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
7月20日,螞蟻集團宣布,將在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板尋求同步啟動發行上市的計劃。
據路透社報導,螞蟻集團最新估值超過2000億美元(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擬在IPO中出售5%-10%的股份,這意味著募資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200億美元(約為700億元-1400億元),有望成為今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IPO之一。
螞蟻集團起步於2004年啟動的支付寶項目,馬雲對支付寶頗為重視。為了推出支付寶,馬雲在監管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甚至做好了坐牢的準備。2010年,馬雲以較低價格將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剝離,引發「偷竊」質疑。
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剝離後,隨即獲得支付牌照,依託金融業務,支付寶成長為萬億螞蟻金服。不過,螞蟻金服也面臨強監管。
自2019年年底,螞蟻「去金融化」加速,就在此次IPO消息傳出的一個月前,螞蟻金服正式更名為螞蟻集團,全稱"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從金融到科技,螞蟻又將演繹什麼樣的故事?
為了推出支付寶,馬雲連坐牢的準備都做好了
螞蟻集團起步於2004年啟動的支付寶項目。
在淘寶發展初期,其交易方式只有同城見面交易和遠程交易匯款兩種。為了解決買賣雙方在網際網路上互不信任的問題,阿里想尋找一家國內的金融機構來做淘寶網的第三方擔保交易。
但是,當時的銀行普遍認為這是一樁成本高、收益低的買賣,沒有銀行願意做。
2004年1月,馬雲參加達沃斯論壇,受在場企業家關於"企業的社會責任"啟發,認識到信用在交易中的重要性的馬雲,在當天晚上打電話給團隊下達了啟用支付寶的指令。馬雲甚至悲壯的表示:"如果要坐牢,我去!"
馬雲之所以擔憂坐牢,主要是因為第三方支付企業還一直處於"灰色地帶",並未被納入監管。在相關政策出臺之前,"金融監管"像是懸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何時會落下。
儘管一直遊走於「灰色地帶」,但依託淘寶網, 支付寶發展迅速。
2004年12月,支付寶從淘寶網分拆出來,建立了自己的帳戶體系,成為獨立的運營平臺。為了提高在線支付的使用率、提高支付寶的交易額,2005年2月支付寶推出全額賠付機制,向消費者提出"你敢付,我敢賠"的口號,鼓勵消費者進行線上支付。
據公開資料,支付寶在2010年已成長為擁有億級用戶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交易額猛增至9.36億。支付寶曾經在支付領域一家獨大,馬雲感慨:"我就是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但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寶受到了監管部門更多地注意。
支付寶脫離阿里巴巴被指「偷竊」,王興認為馬雲存在誠信問題
2010年6月,央行發布《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第三方支付有望轉正。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要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業務範圍、境外出資人的資格條件和出資比例等,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規定,報國務院批准"。
拿到了軟銀和雅虎投資的阿里巴巴,即屬於外資,為支付寶獲得支付牌照蒙上了一層陰霾。
2011年,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所有權已於2010年轉至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當時馬雲持有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80%股份,支付寶完全脫離阿里巴巴集團。
隨後,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的雅虎方面發布公告稱,對於馬雲轉移支付寶的行為毫不知情。
此外,雅虎方面還透露,支付寶的總轉讓價格3.3億元人民幣。而當時市場對支付寶的估值已達數十億美元。
當時,市場有聲音認為,馬雲屬於「竊賊」。
2011年6月10日, 財新網總編輯胡舒立發表財新觀察「馬云為什麼錯了」,文中強調,契約與產權一道構成市場經濟的基石,並指出馬雲未經股東授權轉移支付寶所有權違背了契約原則。
馬雲則辯稱,這是"必須做的正確決定"。
不過,此事依舊餘波未息,據媒體2019年3月報導,美團創始人王興在接受專訪時談到,阿里巴巴的馬雲一直是他的特別關注對象。「我仍然認為他有誠信問題,」王興表示,馬雲在未獲阿里巴巴董事會批准的情況下剝離了其數字支付業務支付寶(Alipay),此事對中國商界領袖在全球的聲譽造成了持久傷害。
在支付寶剝離阿里巴巴集團後不久,正式獲得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
