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又名三文魚,大馬哈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而三文魚一詞是英文「Salmon」音譯過來的,因為其名字中帶有數字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加上魚肉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是上好的滋補食材而被人民所熟知。三文魚(下文都稱三文魚)主要分布在三個區域:
北太平洋沿岸:從墨西哥附近一路北上到阿拉斯加,跨過白令海峽到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最後到日本海沿岸(我國的黑龍江,烏蘇里江也有大量的三文魚的自然分布)。
北冰洋靠近白令海峽與太平洋交界的沿岸區域。
北大西洋沿岸:挪威,英國等北歐國家是該區域三文魚的主要產地,也是全球重要的產地之一。
習性史
我們都知道,三文魚是一種在淡水河流中孵化,隨後順著河水進入海洋,在海洋中長大,最後又迂遊回到淡水河中繁殖的魚類(繁殖後成年魚類就會死去,死去的魚是棕熊,鳥類等動物的食物,它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北美的印第安人稱這種魚類為「跳躍的閃電」,因為其基因中有一種記憶,必須要從海洋迂遊回淡水河中,一路上可能會遇到險灘,瀑布的阻擋,而這時候三文魚就會跳躍起來,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所以被稱為是「跳躍的閃電」。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最早的三文魚是一種淡水魚類(畢竟其都要在淡水中孵化,基因中這種習性還未改變)。在大約2500萬年之前,環北太平洋地區(我們以這一地區作為例子),淡水湖泊和河流的水溫普遍偏低,而三文魚又是一種冷水魚,所以在適宜氣候條件的支持下,三文魚的數量增加得很快。慢慢地它們繁殖到了海洋與河流的交界的河口地帶,在這裡它們逐漸適宜了鹹水的環境,進化出了能在海洋鹹水中生存的基因。而涼爽的北太平洋海水,加上洋流帶來的豐富養料,使三文魚有了適宜的環境和充足的食物來源,最終海洋成為了它們最為重要的生存場所,只有在繁殖的時候才回到淡水中(再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相信三文魚能完全適宜在海水中的繁殖和成長)。
人類食用史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北美沿岸的部落遺址中就有三文魚的食物殘骸,說明當時的三文魚已經是當時人類的食物之一。日本北海道島的阿伊努人和北美地區弗拉塞德人在數千年前就形成了以三文魚為基礎的社會經濟(主要的食物和平原地區的稻米是一個道理)。在歐洲地區,因為大西洋的鮭魚遍布整個歐洲西海岸,在幾個世紀之前,三文魚就已經成為了餐桌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捕撈業的發展,野生的三文魚持續的減少,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北大西洋地區的三文魚明顯減少,種群數量減少50%以上,但是人們的需求卻在不斷上升(世界範圍內的趨勢也是如此)。
所以在19世紀70年代,北歐的挪威開始人工養殖三文魚(雖然營養價值比不上野生的,但有總比沒有好),人們從挪威的河流中收集野生的鮭魚,進行養殖。並且在1985年左右把人工養殖的挪威三文魚推向日本市場,2000年左右進入了中國市場。三文魚還漂洋過海來到了南美地區的智利,目前智利也是三文魚的一個重要養殖區域(其沿岸有秘魯寒流,水溫偏低,十分適合三文魚生存)。所以三文魚的人工養殖,也大大的保護了剩餘的野生三文魚,使得它們能正常的繁殖延續。
目前受到三文魚生長條件的影響,在我國境內還沒有超大規模的三文魚養殖,大部分優質三文魚需要從國外進口(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常年水溫偏低,目前有三文魚養殖)。希望有一天,三文魚也能在國內大規模養殖,自給自足,服務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