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買說
熊市是檢驗一個人投資水平的最好時期。
過去的這段日子,A股給投資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焦灼、迷茫。滬指連創階段性底部,風格漂移不定。對於私募來說,上半年回撤10%已是常態,獲得正收益實屬不易,取得10%收益的的更是寥寥無幾,不過也有。截止5月底,有家私募機構,旗下所有產品今年以來全部取得正收益,2018年前成立的產品幾乎都在10%以上,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此時距公司成立已走過了三年。
2015年6月12日,滬指站上5178點高位,自此開啟斷崖式下跌,後又在2016年突遭熔斷。2015年6月4日,這家私募機構的第一支產品成立。天地無情,以萬物為芻狗。對於一家剛剛成立的機構來說,這無異於生死存亡的時刻。
儘管首隻產品生不逢時,三年兢兢業業耕耘下來,成績有目共睹。
這家私募是泰暘資產,名字未必聽說,但他的掌門人應該有所耳聞,他是公募中的老江湖,私募中的新勢力——曾經的嘉實基金投資總監劉天君。
劉天君年少成名。
2006年,在剛加入嘉實基金三年後,年僅28歲的他管理的基金泰和便獲得當年「年度封閉式金牛基金」獎。一年之後,隨著趙軍等嘉實基金老將逐一離去,業績出色的劉天君被提升為股票投資總監,成為公募基金中最年輕的投資總監,備受外界矚目。
在嘉實基金,劉天君擔任過「GARP成長小組」組長。2006-2013年,他先後擔任嘉實泰和、嘉實成長收益、嘉實優質企業基金經理。管理公募基金7年,他管理的產品累計總收益率365.7%,年化收益率達25.2%,長期業績優異,五次獲得金牛獎,還曾獲得「金牛獎十周年特別獎」。
以下為劉天君公募時期業績
數據來源:wind
出色的公募業績
封閉式基金泰和管理期間同類可比基金排名第一,成為一代投資人的回憶,輝煌的業績如今還被人津津樂道。2007年12月,金融危機前夕,劉天君接手嘉實優質基金,管理期間上證指數從5000點下跌到2200點,跌幅超過50%,但基金淨值卻回到了面值。在優異業績推動下,嘉實優質最高規模達到近百億,成為保險等機構客戶的重倉品種,同時在銀行渠道熱銷。2010-2013年,劉天君管理的嘉實成長收益將近3年的時間裡,全市場同類可比基金排名前4%。
17年從業經驗,公募徵戰多年,2015年3月劉天君轉戰私募,創立泰暘資產,他再次用出色業績證明了投資能力的卓越。
風在起時,且聽風吟。
感知劉天君
採用GARP策略,也就是常說的價值成長風格,重點去選擇一些低估值高成長性的價值成長股進行中長線投資,通過公司盈利的穩定增長來獲得長期收益。
偏愛進入成熟期後的成長股,偏愛白馬股,因為帳能算得過來。他厭惡A股炒作博弈特徵,不參與主題投資,注重個股深度研究和價值挖掘,躲坑能力強。
相比2015年、2007年的超級大牛市,震蕩市、小牛市和小熊市更適合劉天君。
看好家電、白酒、醫藥、免稅店等和個人消費有關的to C行業,他非常關注企業核心產品的特性,對產品競爭力有深入的見解。而且,劉天君有非常高的洞察力和敏銳性,非常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從常識中理解和認識產品的優勢。
在調研上,劉天君非常勤奮,而且很重視對細節的把控,善於從自下而上角度價值挖掘。調研中,他和很多企業的工廠工人成為了朋友。他時常能從細微處敏銳發現價值或者陷阱。
在投資上,劉天君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他知道自己的風格更適合什麼樣的市場,知道自己哪些錢賺不了,知道哪些機會更應該抓住。他毫不避諱地說自己有風格但並不全能,因此他能躲過更多陷阱。
從心態上,劉天君相對平衡、開放、客觀,他不會輕易肯定或者否定一個投資標的,也不喜歡去爭論沒有數據的觀點,他會持續觀察,直到出現明確的數據支撐,才會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所以,他會損失掉企業成長初期階段的漲幅,但長期來看,確定性的漲幅並不少,而且可以避免前期決策錯誤造成的損失。
01
如何挖掘一隻11年40倍的個股?
