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錢旭紅:30餘年,用量子理論看懂老子思想時

2020-12-06 華東理工大學

我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活化石」,但會說話……

做學術要有戰略思維,不要滿足於做「流寇」……

《道德經》在海外流傳的版本有三千到四千,為何能傳播出去……

金句迭出,思維敏捷;言辭幽默,犀利又高遠。

眼前是5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思維才是力量」的倡導者。八年內兩齣《改變思維》,今年的新版近六十萬字,帶著宏願——通過改變國人固有思維,提高民族普遍素養,讓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的引領性源頭之一。

讀他的隨筆,聽他指點學術思維的江山,也聽各類質疑的聲音,你會感覺到這是一位生活在多維時空中的創新者,所到之處,便是張力。

雖更信奉「道法自然」,這位研究仿生農藥的院士,自小形成的叛逆、不服輸和好挑戰如影相隨。用候機飛行中點滴時間,他享受著用筆思考的心靈自由和幸福,在參悟科學精神的質疑、人文精神的關愛的同時,自我加持地推行著信仰精神,儼然已是儒家般的使命內化了。

9月1日,文匯報記者李念採訪錢旭紅(陳穎攝)

從湖灘到華理:叛逆少年,兩次復考中顯毅力

1978年16歲時考入大學,隨後輾轉於理工科大學、綜合性大學,遊學於德國、美國的高校,見證中國40餘年的變化,「我就是全光譜的活化石,但會說話」,錢旭紅幽默自喻卻不無道理:因為見證得早、廣、深,恢復高考時入學現依然在高校主持工作的,所剩無幾了。在26歲那年,他拿到博士學位,卻罕見地已經當過大學教師、系黨支部副書記;很多師生都以為他是少年神童,卻不知他求學路上有過多次考試的失利。

*像現代孩子愛玩遊戲一樣,偷看禁書形成知識譜系

錢旭紅的字寫得很好,看著像顏體。這是因為他從小就愛書畫並頗有天賦,他安靜的一面卻難掩生性的活潑和頑皮。

在江蘇洪澤湖、寶應湖邊長大的他,自小就在教師群體中見識世間冷暖。因為沒人看管,自小被媽媽帶去上課,邊玩邊聽,9歲讀小學時,就直接上了二年級。起初痴迷連環畫,卻不知被醜化了大鼻子、小平頭的便是劉少奇、鄧小平,後來因為識了字,他好奇地發現家中隱藏的秘密:有一堆書用布遮蓋著。「就像今天的家長越阻止孩子打遊戲,小孩卻越著魔。」於是,十來歲時,他就沉浸在家中這堆「禁書」中。《苦菜花》《紅巖》《紅樓夢》《鏡中緣》……他把故事情節串編,繪聲繪色地講給小夥伴們聽,還拿出自己的絕活——畫潘冬子、畫喜鵲燕子山雀的本領,把情節畫了出來。這讓捉魚摸蝦上總勝他一籌的同齡人投去了羨慕的眼神。

1997年,錢旭紅任華理副校長時回到出生地——江蘇寶應發財巷18號

他的作文一直是範文,有一次老師讓寫「種菜」,小錢旭紅洋洋灑灑,從菜的生長寫到人的生長,從菜的管理聯想到人的管理。

然而,父母的同事裡那些會畫畫、能彈琴的才藝伯叔們幾乎都是右派,這讓他非常不解。而有一天,父親寫了幾首鄉村困頓的詩,被指責是為爺爺這位破落地主做孝子賢孫,因此被鐵鏈綁起來批鬥挨打,外加明晃晃的屠刀威脅,幼小受到驚嚇的他更困惑:自己的爺爺是幹八路的,全家是革命者的後代,為何也會這樣?

