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朱清時作答:去行政化、自授學位、自發文憑,南科大的嘗試「不完美但是很成功」。
有勇氣有度量有智慧
三句話寄語學生
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
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
有智慧區別以上兩類事
華西都市報:您的教改成果都體現在這第一批學生身上。
朱清時:首屆教改實驗班的45名學生入校就讀。後來11歲的蘇劉溢,以及其他3名學生陸續退學,教改班最終的人數為41人。
這41名教改班學生中,有3人提前畢業,並已經在國外攻讀相關課程;5人申請延遲畢業;23人被世界名校錄取;還有一部分學生也申請了國外高校,目前仍然在等待錄取通知,另外還有人去了國內的大企業。
第一屆學生是學校自授文憑,不是國家統一文憑,所以這些學生代表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消除了人們對自授文憑的擔心。
華西都市報:您自己如何評價在南科大的這五年?
朱清時:在教改上做的這些努力,儘管還沒有最後成功,但有了很實在的開頭。
這五年我們把可能做的事都做成了。
華西都市報:您這次北京的「感謝之旅」有很多學生都自發來看您,很多家長也稱呼您是家長們的家長、主心骨,您有什麼話留給他們?
朱清時:三句話: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有智慧區別以上兩類事。
這也是我在南科大5年的經驗總結。
5月30日,朱清時在北京進行了卸任南科大校長後的首次「感謝之旅」。朱清時說,在南科大的五年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如今他卸任校長,首批教改班的學生也進入畢業階段,需要向這些人士進行致謝和匯報。
2011年3月20日,在南方科技大學春季開學典禮上,朱清時當時代表學校接受了首批社會捐資助學資金:北京惠爾輪胎公司董事長王加中捐資100萬元和深圳的羅堅先生捐贈的50萬元人民幣。朱清時說,正是這筆資金為南科大首批40多名學生每人每年提供1萬元津貼,「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在這次「感謝會」上,朱清時還首次公開向外界「講南科大教改班的故事」,「這是首次系統對此向外界進行介紹,」朱清時說,南科大五年的經驗就在回答一個問題,就是「錢學森之問」,而去行政化、自授學位、自發文憑,就是南科大首屆教改班留給中國教改的遺產,「不完美但是很成功」。
5月31日,朱清時在下榻賓館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專訪。
>>赴任·老友挺他
教育改革「實驗」機會千萬不容放過
華西都市報:自2014 年9月2日,正式卸任南科大校長之後,這段時間主要做什麼?
朱清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看書,看最新的研究科技成果的書。
另外,就是一直對考古很感興趣,在擔任南科大校長之前,我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做客座研究員。
我準備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開一些學術合作,院長王毅說成都周邊發現了很多漢墓,我也想去看看,做些研究工作。
華西都市報:現在精神是完全放鬆了。朱清時:對,退休後,壓力減輕,睡覺好,精神也好了。
沒有壓力,不追求發表論文,不申請項目,不用應付各類評審。睡覺睡夠了才醒,以前累了還要撐著,現在不用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我也發在微博上,我70歲了,我現在的目標就是聞道,希望可以明白一個道理,但這個沒有時間表。
華西都市報: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您去南科大的原因是什麼?