「格力這隻股票,我講45分鐘沒問題」。劉天君的這種自信源於他持續多年對格力的研究和跟蹤。
翻閱劉天君在公募時期管理的產品報告,可以發現前十大重倉股中,一直有格力的身影。截止去年底,格力電器從2007年以來的漲幅高達40倍。今日,人人都道格力是只牛股。然而,十年前即使是資深基金經理都未必看好它。
2006年8月,劉天君由研究轉向投資,剛剛擔任嘉實泰和基金經理,資歷尚淺。彼時,家電大賣場企業剛剛經過一場江湖混戰,銷售渠道被國美和蘇寧兩大巨頭牢牢掌控。即使當時已是中國最大的空調生產商,但在強勢渠道下,格力銷售依然受制於人。更讓人鬧心的是,早在2004年,格力已和國美鬧翻。
2006年,這一年格力管理層在股東大會上提出將拋棄當下流行的大賣場模式,拓展經銷商的渠道發展模式。這一戰略方向遭到眾多基金經理反對,其中不乏名噪一時的行業大佬。在他們看來,國美和蘇寧等渠道的發展代表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合理分工,而且這一類渠道在當時非常強勢,增長速度超快,基金經理們普遍認為格力逆潮流的發展方向不可取。
對於經銷商模式未來能否成功,當時的劉天君並不完全確定,他覺得「企業家這麼堅持做一件事,一定有她自己的道理。我們又沒幹過空調行業,怎麼證明比企業家還懂?後來格力的表現也給我一個啟發,就是基金經理不要輕易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進企業家的戰略中。」
多年來,在研究跟蹤企業中,劉天君一直持有這種觀念,這和他性格有關。如他所說,「我不是一個唯一論者。我不喜歡討論似是而非的東西,也不會一開始就去下結論,我會持續跟蹤。如果我決定投,一定要有數據上的支撐。」
「為什麼我對格力有信心?2008年4月份左右,當時金融危機還未爆發,我去見董明珠總,她當時說『不管今年環境如何,你一定會看到多大範圍的增長。』最後,格力確實做到了。優質的企業,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依然有強大的抵擋力。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事後證明,格力當時的戰略非常成功。
在劉天君看來,格力聰明地利用了空調生產和消費的季節錯配特性,也就是說空調往往是在夏季使用和消費,但淡季又必須保持一定的生產量,否則無法滿足夏季的供應。在經銷商模式下,經銷商淡季打款,旺季拿到貨,格力牢牢把握渠道管理的主動權,擁有非常充裕的現金流,打造了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而在大賣場模式下,不僅銷售成本高,而且造成格力應收帳款多,回收資金時間長。
另外,這幾年伴隨著京東、天貓等線上電商的崛起,空調的銷售渠道越來越多元化。相比過去國美蘇寧兩家獨大的環境,談判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格力空調的競爭力和銷售談判力大大增強。
從2006年到2017年,格力電器淨利潤從6.9億提高到200億,年複合增長率36%。2007年以來年平均分紅率高達45%,累計現金分紅超過400億元。高速增長的淨利潤、過往大比例現金分紅,11年來格力為劉天君的組合貢獻了不菲的收益。
某種程度上,格力已經成為劉天君投資白馬股的象徵:roe要高、要具有成長性、PE不能太高、管理團隊要優秀。
相比一些基金經理喜愛高大上的行業,劉天君說自己偏愛的白馬股看起來雖然不性感,但卻是其長期核心收益來源,「我喜歡買這種樸實的、算得過來帳的企業。」
正因為此,多年來,他從未踩過雷,用他的話說叫「躲坑能力強」。「拿夢想忽悠我的企業家,我會非常小心。」
他分享了樂視網的案例。
如今樂視網遭眾人厭棄,然而2015年上半年的時候,它卻備受追捧,股價猶如火箭般一飛沖天。
「2015年,我去南京出差,客戶跟我說他自己投資樂視,幾個禮拜就翻了一倍,說你這產品才這麼點收益,太差了。我都沒地方躲,也沒法說啥。但作為專業投資者,我們不能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出錯。」
回憶起幾年前參加樂視股東大會時的情景,劉天君說「賈躍亭描述樂視未來的生態後,一些投資人感到非常振奮。我當時覺得太虛無縹緲,不過也不急著下結論,先看看它會做成什麼樣。後來,樂視電視出來了,我還想著自己是不是看錯了,不過即使它是對的,我們認為估值還是偏高。後來繼續觀察,發現它嘗試了很多業務,卻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方向,我們覺得這公司太不靠譜了。」
02
投資白馬,劉天君的核心優勢在哪裡?