「右派都是有本事的人,但是都有問題的。」錢旭紅回憶童年少年時的懵懂感受。

在寶應,1976年初二畢業時的全家福(右一為錢旭紅)

*大學博士都是重考,「早點接受折磨,儘早進入角色」

很多場合,錢旭紅都會說「我的智商並不高,但有毅力,有勇氣。」很多人會當作校長的鼓勵之詞,其實,多少源於他自身的經歷,這位少年大學生居然有多次敗考紀錄。

「是啊!早點接受磨難,就會早吸取教訓,儘早進入角色。」對於記者的求證,錢旭紅院士並不諱言。

平時上課並不怎麼聽的錢旭紅成績自然不拔尖。1977年傳來高考的消息,他所在的江蘇省寶應中學選拔了11位尖子生組成高考衝刺團,而其餘學生白天都去農場挖山芋。讀高一的他不服氣,搬來了三年級到高二的所有教材,在白天挖完山芋後,打著手電苦讀。模擬考後,他躋身四位高考增補生之列。臨考前15天,學校給15位學生填鴨式複習,「我那時還拿磚頭砸傷了同學。」因過於緊張,無一人上榜。錢旭紅卻拉動了學習之弦,他的成績陡然上升,大半年後78級高考,他竟然忘記了公式,卻以數學的幾何方法解出了很難的物理題。於是,他第一個拿到了錄取通知書,而且還是在上海的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的前身,下簡稱「華理」)這所重點大學。當然,報考化學專業是吃過苦頭的父母的強烈意願。從此,他戀著的文史哲如同精神愛人伴隨左右。

1978年考入大學者的寶應中學部分師生合影,前排為老師們,後排左一為錢旭紅

大三時,學校挑選一批學生複習考研,沒有錢旭紅。他不甘心,沒有聽課證就拿塊磚頭做凳子,編外聽課,結果考得比種子選手都要好。「有機會有能力,就該鼓足勁往前衝。」看到自己努力後的潛力,這個信念支撐著他。考博那年,他報考的精細化工專業只招一人,第二名的他望榜興嘆。於是,他毅然決定「二戰」,並撕了去常州單位的碩士生畢業報導證,身無分文的他獲得同學資助,日夜攻讀,第二年,考博獲第一名。

「只要還有時間,就會有機會。」錢旭紅感慨。

*愛培根,學量子,讀《道德經》,在讀博士任系黨總支副書記

1978年到1988年,在華理求學的十年五光十色。不服輸的天性凸顯在考試的逆襲上,好奇的天性則體現在看奇書怪書,圖書館角落裡的《張國燾傳》四年內只有他一人借來批判性地通讀了。而1980年第一次翻看《培根論人生》後,他仿佛被擊中。書中展示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加上優美文筆和金句迭出,無不讓他陶醉。他又興衝衝找來了《培根論述文集》,一旦有困惑,便再打開到專章裡去尋找答案。

西方有培根,那中國古人有誰呢?1982年他讀碩,業餘去翻看老子的《道德經》,大多讀不懂。而導師們開始教他量子化學。碩士導師任繩武是染料顏料化學領域的權威,博士導師朱正華是傑出的理論染料化學領域學者,也是華理第二任校長。「任先生為人寬厚善良,家境富裕卻能承受各種運動的任何折磨,科研中主動選擇工業的卡脖子技術;朱先生雖然沒有留過學,但得益於竺可楨那一代師輩的教育傳承,有寬闊的國際視野。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嚴謹。」

1984年,錢旭紅(右)和碩士導師任繩武在一起

戲劇性的是,直到大學都不擔任班幹部的他,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因為能寫能畫成了研究生宣傳部部長,結果發現常常幹的活是給大家組織舞會,「我不會跳舞,但得帶人負責收門票,看護場子,很早開始就為人民服務啦。」錢旭紅揶揄。沒想到自此一發不可收拾,1985年讀博,擔任研究生會主席,1986年被通知卸任主席,立即由學生身份轉為教師身份,並擔任所在系的黨支部副書記,負責學生工作。「你想想看,一個在讀博士生,忽然要召集全系的黨員老師,還要協調學生……能力就被逼出來了。」雖然輕描淡寫,卻留給記者想像。

錢旭紅曾在演講中說:「一個人的力量就像一個水分子在整個浪潮中,很難把握。」而他的潛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被逐個激活,為未來埋下諸多伏筆。

1984年讀碩士期間,在華理第13舍宿舍內的床上讀書

領悟科學精神中的質疑:歸國轉向農藥突圍並雙肩挑

從1988年8月出國攻讀博士後,到2000年起在大連理工大學任教四年半,這16年中,錢旭紅的人生仿佛加了快捷鍵,將海歸留學生、青年科學家、副校長、教授的角色體驗了一圈。他對何謂科學精神也有了透徹的理解。

