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青:略說水患地質變化對華夏文化文明及人類的重要影響

2020-09-23 楊牧青SH

水患、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和病疫、禽蟲等自然災害不時的在危害著人類生存發展。由此,人類在與自然災害進行頑強的拼搏和抗爭的同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化文明時代!

如今,我們在相對發達的高科技「態勢」中,面對水患、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就比上古人類要幸運得多了,有的災害完全可以防治與對治。但是,水患還是無情的,它的摧毀力還是很強的,人類因它遭受了很多很大的危害,以至於世界各地都有「大洪水」的信息殘存記憶與警示!

為了說明問題,我從網上搜集了以下幾幅當今遭受水患的圖片,有英國的,也有印度的,有澳大利亞的,也有我們中國的,恕不一一標註是那個地方了,在此謹向原圖片作者致謝!



上面這幾張圖片就可以證明,上古萬年前/下線至5千年前的華夏文化文明,乃至全世界的人類文化文明為什麼會在北緯30度到40度區域之間產生。而對於華夏文化文明來說,則是在中國西北、北方、東北(且以西北為主)及東南、南方一些相對平坦、平緩山林高地能存活發展並創造延續不斷的文化文明重要原因之一。

茲備錄幾個重要地方的海拔高度如下,供有意者慧思:

1、良渚平均5米至10多米左右; 餘姚平均9米左右; 萬年縣平均100多米左右; 巢湖區域 平均5米至200多米左右; 常德 平均35米至100米左右 ;

2、南陽 平均90多米至200多米左右;鄭州平均110多米至300多米左右; 洛陽 平均140多米至300多米左右 ;商丘 平均30多米至60多米左右;

3、濟南 平均20多米至400多米左右;淄博 平均30多米至500多米左右; 泰山 平均120多米至1500多米左右 ;赤峰 平均400多米至1000多米左右;通遼 平均130多米至260多米左右;

4、太原 平均700多米至1600多米左右; 運城 平均600多米至1500多米左右 ;渭南 平均300多米至800多米左右; 西安 平均300多米至1400多米左右 ;藍田 平均500多米至1600多米左右;黃陵縣 平均800多米至1300多米左右;

5、慶陽平均1100多米至1500多米左右 ;平涼 平均1200多米至1900多米左右; 六盤山平均1800多米至2300多米左右 ;蘭州 平均1600多米至2200多米左右;天水 平均1500多米至1800多米左右;

6、隴南 平均1200多米至2000多米左右; 青海湖平均3200多米左右 ;張掖 平均1300多米至3000多米左右;烏魯木齊 平均500多米至2300多米左右;

7、昌都(羌塘區域)平均4000多米至5000多米左右 ;成都 平均400多米至1200多米左右;重慶 平均400多米至1300多米左右。

星象/天文、地理/地質、人體/宇宙……洪水之災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個頭等大災。人類的繁衍生息在生生滅滅、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有一個&34;綠洲″都沒形成,象巢湖、太湖、西湖等都與大海相連通的,整個三門峽以東僅有泰山、嵩山一些高地存活著一些古人類——故推也就是所謂的東夷蚩尤集團!特別黃河在大拐彎處向東流的時候,到處散漫,不斷的衝積形成了豫東到華東一帶的平原。另,現在的考古年限判定總讓人感到古老的出奇,動不動七、八千年!

「古中國大崑崙」時代的區域,不能以現在的「國家」區域與概念去認知的。從現在全球東、西方發掘的考古資料和中國先秦的一些文獻記載來分析, 至少大約在五千多年前,全世界就是以「華夏文化文明」為主體的一個大格局,也就是「天下本一家、世界本大同」的狀態 。這也就是2500多年前的孔子為什麼要懷念、追尋「三代」之社會狀態的緣故!孔子一生遇到過許多隱士、高人、達官貴人(如老子等),又見過、讀過許多古籍秘本(也就是《書》記載的「唯殷先人,有典有冊」的「典冊」呵。)所以他後來刪詩書、著春秋時就相對來說是比較輕鬆的。可惜,孔子一生想入世做貴族,體現自己的宋國高貴出身,之所以他把「唯上」、「忠君」、「天地王道」的理念發揮的天衣無縫,淋漓盡致,也因此讓後來的漢武大帝這樣的雄才大略者不得不折服和重用其「言論思想」呵!

