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王海,今年45歲,2019年10月,我從西秀區東關辦事處派駐到羅仙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左)和村幹部商議基地發展事宜
羅仙村在2019年全部脫貧,但除了零散的傳統農業種植和村民們自發形成的鄉村旅遊,一直沒有穩定長效的產業支撐,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
我和村支兩委認真梳理了羅仙村的優勢所在,這裡適宜發展特色生態種養殖產業和特殊旅遊。但如果只是按照傳統模式通過擴大種養殖規模,增收效率較低。於是我多方諮詢、上網際網路查找相關信息和資料,併到省外學習考察,最終選擇了現代化、可持續、清潔高效的「魚菜共生」項目。
王海(左二)和村民一起在基地勞動
「魚菜共生」產業是一種新型生態複合耕作體系,在這套系統裡,養魚水通過池底管道虹吸到生化池作生物分解過濾後,再輸送到水耕栽培系統供給蔬菜水果,作為生長的「營養液」,被蔬菜水果根系吸收養分「脫肥」、靜置澄清後又反流回魚池養魚,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水質無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效應。同時大棚裡種菜不分季節,還套養了黃骨魚和泥鰍增加附加值,經濟效益將遠遠超過原來的土地畝產值。
經過8個月的建設,目前我們的「魚菜共生」基地已經建成18個種養殖大棚,共計24個魚池、64個種菜池,已種下草莓2萬株,各式瓜果、蔬菜3.5萬多株,養殖魚苗、半成魚近7萬尾。預計在2021年元旦節前後,各式蔬菜、魚便可上市。
王海查看草莓長勢
對於羅仙村的進一步發展,我的思路不止於此。我們要打造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態高效種養殖基地,而是一個農旅融合休閒度假綜合體。為此我們還配套建設了生態餐廳、科普長廊、茶室等。
對於產品銷售這一環節,我們的計劃是直接面向消費者。以生態種養殖為依託,配套功能區吸引遊客前來進行農事體驗、科普教育、餐飲娛樂等,我們的水果、蔬菜、魚便直接供給遊客,可以現取食材就地加工享用美食,還可以購買帶回家。另一方面,我們正在打造網絡銷售平臺和我們合作社的配送公司。
王海(右)到村民家中走訪
在今後的發展中,羅仙村要走的是推動一、二、三產融合,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的道路。村民們可以通過入股合作社分紅,也可以在基地就業務工獲得工資,鄉村旅遊發展壯大了,還可以自主創業開店增收。未來,我有信心和村支兩委一道,帶領全村人一起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苦幹實幹,推動羅仙村實現新發展。
.end.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王海:新思路帶動新發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