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上海光源「加入」抗疫情行列—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2月3日,《中國科學報》獲悉,為共同抗擊疫情,「上海光源」特別開通「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並於2月2日提前開機,助力科學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觀結構、打開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

記者2月2日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官網「用戶開放—運行實時狀態」一欄也看到,BL17U1、BL19U1、BL19U2等線站均處於「Open」狀態。

「上海光源」是目前全球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輻射光源之一。它像一臺超級顯微鏡,幫助生物學家破解著一個個「蛋白質之謎」。

疫情當前,解析病毒關鍵蛋白的結構至關重要——受訪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開發阻斷病毒入侵的藥物、找到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間宿主、指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等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重大發現,都將與這項工作密不可分。

受訪專家:

*兩位受訪專家目前正利用上海光源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結構解析工作。為儘快取得成果,在連線中施一表示,自1月初第一株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發布,他們就開始了這項工作,「春節也沒有休息」。

結構解析關注三環節

?《中國科學報》: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如何解析蛋白結構?

● 齊建勳:

首先需要目標蛋白形成蛋白晶體,蛋白晶體在同步輻射X-光照射下發生衍射。獲得衍射數據以後,我們再用專門的軟體去解析蛋白質的結構。如果數據質量好的話,就可以得到它的三維結構。

?《中國科學報》:我們需要解析新冠病毒哪些蛋白的結構?

● 施一:

上海光源提供同步輻射光源大科學裝置利器來幫助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蛋白的結構基礎,將推動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深入認識。

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大概有30kb,大概3萬個鹼基。病毒不同的蛋白質在感染過程中會執行不同功能。但在病毒感染宿主細胞時,一般分為3個環節:入侵、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組裝。

其中,入侵指的是,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之後,病毒在宿主進行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轉錄形成的mRNA會利用宿主細胞的蛋白表達系統去生產病毒蛋白;其後新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複製出來的病毒基因組進一步發生組裝,形成新的病毒粒子,分泌出去後再去感染新的宿主細胞。

我們團隊主要針對病毒感染這三個環節中的關鍵蛋白,進行解析。

努力讓新冠病毒「現原形」

?《中國科學報》:在病毒入侵環節,你們主要解析哪些(個)蛋白的結構?

● 齊建勳:

我們知道這個新病毒是冠狀病毒,病毒顆粒表面的刺突就是蛋白質形成的,這個刺突蛋白(又名S蛋白)會結合宿主表面的受體分子,介導病毒的入侵。我們現在就想要了解S蛋白是如何與受體分子結合的。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了解病毒的入侵機制,基於此就能去開發一些阻斷病毒入侵的抗體或抑制劑,這對於指導疫苗的研製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我們現在還不清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有哪些動物。哪些動物會傳播這種病毒?

搞清楚中間宿主很重要。

我們現在的一個想法是,無論病毒利用哪種動物作為中間宿主,它都要首先通過S蛋白與受體分子的結合,我們就想研究S蛋白與不同動物來源的受體分子是否結合:如果能結合,說明這種動物也有可能會被新冠病毒所感染。

?《中國科學報》:來證明這種動物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之一。

● 施一:

是的,我們可以進一步在這些動物身上檢測是否攜帶新冠病毒,然後再進一步確認。

?《中國科學報》:在病毒進入細胞後的複製與轉錄環節,你們主要解析哪些(個)蛋白的結構?

● 施一:

這個環節是一個由多個蛋白質組成的複合體介導進行的過程。我們發現,新冠病毒轉錄複製複合體的這些蛋白亞基的胺基酸組成序列,跟SARS病毒的相似性比較高,有90%以上的相似性。

?《中國科學報》:這個相似度有什麼指導意義?

