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把單原子分散催化劑做到量子點上面去!

2020-08-16 讀懂科學

原子級分散的多相催化劑具有高度可調的活性、穩定性和反應性。從原子尺度理解多相催化劑的催化機理,對於提高催化劑的本徵活性、活性位點密度、電子傳輸和穩定性都至關重要。

有鑑於此,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教授,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等人報導了一種全新的合成策略,可以在閃鋅礦NixZCS QDs中實現Ni的原子分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在太陽光碟機動下的高效和持久的光催化水分解性能。

圖1. 材料表徵

合成策略

研究人員以金屬氯化物和硫代乙醯胺(TAA)為前驅體,油胺(OLA)為還原劑和穩定劑,採用熱注射法製備了化學計量比的ZCS QDs。將Ni分散到ZCS QDs中,得到了四個NixZCS(x=0.015625,0.03125,0.0625和0.125)QDs。

催化性能

分散在ZCS QDs中的微調Ni原子具有18.87 mmol h-1 g-1的超高光催化制氫活性。

圖2. 性能

催化機理

由實驗研究和DFT計算相結合,揭示了高光催化性能的機理。這包括:

i)所製備的Ni0.03125ZCS QDs具有高活性的單價Ni(I)在(111)面上的有利的表面工程;

ii)各向異性(110)/(111)界面之間的表面異質結,以加強由於BIEF的載流子分離;

iii)合適的表面H2吸附熱力學。

圖3. 機理

小結

這項工作證明了QDs的物理化學性質在高效光催化制氫中的協同調節作用。因此,所報導的方法可以為優化催化劑中多相元素的準確引入量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D. W. Su, et al, Atomically dispersed Ni in cadmium-zinc sulfide quantum dots for high-performance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Sci. Adv. 2020

DOI: 10.1126/sciadv.aaz8447

相關焦點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該工作有望為合成用於多種電催化應用的單原子催化劑開闢新的途徑。背景介紹單原子催化劑具有100%的原子分散性、高度不飽和的配位環境和均勻的反應中心等特點,因而表現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因此,構建有效的配位位點去錨定金屬鹽前驅體,同時捕獲形成的金屬單原子防止其遷移團聚是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關鍵。氧化剝離的石墨烯量子點(GQD)具有豐富的含氧基團,同時大量暴露的邊緣缺陷可以為氮原子的摻雜提供豐富的位點。此外,GQD的π共軛結構,允許GQD通過π-π相互作用牢固地錨定在各種碳載體上。因此,利用GQD束縛策略就可以實現不同單原子在不同碳載體上的負載。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原標題: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科研工作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所以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
  • 如何定義單原子催化劑?
    為方便學術討論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現參考劉景月教授文章,特別對單原子催化劑有關的各個學術術語進行解釋。
  • 單原子催化劑研究現狀:我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
    【研究背景】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研究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基於此,研究者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當催化劑尺寸降低到團簇、單原子時,其能級結構和電子結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特點,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往往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納米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因其具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活性中心,表現出極其優異的催化活性和最大的原子使用效率。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圖2.單原子催化劑的種類,應用以及優勢單原子催化劑核心優勢早在1960年代,Michel Boudart就通過氫氣吸附等溫線(H2adsorption isotherm)發現了在極低負載的鉑催化劑上,有幾乎1:1的H/Pt比例,並以此證明單原子分散的Pt存在的可能性(J. Phys. Chem. 1960, 64, 2, 204–207)。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原子利用效率高,在某些反應中,表現出非常優異的性能以及特殊的選擇性,從而備受廣大研究者的青睞。然而,很多人認為單原子催化劑離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廣大研究者也是竭力解決這三個共性問題,於是開發出了很多普適性的方法,適合多種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以及可公斤級製備的方法。那麼今天就簡單總結下目前有哪些成果已做到宏量製備,若有不對之處,請指正!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製出可替代鉑的Co單原子析氫催化劑
    【消息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日,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崔小強教授、鄭偉濤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析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1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cobalt array bound to distorted 1T MoS2 with ensemble effect for hydrogen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但是,在通用載體(金屬、金屬氧化物、碳等)上原子分散的金屬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形成團簇或納米顆粒。石墨相氮化碳(GCN)具有富氮微雜環,能夠很好地錨定金屬原子,因此是製備SACs的優異載體。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催化劑此外,由於獨特的配位環境,金屬原子和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和量子尺寸效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物種通常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態。單原子催化劑在許多異相反應中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
  • 一篇Nature Catal.看盡Pt單原子催化劑的一生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催化劑,在從納米粒子形態轉換成單原子狀態後,都會提升催化性能。實際上,人們對催化過程中單原子活性位點的位置、活性以及動態結構變化(穩定性)仍然缺乏清晰的認識,且爭議巨大。這裡的挑戰在於反應條件下單原子活性位點的原位表徵以及實驗與模擬的系統性研究。本文亮點1.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我國科學家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四川大學等團隊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鈀(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以及在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並因此失去其化學選擇性。因此,獲得高穩定、高密度單原子選擇加氫催化劑,特別是較高反應溫度下仍然保持原子級分散的催化劑極具挑戰。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背景A.單原子催化劑製備的瓶頸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配位環境和最大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異相催化研究熱點。熱力學上,單原子表面能高,容易發生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等問題。目前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研究核心問題:發展在常溫常壓下、簡單高效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的新方法。
  •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在原子尺度下精準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可謂是化學合成催化劑的聖杯。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單原子催化劑(SAC)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選擇加氫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由於單個金屬原子與載體的直接化學鍵合,SAC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用載體性質。在相對較高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失去其化學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