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親歷在羅布泊為「兩彈」作核效應試驗、在老山前線參戰

2020-12-05 黃團元彈今撥古

勵志、充滿正能量的《淬火》

有沒有一部作品,能夠用不太長的篇幅,寫出百年中國的軍人,為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而奮鬥的光輝歷程?有沒有一部作品,並不遮掩陽光下的陰影,但更多的是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有沒有一部作品,雖然體裁歸類於小說,但讀者偏要將其作為歷史故事誦讀?有。這部作品,便是張新甫同志的新著《淬火》。所以稱《淬火》為「新」著,除了此書是作家出版社2015年5月新版,還在於此書「新」在創意、創舉、創始、創見。

《淬火》封面

先說創意一是書名凝練。「淬火」,就是把燒紅的鑄件放進水、油或其他液體迅速取出,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主人公李春雨從「黑五類」到「紅五類」需要淬火,從農民的兒子到軍人需要淬火,從士兵到將軍需要淬火……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進步和進化,無處不淬火。二是結構巧妙。全本小說52章,卻用52「帖」綴成,原來作者是以「博客」形式布局謀篇。三是首尾呼應。作品從開頭1911年10月10辛亥革命誕生日沙湖鎮同時出生四個嬰兒,到百年後為紅軍俠女舉行百歲華誕結尾,照應前文。四是內容廣泛。作品以金、銀、銅三枚「長命鎖」為線索,講述紅軍俠女的坎坷身世,援越抗美的異國情懷,兩彈效應的試驗,者陰山的通信兵之歌,老山前線的英雄父女,哈佛在線的博客夢圓……令讀者大開眼界。

《淬火》封底

接著說創舉首先是人物的傳奇性。主人公李春雨當然是主角。李春雨的母親、紅軍俠女袁冬英,李春雨的初戀情人柴夏,李春雨的愛人田夢,李春雨的私生女陳秋生等人,都有獨立而完整的故事——細心的讀者還可從她們的名字中,悟到「春、夏、秋、冬、夢」。他們「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夢,由李春雨一線串珠。其次是對「俠」的詮釋。袁冬英可與金庸筆下的女俠媲美,殊不知忠信仁智,通過自身力量幫助他人,也不失為「俠」。誰說為北大荒十幾個女子寫告狀信、救女知青於水火的臭老九柴文斌不是俠?誰說農民老三爹不是俠?第三是「愛」的呈現。紅軍俠女的百年母愛,援越抗美的異國友愛,老山前線的父慈女愛,哈佛在線的博客聚愛,無不觸動讀者的心弦。

韓靜霆封底推介《淬火》

再說創始作家周大新在為《淬火》作序中指出:「特別是書中描述的原子彈核效應試驗,系首次通過文學進行展示。」誠然,核武器爆炸一個小時後,「核效應軍人」立即回收帶有放射性的殘缺武器和受傷的動物。在防護用具並不發達的年代,多位核效應專家去世,有的就在核爆現場染病。其二,罕見的保密文學描述:婚後男方不向女方說出自己的工作性質,致使一年多還是童男(童女)身。再者,戰地救護情節也是絕無僅有。在老山前線,以陳秋生為代表的女醫護人員救護傷兵時,由於敷料和繃帶用光,她們把胸罩摘下來、把身上的軍衣、軍褲脫下來,製作「迷彩敷料」和「迷彩繃帶」救護斷肢傷兵,事跡令人震撼!

周大新作序

最後說創見《淬火》拓新了軍旅小說模式,具有張力,如將此書命名「三枚長命鎖」或「百年圓夢」,那就並非「將軍是怎樣煉成的」範圍。而且,《淬火》至少還有四點獨到:一、精品意識。《淬火》原稿100多萬字,定稿卻濃縮成36萬字。二、摒棄說教。援越抗美時,越南母女救了解放軍偵察班長;到自衛還擊戰,卻有越南母子砍死解放軍副排長,作者用泣血的故事陳述變幻的歷史。三、新解「風花雪月」。核效應戰場上,羅布泊沙漠中「活著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爛」的胡楊「夫妻樹」,充當李春雨、田夢的紅娘。戰士的「風花雪月」,是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

周大新作序(承上)