● 施一:

第一個層面,如果它有較高保守性的話,有助於我們研究針對冠狀病毒的廣譜性靶向藥物。

比如我們可以針對聚合酶,基於它的結構做一些藥物的虛擬篩選,這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有潛力抑制轉錄複製過程的化合物分子,通過進一步評價來找到一些可用的老藥或開展新藥研發。

?《中國科學報》:蔣華良院士和饒子和院士領銜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應急攻關團隊,此前找到的30種可能對新冠病毒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是否就是基於這個方法?

● 施一:

正是,他們靶向的是病毒蛋白水解酶。

我們也開展了相應工作,靶向的是病毒聚合酶(及其複製相關蛋白)。這個聚合酶(及其複製相關蛋白)跟病毒的轉錄、複製有關係。

我們通過虛擬篩選,也篩到了一些有潛力的化合物分子,現在正在進行活性評價——看看它們是否如我們預測的那樣有抗病毒活性。

此外,我們也在實驗室進行藥物靶標的驗證,看它是是否能具有對病毒複製轉錄的抑制活性。

這個工作(如有突破)除了幫助發現一些老藥之外,也有助於新藥物的研發。

?《中國科學報》:在這個環節還有哪些重要的工作?

● 施一:

有的。儘管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有比較高的相似性,但二者在胺基酸層面還有些差別,這也使得二者在傳播特性和致病病理上有所不同,比如新冠病毒潛伏期更長、致死率更低。

這涉及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希望比較一下新冠病毒在入侵和複製、轉錄的特性上與SARS病毒有什麼差異,通過結構解析能否給出一些解釋,更加清晰地了解其致病機制。

?《中國科學報》:在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組裝環節,你們主要解析哪些(個)蛋白的結構?

● 齊建勳:

病毒在組裝之前,其基因組會被一種稱之為N蛋白的蛋白包裹、保護起來,之後再進行組裝。我們現在也在研究N蛋白的結構,看它是如何幫助病毒組裝的。

?《中國科學報》:這部分研究預計有哪些收穫?

● 施一:

第一,當人被感染的時候,其體內或血液中會產生抗N蛋白的抗體,我們基於此在做一些檢測試劑的研發,通過檢測體內是否含有抗N蛋白抗體,來開發成可實現快速檢測的試紙條。

第二,除了用於檢測之外,N蛋白是幫助病毒粒子組裝非常重要的一個蛋白質,只要我們了解了它的工作機制,將來就能夠針對這個結構去開發一些抗病毒的藥物等等。

「我們儘可能往前趕」

?《中國科學報》:你剛才說光源衍射數據好不好,主要取決於蛋白晶體。現在你們已經有哪些晶體?

● 齊建勳:

我們現在已經有了N蛋白的蛋白晶體;涉及入侵的S蛋白及受體複合物,我們已經點了晶體,還要觀察一下晶體是否長了出來。

?《中國科學報》:在你們這一系列工作中,有沒有一些馬上可投入臨床應用的成果?

● 施一:

我們針對N蛋白的檢測試紙條,已經做了產品,現在正在做臨床驗證,主要驗證其靈敏度是不是符合預期,目前還沒有拿到結果——我們希望多做一些臨床驗證。

?《中國科學報》:有人可能會質疑,為什麼現在才開動上海光源,做病毒蛋白結構的解析?

● 施一:

首先,上海光源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要產生高質量的X-射線需要加速器、存儲環和實驗線站的協同調試。

其次,同步輻射光源的運行有自身的周期性,全球北半球的同步輻射光源每年冬季和夏季都有兩次關機,進行系統維護以保證開機時間能輸出穩定、單色性好以及高亮度的X-射線。

現在正好是關機維護的時期,重新開啟需要硬體調試及人員的協調。也正是為了應對新冠病毒,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才在關機維護時期又重新開光的。

此外,蛋白晶體的準備也有自身周期性,中間涉及到基因合成、蛋白質表達等環節。我們春節也沒有休息,無論怎麼樣,已經儘可能往前趕。

?《中國科學報》:上海光源這次開機只開三天,你覺得時間夠不夠用?