*毅然回國主攻卡脖子技術,十年後擔任首席,為國爭位

1999年錢旭紅獲得「上海十大科技精英」榮譽,一篇採訪報導中提到1992年錢旭紅全家結束在美國、西德的博士後遊學落地虹橋機場時情景,他非常激動地說著「中國、上海」。記者求證,錢旭紅說了另一個很簡單的理由:我喜歡獨立,不喜歡為外國教授老闆打工。

1992年4月,錢旭紅婉拒海外導師們的挽留,毅然回到母校華理。因為學校的要求,他轉向陌生的農藥化學領域。當時中國正在進行關貿總協定的談判,農藥及醫藥是談判的要點,因此,工業需要突破卡脖子技術,國家需要農藥創新。2003年他被科技部聘為首席科學家,此後的十多年,中國農藥創新集體發力,進入國際視野,逐步瞄準中心地位。「凡事要有超前主動性」也成了錢旭紅以後的人生信條。

本科是石油化工、碩士博士是染料化學,而出國後是雜環化學,染料化學、農藥化學全都是自學。「這樣的專業方向調整,最初我害怕我膽寒,最終我適應我喜歡,如此不同領域的涉獵或者並行可以保持科研的敏銳度。」

1990年在美國拉馬爾大學做博士後,錢旭紅全家和合作導師、副校長、化學教授IDOUX

*行政科研雙肩挑,完成談判,「講話5分鐘內結束」

1994年評上教授,1995那年做了半年的校長助理,1996年起他擔任了4年的副校長,直到2000年,他辭職前往大連理工大學擔任長江特聘教授。而在2000年前,行政科研雙肩挑的他獲得了一連串的科研榮譽: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霍英東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科研獎,1999年上海十大科技精英……

再強大的物理人,他的時間不過是24小時。無論文理科,一般業務選手都不會主動選擇在學術黃金期擔肩行政管理,因為後者同樣需要不菲的責任心和矢量級的時間和精力。錢旭紅和所有人的想法一樣,但在校長助理期間,他接受了一個特殊的任務,代表學校去和教育部、中石化協商共建。「這是華東理工大學歷史上最艱難的時刻。」年僅33歲的錢旭紅準備著迎接各種責難和罵名,連續在北京呆了11天,談判艱難而漫長……最後的結果是多方達成妥協,華理迎來了發展的重大轉折點。這也讓錢旭紅意識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泰山之重。「總要有人做這個工作。」

1992年初回國,錢旭紅與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朱光亞(上圖);1995年,他被推上華理校長助理崗位(下圖),從此開始「雙肩挑」

他愉快地擔任了副校長,創下中國高校中最年輕副校長的記錄。他分管五大領域:科研、學科、研究生、產業、實驗室與裝備。於是,那個時期去見他的人首先看到門上一張醒目的標語紙:「公務繁忙,未經預約,說話內容簡要,5分鐘以內。」

歷史上,極少有年輕在任的校級領導者主動辭職回歸學術。2000年,他的辭職轉崗申請被教育部批准,與之同步的是四年副校長的成績。在大連理工大學共4年半,他從事染料和農藥的研究和教學,為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後來由低谷走向高峰作出了開拓性貢獻。2004年他回到華理擔任校長,聚焦學術競爭力和民生改善,「年年變樣,三年富強」,成了他那時的口頭禪。

「行政的收穫是以後遇到任何問題都不再懼怕。」雙肩挑中的歷練讓錢旭紅通向更高境界。

1994年,錢旭紅在其一手籌建的華理化學農藥實驗室

*何謂科學精神?十餘年悟出兩個字「質疑」

儘管作為青年科學家,他的成績單足夠優秀,儘管作為行政管理者,他的膽識和擔當足夠有魄力,但是,真正思考何謂科學精神,也花了十餘年時間。

1999年當選上海十大科技精英那年,他被要求去做一場科普報告談談科學精神。他翻遍了當時大家的很多說法,發現很有道理但過於面面俱到,無法呈現核心實質的第一性原理。最終他想到了「質疑」兩個字。十餘年後,他把這種思考寫進了2012年的隨筆著作《改變思維》,以後又不斷深化優化。