《淬火》這部作品,既能大江東去,又善小橋流水。寫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領導,著墨不多,十分傳神。寫羅布泊、老山前線,能讓讀者感受熱浪襲人、金戈鐵馬;寫主人公李春雨的家鄉,讓人似見魚米之鄉富饒,似聞沔陽三蒸飄香。何故?原來主人公的家鄉,就是作者的故鄉;原來主人公在羅布泊為「兩彈」核效應試驗作奉獻、在老山前線參戰,作者也曾親歷。作者張新甫,本來就是有著40多年戎馬生涯的老軍人。僅在羅布泊,他就參加過8次「核試驗」!不過,他從未寫過小說。這就印證了軍旅作家,首先是軍人,其次才是作家;這就印證了作家紮根有多深,寫的內容才有多新!(原載《湖北日報》2015年8月16日6版)●

黃團元,高級編輯(記者)。發表各類作品約400萬字,文章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瞭望》和《博覽群書》等報刊。其《「天災不由人」與「抗災不由天」》等文,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教輔、高考習題及試卷。公開出版《說黑道白》、《民族瑰寶馬寅初》、《胡適的謙和雅量》、《梁啓超之路》、《文人有行》、《諸葛亮用兵》和《劉邦用人》等多部長篇作品。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親歷者:爆炸當天才知是原子彈(圖)
    原標題:"兩彈一星"親歷者:只穿白大褂鑽"蘑菇雲"驚險取樣   4   再受命赴羅布泊,氫彈爆炸後高空取樣   1967年6月初,展自強再次接到命令,馬上飛往羅布泊。這次他從上級那直接獲悉,此行的目的,就是氫彈爆炸後,展自強和機組成員鑽到蘑菇雲裡取樣。到羅布泊後,機組每個人都交了最後的黨費,激動而又興奮。
  • 1958年,上將陳士榘率10萬人進入羅布泊,秘密為原子彈做窩
    關於核武器的問題,毛澤東曾用辯證的思想跟外賓闡述,他指出:「誰也沒有原子彈是上策,他們有、我們也有是中策,只有它一個國家有是下策。」當美蘇列強擁有了原子彈時,上策顯然已不可行,不願居於下策,那就唯有求中策了。在這種情況下,飛彈研究院成立了,中央任命聶榮臻為兩彈一星工程總指揮。與此同時聶榮臻任命錢學森為院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抽調科學家。
  • 曾被我國核武器轟炸45次,被稱「生命禁區」的羅布泊,如今怎樣了
    羅布泊湖泊的名字,在今天因為一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而為大家所熟知。這個在20世紀初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偶然闖入的秘境,有著存在於史書裡的驚人景色。《漢書·西域傳》中就記載了這一片土地在當時的青蔥翠綠,傳說張騫出使西域途徑此地,引入眼帘的並非蕭瑟的荒漠,而是滿眼的生機勃勃。
  • 越軍戰史資料披露,越軍在80年代老山作戰中的損失
    從1984年4月到198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5年又7個月的時間裡,於雲南省麻慄坡縣中越邊境老山、者陰山地區,對越軍進行了長時間的山嶽叢林地攻防作戰。軍委指示,要把老山戰場變成一個練兵場,通過輪換部隊參戰的方式,達到以實戰鍛鍊部隊目的。
  • 老山戰區烈士火化場:他們就這樣走向遠方......
    近幾天,接連收到戰友們赴南疆祭悼烈士的微信,一篇篇泣人淚下的感概,一幅幅動人心扉的照片,讓我的思緒又飛到了三十五年前我曾戰鬥生活過的地方——老山戰區烈士火化場。那是個非常的年代,也是我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傷心地。在那個狹小的半山坡,我和師烈士工作組的戰友們歷經180多天,送走了一師部隊對越作戰中為國捐驅的348名英烈。
  • 揭秘建國後為何十萬大軍神秘進出羅布泊?
    後經上級批准,飛彈試驗基地與核基地均由工程兵負責建設。飛彈試驗基地代號為20基地,核試驗基地代號為21基地。這樣我的肩頭壓上了兩個沉重的擔子。」飛機降落在新疆哈密機場。昱日,陳士榘將軍一行分乘兩架蘇制直升飛機向敦煌以西的羅布泊東北上空,宏觀觀察了這片荒涼的沙漠。綠色漸漸消失,一片滾滾黃沙自飛機頭部湧來。接著便是紅黃相間的大沙漠,有幾塊綠如瑪瑙的小水域點綴其間。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陶詩言為「兩彈」提供氣象保障
    在艱苦的條件下,陶詩言結合當時的國際前沿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開創了適合中國的天氣預報理論和方法,為上世紀50年代初長江洪災的「武漢保衛戰」以及「兩彈」試驗提供了精準的氣象保障。此後,他還培養了我國第一批衛星氣象專業人才。直到去世前,他依然在為我國的氣象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 科學網—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從老山前線到醫學前沿