長期來看,一個人的性格、心態、品性會溫柔而堅定地影響他的投資業績。
從2017年白馬股狂飆以來,大部分私募在路演中都會提到騰訊、茅臺、格力、美的、恆瑞、海康等大眾耳熟能詳的個股。這麼多白馬股的偏好者,劉天君的核心優勢在哪裡呢?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
1.高濃度認知——決策更堅定
常識的高濃度
細微處見真灼
不記得曾經在哪裡看到過一個詞,叫做:常識的濃度。大意是說,好的東西光知道是遠遠不夠的,唯有保持高濃度,你才能享受到它的好處。正如,種子必須要在一定的養分濃度裡,才能開花結果,之於投資也一樣。
一個人的投資決策,一定會由他大腦中濃度最高的東西來指導和決定。
比如,著名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非常善於從家人的購物中尋找好的投資標的。例如,老婆最近買什麼牌子衣服,或者兒女口中談論最多的是什麼品牌。因為他可以從常識中發掘價值。
劉天君說「研究公司、研究行業就是研究人」,他非常偏愛to C端領域的投資。他可以快速觸達商業競爭的本質,一針見血指出生意模式的優劣:
「空調就是一個工業品,沒必要前一秒24度下一秒28度這麼智能化,按一下遙控器就行了也不需要專門搞個APP來控制,這種白電是不容易被顛覆的。而像吹風機等就不一樣了,它可以通過電子化或者外觀設計來創造新潮流,它就容易被顛覆。」
「電梯廣告作為線下一個重要的流量分發平臺,可以快速的引爆很多消費品。它是一個強制的場景,有時候電梯裡人擠人,氣氛怪尷尬的,這時有這麼一塊屏讓你瞅著挺好。」
「投資傳統行業你最好選擇那種不需要用到網際網路的領域,比如白酒就不需要網際網路,釀酒是個古老的工藝,踩酒師要用腳踩,這樣釀出來的酒才好喝。」
「越年輕的人的行為越代表網際網路未來的發展方向,研究網際網路科技,只要深入研究他們的需求和行為就行。」
劉天君從消費者體驗細節出發,把大家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闡釋的非常有邏輯、有趣味,從而抽離中被忽略的核心價值點,於細微處見真灼。深入淺出的分析、精妙有趣的語言,不晦澀不深奧,這更多源於他對人性和常識高濃度的認知。
調研的高濃度
好的研究員要像好的偵探
「不管市場情緒如何,如果我看好的股票跌到我的心裡區間,我會毫不猶豫地買入。」
如此堅定的決策,源於劉天君對個股認知的高濃度,而這歸功於勤奮細緻的調研。
劉天君有個粗略估算:2017年泰暘資產的調研總量大約在100到150次左右,平均到每一個投研人員身上約為三五十次,一周左右就會有針對一家公司的調研。而一年中,則會有30到50個實地調研記錄。
據說,劉天君經常忙得連吃個午飯都顯得尤為倉促,大多數股票他都會親自調研。調研中,他會從公司客戶、上下遊關聯企業、競爭對手、其它基金經理看法等多維度考察、驗證和發現企業的經營情況。
他曾跟媒體分享過自己的調研故事:「我記得那個時候去鋼廠調研,我往往是走在最後的一個,因為大隊人馬往前走的時候,其實都在聽著講解員在講這個鋼是怎麼煉的,有什麼特點,而我都是在後面抄工廠工人的值班日誌,這裡面有很多生產上的具體指標,比如鋼的煉焦比例、能源的消耗比率等。」
劉天君說自己是個細節控,他非常注重從自下而上的角度去挖掘價值,從一些工廠技術細節上發現財務報表上看不出來的東西。他認為好的研究員必須要好的偵探一樣,嚴密細緻,因為真相往往隱藏在無數個細節中。
調研的勤奮度、調研的質量要求決定了調研的濃度,唯有達到一定濃度,你才能真正理解個股的核心價值。
研究的高濃度
強調少而精
A股和港股市場上總共有4000隻左右的股票,泰暘資產的股票庫中有80隻,其中20隻核心股和60隻備選股,每年股票庫更換不超過10隻股票,而只有進入到核心庫的股票,泰暘才會有持倉。
「我們的持股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最好的幾個股票就會佔很大的權重,10%比例的重倉股可能有3到5隻,其它的就會比較分散些,但是我也不會輕易買只股票就只買1%,沒什麼意思。如果我們決定買哪只股票,基本會買到三個點以上。」
據了解,泰暘資產前三大重倉股票這一年多都沒更換過。在持股集中度上,泰暘資產單只個股持股最高不超過15%,適當分散了風險。不過,劉天君認為也不能過於分散,還要適當集中。「很多股票有比較大的瑕疵,有些還存在勾兌現象,如果說我降低投研要求,稍微買一點,那麼只要踩一個雷,整個組合都會遇到危險。」
劉天君強調「少而精」,他認為要把精力投入到最有價值的地方,擇其優者而從之,比如行業的龍頭和主要參與者等,在這些股票身上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啟示
好股票下跌時,你有勇氣毫不猶豫地買入嗎?如果一生只能買一隻股票,你有勇氣長期只持有茅臺嗎?
