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唯一能夠活體檢測水分子擴散情況的無創影像檢查技術,而且也是臨床應用最多的一個磁共振功能監測技術。
彌散信號強度與彌散受限的關係:
彌散受限-DWI高信號,彌散不受限 DWI低信號
那麼DWI高信號--彌散受限?
我們在彌散序列(即DWI)序列中,如果看到有高信號,不能單純的理解為:DWI序列上有高信號,就說明是彌散受限造成的。
彌散序列的信號強度,由兩個部分,或者兩個權重組成。
其一,是彌散權重
其二,是T2權重
如果僅看DWI圖像,即使發現有高信號,也根本無法判定是否是彌散受限引起的,因為你還要考慮T2權重在裡面的效應。
所以,我們都會強調,不僅要看DWI彌散圖,還要結合T2圖(B=0 的彌散圖或者T2WI序列圖)及ADC圖來判斷。
ADC又叫表觀彌散係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可以用於對彌散受限的定量判斷,而且消除了T2權重的影響。 如果彌散受限,不一定反應在彌散圖像上是高信號,但是ADC圖一定是降低的,因為表觀彌散係數下降了,說明彌散受限了。
同樣,如果ADC圖沒有明顯異常,基本上可以說明彌散不受限。
我們都知道,看到DWI信號高的時候,要去看ADC圖,在發現ADC圖信號低了後,並且確認ADC圖低信號區域與DWI圖高信號區域匹配的時候,就放心的推測彌散受限。
但是,很多醫生,習慣是,先看高b值的彌散圖,瀏覽一下,發現高b值彌散圖信號正常,就肯定覺得不可能彌散受限,也就不看ADC圖了,這種操作流程是錯誤的,容易漏診。
記住:DWI圖等信號的時候,不排除彌散受限!
但是因為T2值高,T2對比度反映在了彌散圖像上,導致彌散圖像呈高信號的現象,叫做T2穿透效應(或者T2透過效應), T2穿透效應,是臨床中比較多見的,由於有T2穿透效應,所以我們在彌散圖像上發現高信號,必須結合ADC圖來看,通過比較彌散高信號區域是否與ADC圖低信號區域一致,才能判斷是否是由彌散受限引起的彌散高信號。如果ADC圖信號不低就不能判斷彌散受限。
Trace DWI ADC Map T2 Dark Through看彌散圖像要結合普通T2W圖,高b值DWI圖和ADC圖一起綜合判斷。
這種由於T2值低,導致的在彌散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的現象叫做T2暗效應,又叫T2 Dark Through。在臨床中,主要見於出血含鐵沉積、血管性病變及鈣化組織等,如圖
最後總結一下,DWI彌散在磁共振應用中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我們主張,在使用DWI序列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普通ADC圖一起看,不能單憑DWI圖或者ADC圖來判斷組織的彌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