱為"空中進入可消耗偵察探測器"FINDER"發現者",重量為57磅,在1萬英尺高度被"捕食者"投放。"
  • 2018最新研發出的傳感器大盤點
    ,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超聲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將柵陣式圖形設計的鐵鈷磁致伸縮敏感膜與表面聲波相結合進行磁場感測,所提出的傳感器由差分雙延遲線振蕩器構成,成功抑制了鐵鈷材料中的磁滯效應,其磁滯誤差僅為鐵鈷薄膜式傳感器的五分之一,而且,傳感器的靈敏度、線性度也得到了大幅改善,為高性能磁場檢測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
  • 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所的研究人員基於珊瑚的結構特點,通過分子化學組裝方法,設計納米顆粒組裝的仿珊瑚結構半導體材料,其氣體敏感性能、光電轉換性能等與傳統塊體材料甚至常規結構納米材料相比均獲得大幅提高,可廣泛應用於化學/生物傳感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諸多領域;基於人工抗體原理的分子印記仿生傳感器,在爆炸物、環境汙染物的檢測方面也極具價值;通過對壁虎腳中吸盤微結構的分析,採用半導體微納加工技術
  • 科學家研發貼牙微型傳感器 助力飲食健康監控
    目前,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個性化醫療的有力工具,但是由於存在一些技術上的限制,還無法實現生理信息的連續監測,因而無法實現更廣泛的應用。用於監測飲食攝入量的可穿戴設備的研究就受困於上述限制,例如:需要使用口腔防護裝置、笨重的電線以及因為傳感器迅速老化而需要經常更換等。近日,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突破了這些限制。
  • 昆明市盤龍區葵花社區微型昆蟲博物館開館
    原標題:盤龍區葵花社區微型昆蟲博物館開館 昨日,盤龍區聯盟街道葵花社區微型昆蟲博物館一開館,就迎來了轄區歐萊特幼兒園、金晨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昆蟲標本、動手組裝昆蟲模型,探索昆蟲世界的奧秘。
  • 中美科學家:超薄石墨烯「三明治」式的微型靈敏磁場傳感器
    由中國、美國的物理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使用超薄石墨烯「三明治」製造了一種微型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以前的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中的微小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場背景中丟失。
  • 美國造出嗅探炸藥的電子昆蟲,打破傳統理念,讓掃雷不再成為難題
    電極成功地捕捉到了蝗蟲暴露在炸藥氣味時的神經元活動,並在500毫秒內將其轉化為可辨別的氣味特定顯示模式。理念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人們發現可以製造出機器蝗蟲,直接把蝗蟲作為傳感器使用,加裝電極與傳感系統,即完成一個小炸藥探測器,屬於半機械半昆蟲的存在,雖說尚不具備什麼實用性
  • Fizoptika公司完成無人機微型光纖陀螺傳感器開發
    它是光纖陀螺儀傳感器VG091系列的最新產品,將微型電子處理器件與傳感組件結合,組件由單根光纖通過融合錐度技術製成。VG191A的外殼材料為鋁合金,直徑24毫米,長度40毫米,重量30克,是無人機最理想的陀螺儀傳感器,具有15年的使用壽命,增強了抗衝擊、振動和高溫的能力,使其適合在惡劣環境中使用。
  • 科學家基於昆蟲眼睛結構設計一款複眼相機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複眼結構的啟發,最新設計一種「複眼」數位相機。這款相機半球狀排列著180個顯微透鏡,使其具有160度的視野,能夠同時聚焦物體的不同深度。
  • 超微型傳感器面世:能夠將「神經塵埃」植入人體為你治病
    希望能夠進一步開發出適用於實時追蹤人體內任意器官、肌肉結構、甚至是神經組織的超微型傳感器。繼而推動假肢運用、健身追蹤裝置開發甚至癲癇等病症的治療工作。如果未來「半機器人」的發展足夠酷炫,那麼我們或許可以看到這種叫做「神經塵埃」(neural dust)的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 在大腦裡植入微型傳感器,監控喜怒哀樂,你願意麼?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一個硬幣上可以放多少個微型傳感器。康奈爾大學納米電子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了一種微型傳感器,非常微小,可以在一美分硬幣的一面安裝3萬個。團隊論文,「使用光學無線集成電路的微型傳感器」,4月17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哈佛將其微型機器人縮小到硬幣尺寸
    受昆蟲生物學的啟發,哈佛大學的一個團隊正在突破其項目的極限,打造出有史以來最小、速度最快的微型機器人。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6/413957.htm在名為「哈佛移動微型機器人」(HAMR)項目的最新進展中,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成功地將這個靈感來自蟑螂的機器人縮小到硬幣大小。這個小機器人雖然還不能爬上水柱,但它可以奔跑、跳躍、攜帶重物和快速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