所以,知道很多好股票,依然做不好投資決策。
認知,很多人都有,但沒有濃度的認知,不會真正印在你的腦海裡、刻在你的血液裡。研究上集中火力,調研上勤奮細緻,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認知的濃度。
2.性格平衡理性——投資才能做到反人性
情緒是投資的天敵。
資本市場,很多人不是敗於投資能力,而是敗於性格氣質。
比如當格力初步提出經銷商模式時,因為逆潮流而行,一大波基金經理第一時間就投了反對票。這不就是一種過度自信嗎?至少他們認為自己比企業家更懂這個行業,因此會容易漏失掉這隻牛股。
比如幾年前的樂視,聽了賈躍亭ppt宣講,一些基金經理就按捺不住投資的衝動,過度誇大其價值從而忽略潛在的陷阱。所以,投研圈才流行這麼個段子,說調研的時候,最好不要見董事長。見了董事長的,往往被忽悠得很慘。這其實就是不夠淡定理性。
從多次對劉天君的調研接觸中,你會感受到他性格的一面:平衡淡定理性。比如不管是2006年的格力還是幾年前的樂視,在最初判斷的時候,他都保持著相對客觀理性的態度,不肯定不否定,不唯一論,持續觀察跟蹤。
比如在投資決策上,他更喜歡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論證觀點,而不是靠似是而非的直覺來下定論。
比如,泰暘的「價值成長策略」,既不是典型的價值風格,也不是典型的成長風格,相對中庸一些。
正是這種特性,讓他在投資上顯得尤為從容。看似緩慢而行,實則速度飛快。
啟示
進入市場的人有個通病:過度自信。簡單來說,這個市場80%的人都是輸家,但每個人剛進入市場時,都認為自己是未來的贏家。因此,投資人會選擇性從直覺推理,忽略邏輯的合理性和嚴密性,從而產生認知偏差,誇大個股內在價值,忽視潛在風險,在性格就表現為非理性樂觀或者過度抑制。
所以,投資是反人性的。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他至少從性格上適合這個市場。
3.品性坦誠直白——才能正確認知自己
劉天君非常重視和投資者的溝通,面對投資人,他暢所欲言、坦誠直白。在好買組織的交流會上,劉天君為投資者進行了長達二個半小時的分享,這也是好買客戶經歷的為數不多的長時間溝通會。
相比多數基金經理的謹慎,劉天君時常不小心說漏嘴,無意中有爆料。對投資人,他是坦蕩的。
據悉公募時,曾有名投資者為他管理的嘉實泰和基金寫了篇文章,劉天君看到後認真地寫了一段500字的回覆,分享了自己對調倉的理解和看法,承認失誤、總結教訓,告訴對方自己的應對策略。他甚至誠摯地邀請投資者來和自己當面交流。多年後,這位投資者依然感念劉天君給他帶來的豐厚回報。
對自己,劉天君是誠實的。他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他可以直面自己投資上的不全能。
「高成長的我可能會錯過,比如我可能會錯過美的、格力的第一波。因為初期看不清,沒有收入、業務結構不清晰,你不知道它往哪裡走?但是當我看到盈利方向,我會毫不猶豫跟上。」
「我會錯過很多。亞馬遜我會錯過,因為我絕對看不懂。特斯拉我永遠都不會買,拿夢想忽悠我的企業家,我都不會買,因為你看不到它財務報表的穩定性。他要靠兜售夢想才能維持下去。」
「我會放棄很多機會,比如新能源。或許有一些個股可以脫穎而出,能夠取得一個長期回報,但坑也很多。新能源是補貼很高的行業,受政策的影響比較大,而政策是很難去研究判斷的。現在,我還看不到明確的方向,確定性較差。」
「很多人擅長選黑馬,偏短線的操作,那是我的盲區。我偏好白馬股,這個風格其實也吃虧很多年了,2013年到2015年不大好,2010年到2013年還可以,2015年四季度到現在還可以。相比超級大牛市,震蕩市、小牛市或者小熊市更適合我。」
投資最難之處在於正確認識自己。唯有正確認識,才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劉天君來說,在自己能夠理解的範圍內能夠找到成長性持續性都滿意的公司,這已是一種幸運。
啟示
表面上看,投資比拼的是智商,是運氣。但從骨子裡,投資比拼的是誰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和策略並堅持下去。
