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2300多年前,古希臘的數學家歐幾裡得在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之後,就順便指出:有許多素數可以寫成2的P次方-1的形式,其中指數P也是素數。
很容易想到的是,2的平方-1、2的立方-1、2的5次方-1、2的7次方-1正是其中排列最前面的4個!那麼當P=11、13、17、19、23......的時候,2的P次方-1還是素數嗎?到底又有多少這種2的P次方-1型的素數呢?在計算能力低下的公元前,這個關於素數的探尋之旅就已經吸引了無數人。
人們唯獨對素數情有獨鐘不是沒有理由的,它有著許多簡單而又美麗的猜想,有的已經成為定理,而有的則至今還沒有答案。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讓人們苦苦追索:是否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再比如孿生素數的問題:像5和7、41和43這樣相差2的素數,到底有多少對呢?
除此之外,在數學史上起個大早的古希臘人,還有許多關於素數的發現,完美數就是其中之一。畢達哥拉斯學派指出,如果一個數的所有因數的和正好等於它本身,那麼這個數就叫做完美數。很容易發現的是,6是第一個完美數,因為6=1+2+3。28則是第二個完美數,28=1+2+4+7+14。
歐幾裡得在《幾何原本》中證明了如果2的P次方-1是一個素數,那麼2的P-1次方乘(2的P次方-1)一定是一個完美數。你會發現,當P分別等於2和3時,它就對應著前兩個完美數6和28。
完美數
再後來,歐拉進一步證明,每一個偶完美數也必定是歐幾裡得所給出的形式。而至於奇完美數,人們還不知道其存在與否,這也是無數個關於素數的難題中至今未解的一個。總之就是,找到了2的P次方-1形式的素數,也就發現了新的完美數。
此外,形如2的P次方-1的素數,還長期佔據了人們尋找到的最大素數的光榮榜。歷史上也只出現過一次意外,那就是在1989年時,人們發現了39158×2216193-1這一素數,不過沒多久,2的756839-1被發現,梅森素數重新奪回了最大素數的寶座。之所以最大素數的寶座一直是由梅森素數佔據的,是因為判斷這樣一個數是素數的方法,比判斷一個差不多大小的其他類型數是素數的方法要簡單得多。
可以說,正是素數的無窮魅力以及其與眾多數學奧秘間剪不斷的關係,使得人類從未停止對2的P次方-1型素數的搜尋之旅。在歐幾裡得之後,更有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茲、哥德巴赫、歐拉、高斯、哈代、圖靈等數學大師,先後投入這一漫漫長途,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正如暗夜前行的火炬手,照亮了人類通往未知的道路。
所以,就讓我們坐上時間機器,回到過去,重新瀏覽這一路風光。
1456年,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人發現了第5個2的P次方-1型的素數,這就是2的13次方-1。如果黃博士降生在那個年代,或許這次發現的光榮將歸屬於他。不過,他更有可能犯下和當時的人們一樣的錯誤,那就是以為對於所有的素數P,2的P次方-1都是素數。要知道,這個錯誤是近100之後,直到1536年,才由數學家雷吉烏斯打破。他指出2的11次方-1=2047,這個數不是素數,因為2047=23×89,不是素數。
在此之後,人類尋找2的P次方-1型的素數之路,開始走上了正軌,第一個對這種類型的素數進行整理的是義大利數學家皮特羅-卡達迪,在1603年,卡達迪宣布:對於p=17,19,23,29,31和37,2的P次方-1是素數。可惜的是,37年後,他的六個結果就被推翻了兩個,費馬使用著名的費馬小定理證明了P=23和37時,2的P次方-1的結果並非素數。注意,這個費馬小定理並非我們常說的那個費馬大定理,至於這個費馬小定理是什麼,自己查吧,因為我也沒看懂。
屋漏偏逢連夜雨,大約一百年後的1738年,數學大神歐拉證明,卡達迪的結果中P=29也是錯誤的。之後,歐拉又證明了P=31的結論是對的,如此看來,歐拉還算是救了卡達迪一下,只是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卡達迪當年是不是瞎編的了。
不過客觀地說,雖然卡達迪的六個結果被續了一半,但考慮到他是用手工計算取得結論的,也就是完全靠手算,而費馬和歐拉則是使用了在他們那時最先進的數學知識,避免了許多複雜的計算和因此可能造成的錯誤,所以我們仍然要對卡達迪致敬。你要是不服的話,你完全就手算,不用太大,你試試看2的23次方-1,這個數我們已經知道不是素數了,你來嘗試找一下它的因子,就知道其實這並不容易。就這樣,卡達迪便光榮地佔據了第6個和第7個的發現者之位,在他之前的,都是無名氏。
更為重要的是,卡達迪的成功,說明了整理和預測是正確道路,數學家們由此也有了道路自信,而且這種自信並非是為了相信而相信。繼他之後,集研究成果大成的,便是17世紀法國數學家和修道士馬林-梅森。
梅森
梅森熱心於宗教,但更喜愛數學。他是一個交往廣泛、熱情誠摯的人,更是一座「科學信息交換站」。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當時,學術刊物、國際會議甚至科研機構都還沒有誕生。「及時雨」般的梅森便成為了歐洲眾多科學家之間聯繫的橋梁,大家紛紛把研究成果寄給他,然後再由他轉告給更多的人。費馬、笛卡爾等數學家每周在他家聚會,討論問題,就這樣慢慢形成了「梅森學院」,這個學院後來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這就是法蘭西科學院。
1644年,也就是順治帝、多爾袞與吳三桂攜清軍入關那一年,梅森在歐幾裡得、費馬等人的有關研究的基礎上,對2的P次方-1作了大量的計算和驗證工作,並在他的《物理數學隨感》一書中斷言:對於P=2、3、5、7、13、17、19、31、67、127、257時,2的P次方-1是素數;而對於P等於其他所有小於257的數時,2的P次方-1是合數。在這其中,前7個數,也就是p=2,3,5,7,13,17和19,是前人的工作已經證實的部分。而後面的4個數,也就是p=31,67,127和257,則屬於被猜測的部分。不過,人們對他的斷言深信不疑,連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和哥德巴赫都認為它是對的。
梅森的工作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研究2的P次方-1型素數的熱情,成為素數研究的一個轉折點和裡程碑。為了紀念他,數學界就把這種數稱為「梅森數」,並以Mp記之,Mp=2的P次方-1。如果梅森數為素數,則稱之為「梅森素數」。
對梅森素數的驗證,需要進行艱巨的計算,即使是猜測部分中最小的M31=2的31次方-1=21 4748 3647,也是一個10位數。梅森自己也承認:一個人,使用一般的驗證方法,要檢驗一個15位或20位的數字是否為素數,即使終生的時間也是不夠的。他自己也是做不到的,更何況年邁力衰的梅森四年之後就去世了,最終並沒有任何一個梅森素數的發現權歸屬於他,但考慮到他已經享有了冠名權,所以,不妨就把榮譽分給那些在漫漫長途上跋涉的發現者們吧!
那麼梅森素數後來的發現之旅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下集《數字中的鑽石:從人腦到電腦》。
如果您可以將本期節目或我們節目的二維碼轉發到朋友圈
我們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