《改變思維》初版(2012年);1991年,在德國做博士後研究的錢旭紅參加洪堡學者聚會,與德國總統魏茲德克交談

質疑,意味著要有對前人研究的全面了解併科學否定;質疑,意味著整個教育氛圍要允許有所創新,而不是把那些調皮但有創新者人為地隔絕在被淘汰之列,「這也是當前中國教育弊端所在。」2011年,錢旭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群體中「思維獨特,性格獨特」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院士們開會,幾乎聽不到人云亦云的相同聲音,十人十一個觀點非常正常;院士們個性獨特,但都比較豁達,對成敗均有很強的忍受力,對異端都有較大的寬容。

質疑,更意味著要始終站在最新的科技發展前沿。2003年他受聘擔任國家973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相當於首席技術官,自己擅長某一領域,更多是協調全國關聯領域內的科研力量,有時要協調50個性格迥異不同機構的科學家。」在2015年至2017年卸任華理校長後,他被中國工程院聘為院刊「Engineering」的執行主編、「全球工程前沿」戰略項目的開拓者和總負責,分析調研判斷全球各國的工程科技的研究前沿和開發前沿,並和湯森·路透(即更名後的科睿唯安)每年聯合發布一次。這個項目服務於10年、20年後的科技戰略制定,同期,他承擔「綠色製造」戰略諮詢項目,被聘為中國綠色製造產業聯盟的專家委員會主任。

錢旭紅2000年在大連理工大學任長江特聘學者,左圖攝於2003年7月,右圖攝於同年12月(被科技部聘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後一個月)

這些職務和首席技術官有著同樣的要求。錢旭紅認為,美國當年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和採訪當日(9月1日)宣布的十年內建成量子網,都極具前瞻性,我們國家的「兩彈一星」和量子通訊同樣令人激動。以史為鑑,錢旭紅深感,中國現在和未來亟需一批多思寡言並善行善言和行思嚴謹的首席技術官群體,他們的使命是能衝向科技前沿、並能轉化催生出國家新生產力/競爭力。「這就需要善於質疑並目光超前。」

而推動科技發展戰略過程中,一個學科帶領者的學術眼光也相當重要。錢旭紅在受訪中舉例,當前自然科學如何統一在量子論基礎上?「如果每個自然學科前都加上『分子』兩個字,視野就大不相同,分子層級就接近了量子層級,比如分子藥理學、分子機器學、分子生態學。」

2008-2009年,錢旭紅擔任亞太化工聯盟主席

踐行人文精神中的關愛:老子是否更有世界性符號

如果說,科學精神的體悟用了十餘年,對人文精神的參悟並不輕鬆,尤其是對在華東理工大學這樣的一個工科學校擔任了11年頭的校長。在2012年後,他欣喜地發現可以用量子視角讀通老子哲學。

*在華理編教材,加入人文要素,寫下《改變思維》

在華理擔任校長期間,錢旭紅就強調科學中的人文、人文中的科學,強調理工科教育中必須加入人文要素。以他自己的有機化學而言,通常教科書裡會介紹某年某月門捷列夫發明了化學元素。錢旭紅認為,不應該是簡單地教授知識點,如果這樣問:門捷列夫在理解世界時用了怎樣的方式?這樣就把「何種情形下、為了怎樣的問題、什麼樣的人、做出了怎樣的解決之道」這樣的人文背景凸顯。因此,他強調各個學科和自編教材裡,要突出「人的要素」,以此讓學生理解「什麼是科學」。

2012年,為了迎接華理校慶60周年,他把平日記下的零碎提綱整合擴充,出版了《改變思維》一書,題記裡寫著——獻給所有在良知與假說之間探索的人。錢旭紅解釋,當時,為的是讓華理的社會學、設計學、材料學這些學科打開文理相融的思路,因為進入工業化後的學科分科,造成了知識和人的人為割裂。「僅僅想打通人文和科技。」有趣的是,因為當時已經談到《道德經》和量子,書籍出版後,復旦哲學系一位教授看後激動地和他說,錢旭紅新穎的思考可以成為中國哲學的研究對象和素材。

2004年,錢旭紅擔任華理校長(左圖),2012年華理校慶60周年,錢旭紅誓言向強校進軍(右圖)

