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王海:新思路帶動新發展

2020-11-28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王海:新思路帶動新發展

2020-11-26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王海,今年45歲,2019年10月,我從西秀區東關辦事處派駐到羅仙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左)和村幹部商議基地發展事宜

羅仙村在2019年全部脫貧,但除了零散的傳統農業種植和村民們自發形成的鄉村旅遊,一直沒有穩定長效的產業支撐,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

我和村支兩委認真梳理了羅仙村的優勢所在,這裡適宜發展特色生態種養殖產業和特殊旅遊。但如果只是按照傳統模式通過擴大種養殖規模,增收效率較低。於是我多方諮詢、上網際網路查找相關信息和資料,併到省外學習考察,最終選擇了現代化、可持續、清潔高效的「魚菜共生」項目。

王海(左二)和村民一起在基地勞動

「魚菜共生」產業是一種新型生態複合耕作體系,在這套系統裡,養魚水通過池底管道虹吸到生化池作生物分解過濾後,再輸送到水耕栽培系統供給蔬菜水果,作為生長的「營養液」,被蔬菜水果根系吸收養分「脫肥」、靜置澄清後又反流回魚池養魚,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水質無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效應。同時大棚裡種菜不分季節,還套養了黃骨魚和泥鰍增加附加值,經濟效益將遠遠超過原來的土地畝產值。

經過8個月的建設,目前我們的「魚菜共生」基地已經建成18個種養殖大棚,共計24個魚池、64個種菜池,已種下草莓2萬株,各式瓜果、蔬菜3.5萬多株,養殖魚苗、半成魚近7萬尾。預計在2021年元旦節前後,各式蔬菜、魚便可上市。

王海查看草莓長勢

對於羅仙村的進一步發展,我的思路不止於此。我們要打造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態高效種養殖基地,而是一個農旅融合休閒度假綜合體。為此我們還配套建設了生態餐廳、科普長廊、茶室等。

對於產品銷售這一環節,我們的計劃是直接面向消費者。以生態種養殖為依託,配套功能區吸引遊客前來進行農事體驗、科普教育、餐飲娛樂等,我們的水果、蔬菜、魚便直接供給遊客,可以現取食材就地加工享用美食,還可以購買帶回家。另一方面,我們正在打造網絡銷售平臺和我們合作社的配送公司。

王海(右)到村民家中走訪

在今後的發展中,羅仙村要走的是推動一、二、三產融合,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的道路。村民們可以通過入股合作社分紅,也可以在基地就業務工獲得工資,鄉村旅遊發展壯大了,還可以自主創業開店增收。未來,我有信心和村支兩委一道,帶領全村人一起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苦幹實幹,推動羅仙村實現新發展。