    老山前線的經歷改變了這個二十歲小夥子的一生。1987年的一天,付小兵剛吃完晚飯,一個傷員就被用擔架抬了過來。「那個偵察兵踩了地雷,右腿炸得像掃帚一樣。」付小兵回憶說,「但那時醫療技術有限,沒辦法迅速判斷出創傷組織的範圍,為了保險起見,只能給傷員做了截肢。」 這件事給了付小兵很大震撼。
  • 紀錄片《生死連》第三集:用真實鏡頭講述老山叢林戰的真實故事(3)
    簡 介 紀錄片《生死連》講述了1985年中越邊境防禦作戰期間,雲南老山前線經典叢林作戰「122」戰鬥中,「雙大功七連」52名突擊隊員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真實故事,本片以戰地記者李玉謙的戰後尋訪為線索展開敘事,通過戰地影像資料、老兵口述、老兵生存狀態呈現等,以更人性、更客觀、更個體的視角回望戰爭,反思戰爭。
  • 羅布泊試驗這麼多核彈,如今咋樣了?令西方紛紛讚嘆
    經過多番考慮,最終我國選擇新疆的羅布泊,作為我國核彈的主要試爆基地,取名馬蘭基地。馬蘭基地見證了我國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以及第一次氫彈爆炸,數十年的時間,該基地成功進行了數十次核武器試驗,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1996年,我國對外正式宣布終止核試驗,馬蘭基地內部不再傳出爆炸聲響,內部的工作人員,也全部離開。
  • 程開甲在羅布泊為何被尊稱核司令?揭秘馬蘭基地與原子彈研發始末
    從1963年到1985年,他被雪藏在羅布泊深處的核試驗基地——馬蘭,為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1963年3、4月間,張蘊鈺在羅布泊進行了幾次現場勘查,在原定的空爆試驗中心以東地區選定了三個點,制定了三個方案,最後,第二方案被確定通過,地面核爆炸實驗完成了工程定位。
  • 老山戰役背後的慘忍——戰場火化場秘史
    那時我軍收復老山不久,大批烈士剛剛安葬,烈士親屬聞訊從四面八方蜂湧而至,縣政府在接待方面不堪重負。楊縣長如實表示了自己的憂慮,細心的袁副主任將這一情況在師黨委會作了報告,提出宜將本部烈士遺體火化帶回的建議,得到了黨委一班人的一致贊同,後經逐級上報獲得批准,火速設立了火葬場,部隊將烈士骨灰帶回原籍安葬,以減輕烈士親屬和地方政府的負擔。
  • 在羅布泊荒漠的22天:影像裡的樓蘭考古往事
    普查隊於4月11日從米蘭深入羅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羅布泊荒漠調查22天,完成了文物普查和開闢由米蘭通往樓蘭古城的交通任務。本組照片是對考古隊員完成古樓蘭遺址文物普查工作的全紀實攝影,榮獲2020年第一屆「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特等獎,作者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攝影師劉玉生。
  • 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的靶場羅布泊和馬蘭基地是什麼關係
    今天是1月7日,是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紀念日。四十九年前的1972年1月7日,我國彝族飛行員楊國祥駕駛強--5甲飛機,成功地投擲了我國第一枚實用氫彈,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在試驗成功的前幾天,由於掛彈推脫機構出現故障,試了三次均未能投下,飛機不得不帶著氫彈返場著陸,想想還是很驚險的。
  • 中國兩彈功臣重返核武基地憶氫彈首爆試驗圖
    資料圖:青海「原子城」,爆轟實驗場的半掩埋式車間    講述人:廣東「兩彈」功臣代表羅耀春,68歲,廣東梅州人,在221廠工作23年,現為廣東省公安廳退休幹部5月30日和5月31日,《廣州日報》分別大篇幅報導了這個神秘的核基地以及廣東籍「兩彈」人員的傳奇經歷,引起了巨大反響,近百家網站和媒體轉載,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銀灘和那個曾經代號為221的工廠頓時名動海內外。
  • 教師節研學:兩彈結合實驗現場,感受兩彈一星精神
    首先到了50號兩彈結合實驗現場,在這兒從教近35年的老教師也是首次來過,更不用說我們20多年的教師了。只是從歷史展覽館裡看過圖片,今天許多教師都是首次來過。這在基地被稱為50號,是兩彈結合實驗現場。所謂的「兩彈結合實驗」也就是核彈和飛彈結合實驗。當年中國原子彈實驗成功後,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嘲笑,說是有彈無槍。
  • 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兩彈元勳」
    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郭永懷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的科學家。多年來,每憶及此,知情者無不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