*打通老子「三生萬物」和量子論的經典三句

2012年10月,錢旭紅和國際量子衛星領軍科學家潘建偉同在一個院士學習班兩周,他拿出自己的《改變思維》,請潘建偉看看其中關於量子的描述部分是否有硬傷,潘建偉報以讓他放心的肯定:沒有。之後的12月,他在英國女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作致辭演講時,聚焦了量子思維和老子學說,並為改變思維自造一個詞「superthinking」。

從1980年代初同時接觸老子學說和量子理論後,兩條單線一直在錢旭紅這裡平行加深。2012年4月,記者所在的文匯講堂在華理舉辦美國生物科學家錢煦和錢旭紅的對話。餐飲席間,錢旭紅校長就和時任文匯報社總編徐炯大談量子視角看待世界的不同。2013年左右,在西方學術界,超越物理和化學領域並面向人文社會領域的量子研究開始萌發。2015年,劍橋大學開始出版有關量子思維、量子管理學的書籍。「我想,在2015年以前,相信量子思維的人數全球不會多過兩位數。」

2012年,錢旭紅獲授英國女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在授予典禮上他演講「改變思維」

對於老子和《道德經》,在大學時的初步接觸後,在留學的1990年代初,錢旭紅髮現,不少西方科學家對《道德經》非常親近,認可程度很高。儘管感覺到老子和量子之間可以相通,但是他坦言,自己真正悟透還是在2015年到2017年。「我幾乎每天都讀《道德經》」如錢旭紅在《改變思維》新版中所寫「每次向學術的回歸,都是一次洗禮」,洗禮的結果是——「現在我堅信,老子和量子是相通的。」

在錢旭紅看來,量子力學的思維方式集中表現在波粒二象性上,用典型的錢氏三句來表達: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光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光只是光量子。這三句話折射著量子思維的精髓:觀察結果和觀察者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量子世界裡類似的多態疊加、糾纏關聯、恍惚測不準都與此相關。而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相當於測不準原理。量子三句和《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錢旭紅認為,其中就點明了事物具有「多樣性、差異性、複雜性、創造性。」所以,凡事至少需要有三種預案,而不是牛頓力學世界裡常有的唯一精準性。

劍橋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量子思維與社會科學》

量子思維是當前最前沿的思維,大大超越了牛頓力學帶來的經典思維。就像經典規律會出現在宏觀,也會出現在微觀;量子規律會出現在微觀,也會出現在宏觀,生命是處在經典和量子兩種規律的交界處,而人則逃不脫量子思維特點。與牛頓經典思維不同,量子思維強調世界因你而不同。「過去100年,以量子為代表的學說衝擊顛覆了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由此我假設,未來的100年,它可能會影響顛覆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如果這個假設是有道理的,我們的科研為何不提前布局呢?」

從這個角度,錢旭紅認為,量子思維既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而老子學說經過現代化轉化,是比孔子更合適的一種代表中華文明的世界語言,「儒釋道是我國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文化信仰,而老子思想和量子思維的相通,是一種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科技與人文之和。」

2007年,錢旭紅邀請1996年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足球烯C60的發現者、Rice大學教授R. F. Curl,為華理新校區擬建雕塑——足球烯60題詞並揭幕(左圖);2010年,素有「南方哈佛」之稱的Rice大學校長夫婦特地來新校區觀看雕塑及題詞,並和錢旭紅全家合影(右圖)

營造信仰精神中的使命:迎接中國以原創引領世界

在近三年的各校演講中,錢旭紅依然延用「改變思維」的標題,但是,他的論域顯然大不相同,他用改變思維來談中國高等教育、科技研發,論李約瑟之問、錢學森之問,樹批判與創造,解人工智慧和綠色發展。最大的不同是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下,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引領而改變思維,增加信仰精神中的使命感。

*《改變思維》再增10萬字,目標針對中國文明史

2020年8月,增加了十萬字的《改變思維》(新版)出版。這一版的推薦詞上寫著「寫給所有人,特別是彷徨者的書」。在8月的上海書展上,「改變思維,進而改變自己;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周邊;改變周邊,進而改變境遇,最終改變世界」腰封詞打動和吸引了不少購書者。

八年後為何出新版?「這一次,我是針對全民族的普遍素養而言,中國無法停留在跟隨和複製西方先進模式的時代了,世界也不允許中國不做原創,有些原創還被扼殺在搖籃中。而且,不是在一件事情上,是所有事情上,無論大學教育、國家治理,還是生態建設,因此,要從改變思維開始。」

