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製出「以草代木」新技術

2020-12-04 央視網

我國研製出「以草代木」新技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7日 18:5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濟南8月17日電(記者 徐冰)記者從煙臺萬華集團獲悉,在16日召開的新型秸稈應用技術推廣會議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等協會的專家積極向社會推廣一項由煙臺萬華集團和南京林業大學聯合研發成功的「以草代木」新技術。

    據介紹,煙臺萬華集團和南京林業大學的科研人員經過近8年的努力,研製出了不含甲醛的聚氨酯生態粘合劑。以此為粘合劑生產的秸稈板材,在強度、吸收膨脹率和破釘率等性能上均達到國家木質板材的標準,可以在建築、裝修各個方面完全替代木質板。同時,因為使用的是生態粘合劑,所生產的秸稈板材不含甲醛。經國家人造板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乾燥劑法檢測,甲醛釋放量為零。

    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人造板行業研究近50年的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齊生介紹,「以草代木」秸稈板材的研製成功,可緩解我國木材原料的供應不足,如果將全國秸稈總量10%用於生產人造板,就會替代7000萬立方米木質板材,基本上能夠滿足我國家具裝修對人造板的需求,減少森林資源的消耗,保護生態環境。

    據介紹,秸稈板材的研製成功,還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發展秸稈人造板的生產,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一條年產5萬立方米秸稈板材生產線,每年可消耗秸稈6萬噸,每噸秸稈的價格是200元,平均每畝地可增加收益120元,相當於每畝多收80公斤糧食。此外,還可以妥善解決秸稈收集的問題,解決焚燒秸稈帶來的大氣汙染。

責編:李星池

相關焦點

  • 新賽道新突破!我國研製出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這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與此同時,團隊還研製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
  • 我國新研製商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首次亮相
    來源:廊坊雲報新華社上海9月16日電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商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首次亮相,引起廣泛關注。據介紹,新研製的商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全長約59米,起飛推力約500噸,起飛重量約430噸。一二級均採用無毒無汙染液氧煤油推進劑,整流罩可適應3.35米至5米的不同直徑範圍。
  • 我國生物農藥研製取得新成果
    無公害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日前他們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出了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製備印楝素的植物印楝樹,是一種防治乾熱地區荒漠化的優良樹種和製備無公害生物農藥利用價值最高的植物,印楝農藥可在無公害條件下殺滅8目400餘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國際上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
    IT之家 10 月 27 日消息 根據科技部官方網站的消息,我國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實現了 10 公裡光纖鏈路 4 kb/s 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飛成功 國外還有哪些飛船在研製
    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新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再過兩周,美國SpaceX公司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也要嘗試第一次載人飛行。2020註定成為載人航天史上重要的一年。那麼,現在有多少類型的飛船正在推進研製?它們各自又有哪些特點呢?
  • 我國學者研製出可觀測原子圖像的「防震」顯微鏡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陸輕鈾研究員團隊使用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的原子解析度掃描隧道顯微鏡,可在強震動環境中獲取高質量的原子解析度圖像。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3年以來在高溫超導、量子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屢有重大發現,已有19項相關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 我國材料科學迎來井噴 研製出新型超高導電材料
    ,研製出一種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其導電率是銅薄膜的一百倍,石墨烯的一千倍,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二維體系中導電率最高的材料,該材料除了超高導電率,與其它超導材料相比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不需要嚴苛的低溫環境,在正常室溫環境中就能正常發揮超導特性。
  • 我國成功研製出EB級雲存儲系統
    新華社天津11月30日電(記者 周潤健)國家863計劃雲計算關鍵技術與系統(二期)項目課題驗收會11月29日在天津召開,由我國高性能計算領軍企業中科曙光承擔的「EB級雲存儲系統研製」課題通過技術驗收。
  • 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曾發布消息,未來我國重型運載火箭二級擬採用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目前,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完成預燃室熱試驗、氫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氧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和裡程碑意義的熱試驗,標誌著我國突破了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系統技術及高壓大流量預燃室、高效多級渦輪泵等核心組件的關鍵技術,為工程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2016-05-17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將YBCO內插磁體在15T超導背場下的中心磁場提高到了24@4.2K,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韓國之後實現24T全超導磁體的國家。
  • 我國正研製新一代原子鐘 有望用於下一代「北鬥」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白國龍、胡喆)記者28日從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已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這種新一代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優勢,有望應用於我國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為什麼我國新冠疫苗技術路線與國外不同?
    我國很早就宣布研製成功「滅活病毒「疫苗,疫苗研發整體處在全球領先地位,目前有4款新冠疫苗進入人體三期臨床試驗階段,是全球數量最多的國家。另外,至今接種6萬餘人也沒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而據外電報導,美國藥企輝瑞公司稱公司研製的新冠疫苗有效性超90%,即阻止了90%的新冠感染。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首臺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介電單細胞捕獲/釋放的拉曼激活液滴分選技術pDEP-RADS,並研製出首臺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產品樣機FlowRACS。利用FlowRACS,示範了基於分子光譜、非標記式、單細胞精度、高通量流式的酶活篩選,為酶資源的探測和挖掘開闢了全新的技術路線。
  • 我國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仿生新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2016-07-26 09:11:05 來源: 同花順財經 作者:幹細胞
  • 我國研製C929數據公開,但一項技術仍被西方卡脖子
    我國商飛研製的c919客機如果大家以為可能以為是大型客機,但是按照客機飛行等級來算它只是屬於小型幹線客機與波音737空客a320客機比較相似該類飛機一般負責3千到4千公裡的航程程飛,行而且幹線客機已被波音空客壟斷全球市場也可能正因為如此,歐美國家才沒有對c919的研製施加一些困難,從c919
  • 我國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橄欖枝
    ,我國成功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出橄欖枝,實際上「國之重器」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達上千萬噸的一個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不過我們的研製時間比較長,耗時10年之久,當然實驗也證明這樣的等待是有所值得的。我們國家有了這款機器就意味著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萬噸級別的實驗設施在世界上都十分罕見,製造難度以及製造複雜程度讓許多國家望而止步,但我國卻創造出「奇蹟」,成功研製出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
  • 我國第二代數控螺旋錐齒輪磨齒機研製成功
    我國是世界齒輪大國,齒輪加工以螺旋錐齒輪難度最高,其加工裝備也只有美、德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中南大學曾韜教授帶領的技術團隊在此領域的研究使我國成為繼美、德之後第三個能生產該類設備的國家。在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後,他們與哈量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又成功研製出第二代產品——H350G數控磨齒機,使我國在此領域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 中國化學會第二屆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儀器研製新技術...
    儀器信息網訊 2015年10月18日,繼昨日中國化學會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大會報告勝利召開之後,無機與同位素質譜分析、組學與代謝質譜分析、質譜儀器研製新技術、天然產物與藥物質譜分析
  • 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研製成功 我國光伏裝備研製水平邁上新臺階
    業內人士認為,旋式鑄造單晶爐的研製成功,表明我國光伏裝備研製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  賽維集團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團隊和陳仙輝院士團隊通力合作,解決了旋式鑄造過程中的各個技術難題,成功研製世界首個旋式鑄造單晶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