按說,第四紀末次大冰河期大約結束於五萬年之前的舊石器時期,延續至三萬年前才相對穩定下來,現在還是冰河期的後續時期。其之前的北極冰蓋都覆蓋到了祁連山北麓了,如現在甘肅張掖還有未融化完的古冰川遺存。

末次大冰河期溫度從極寒急升至高溫融化狀態,通過對古地質水文研究和資料的學習理解表明,當時大洪水淹沒高度達一千米左右,而且以海的形式存留並逐漸的退去,滄海桑田,大洪水退的時間達萬年之久,所以,如今許多山的山腰或山頂不斷的發現貝類等生物遺物就是明證之一。

在這種「滄海桑田」的大環境下,亞歐大陸的高原、高山區域勢必就成了古人類伊甸園的新生地帶一一&34;眾神所出″之地。

上古&34;人&34;神″而已。 即就是商代 甲骨文中的「人」字大多對應的都是「縛羌」、「獲羌」之事和本義,與我們現在講的人的概念和本質是不同的。所以,我在講《山海經》時說,神話即人說,不要拿宗教神的觀念(特別近現代西方宗教神的觀念)去理解上古人類——即「神」!再於是乎,&34; 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 ″就隨運順時的橫空出世了,不過這個孕期太長了,感恩許多這方面的前賢時哲研究成果和很多的思想言論對我「研究」的啟發與催生!一一2018年戊戌初秋楊牧青於京華,2020年庚子仲夏復記,這篇文今修改完了,並附上十幾幅圖片,以供有識者參究。