這本針對個人和文明的新版沉甸甸,從天地、文明、科學、經史、認知、智慧、地緣、養成、氛圍等九個維度展開,這是錢旭紅感恩於《培根論述文集》對他精神世界的啟迪和篇章排布,同時,也是效仿傳誦一千多年的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展開的《錢氏家訓》體例。九編最後一章都有第三境界,「我是希望從老子的『三生萬物』和量子思維出發,希望每一領域都有超越於前兩種獨立思維的第三種。」比如:走出心困,跳出最好最壞時代;比如:經典與量子思維的互補與滲透;比如,思維教育,超越知識與技能。

2020年8月,錢旭紅帶著新版《改變思維》亮相上海書展,45分鐘演講後廣受讀者親睞

事實上,這幾年錢旭紅想得更多的是中華文明如何能成為人類文明新的引領性源頭之一,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高校的立德樹人就需要培育善於在多種思維中轉換選擇的人,競爭力必然是在批判和創造中展開。具體來講,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同時具備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信仰精神的人,而這三種精神的精髓分別對應著質疑、關愛、使命。如果從思維上而言,則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格局思維。

這樣的大部頭金句迭出,63萬字的容量,在碎片化閱讀時代不禁讓人咋舌。序言裡錢旭紅自嘲自己是「自然成長寫作法」,在新冠疫情的自我隔離期間,為迎2021年華東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他把平日寫在幾十張登機牌上的提綱重新擴展成文。並且,為了強調思維是可以訓練的,他順手又寫了一本思維嚴謹的13萬字薄書《大學思維——批判與創造》,倡導「思維晉級是最好的學習和成長」。訪談中,他強調這兩本書都是為改變思維而服務的。如果細讀其中某些章節,你不會不被寫者加持的使命感所感動,儘管錢旭紅在採訪中多次談到「道法自然」,但他的所作所為多帶儒家強烈的入世使命,他希冀重新挖掘軸心時代的百家爭鳴的燦爛文明。

2018年2月,錢旭紅與老朋友、英國帝國理工校長愛麗絲院士會面(右圖);錢旭紅新著《大學思維》今年7月出版(左圖)

*用大數據看老子項目,用好跨界合作,科研前瞻性

在現實的通識教育、科研、專業研究中實踐思維改變,是錢旭紅的「知行合一」。尤其2018年1月來到華東師大後,欣喜於終於接觸到更多的人文氛圍,但又擔憂著過於固守傳統,他希望全力推動跨學科研究,甚至能獲取代表中華文明生命力的有效話語權。

數字人文項目「歷史跨度全球視野中的老子學說及其大數據」啟動已近兩年,既要有《道德經》成形至今的千年時間長度,又要有超越東亞地域的地理廣度,還要具有用大數據表達的客觀性。這個項目聚集了全球的老子研究者,至今已經發現了在世界範圍內的海外《道德經》的三千到四千個版本;目前要依據韻律來推出國內外版本的年代和真偽;接著要依據GIS(全球地理系統)這樣的大數據描繪出老子思想的傳播路線圖,旨在說明為何老子思想能傳播出去。「我們要為中國成為世界文明源頭確立話語權,這一點,我們要向猶太人學習。」

在一些人文學者眼中,這個項目不具體談老子思想,近似於「老子思想的傳播學」,但錢旭紅眼中,這將是一個跨越文理的百年裡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我們要做人所不做,在老子思想具體的文本研究基礎上,以多學科融合形成未來需要的人文實驗室。」而一些國際老子研究者感喟於這個項目的學術戰略和大視野。

2019年,錢旭紅(右)重訪以色列

同樣,對於在該校建立的」跨越學科和生命的量子學說和量子思維」項目,錢旭紅希望通過量子經濟學、量子哲學、量子教育、量子物理和化學等形成的系統競爭力,在將來能發表中國的「量子思維宣言」。他相信,比起劍橋大學的書籍出版,這樣的跨學科建設更有學術引領性。

