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半數專科醫生將接受轉崗培訓 成為全科醫生

2020-11-30 搜狐網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昨天舉行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全科醫學教育研究會成立儀式上,記者了解到,未來幾年內,我國目前的專科醫生將有50%要通過轉崗培訓成為全科醫生。

  隨著我國老齡化加速,相應的醫學模式和疾病譜都發生了變化,群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越來越高。

而大醫院人滿為患,以全科醫學為主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應運而生。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一般每2000至3000人就有一名全科醫生,而未來幾年內,我國目前的專科醫生將有50%經過轉崗培訓成為全科醫生。全科醫學在我國起步較晚,1986年,首都醫科大學才率先引進了全科醫學的概念。目前,全國沒有一所高校設置全科醫學系。

  由於學科交叉和缺少系統的培養模式,全科醫學教育遇到與其他學科不同的難題,急需有相應的機構、團隊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全科醫學教育研究會昨天在首都醫科大學成立。研究會將組織全科醫學教材的編寫,並為全國各省市提供技術援助,協助舉辦培訓班和相關政策、技術、諮詢服務。

相關焦點

  • 全科醫生真的不如專科醫生嗎?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全科醫生的學習當中,為基層醫療貢獻一份力量,使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更加完善。 近年來,全科醫生的概念在各種報導中被不斷提及。但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區別,為什麼要鼓勵大家先去全科醫生處就診,難道不是專科醫生更加專業嗎?
  • 廣東160名主治醫師集訓,將作為全科醫生講師帶教社區醫生
    來自全省各醫療機構的160多名醫學教師參與培訓。當前,「全科醫生」(也叫家庭醫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按照《意見》提出的目標計算,到2030年我國應有全科醫生近70萬。
  • 內蒙古衛健委明確 符合這5種情況可轉全科醫生
    5種途徑可轉全科醫生《通知》提出,依據法律、規定,通過以下幾類衛生培養、培訓項目,合格後按相關規定註冊或加注為全科醫學專業。1.參加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或助理全科醫生培訓通過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取得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通過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取得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合格證書,可予以註冊或加注全科醫學專業,允許其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包括助理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基地)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科醫療服務。
  • 衛計委:基層全科醫生職稱不再唯英文和論文為評審標準
    中國網1月25日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全科醫生崗位的吸引力不足,《意見》將著眼於解決這一問題。
  • 專科與全科哪個更有前途?基層執業的醫生該怎麼選?遵循這些原則
    全科醫生在目前符合基層所大力提倡的發展趨勢,而專科可以憑藉一技之長,發揮特色優勢以打開局面,可以說是各有各的優勢,那麼在基層執業的醫生,究竟應該選擇全科還是專科?他們的全科資質獲取更加簡單:只要憑藉手中的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經過縣級以上的衛生主管部門主辦的研修班學習,通過全科資質考核後,就可以得到全科醫生資格證書,從而在基層從事全科診療的工作。從實用性上來講,這類醫生的執業權限甚至超過了執業(助理)醫師。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單獨評價
    所以,像小邱這樣的社康中心全科醫生,要管的範圍非常寬,除了要治病,還要管好居民健康,做好公共衛生服務。然而,他們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困惑:做得很寬,考核卻很「窄」。目前,我國對全科醫生的考核還是沿用「別人家」的專科醫生的老辦法,跟專科醫生比專科能力,其它的活,比如健康管理,你做得再好,也不在考核範圍,很多全科醫生感覺很「受傷」。這樣的困境,即將在深圳率先破局。
  • 營造全社會尊重關心全科醫生的氛圍
    營造全社會尊重關心全科醫生的氛圍——專訪國家衛計委副主任曾益新全科醫學,這一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從國外引入的概念,隨著我國家庭醫生制度的逐步推進,居民對全科醫生的接觸和了解也與日俱增。但是,全科醫生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還沒有得到足夠提升。就此,記者專訪了國家衛計委副主任曾益新。
  • 解讀《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
    取得執業(助理)資格的衛技人員、擬在或已在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全科醫療工作,且尚未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可通過參加轉崗培訓、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等方式取得全科醫師資質。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 全科醫生是幹嘛的?前景如何,快來看看吧!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科醫生是幹嘛的,甚至連全科醫生這個職業都沒有聽說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越來越發達,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際,全科醫生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且強烈。全科醫生:顧名思義,它不同於專科醫生,注重一個『全』字,它主要是從多方面來看待疾病,從診斷、治療、預防、康復、保健等多個角度來為病人提供服務。而通常我們所接觸到的都是專科醫生,比如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等等專科行業。這些專科醫生,他們就只是在自己的細分領域為患者提供診斷和治療。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有了獨立評價體系
