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個體對生理的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的反映,是個體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一般把需要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指個體對維持其生存和種族延續所必需的條件的要求,如充飢解渴、避暑禦寒、睡眠及性的要求等等。
社會性需要是指個體對維持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條件的要求,如人們對勞動、人際交往、獲得成就、符合道德規範等方面的需求。社會性需要受社會發展條件的制約,多為精神性的,比較隱諱不易直接察覺且具有連續性。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需要的層次論。認為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就是人的潛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應該得到滿足,潛能應該得到釋放。
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在人類各種需要中佔有最強的優勢,具有自我和種族保存的意義。其中以飢餓和渴的需要為主。
2.安全的需要 當人的生理需要獲得一定程度滿足之後,隨之便產生新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包括對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職業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脅、免於孤獨、免受別人的侵犯。
3.歸屬和愛的需要 歸屬的需要就是參加一定的組織,依附於某個團體等。愛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和給予他人愛的需求。馬斯洛指出,這一層次的需要的缺失就像機體缺乏維生素一樣,會抑制人的健康成長和影響到人的潛力的發展。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認同。前三個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尊重的需要才會充分地發展起來。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兩個方面。
5.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前四種需要獲得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指個體的潛能和天賦得到充分的發揮。對於多數人而言,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們追求奮鬥的目標,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
以上需要不是並列的,而是按次序逐級上升的。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後面的三個層次的需要才能依次出現並得到滿足。當下一級需要獲得基本滿足以後,追求上一級的需要就成了驅動行為的動力。但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並不遵照「全」或「無」的規律,並非一種需要完全滿足後,另一種需要才會出現。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他們的每種基本需要都只有部分得到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