如此的披荊斬浪,是否會有不解?「不要做活在現代的古人。」「我喜歡量子老子」錢旭紅笑著打比方,在華理他常說學術研究也有遊擊戰、運動戰和殲滅戰之分,不要滿足於個體單幹甚至做學術上隨波逐流的隻身「流寇」。統籌過很多國家大項目的他深知,很多項目的勝出好比戰場上「從死人堆裡求生」,你不超前就是死亡,這樣才能推動思維改變,培養能承受失敗、能應變勝出的學者。「在研究方向和活動上,協調好個體原創和集體力量,讓研究者不要成為相互沒有任何粘性的粒粒流沙,而是相互有所聯繫的生命多樣的生態;前者會帶來沙塵暴,後者會形成綠洲。」

2012年4月5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錢煦(左)在華理做客第52期文匯講堂《科學與人生的七顆「心」》,錢旭紅(右)擔任對話嘉賓並贈送《煉丹圖》,兩位院士同是錢鏐(吳越武肅王)的後人,秉承「錢氏家訓」

在寫作中引用文獻時,錢旭紅髮現,關於思維改變的論述,中國學者較少,美國和英國的就很多,而薛丁格、榮格、赫拉利、小川仁志這些學者讓他們的國度也隨之增光,可見思維訓練是項代際相傳的工程。

「等到我再次卸任,一定會同時沉浸在各國的文明經典中,我要批判性地、創造性地重讀著名的文化、政治、宗教經典……」說到這些時,錢旭紅臉上露著孩童般的憧憬,「當然,我還要去幫助我以前的科研團隊做一些他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或者看起來胡說八道的事。」此時,他的笑容中又顯出自信和執著:改變思維,終身推動。

(2020年9月1日採訪,9月4日成稿,9月6日終稿)

2019年5月,錢旭紅與時任黨委書記童世駿(左)看望109歲的華東師大原黨委書記施平先生(施一公爺爺)

2018年10月16日華東師大67周年校慶,錢旭紅迎接世界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96歲的楊振寧來校並做客「大師講堂」