朱清時:就是回答錢學森之問。2005年錢學森提出的「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接受邀請,辦南科大來嘗試回答錢學森的問題。
早在1998年,我剛成為首位中科大自己培養出的本校校長,87歲的錢學森就親筆寫信,鼓勵我認真辦學。
「錢學森之問」指出了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大問題:國家和學生都為教育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到頭來卻發現學生沒學到多少真本事,創新能力不足,這樣下去中華文明會衰落。
2009年,在答應擔任校長之前,我的老朋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老校長劉盛綱和中科院老院士陳國良,專門來找我說:「我們一生想做教育改革,但都沒能做成,退休後甚感失望。現在中國,只有深圳特區可能準備好眾多條件,讓你來做『實驗』。機會千萬不容放過,否則說不定,我們的高校教育改革又要等二三十年才會有新的機會。」
確實,老友的這番話觸動了我。
>>辦學·曾遇兩難
我也沒有退路,也沒有時間去辯論
華西都市報:您在擔任南科大校長最初的一段時間,外界形容是「躊躇滿志」。
朱清時:當時我給深圳市領導寫了一封長信,裡面詳述了我的辦學理念。2009年7月15日,深圳市委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南科大(籌)創校校長有關事宜的意見。
其中明確了幾個問題:1、創校初期,如果校長是中共黨員,書記、校長一人擔任,不分設。2、創新辦學機制,逐步實現教授治校,教務長、科研長、總務長、幹事長逐步實現由教授委員會選舉產生。3、南科大遵循「小規模、高水平」的發展宗旨。4、辦學第一期,市政府按一定比例給學生提供全額或差額獎學金。
這份文件裡的主要內容,我在那封長信裡都進行了詳述。可以說,南科大最初的辦學思路,都是提前商量好的,也得到了市政府的認可。
華西都市報:但是後來您遭遇了很多的困難。
朱清時:創校時期南科大的困難有好幾個。
高考事件算一個,我當時面臨兩難,不能表態。如果我讓學生去高考等於是我們失言了,後來就是學生都抵制高考,後來又是港科大的三個教授出走,寫公開信,認為南科大不行了。
當時,有人提出是不是要換校長,上級的態度是讓教育界去辯論,理清是非。
當時我也沒有退路,只能咬著牙堅持下來。
再加上,當時南科大創校團隊內部的意見也很複雜。
當時是最困難的時候,真的差點翻了船。
華西都市報:學生家長說,當時您幾乎天天吃藥。
朱清時:我的頸椎動脈有部分堵塞,壓力大會造成大腦供氧、供血不足,辦公室裡放著氧氣瓶。
除了咬牙堅持,我常常默念白居易的一首詩,聊以自慰:「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據說在毛澤東故居裡還有一本平裝的《白香山集》,其中《放言五首並序》的第三首就是這首詩,毛澤東對全詩都用紅筆畫滿了著重線。
華西都市報:那段時間肯定瘦了不少。
朱清時:在最困難的時候體重減了四五公斤,後來因為馬上卸任了,不再操心了,體重又上升了。
「南科一夢」不是泡影
是一個夢想,一個理想
華西都市報:您覺得您在南科大這五年達到理想狀態嗎?
朱清時:我可以說,不完美但是很成功。對於錢學森之問不同人有很多答案。但依然有一些規律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懷念西南聯大,其實它的經驗很簡單:只要做到三點,大師就可以培養出來。一是,有一批很好的老師;二是,師生比要高,使學生有充分機會和老師接觸、交流,通過研究來學習;三是,把行政幹預降到最低,西南聯大就是最典型的「教授治校」。
西南聯大在昆明也就七年左右,南科大前五年,實驗了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習西南聯大,我們緊緊按照這三個經驗辦學。南科大的實踐說明,上述三點能破解錢學森之問。
南科大對中國教改的貢獻,就是用實踐回答錢學森之問。南科大之路完全可以複製。
華西都市報:有人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南科一夢」。
朱清時:我覺得也對,但這個「夢」不是泡影,而是一個夢想,一個理想。前五年雖短,學生也不多,但是南科大教改實驗班代表著一種思想和精神,將給中國留下來教改的遺產。
回顧這五年,我們做的就是回答錢學森之問,除了上面三點,還有與此相關的:自主招生、自授文憑、去行政化。儘管困難比預期更複雜更艱苦。但結果清晰,目的達到了。
南科大教改實驗班面臨第一大考驗就是,我們自授的這個學位社會是否承認。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學生培養好,如果他們到社會上受歡迎,我們的改革就被承認了。如果南科大教改班不成功,可能一二十年都不敢有人再「自授文憑」了。
從目前來看,第一屆自授文憑的學生已經開始被社會承認了,這對有志教改的人是一個鼓舞。
現在大家都開始理解為何高校要「去行政化」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北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