    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除了要治病,還要管好居民健康,做好公共衛生服務。但全科醫生的考核一直沿用專科醫生的老辦法,這讓全科醫生感覺很「受傷」。這樣的困境,即將在深圳率先破局。
  • 基層全科醫生與導師「結對子」 發揮「頭雁」作用提升基層醫院診療...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基層骨幹全科醫生與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醫生自由「結對子」,兩級導師製做「一對一」教學,將利用三年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基層全科醫生的業務能力。
  • ...高校專業設置少,醫生、技師轉崗存風險,醫學物理師「供應」無法...
    在放射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認識了放療科醫生、技師與護士,但對物理師卻知之甚少。實際上,患者的每一個放療計劃都是他們設計的。但尷尬的是,如此重要的崗位卻人才嚴重不足。是什麼制約了物理師的供給?各大醫院如何應對人才匱乏的現狀?現在的困境會增加放射性事故的風險嗎?
  • 【音頻解讀】《廣州市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實施...
    廣州醫科大學全科醫學院要面向全體醫學類專業學生開設全科醫學概論等必修課程,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臨床見習實習。鼓勵廣州醫科大學在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全科住培基地」)、基層實踐教學基地聘請有教學能力的優秀全科醫生承擔教學任務,符合條件的應聘任相應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  (二)畢業後教育方面。要求市屬全科住培基地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與基層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全科醫生。
  • 全科醫生不再唯手術論英雄
    南方日報訊 (見習記者/劉珊)1月8日,記者從深圳市衛健委獲悉,近日《深圳市全科醫師管理辦法》印發,為全科醫生劃定了職業「跑道」,執業管理、繼續教育、能力考核、職稱評審等都將有獨立體系。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 我國將遴選一批介入醫學專科進修基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操秀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19香山國際介入醫學峰會獲悉,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擬將介入專項培訓納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整個能力建設的體系中,賦予介入專科專項能力建設更高的內涵。為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特面向全國遴選,建立介入專科的進修基地。
  • 註冊了外科,可以開全科診所嗎?
    同時二級及以上醫院有關專科醫師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對培訓合格的,在原註冊執業範圍基礎上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允許其在培訓基地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科醫療服務。也就是說臨床執業醫師執業範圍新增至三個。目前擁有兩個或三個省域執業資格的醫生,並不在少數。由此可以看出,臨床執業醫師可以申請多地區進行執業的。根據要求只增加為三個,申請的條件還是比較嚴格的。
  • 做全科or強專科?基層醫療走到了十字路口
    劉利群強調,基層醫療在發展全科的同時,也可以嘗試進行適宜基層的專科建設。改善服務環境 提升患者信任度很少會有人否認改善一家醫院服務環境的重要性。對於基層醫療機構來說,溫馨的環境不僅給予患者最直接的舒適感,更能增強信任程度,從而提高醫療機構利用率。
  • 不唯「手術」論英雄,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
    近日,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印發了《深圳市全科醫師管理辦法》,為全科醫生劃定了自己的職業「跑道」,執業管理、繼續教育、能力考核、職稱評審等都有獨立的體系,成為國內首創。打破全科醫師發展「短板」我國全科醫學發展起步晚,全科醫師短缺,全科醫師管理制度不健全。
  • 醫學生注意,全科醫生規培這三點,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全科規培全稱是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同其他臨床專業的規培一樣,培訓時間為36個月。是國家為了發展基層醫療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建設未來醫共體的關鍵性計劃。由於目前國家對全科醫生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全科和兒科一起成為了規培專業中的緊缺專業。
  • 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在諸多改革新舉措下,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長期困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痼疾能否被破解? 扭轉「重治輕防」 全科醫生和公衛人才成為重點 我國現有30多萬名全科醫生,11.5萬名公共衛生醫師。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下,基層醫療衛生防治能力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顯現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