● 齊建勳:

科學實驗有自身的內在規律,需要摸索。這次實驗能否收集到好的數據,取決於晶體的質量。其實上機衍射收集數據很快,我們也希望一次到位。

?《中國科學報》:如果你們這次沒法完成全部解析,後續還能再通過「綠色通道」開機嗎?

● 齊建勳:

這個可能需要和上海光源再行協商。

相關焦點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江凌說:「我們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揭示了有限溫度條件下水分子五聚體已開始呈現體相水的結構特徵,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 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首次發現五個水分子團簇在3500至3600cm-1區間出現顯著的OH伸縮振動,具有三維立體水團簇結構的特徵峰。
  •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成
    上海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上海光源從裝置到建築均為我國自己設計和集成。在4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上海光源建設國際評估會上,來自11個國家的34位權威專家對該項目給予高度評價:上海光源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該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和實驗站向用戶試開放以來,已經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分館)精心策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動「與科學家面對面」在自博館地下二層中庭火熱開展。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基建攻克首個難關—新聞—科學網
    4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階段的防微振基礎換填混凝土澆築工作已全部完成,標誌著HEPS項目的基建建設已經攻克第一個難關
  • 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新聞—科學網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60年始終秉持為科學代言,為理性背書,為民智開啟,為國運護航,為文化開新篇。下一甲子,希望《中國科學報》捍衛科學精神,團結科學共同體,用知識驅散陰霾,為中國書寫新的輝煌。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Hansen合作,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研究乙烷分子的光化學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   研究並開發利用地外行星的自然環境,一直是行星科學的中心研究目標。其中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有著豐富的分子化學反應過程,是星際化學家研究的長期目標。
  • 探索新型冠狀病毒的「花冠」,上海光源在行動--中國數字科技館
    探索新型冠狀病毒的「花冠」,上海光源在行動2020-09-11 13:31:00   為共同抗擊疫情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如今,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但至少在國內,疫情的態勢已經趨於平穩,這也就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此次疫情究竟給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帶來什麼。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等
  • 專家詳解血漿治療「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次年即1891年,在柏林大學附屬診療所的兒科病房,貝林給一位白喉病患兒注射了含有白喉抗毒素(即抗白喉毒素的抗體)的血清,第二天,患兒的病情出現明顯好轉,而採用此方法,使得1892年柏林兒童醫院白喉患兒死亡率從48%降至13%。 當病毒感染人體時,人體免疫系統針對入侵的病毒產生免疫應答反應,激活的B細胞產生抗體,並釋放進入血液中。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我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600隻1300兆赫茲9-cell超導腔將成為其核心組件的一部分。本次通過成果鑑定的1300兆赫茲9-cell超導腔將成為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等未來先進加速器的核心部件之一。
  • 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給新生上「第一課」—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9月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劉勳)今天,上海科技大學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在張江新校園體育館隆重舉行。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以「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健康」為題,給全體新生上了一堂縱覽科技與社會發展、剖析國家戰略、激勵青年成才的「第一課」。
  • 【漢理Family】上海派森諾加入抗疫滅毒馳援武漢聯合行動倡議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已進入關鍵階段。兵馬已動,糧草更要先行。醫療設備、醫療物資、醫療人員是中堅力量,更是贏得這場保衛戰的重中之重。縱已舉國之力,全球調配資源,卻也難敵疫情來得太過迅猛。突如其來的洶洶疫情,爆發的天量物資需求,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一時之間都難以快速全面保障供給,需要集全社會的資源。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人工智慧技術、企業、平臺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萌指出,北京作為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科技資源和產業發展優勢突出,相信在人工智慧發展中能夠走在全國前列,堅持原創引領、改革引領、開放引領,聯合國際力量推動AI抗疫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為開放合作和包容共享的智能時代貢獻更多「北京智慧」。
  • 視頻|還看今朝《上海篇》:上海光源,看見一微米的世界
    視頻|還看今朝《上海篇》:上海光源,看見一微米的世界 看看新聞Knews綜合 2017-10-01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