.end.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王海:新思路帶動新發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南充閬中市白堡村第一書記時德才講述他的扶貧故事
    點擊圖片觀看扶貧故事Vlog四川新聞網消息(李婷婷 曹鑫 記者 郭建坤)白堡村地處南充閬中市河溪街道東北部,構溪河國家溼地公園穿全境而過,緊鄰雙廟場和五馬鎮,白堡村共12個社,383戶1098「在這70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踏遍了我們村的每個角落,走訪了所有的農戶,把鄉親們當做家人,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2018年4月,時德才受南充市委宣傳部派駐到閬中市河溪街道白堡村任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時德才駐村兩年來,不斷入戶走訪,傾聽鄰裡鄉親們的心聲,為他們解決生活中的難事。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5篇
    我以村為家,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利用單位優勢協調社會資源,大力宣扶貧相關政策;我緊盯政策,因村立項,爭取資金為基礎設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工作近兩年落實了道路暢通工程、農田水利建設、環境綜合治理、到戶增收政策、易地搬遷脫貧、科技扶貧帶動、互助資金扶持等項目;引進文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鼓鑼農業有限公司,提供務工就業崗位;建設山羊飼養基地、種植中藥材和小水果等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羅登華:盡職盡責 勇做扶貧先鋒
    我與群眾親切地交心談心,記錄黨員、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43條,歸納整理建議意見23條,撰寫民情日記20篇,解決矛盾糾紛12件。聚焦全村農戶541戶2386人進行走訪排查核實,做到戶戶心中有數,通過逐人逐戶研判,形成研判臺帳,進行動態管理。 聚焦產業抓發展,促增收。
  • 地裡掘金——一隻小龍蝦的扶貧故事
    粗略測算,稻蝦產業已實現畝均增收1000元,全村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達60%以上;通過務工、分紅、土地流轉等方式直接帶動貧困戶37戶,於2020年初帶動集體經濟增收近5萬元。韓橋村的產業扶貧故事,還要從一隻小龍蝦講起……老書記為產業扶貧項目發愁2017年5月,韓橋村村部會議室。「唉,這可怎麼辦啊。」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駐村以來,我充分運用村裡的宣傳欄、採取村民會議、宣講報告、張貼標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和省州縣有關會議精神,宣傳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時期的各項惠農政策,宣傳社會公德、公民道德、村規民約、文明新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裡的發展,需要一個強大的基層組織來帶動。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2020-11-25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講扶貧故事」秦家莊:小蜜蜂釀出「甜日子」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秦家莊鄉創新發展思路,充分依託境內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及弱勢勞動力發展中蜂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甜蜜」的致富道路。經過3年時間的發展,劉勇國不僅逐漸掌握了養殖技術,也提升了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決心。「在床上就躺了四五年,不能動,那幾年也不知道是怎麼過來的,自從養上蜂以後,感覺日子充實了不少,每天看看蜂,到蜂場轉轉,生活過的也感覺很不錯了。」劉勇國是秦家莊鄉以中蜂養殖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縮影。
  • 建設鷓鴣孵化基地 帶動扶貧產業轉型
    鼎湖區鷓鴣養殖技術員,指導紙社村扶貧公益性崗位的貧困戶搬抬種鴣、分鴣進舍。 技術員在紙社村鷓鴣養殖場搬種鴣下車 紙社村原村級集體經濟(竹鼠養殖)項目,因受新冠病毒影響已清場處理
  • 榮譽|康婷集團榮膺「新消費扶貧典範獎」
    2019年10月22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新經濟新動能——2019中國新消費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多位業內專家、行業知名企業代表,圍繞新環境下消費新動能的轉變、新零售下中國酒業發展新思路以及踐行社會責任的新路徑新形式等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 晴隆龍發服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在遷入地阿妹戚託小鎮旁邊配套了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通過引進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龍發服飾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通過發展服飾產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服務青年創業就業 丨 團省委青少年發展...
    我叫餘躍,現任團省委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青發中心」)主任。一直以來,引導青年樹立創業創新精神,抓牢「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生命線就是我的職責使命。事實上,為進一步發揮「銀團合作」功能,青發中心聯合金融機構,創新打造了「青扶貸」項目,引來金融「活水」助力精準扶貧,竭力為貧困地區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此外,我們多方籌措,爭取到團中央青創基金會提供的30萬元資金作為貸款貼息,為貧困地區青年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截止目前,全省共發放「青扶貸」2890筆,貸款金額3.573億元,共帶動10531名農村青年就業。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貴陽市農投集團:抓牢「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創收
    「我們開展產業扶貧,要改變以往農村產業的發展狀態,通過走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營、協同化推進的新路,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貴陽市農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太君說。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扶貧也要瞄準「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不可盲目上馬產業項目。
  • 來自兩位市人大代表的扶貧故事丨平安鄉的暖冬
    貧困戶住進了新房子,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不怕停電」的電烤爐……去年,平安鄉也誕生了第一個產業發展「億元村」和四個「千萬元村」。帶著平安鄉的這些收穫,鄒遠珍踏上了前往主城參加重慶兩會的行程。在兩會期間,鄒遠珍想把平安鄉的「溫暖」,傳遞給更多人。
  • 南充產業扶貧新思路:因人施策,電商「造血」賦能殘疾人
    來源:華夏時報南充市舉辦的殘疾人電子商務培訓班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導在全國省份發展中,四川省可以說是最特殊的省份,雖然經濟成績不錯,但是境內城市發展極不平衡。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丨綏陽縣茅埡鎮...
    來到茅埡鎮,我走訪調研後發現,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進度緩慢,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生產技能不強等問題嚴重製約著經濟發展,多數農民靠天吃飯。   如何才能走出一條產業發展之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突破現狀的機會又在哪裡?
  • 王海大戰獅子王辛巴
    王海是打假第一人,剛剛出道時名震全國,不過毀譽參半,後來有點銷聲匿跡了,好多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人。王海最牛時,只要他到了哪座城市,那個城市的商家都如臨大敵,當然都是心裡有鬼的商家,他們擔心他們的假貨被王海買去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