對自己誠實意味著你能夠深刻認知自己,清楚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市場,明白自己在市場中所處的位置。只有直面真實的自己,才不會自欺欺人,不會做出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
對投資人誠實意味著你對投資的責任心以及對未來的信心,你對業績表現的正確歸因,以及你對過往成敗的自我剖析,如此你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優化你的投資體系和方案。
坦蕩誠實的基金經理會保持原則的一致性,長期看,這會帶來複利效應。
03
未來的市場和他的風格匹配嗎?
作為白馬股偏愛者,劉天君傾向選擇高成長低估值的股票。那麼未來的市場會是怎樣的?適合他的風格發揮嗎?
「今年正好是一個分水嶺,市場從過去兩年以大為美轉化為以優為美,這正好落到了我最擅長的領域。我覺得這個周期可能很長,三五年甚至十年也未可知。」劉天君認為市場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宏觀上,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增速換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結構層面的,未來關鍵是提升發展質量。
政府正在糾偏過去房地產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未來貨幣政策上不會有大規模的放水。過去無論股市還是債市,好的企業和差的企業並沒有被準確定價,未來情況會不一樣。好的東西會變得貴,優秀企業的價值會被市場正確認識。
房地產是股票資產最大的對手,不懂房地產的基金經理不是個好基金經理。未來,房地產投資低流動性、低收益率是常態。而當前 A 股和港股估值都處於歷史偏低水平,具備較高的安全邊際。
隨著深港通、滬港通開通後,北上資金加速流入,別以為A股是個本土市場,A股已經越來越國際化了。海外資金是一個很重要的風向標,跟莊收益都會很不錯。
回顧這幾年的市場,劉天君總結道,「2015年上半年小盤股漲的太多,雖然多次暴跌後有些股票已經不太貴了,但從情緒上講,大家先按照一分為二的方式做最簡單的市場劃分,先選看起來又大又白的耳熟能詳的藍籌白馬股。這由此導致了去年的白馬股齊飆、中小創齊跌的行情特徵。但從今年開始,伴隨著機構底倉的建倉完畢,專業投資機構開始了進一步對個股的精挑細選,由去年的『以大為美』轉向未來的『以優為美』。這是長期投資的核心邏輯。」
未來泰暘資產將尋找行業領先優勢明顯的超級藍籌公司,這是泰暘長線布局的重點。而從短線上,劉天君說這類公司當前的回調就是買入機會。
市場普遍熱衷的主題投資,並非劉天君所好。對於這類賺錢機會,他寧可錯過,也不會參與其中。
劉天君認為投資最重要的是先買對行業和企業,之後才是便不便宜的問題。某種程度上,泰暘投資風格和海外資金很類似。
「現在A股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每天北上資金淨買入量非常高。我經常說跟莊海外資金,抄作業的收益可能都會不錯。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就是不抄,非要自己去挖掘黑馬,最後可能會發現黑馬還不如這些北上資金重倉票漲得好。」
資本市場,看似遍地黃金,實則處處陷阱。投資最難的是,像劉天君一樣保持這份清醒。
版權聲明:未經好買財富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引用本文內容和觀點,包括不得製作鏡像及提供指向連結,好買財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我們是好買財富旗下針對高淨值投資者創設的微信服務平臺
一秒快速查私募淨值全產品線高端理財定製獨家內參全面披露
立即綁定微信,更多VIP權益等著你!公眾號:好買臻財VIP微信號:howbuyvip