金融業務迅速做大,屢次面臨監管
支付寶拿到牌照後,阿里巴巴開始試水金融業務。從2010年獲取兩張小貸牌照,到2013年餘額寶問世,再到2014年發起設立網商銀行,逐步擴大金融業務版圖。
2013年餘額寶的推出讓天弘基金的規模躍升至行業第一,但與此同時也引發監管部門對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的擔憂。
在2018年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直指要防範貨幣市場基金的流動性風險,"並將風險傳導至銀行等相關機構"。
"個別T+0貨幣市場基金在用戶數量及金融機構業務關聯等方面均已具有系統重要性,一旦出現流動性問題,單體風險極易向金融體系蔓延,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報告指出。
有分析認為,報告中指出的個別貨幣市場基金或是餘額寶。同年6月,證監會、央行發布指導意見,對T+0貨幣基金實施限額管理。
受到監管後,餘額寶迅速縮減了規模。2017年起,餘額寶開始限制個人帳戶持有規模,從100萬逐步降至10萬元。而如今的餘額寶收益率不斷下降,早已不復當年輝煌。
被關進籠子的還有螞蟻金服的消費金融。
2016年,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招財寶"所發行的廣東惠州僑興集團子公司10億元私募債產品到期無法兌付,進而牽出金融機構違規擔保大案,涉案金額約120億元。同時,隨著P2P平臺爆雷潮和現金貸造成的諸多惡性社會事件,讓監管看到了網際網路金融潛在風險的破壞性。
目前,螞蟻金服幾乎布局了消費金融所有的領域,信貸領域的花唄、借唄,理財領域的螞蟻財富,以及自營的網商銀行、天弘基金等。
根據《財新》報導,螞蟻金服與銀行聯合放貸資金規模達到2萬億元。2017年最高峰時,螞蟻金服小貸共發行了3100多億ABS。同年,私募ABS遭到央行的嚴厲管控。
據外媒報導,螞蟻集團作為手握最多、最全的金融牌照的金控集團,出現在2018年的五家金融控股監管試點名單。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螞蟻金服:從支付寶到新金融生態圈》一書中提到,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得益於監管部門相對寬鬆的政策環境。如果監管部門從一開始就不允許網際網路公司涉足金融業務,就不會有螞蟻金服。
但金融監管對於支付寶的影響也非常深遠。2008年,馬雲曾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而近年,馬雲對支付寶的說辭變成:"雖然這幾年,支付寶對金融產生了衝擊,但從未想過要顛覆金融機構。"
螞蟻集團戰略性"去金",高管稱從來就是家技術公司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近年來螞蟻金服動作不斷,一直在向科技型公司靠攏轉化。2019年,螞蟻金服高管團隊更是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提及,"螞蟻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家金融公司,從來就是家技術公司。"
螞蟻集團的科技轉型自2019年底開始提速。2019年12月19日,螞蟻金服宣布全面提速全球化、內需、科技三大戰略,並對公司高層做出新的人事調整:總裁胡曉明接任螞蟻金服CEO,原CEO井賢棟改任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主要精力專注於全球化業務。
據媒體報導,此時螞蟻金服支付收入和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已經基本持平,各佔45%左右;另有10%收入來自金融雲、技術開放平臺、區塊鏈等技術。
2020年3月,在支付寶合作夥伴大會上,胡曉明宣布支付寶將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聚焦服務業數位化的新戰略目標,並稱未來3年將攜手5萬服務商幫助4000萬商家完成數位化升級。
而就在此次IPO消息傳出的一個月前,螞蟻金服正式更名為螞蟻集團,全稱"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有業內人士稱,此次"去金"不僅是響應央行去年發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試行辦法》號召,更被視為是螞蟻集團轉型落地的重大戰略舉措,亦或是為當下的IPO鋪路。
與此同時,螞蟻科技的經營範圍也發生變動,新增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企業總部管理、控股公司服務、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等,而"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投資管理,投資諮詢"則被去除。
胡曉明今年6月接受專訪時稱,"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預計未來五年內,技術服務費佔螞蟻集團總收入的比例將從2019年的50%上升至80%。"螞蟻金服已經不再局限於消費者的電子支付服務,而是定位於普惠金融服務的科技企業。
螞蟻集團曾受惠於金融業務,"去金融化"和強調科技,螞蟻集團這頭「大象」將演繹什麼故事?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