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14時,編輯一行來到木寨嶺隧道南水溝斜井,其海拔近3000米的高度為蘭渝鐵路之最。雖然午後陽光正好,但這裡的溫度卻是零下10℃。 「南水溝斜井口冬季最低溫度可達零下30℃。」負責木寨嶺隧道施工的中國中鐵隧道集團蘭渝鐵路3標項目部常務副經理李建偉對編輯說。
木寨嶺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與漳縣交界處的嶺羅山區,是渭河與洮河的分水嶺,也是隴南通往定西、蘭州的屏障。在2004年,連通西北與西南的212國道在這裡棄彎取直,拋棄原有彎急坡陡的越嶺公路,通過1700多米的木寨嶺公路隧道連通山嶺兩邊的岷、漳二縣。今天,蘭渝鐵路木寨嶺隧道正以19068米的長度穿越這一巨大的分水嶺,其長度僅次於全長28236米西秦嶺隧道,為蘭渝線第二長隧。
「木寨嶺隧道雙洞單線,是蘭渝鐵路全線唯一一座動態設計的極高風險隧道。」李建偉告訴編輯,「之所以動態設計,就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大,需要隨時變更設計。」據李建偉介紹,木寨嶺隧道地處震區,地質條件非常複雜,隧道洞身穿過3個背斜及2個向斜構造,屬高地應力區,極易變形;隧道穿越的板巖及炭質板巖區佔全隧的46.53%,該巖石遇水易崩解軟化,圍巖穩定性極差,且炭質板巖區可能有瓦斯外溢;隧道穿越的山體含水量大,開挖中易發生突水突泥;隧道通過區有總長4.5公裡的11條長大斷層破碎帶沿隧道走向交叉分布,極易發生圍巖大滑坍。
「在諸多難題中,最大的還是高地應力區的洞壁變形問題。」李建偉介紹說,變形最大的時候土層會向下突出近2米,原本容得下火車的隧道,連汽車都通不過。 「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炭質板巖遇水崩解軟化。」一同陪同編輯交流的項目部黨工委書記朱建民說, 「遇到這種情況,整個炭質板巖就變成了泥漿,感覺像在豆腐裡打洞。」
「複雜的地質條件使得我們的施工極其艱難。」李建偉告訴編輯,鑑於這種特殊的原因,木寨嶺隧道的施工採用了動態設計,即邊施工邊根據地質情況制訂或調整施工方案。 「我們在施工中重點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和監控測量,實行信息化施工,掌握圍巖動態和支護狀態,及時調整隧道施工方案和支護參數,嚴格遵循 『先治水、管超前、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勤測量』的21字方針,重點保障圍巖穩定和施工安全。」李建偉說。
「雖然木寨嶺隧道有如此多的施工難題,但這並沒有讓我們退縮。」朱建民告訴編輯, 「現在我們已開挖了8個斜井,這樣就可以有36個作業面進行隧道掘進。」編輯了解到,8個斜井中有3個斜井進口在海拔2800米以上,南水溝斜井進口海拔最高,達2900米。截至2012年底,木寨嶺隧道左洞完成13955成洞米;右洞完成14500成洞米。
據編輯了解,由中鐵隧道集團負責施工的蘭渝鐵路3標線路總長83.74公裡,橋隧比例達88.44%,其中隧道就佔了線路總長度的75.5%。隧道工程包括19068米長的木寨嶺隧道、7435米長的馬家山隧道、8827米長的同寨隧道、3054米長的青崗隧道等,其中施工難度最大的當數木寨嶺隧道,為極高風險雙洞單線特長隧道。
「木寨嶺隧道是蘭渝鐵路的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其施工難度非常大,工期壓力也很緊。」李建偉說, 「2013年是木寨嶺隧道推進施工進度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全力以赴,鏖戰木寨嶺,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安全、優質、高效地建設好這座極高風險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