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層次論。
一、需要的五個層次
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統又包括五種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有將需要系統分為七個等級的說法,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理解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裡主要介紹前者。
(1)生理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2)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社會安定和國際和平。
(3)歸屬和愛的需要
也稱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愛與熱愛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被團體接納的歸屬感等。
(4)尊重的需要
表現為自尊和受到別人尊重,具體表現為認可自己的實力和成就、自信、獨立、渴望賞識與評價、重視威望和名譽等。
(5)自我實現的需要
所謂自我實現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實現,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創造力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
二、需要的五個層次關係
(1)其中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間層有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2)五種需要的劃分: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兩種類型:「匱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匱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於外界。
「成長性需要」,包括自我實現的需要(七種層次理論還包括認知理解需要和審美需要)。是指不迴避挑戰,甚至刻意追求挑戰;不迴避緊張狀態,甚至刻意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成長性需要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
馬斯洛認為,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按層次逐級遞升,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但這種需求層次的等級也不是絕對的,有時人會在低級需要尚未得到滿足之前,去尋求高級需要(如自我實現的需要)。
(3)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