相關焦點

  • 錢旭紅:量子的威名化、神化、泛化和濫用
    錢旭紅有人常用量子名詞糊弄人,甚至牟利,如從量子記憶術到量子醫學等等。量子論告訴人們,宇宙誕生於150億年前一個奇點的量子漲落而引發的大爆炸,其時溫度高達幾億度,所以只有質子、中子、光子、電子的存在;幾分鐘後氫、氘、氦元素形成;30萬年後,原子形成;億年後形成恆星
  • 【視頻及全文】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院士:思維是你的隱形翅膀!
    | 9月16日,華東師範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以「思維是你的隱形翅膀!」為題在兩校區為新生們上了開學第一課。思維是你的隱形翅膀!
  • 錢旭紅:量子的威名化、神化、泛化和濫用
    量子論告訴人們,宇宙誕生於150億年前一個奇點的量子漲落而引發的大爆炸,其時溫度高達幾億度,所以只有質子、中子、光子、電子的存在;幾分鐘後氫、氘、氦元素形成;30萬年後,原子形成;億年後形成恆星,經過100億年的孕育,太陽系誕生,隨後,地球等行星形成,再過幾十億年,逐漸進化出人類。宇宙以一個「恰到好處」的速度在膨脹。
  • 老子思想與現代宇宙學:跨越2500年的驚人「巧合」!
    時至今日,雖然科學已高度發達,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不過,目前的主流理論比較傾向於宇宙創生論,其中又以「宇宙大爆炸假說」最有影響力。我們中國的古人也很早就在思考宇宙的起源問題。像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宇宙觀。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在很大程度上竟可以找到現代科學的依據,或者說,現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暗合了2500多年前老子的玄思。
  • ...露出科普作家的文藝面,錢旭紅在人文思想節講了智商、智慧和智能
    「我今天早上4點起來,是為了把PPT改好……」剛剛帶隊訪美歸國,錢旭紅教授還在倒時差。15日,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原計劃去西安參加自己化學專業領域的國際會議,但他請假回校加入兩年一度的思勉人文思想節。 只有不多的人知道,錢旭紅也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 用老子的思想武裝自己的情商
    老子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及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話用在現實生活,可與情商掛鈎。 老子思想大到可以平國治天下,小處也可以為人 一、為人處世之道 今天對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還有他在《道德經》第八章裡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又有新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真可謂是大到可以治天下,小處可以處事為人!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
  • 2000年前,老子提出的思想,科學家認為能解釋宇宙起源
    老子原名李耳,說到這位思想家我想我們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我國的文聖孔子也拜訪過老子,兩人相談很多內容,更是顯出了兩人很投緣。要是說道老子和宇宙的關係,這恐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這樣想可就大錯特錯了。無論是我國還是外國,都有神話故事對宇宙的起源進行描寫。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宇宙觀、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在對易經思想的認同上,儒家更側重於「體」(宇宙起源)的一面,道家則更側重於「用」(陰陽八卦)的一面,因而道家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更大。在武術史上與外家拳「雙峰並峙」的內家拳,其拳理即主要來自《易經》與道家思想,而內家拳又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拳種。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我當初也非常讚賞道家的思想,不過後來接觸到的東西多了些,總覺得道家的指導思想導致的最終是個強行解釋為道的結果。道德經第一章,寫的明明白白。道這個字包含萬物,是不可名狀的。
  • 量子淺說(二):量子理論的萌芽
    憑著一種深刻的直覺和他為此所做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他感到,對於光來說,量子化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在1905年,他出人意外地發表了一篇文章,簡單然而深入地揭示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所包含的重大意義,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說,即光是由離散的能量粒子(光量子)所組成。這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中無法用經典電磁理論說通的現象。
  • 思想是這個時代的當務之急
    然而,從黃帝開始,君主用人為製造出來的仁義理論治理人民,扭曲了人的天性。因此人心亂了,世道崩壞。想恢復上古時的完美生活,就要拋棄建構出來的大道理,遵循自然規律。依照天性生活,清心寡欲。君主存在,卻感受不到他在起作用。國家小而人民少,雞犬相聞,卻到死也不會交往。沒有欲望,就不會有爭鬥。人們順其自然地活著,就活得很好。至此,道家的思想開始成型。
  • 在2500年前根本沒有技術支撐的時代,老子為何能探到宇宙的起源?
    老子是我國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人物,是道家學派的創造者和奠基人。老子的很多思想甚至都得到了後人的繼承,比如說:道教就將老子視為宗師。在老子的諸多思想中,甚至還解釋過宇宙的起源,這一觀點甚至還跟現如今的論點十分的相似。在老子的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讀懂老子》解析深入淺出,明白曉暢,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讀本。書末還附有《老子》參考書目,為深入精研的讀者,提供了借鑑資料。 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整體論述,有對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淵流的考證,更有對道家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價值觀的系統梳理;下編重在分章釋讀,每一章都由原文、譯文和解析三部分構成。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這樣表達科技期刊的重要性。錢旭紅認為,東西方在發展知識學科體系中方式方法不同。錢旭紅說。在分析中國科技期刊的現狀時,錢旭紅指出,近年來,中國被SCI收錄的期刊有較大比例增加,但總量基數較小,與歐美國家的差距非常大;卓越計劃的「領軍期刊」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這樣表達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他從中西知識學科的演化與發表、趨勢和教訓,談到歷史上學術期刊在科技創新中的突出作用,並得出結論:現在的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為了發表,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獨特的知識學科認知體系,從而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 專家釋讀馬王堆帛書:「老子」思想疑遭篡改
    這段話,歷來被看作是 《老子》對統治者剝削民眾的警告。但在馬王堆帛書中,這一章卻不是這樣寫的。在甲本 《老子》帛書裡,今本中的 「稅」變成了「兌」。裘教授指出,這兩個古字都是形聲字,從 「兌」聲,而 「兌」字在上古時的讀音和 「隧」相近,所以這兩個字都應讀作 「隧」。
  • 宇宙大爆炸和《三體》宇宙重啟理論是對老子宇宙觀的重新解讀
    自人類開始行走於地球時就開始對頭頂那片燦爛的星空充滿著好奇與探知欲宇宙奇大炸理論是近年來被認可的宇宙認知理論的主流之一。1948年前後,伽莫夫第一個建立了大爆炸的宇宙認知理論。根據大爆炸宇宙論,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均勻氣體,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且以很大的速率膨脹著。氣體的絕熱膨脹將使溫度降低,使得原子核、原子乃至恆星系統得以相繼出現。而且宇宙是不斷膨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