相關焦點

  • 從人類起源和華夏文明,來破解三星堆的七個密碼
    而夏朝的事跡只在一些古籍中,如:《山海經》、《史記》中出現過,顯得不夠嚴謹,夏可能只是一個部落,同時由於文字未出現,所以我們可以稱呼二里頭文化,但是不能稱呼夏文明。然而三星堆代表的文明是我國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所以說三星堆的出現將我們的歷史向前推到了4600年前。
  • 大禹治水背後的歷史:氣候變化,文明遷移,部族戰爭,國家誕生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發生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性的嚴重洪水災害。在這個漫長的大洪水時期,我國黃河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為遭受洪水災害而逐漸衰微。華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黃河中上遊的中原地區遷移,我國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現在這一地區。
  • 文明之光:為什麼說華夏文明是一個從地獄中走出來的偉大文明?
    作為漫長的世界歷史中,碩果僅存的華夏文明。之所以可以傳承至今,是因為我們有著浴火涅槃的勇氣。無數次瀕臨毀滅,又無數次重新站起。人類不滅,華夏永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那些環保人士看來,貌似地球是一個溫和的母親,時刻呵護著人類的成長。其實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對於地球來說,世界萬物並沒有本質區別。人類大多時候,都是在自作多情。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當時間來到260萬年前,就來了人類生存的紀元—第四紀,也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雖然號稱人類時代,但人類文明的歷史,還不到第四紀總長度的0.5%,儘管如此,人類文明的演化還是伴隨著氣候的冷暖交替而幾度興衰。
  • 3千年的甲骨文中,記載了一位女將軍,一仗讓華夏文明免遭破壞
    在大約三千多年以前,地球的氣溫正處於不穩定狀態,全球正在經歷一場小冰期(所謂「小冰期」,其實就是規模稍小的「冰期」,冰期即冰川時期,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冰期的顯著特點是溫度驟降,氣候出現大幅度的冷暖交替。冰期會造成氣候大規模的變化,令人類難以適應。),人類生活受到威脅,特別是高緯度地區。
  • 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外星文明創造論
    本期內容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 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p.s: 因本期內容信息量巨大,全文接近2萬字,故而分上下兩篇。
  • 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視頻完整版
    本期內容會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看完後大家就會明白,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故事,都出自同一個原型。
  • 中國的上古文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
    懷疑不是我們的文明!甚至有人荒唐的認為,我們的挖掘研究,是給西方人提供華夏文明是外來文明的證據!我真的明白了!中國的老百姓緣何沒有文化自信?中國的老百姓緣何文化欠缺?根在哪裡?不言自明!說句真實的話,我當時的反應,不懷疑是不是我們的文明?是不是我們的文化?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今天,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歷史和史前時期,氣候變化能否或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文化、文明發展,近百年來,一直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爭論的話題。
  • 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丨文稿
    一、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由來 (一)文明的含義 我們比較古希臘文明和華夏文明,首先要知道文明是什麼。「文明」的詞義在漢語中與歷史學界術語中不同,漢語中的「文明」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良好的文化教養、道德教養,也可以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而歷史學中的「文明」是一個綜合指標,泛指原始社會之後的漫長歷史階段。文明與原始相對應,意味文明社會較原始社會有巨大的社會進步。
  • 一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華夏文明的起源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而周王朝對於順從周朝禮儀的各諸侯國則稱為諸華,諸夏。所以「華夏」一詞,不但只指地理上的位置,更有深一層的文化含義。關於華夏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準一直認為是公元前3000年的商文明(西方史學界對於文明的標準是:城市、文字、青銅、神廟和祭壇,)。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基於這套標準卻也沒法證明其錯誤,只能無奈接受。目前「商文明」的存在已是毫無異議的事實。
  • 三星堆文化到底是中國本土的,還是外來的文明?
    當然,還有個重要特徵,似乎跟傳統的、人們更習慣的「華夏文明」產物缺乏可比性,就是人物造像的眼睛——三星堆出土的人物造像,眼睛是誇張地、非自然地吐出的,說是從眼窩長出兩根短犄角,也不為過。據說,這種誇張的、非自然的凸出的眼睛,跟西方某些早期類似物件,存在相似性。或許,這也是「外國」說的一縷旁證。
  • 人類活動加速地質演變?
    人類被稱作「萬物之靈」,人類文明特別是工業革命後的現代文明,確實給地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日前刊文引述多國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稱,人類活動加快了地質年代的推進,當前地球已進入一個新紀元——「人類世」(Anthropocene)。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廣泛關注,美國「每日科學」網站、《科學美國人》雜誌、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等都進行了報導。
  • 你可知亞洲文明到底有多重要?人類文明四大古國今何在?!
    比我們華夏文明的發祥時間要早大約1000年呢!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誕生於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因此又被稱為兩河流域文明。大名鼎鼎的古巴比倫,就是這裡啦!《文明》系列遊戲中,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代表——蘇美爾的領袖,吉爾伽美什!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有淵源,竟領先近代歐洲千年
    大家都知道目前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是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中國,其實上這4個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還有一個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蘇美爾文明,而這個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不解之緣。蘇美爾文明發源於兩河流域,是古巴比倫文明的前身,但他們並不是此地的土著居民,而是一個使用非當地語言的外來民族。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因此,我們要在生態文明視角下,重新思考黃河流域的內部經濟關係。|經濟視角下的黃河水患與生態修復中國發展觀察:歷史上,黃河水患一直非常嚴重。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習總書記說,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脅。如何從經濟學角度理解和看待黃河水患問題?
  • 為何說軒轅黃帝可能來自蘇美文明,華夏和蘇美有著怎樣的聯繫?
    哈嘍大家好,我是凡塵晨曦,今天要聊的是蘇美文明。在聊之前,小編要說一下。以下內容皆非本人看法,只是轉述。切勿對號入座,輕噴。在了解蘇美文明相關歷史文獻的時候,看到了有關文章。就是華夏民族的祖先可能有一支是來自於蘇美文明,這一支就是我們後世所稱呼的軒轅皇帝。文章可能有點顛覆,大家就當個趣聞看看得了。
  • 極簡:3000字說透人類文明、科技的起源與發展
    古印度文明比較複雜,分為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兩支。雅利安人入侵後,印度河文明卒於3500多年前,那時真正意義上的華夏文明才剛剛開始。恆河文明,並沒有全滅。梵語發展為印地語,印度教流傳至今。因此,說古印度文明斷了,不對!但說古印度文明大部分被滅了,沒錯! 文明未斷,能夠一脈相承流傳至今的,只有華夏文明。
  • 三星堆是外來文明嗎,華夏5000年豈容爾等質疑
    我們常說中國是有5000文明的國家。但是國外對此是不認同的。一些國外學者說,中國沒有發現距今5000年的擁有城市、青銅器、文字的文化遺蹟,所以不認同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也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並不認同。而三星堆文化遺址的出現,一下子讓華夏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齊肩,刷新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知。然而儘管如此,三星堆文化也存在巨大的猜疑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